2019年3月29日

數字王國、民商創科、標準資源

股市向好,由於在先前大跌市中我沽出大部分手頭股票,當然不可能無股在手,但手上還有現金。在熊市中,現金是皇帝,是神祇,但在牛市,現金卻是詛咒,一旦別人開始贏錢而自己沒份,就會墮入心急追貨危險局面,因此現時策略是快速加強倉位,否則「股升無貨」,局勢就險峻了。

我買股的策略只有兩個:
一是長期持有價格極低的股票,但必須是要非常有潛質,90分以上的,才值得去buy and hold。

二是短炒有市場動力,即是當炒的股票,這些股票可能品質不算太好,但由於有momentum,等待的時間短,不管是贏是輸,資金的回流快,也有值博率之處,因此往往只有75分,也會去短線投機,皆因只要買賣的速度足夠頻密,75%機會率的穩定性,往往更高於一年出現一次的90%股票。
在本周,我買入了3隻短炒股票,分別是「數字王國」(547)、「民商創科」(1632)和「標準資源」(091)。

根據報道,「數字王國」的實際控制人是車峰,即中國人民銀行前行長戴相龍的女婿,但根據「數字王國」管理階層的公開澄清,車峰僅是該公司可換股票據持有人,在董事會並無職位,亦不是高級職員。但無論如何,車峰在2015年6月被捕,「數字王國」的股價應聲下跌。

我有朋友同車峰相熟,很多年前常常同我sell「數字王國」,說其項目幾勁幾勁,又「中國移動」(941)合作又乜,但我無心去深究。不過,它從2015年的高位3.03元,跌至現時的0.14元左右,確是非常之抵,儘管它連續出現了大幅虧蝕,我也不管了。

但我真正的購買理由是,它在日前配股給「保利文化」(3636),配股價是0.104元,很明顯,在政治上,已經過關了。依照前述的策略,有momentum就要追貨,「數字王國」符合了這條件。

我的買入價是0.137元,暫時小有利潤,我相信持有一個月,會有更佳回報。至於另外兩隻待機買入的股票,「民商創科」和「標準資源」,由於篇幅所限,有機會再同大家分享。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95%B8%E5%AD%97%E7%8E%8B%E5%9C%8B%E3%80%81%E6%B0%91%E5%95%86%E5%89%B5%E7%A7%91%E3%80%81%E6%A8%99%E6%BA%96%E8%B3%87%E6%BA%90-167402

李嘉誠新地郭家 身家勝蓋茨巴菲特

【明報專訊】日前有財經作者推介金朝陽集團(0878),因金朝陽擁有樓面24.5萬呎銅鑼灣羅素街金朝陽中心,又有樓面21.8萬平方呎登龍街金朝陽中心二期Midtown,估計加起來值160億元,還有樓面11.4萬呎尖沙嘴諾士佛台10號、灣仔駱克道啓德商業大廈、灣仔耀華街及堅拿道東投資及重建項目、銅鑼灣希雲街部分舊樓、葵涌打磚坪街工業項目,重建可建樓面19萬平方呎,計起上來,每年有超過5億元租金收入……

這裏撇開一筆,就是200億元以上的物業,只有5億元回報,未免太少,這也證明了香港優質物業回報之低。所以我常常說,李嘉誠和新地(0016)郭家的真正身家,還在蓋茨、巴菲特和Jeff Bezos之上。

但金朝陽現股價只有12元,市值34億元,簡直是太超值!

買樓擁有「管理權」

第二個故事是,某網媒記者對我說,她挑股票的方式,是揀資產與股價折讓大的,我對她說,你一定沒看過《財技密碼》。

我在很多年前寫的《財技密碼》,已經用了最簡單的方法,去解釋股價與資產折讓之謎:你寧願持有一個太古城單位,還是寧願持有一間控有10個太古城單位的公司的10%股份?任何人都會挑前者,皆因管理權是有價值的!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53797163953&issue=20190329

2019年3月28日

賣樓拍戲的成功個案

同導演、編劇、演員胡輝吹水,我說凡是置諸死地而後生拍的電影,即是賣樓或按樓去套錢拍的戲,幾乎一定賺錢。

我舉的第一個例子,是當年查傳誼離開了亞洲電視台,成立了電影公司,但卻接不到電影,十分坎坷。一天看到了葉玉卿在《東方新地》拍的性感照封面,大膽地抵押了自住樓,拍了三級艷情片《情不自禁》,票房收過一千三百萬,賺了大錢,成為他的創業作,後來更拍了多部著名電影,如《溶屍奇案》獲得了第1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提名,《旺角揸fit人》和《去吧!揸Fit人兵團》獲得了第1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的提名。

根據《維基百科》,葉玉卿本來是個奀星,因不得志而黯然離開亞視,也是在這一戰中扭轉了人生﹕「雜誌一推出後轟動一時、更賣到斷貨,此舉成功讓觀眾對她有所認識。憑藉性感照片的成功,葉玉卿順理成章被相中接拍了三部三級電影:《情不自禁》、《我為卿狂》、《卿本佳人》,累積票房超過港幣3000萬,創造三級片票房神話,一脫成名,使得其人氣一度再高漲,成為熾手可熱的女星。」

我舉的第二個例子,是是魏德聖拍的《賽德克‧巴萊》。

這時他已經拍了《海角七號》而成名,但為了拍攝製作成本7億元的《賽德克‧巴萊》,不但投入了全副身家,還負債纍纍,最終得到了郭台銘的弟弟郭台強投資了3.5億元,才成功拍攝完畢。結果此片叫好叫座,得到了無數奬項,上集是台灣全年票房亞軍,下集則是第九名。

胡耀輝則講了《流浪地球》的故事。

劉慈欣的電影版權是在中國電影股份公司(中影)的手上,製作人龔格爾和導演郭帆拿到了《流浪地球》的版權,其中前者塾了幾十萬元,連車也賣了,後者塾了一百多萬元,劇組的人每天工作十幾二十小時,多個演員免費拍攝,一邊拍一邊籌錢,拍了4年才拍完,結果也是叫好叫座,成為了中國史上最賣座的科幻片。

說穿了,置之死地而後生比較容易成功,皆因付出的成本太高,真金白銀的投資,一定出盡全力去增高質素,而主事者的認真態度,也會感染到所有的工作人員,令到整體質素也大幅提高,就是這樣的簡單原理。這例子在電影界實在太多了,例如吳京也是抵押了房子,加上個人積蓄籌了8千萬元,拍攝總投資額1.5億元的《戰狼2》……至於在電影圈以外的例子,則不贅了。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9/03/28/010113203.shtml

綦建虹、成龍、黃玉郎三人故事

話說內地影視大亨綦建虹,本來號稱有百億元人民幣資產,但去年因經濟糾紛,20億元市值股票被凍結,上月減持「耀萊集團」(970)2,100萬股,套現約952萬元。

這故事首先證明了,當內地大亨出事後,香港上市公司股票還是最能套錢的資產,怪不得他們在香港買殼樂此不疲,就算是無法集資的熊市,也長買長有內地客。

綦建虹是靠代理賓利、林寶堅利(內地譯為「藍博基尼」)等等超級奢侈品而發達,在十年前,他和成龍合作開了第一間「耀萊成龍電影城」……大家看到這裏,一定會想到……

沒錯,成龍又再殺死一項代言產品,不過,以他的往績,多一項也完全未算多。反而值得提出的是,成龍也有未曾「毒死」的產品,就是2010年開始代言的「格力空調」,4年之內,增長了42.62%。

「格力空調」在2014年停止了成龍的代言,改由老闆董明珠親身上陣,最有名的事件當然是同「小米集團」(1810)雷軍對賭5年營業額,結果贏了10億元的賭局,又贏錢又贏面。

至於成龍,則改了去當「志高控股」(449)的代言人,一簽就是10年。5年之後的今天,我也懶得去找其最新業績了,只乾脆的告訴大家,其現市值是6.5億元,只剩下殼價了。你懂的!

綦建虹名下擁有兩架私人飛機,除了豪華汽車和電影業務,還買下了A股上市公司「文投控股」, 上市時的股東包括了馮小剛、張國立、李冰冰、黃曉明等,共持有「文投控股」的9.41%。

至於綦建虹,根據報道,他倒下的主要原因,是影視業進入了寒冬。據內地傳媒指,綦被法院認證欠20萬元人民幣不還,成為了全國1,339萬個失信被執行人之一。香港傳媒引用內地術語「老賴」,但解釋卻有點誤導,皆因「老賴」泛指所有賴皮的人,並不單指被法院判決,香港記者報道內地新聞時,宜有點基本知識。

最後說到他的港殼「耀萊集團」,上手主人是漫畫大王黃玉郎。黃在2002年買入,沒做過任何嘢,2008年以金融海嘯價賣給了綦建虹,蝕利息和機會成本,這隻股票,好像有點兒邪門。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7%B6%A6%E5%BB%BA%E8%99%B9%E3%80%81%E6%88%90%E9%BE%8D%E3%80%81%E9%BB%83%E7%8E%89%E9%83%8E%E4%B8%89%E4%BA%BA%E6%95%85%E4%BA%8B-167215

殼主預先花費 遲早要還

【明報專訊】某君的創業板股票,一直頂着十億八億元的高市值,已經頂了七八年,實在十分了不起。

這些高市值而沒有什麼實質業務的公司,一般來說,只有一個model,就是搵friend接住股票先,希望股票炒高了之後,就找基金接貨。但很明顯,你精基金都不傻,並不那麼容易接貨,就算是大平賣大折讓,也不容易找到傻的基金。

本來,這也並沒有太大的問題,可惜的是,這些老闆通常把殼按了給金主,付着高息,當他可能找了一個朋友「坐貨」、包底,又或者是付高息之類,套現了二三千萬元,這時他會覺得自己很有錢,買車、溝女、胡亂花……他完全沒有想到,這些預先花費,遲早要還。

世上難再有基金願買細價股

如果是牛市,還可以支撐下去,但當遇上熊市,愈來愈難找到新朋友去坐貨,而利息和眾多的obligation還要繼續付下去,於是……

日前,某君便是遇上了這種慘况,大叫救命,拚命去找朋友幫忙,說有個基金很快便要入股,只要肯借bridging,很快便可還錢,而且願意付出高息。一位坦白的朋友忍不住說:「你可不要自欺欺人了,在這個世界上,哪裏還會有買細價股的基金呢?」

這股票的結果是怎樣呢?不能說,皆因一旦說了出來,你們便猜到是哪隻了!要知道,殼主我認識了十幾廿年,雖然非常唔熟,但都費事講啦。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53714012783&issue=20190328

2019年3月27日

中國鼎益豐停牌是選擇性執法

話說在2017年4月,曹國琪、張雄峰、Long Vehicle Capital Ltd、Probest Limited、SBI China Capital Financial Services Limited等5位,突然大量買入「中國鼎益豐」(612),數量已達到了總發行股數的50%以上。但在2017年6月12日,這5「人」卻把股份全部沽掉,從此,「中國鼎益豐」的股價開始大升。

如果剔除了隋廣義持有的28.54%和香港鼎益豐持有的股權,剩餘的流通股不多。

這故事令我想起在1987年,李嘉誠、鄭裕彤等多名華資大孖沙,大量買入「置地」股份,後來和「怡和」談判成功後,便在市場把股份完全拋售。

以上兩個故事是完全一樣,當年這些華資大孖沙,是企圖惡意收購置地,後來和怡和大班談妥條件,才沽出股票,終止了收購。

理論上,我們不能排除以上事件也是相同故事,畢竟,隋廣義並不持有控制性股權,這公司是絕對有可能被收購的。

當然,我們也可以質疑,「中國鼎益豐」的股價太高,實在難以令人信服,這股價是很有可能,在未來會跌到阿媽都不認得。

可是,在股市,股價太高的例子,實在太多太多,不能盡錄,例如說,「美團點評」(3690)、「美圖公司」(1357),這些新經濟公司,簡直是瘋狂的估值、災難性的股價,插水式的下跌,任何理性的股民都應該在一開始時預測得到,為何證監會和港交所(388)居然可以讓這些公司以這估值來上市呢?

簡單點說,真正的關鍵並非股價操控……全香港有哪幾間上市公司完全沒有股價操控呢?(有趣的是,監管機構不容許「操控股價」,但卻鼓勵「市值管理」。)而是當局執法並沒有客觀標準,以至於選擇性執法,這令到市場無所適從,不知界線定在哪一點。法治社會的精神,講求的是公平和證據,明知對方是賊是一回事,但要證據不足便去抓人,或是同樣行為抓他而不抓其他人,甚至沒有講明抓人的標準,又是另一回事了。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4%B8%AD%E5%9C%8B%E9%BC%8E%E7%9B%8A%E8%B1%90%E5%81%9C%E7%89%8C%E6%98%AF%E9%81%B8%E6%93%87%E6%80%A7%E5%9F%B7%E6%B3%95-167040

港大孖沙轉做放數 業務賣給內地人

【明報專訊】現在市場最流行的金融工具是什麼呢?答案是:永久債券(Perpetual bond)。

這種債券雖然號稱是「永久」,但現時通常的玩法,是過了某一個時間不還,例如說,5年吧,利息就會改變,有些甚至是由10厘加至30厘,因此債主有信心債仔一定依時還錢。

這種做法,一旦遇上延期不還,債主的地位當然比舊式債券更為有利,但主要的債仔還是內房公司,皆因普通的上市公司,根本沒有抵押資產,只要債務高過殼價,債主收幾多息,也不過是利大本無歸而已。

內地人借貸致富 不怕借錢

據知,當日幾個大孖炒買中環中心,其付款的條款,也是逾期加利息,好像加到年息20幾厘。

事實上,現時港人大孖沙都不做生意了,都把資產逐步搬去英國了,香港的業務,就由內地人去接收吧!就由內地人去打拼吧!港大孖沙只管放數賺利息就滿足了,一年十幾厘,還有磚頭扺押,如此baby bamboo deal,去哪裏找呀!

至於內地人,從來就是靠着借貸發達,一點也不怕欠錢。當年不少人借下巨款,用來賄賂,用來亂花,個個資不抵債,後來一次金融海嘯,四萬億元救市,資產升值十倍,負資產變成了正資產,個個幾百億身家……今日枱面人物,很多靠這方程式發達的,他們又怎會怕借錢呢!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53628587574&issue=20190327

2019年3月26日

幾乎贏梗的內銀股

有一隻股票,贏錢的機會率高達95%,就是廣州農商銀行(1551)。

它是H股,大股東是廣州市政府,總發行股數98億股,在2017年上市,香港部分只有18億股,上市價是5.1元,認購率只有45%,上市後股價一直潛水,直至今天。
這公司的重要股東,不外是市政府和銀行的合作伙伴,很多還是理事,法例規定,要辭職半年後,才能沽出股票。簡而言之,是乾到龜裂,據其第二大股東輕描淡寫的對我說,只要500萬元的買盤,便能炒高一倍。

現時6倍市盈率,銀行股算是正常,轉捩點在於,它在去年宣佈申請A股上市,前幾天,中證監終於接納了其申請,換言之,估計在本年底,它便能成功的在國內兩地上市,在上市前,股價應會受刺激而上升,最少也有兩成啩?
縱觀以上因素,這幾乎是贏梗的股票,缺點在於﹕1.貨源不多,買到的數量也少。2.升幅(可能)不大。3.牛市在望,把資金縛在單一股票,喪失了機會成本。利申﹕本人持有少少地4萬股。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m/finance/realtime/article/20190326/59412724

周星馳的或在過去

那天講起周星馳不是正常人,我用了蒲沢直樹創作的漫畫/電影《二十世紀少年》來作比喻﹕

《維基百科》對這故事的簡介是﹕「時間設定在日本正處於高度經濟發展的1970年代,當時正值日本萬國博覽會。那是人人都滿懷着夢想跟希望的時代。在少年們幻想的世界中,邪惡組織想把地球毀滅,巨大的機械人要把東京破壞殆盡,世界開始邁向混沌和滅亡。為了拯救地球,英雄和他的同伴起來懲奸除惡、拯救好人。少年們把這些在閒聊過程中創作出來的幻想故事寫了下來,並開玩笑地把它稱作「預言書」。隨着少年長大成為大人,這些幻想的記憶也隨之遠去……

隨着1997年一個童年玩伴突如其來的死訊……少年們開始注意到兒時的幻想,『預言書』的內容正一個一個地被實現……」

故事有趣的部分在於﹕如果「朋友」是企圖統治/毀滅地球,直接做就可以了,為甚麼一定要照足「預言書」的說法?如果要製造一個機械人出來,作出大規模破壞,製造一個最有破壞力的就可以了,為甚麼要照足兒童時拙劣的藍圖來創作出來呢?

周星馳就是這樣的人。他的電影,都是拍著他的童年記憶,如果純從電影創作的角度去看,抄襲是壞的,應該全都創作出一些新的名詞出來,不應翻炒舊名,尤其是,他在成名之後,拍大製作時,也堅持要用回舊名字。

例如說,尹天仇、柳飄飄這些名字,太過武俠化,並不適合《喜劇之王》這種時裝片,《功夫》時的「如來神掌」,也完全不必用,皆因其主要市場是中國內地,「如來神掌」是純香港人的情懷,《破壞王》用的「無敵風火輪」,又有誰記得是1970年電視劇《柔道小金剛》(日文﹕柔道一直線)的絕招?(按﹕日本在1969年放映。)

他的片子所用的香港音樂,也是完全沒必要,例如說,在《西遊‧降魔篇》最後一個鏡頭,是唐僧四師徒一起往前走,就是抄自七十年代的日本片集《猛龍特警隊》(Gメン'75)。從抄襲的專業而言,抄鏡頭就不要抄音樂,皆因這太過明顯被看出是抄襲了,但周星馳卻是故意如此,當然,你可以說是「致敬」,但他的電影當中,「致敬」實在太多了。

他在《喜劇之王》和《新喜劇之王》的死來死去死不掉的角色,我想,應該是他的親身經歷吧?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9/03/26/010113037.shtml

解讀女人的暗示

有一個朋友,在20年前的上海,認識了一名空姐,你要知道,20年前的中國空姐是多麼正的品種。

後來,那位空姐說,看中了一枚勞力士手錶,大約五萬多元,說在香港買比較便宜,央他代買﹕「你買回來,我付錢給你。」

朋友想了又想,以這位空姐之正,五萬元本來不成問題,但如果付了五萬元而沒有成果,豈非打了白漂,吃了白果?因此便拒絕了。

他說﹕「後來我才想到,如果她要我送,當然會吃白果,但如今是代買,她只能錢債肉償呀!當時真笨!」

我說﹕「這證明了這上海妹年紀輕輕,已經比你更老練了。」

另一個相近的故事,是一位經常蒲老蘭的港女,在好幾年前,同我的另一位朋友講﹕「剛出了iPhone,你可不可以送我一部?」

他說﹕「你咁多仔,個個都上過你,為甚麼不叫他們送,而叫我這個沒上過的人去送呢?」

港女說﹕「就是因為你沒上過我,我才找你呀!」

朋友說﹕「咁咪即係揾我笨?」於是拒絕了。

他事後才想起,港女正是同他bargain,如果送了iPhone,便可以上她了。

我問他﹕「你後不後悔?」

他說﹕「我不是後悔沒上她,而是後悔拒絕她,令她難受。其實送不送iPhone我都沒所謂,我只是不想做冤大頭,被人當水魚。如果我知道她是sincere deal,送給她不上,又有何妨?只是對方一番好意,我就有點不好意思了。」

按﹕此女樣貌幾好,鬼鬼地,model身形,不過已經三十幾歲了。普通女仔如果養尊處優,三十幾歲還可以很有看頭,但老蘭蒲女的depreciation比較快。

本周沒有短炒心水,但一年中線則看好「電訊盈科」(8)和「廣州農商銀行」(1551)。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nextplus/magazine/article/20190326/2_660910_0/-%E8%82%89%E9%A3%9F%E4%B8%AD%E7%92%B0-%E8%A7%A3%E8%AE%80%E5%A5%B3%E4%BA%BA%E7%9A%84%E6%9A%97%E7%A4%BA-%E5%91%A8%E9%A1%AF-

台灣操盤是美國, 韓賴蔡誰當總統也沒分別

我應該是最早留意韓國瑜的香港人之一,但是韓受到港人的普遍注意,還是由他在日前來港開始。

韓從寂寂無名到超新星爆發,不過短短幾個月,被稱為「百年難得一見政治奇才」,採用了從來沒有人用過的選舉方法,在民進黨的地盤逆轉勝,奪得了無可能選贏的高雄市長之位,幾乎所有人都在研究,究竟其勝出關鍵在哪,以及有沒可能複製其成功經驗?

由於他鼓吹「九二共識」的深藍觀點,絕對是重點的統戰對象,因此香港和澳門行政長官都以最高規格接待,中聯辦則代表了中央人民政府,然而,也有不少反中人士認為,韓國瑜的親中做法是出賣台灣,這明顯是不明所以,誤中副車。

先不必說韓國瑜的官方身份是高雄市長,根本沒資格也不在其位去「出賣台灣」,這正如香港或澳門行政長官均無權「出賣」中國。再說,很多台獨分子都振振有辭地說,台灣人如何做,用不著中國批准,我通常聽了哈哈大笑,對呀,台灣選總統做甚麼的,中國除了打打嘴炮,的確管不著,不過台灣要做任何大事,首先也要得到美國批准,這究竟可不可以叫做「主權國家」,「獨立國家」呢?

真正的事實是,沒有人有資格去賣台,皆因任何人要在台灣政界立足,包括成為總統候選人在內,必須要經過美國的interview,如果美國不批准,根本連候選人也候不了,更遑論當總統了。

像韓國瑜,四五月會到波士頓面試,過關後才有參選資格,所以說,他就是要想出賣台灣,也沒有資格,這正如不管是陳水扁、蔡英文,甚至是賴清德要搞台獨,通通沒資格,皆因也是過不了美國主子這一關。

由於國民黨沒有大將,韓國瑜出戰幾是必然事實。現時民進黨最強的是賴(神)清德,但民望仍稍遜韓國瑜一籌,估計台灣的總統大選,將是蔡(英文)賴配,由於民進黨在台南三重補選時已重新集結,連陳水扁也歸隊了,藍綠對決,估計則可稍勝韓。

但如果加上了柯文哲,則由於柯是綠營一手捧出來的,吸綠營的票比較多,因此三腳鼎立時,韓國瑜反又看高一線。不過,政治一天也嫌太多,誰能預測呢?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5%8F%B0%E7%81%A3%E6%93%8D%E7%9B%A4%E6%98%AF%E7%BE%8E%E5%9C%8B%EF%BC%8C-%E9%9F%93%E8%B3%B4%E8%94%A1%E8%AA%B0%E7%95%B6%E7%B8%BD%E7%B5%B1%E4%B9%9F%E6%B2%92%E5%88%86%E5%88%A5-166804

新經濟公司 劣幣驅良幣

【明報專訊】香港政府要香港搞新經濟,交易所求着新經濟公司來港上市,日前主要經營線上餐飲外賣以及酒店及旅遊App業務的美團(3690)公布業績,虧損達到1154億元人民幣,破了港股上市公司歷來最多全年虧蝕的紀錄,雖然主要是由於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的公允價值變動,即是帳目問題,可是就算撇除這因素,其業績還是很差。

陰功的是,這些「殺人如麻」的公司,就是香港政府和香港人求着它們來港上市,賺香港人的血汗錢呢!

其實,新經濟公司最重要的是營業額增長和現金流,人民便會憧憬它在未來賺大錢,這和傳統上好好做生意的殷實商人,其原理相差十萬八千里,但由於這些公司受到投資者的追捧,有着大量資金支持,所以反而可將財務穩健,腳踏實地做生意的公司,一一殺下馬來。

同股不同權股票市值大 殺傷力超數十細價股

一隻美團,其殺傷力好比幾十隻細價股,卻受到當局的倒履相迎,雖然,反而市場對細價股的暴跌有自癒能力,但由於同股不同權的股票市值太大,參與的散戶太多,一旦爆破,市場需要更多的時間來「養傷」。

在中國,有一句成語去形容:竊鈎者誅,竊國者侯!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53542042202&issue=20190326

2019年3月25日

回應施老闆持有黃金作為資產對沖

本報老闆施永青日前刊出文章,指出「宜在資產組合中有黃金一項,但必須一再重申,持有黃金只有保險作用,若作為投資,黃金的升值能力遠不如股票、地產,甚至債券也比不上。」

由於我寫過《貨幣密碼》,對於黃金投資的基本理論,也有一點認識(但對實戰則因經驗缺乏,不敢言識),難免心癢要回應。

究竟在投資組合中,持有甚麼資產,最重要的條件,是你的投資組合究竟有多大?幾乎全部富豪,都會全世界投資,分散風險,但很明顯,普通人並沒有這條件。

絕大部分人的最重要資產,就是自住樓,如果多賺了錢,就樓換樓,再多賺了錢,就給子女買房子,這是最穩當的投資,也是中原地產和利嘉閣能夠得以成就今天的原因之一。房子當然做按揭,然而「按揭未清,何以買金」,就是騰出一點點錢來買黃金,相比起其他資產的對沖,也是杯水車薪, 無法起上多大的作用。

如果你們有施老闆的一成身家,我毫不猶豫,會勸你買黃金作為保險。正如他所言:「持有10%的黃金或與黃金相關的投資……一旦貨幣系統出事,它就有保險作用……持有黃金可避免資產全部蒸發。」

然而,持有實物如房子,也能做到保險對沖的作用,尤其是,如果做了按揭,當貨幣被蒸發後,按揭同時也被蒸發掉,你也會因此發了大財。換言之,債務是對沖貨幣的最佳方法。

至於在今日「法幣」(legal tender)的貨幣制度下,黃金已永遠失去了其作為貨幣的客觀條件,我已在《貨幣密碼》分析了其中的理由。某一種法幣當然會因經濟問題或其他問題而崩潰,但是當其崩潰時,其價值便會跑向了其他的貨幣,所以美元才會成為最後的避險貨幣。

但如果美元崩潰呢,只限於美元,並不涉及其他,其價值便會跑向其他貨幣,作為避險。然而今日的經濟體系,不大可能會發生美元崩潰而不涉及其他貨幣,因此,美元崩潰後,便會輪到「第二候選貨幣」。

傳統智慧,第二貨幣便是黃金,但Bitcoin乘時而起,爭奪此位。假如貨幣崩潰,我只能說,黃金和Bitcoin都會大升。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5%9B%9E%E6%87%89%E6%96%BD%E8%80%81%E9%97%86%E6%8C%81%E6%9C%89%E9%BB%83%E9%87%91%E4%BD%9C%E7%82%BA%E8%B3%87%E7%94%A2%E5%B0%8D%E6%B2%96-166670

將老千股清盤 小股東損失更大

【明報專訊】日前David Webb公開指出,希望證監會將有問題的上市公司清盤,再向小股東發還現金資產。我寫了一篇文章,以中金再生(0773)為例子,講出這做法的最大受益人是會計師,皆因清盤費用昂貴,當付清後,小股東只會一毫子也分不到。

事實上,很多業務都只有繼續經營才有價值,就算要出售,也要慢慢善價而沽,到了清盤官手裏急售,根本值不了什麼錢。當然,我不反對David Webb提出的做法有「懲罰壞人」的作用,但可保障小股東,就完全錯了。

長期停牌已足夠

有讀者說:「現有股東權益可能無法全面保障,但本來投資就係有風險。但我至少覺得Webb一系列行動可以有效保障潛在(投資者)股東,想問你又點睇?再elaborate(解釋)少少,我相信Webb除咗講保障股東權益,同時都着重市場公平。唔係點解成日將企業管治掛在嘴邊。」

保障「潛在小股東」是證監常常的說法,即是把它停牌,以防止新股民加入買老千股。我先不論這做法是否妥當,但是,要保障潛在小股東,長期停牌已經足夠,用不着把它清盤。

讀者講的「市場公平」,也是長期停牌已能解決,皆因停牌已經沒有「市場」了。至於說「投資就係有風險」,清盤不清盤,根本無關痛癢,這甚至能被人反過來辯護,只要把所有的事實列舉出來,應該把老千股也繼續trading(交易),股民贏虧自負,換言之,這反而是「反證」,而非證明。簡單點說,除非上市公司有大量資產,否則清盤只會令到小股東的損失更大,然而,老千股又怎可能有大量資產呢?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53456192494&issue=20190325

2019年3月22日

Webb說的清盤坑了小股東益了會計師

話說David Webb被某報訪問,指「鼎益豐」(612)存在泡沫,他因而去信證監會投訴,後者勒令此股停牌。對證監會的執法,他認為「有空間更進一步」,包括要求有問題的上市公司清盤,再向小股東發還現金資產。

從上文下理,我無法看出究竟他所指的清盤,是不是包括「鼎益豐」,抑或是就兩個不同主題的看法。不過,本文寫的正是把有問題的上市公司清盤的做法。

證監會有把不符合繼續上市條件的公司停牌,甚至除牌退市,是它的法定權力。然而,把公司清盤,那即是要毀滅一個法人團體,這非但損害了股東利益,也涉及了公眾利益,其權力來自《證券及期貨條例》第212條:「證監會覺得將該法團清盤,就維護公眾利益而言是可取的。」

這法例只用過一次,就是「中金再生」(除牌前編號:773),在2015年3月9日,由夏利士法官裁決,他也是現時審決「康宏案」的法官。這案件非常嚴重,判決毫無異議,皆因其上市地位和第一次集資,都是靠假帳得回來。

問題在於,如果用真帳目來成功上市,上市後許久才加上假帳,又應否把公司清盤呢?又或者是,假帳只佔一部分,要佔多大比重,才要把它清盤呢?至於「鼎益豐」,不過是股價過高,莫非要除牌,甚至也要清盤嗎?

說回「中金再生」在停牌/清盤前,銀行存款及現金僅約17.3億元,欠銀行貸款達53.1億元,主要資產是高達129億元的貿易及其他應收帳,很明顯,縱是把它清盤,股東一分錢也不可能拿到,莫非這就是Webb所講的「股東利益」嗎?

就我所知,「中金再生」的最大得益者,就是清盤官和整間會計師樓,無端端多了一單大job,吃到腦滿腸肥。大家知不知,清盤費用有幾昂貴,清盤第一個收錢的,是會計師,所有的債權人,甚至政府,都要押後。反觀一間已被證監會和法庭勒令清盤的公司,付完了清盤費後,又有何資產可賣錢分給股東?

如果Webb說彰顯正義,懲罰壞人,也還不無道理,但說清盤是為了股東利益,可不要自欺欺人了吧?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webb%E8%AA%AA%E7%9A%84%E6%B8%85%E7%9B%A4%E5%9D%91%E4%BA%86%E5%B0%8F%E8%82%A1%E6%9D%B1%E7%9B%8A%E4%BA%86%E6%9C%83%E8%A8%88%E5%B8%AB-166424

勒令泡沫股停牌 法律問題多

【明報專訊】David Webb在上月尾去信證監會,投訴鼎益豐(0612)市值存在泡沫,證監會本月初隨即勒令鼎益豐停牌。

股民對於這個故事可能拍手稱慶,覺得大快人心,可是,這其實有着很多法律問題:

第一,市值存在泡沫,這是很多公司共有的現象,如果用相同的理由,小米集團(1810)根本就不應該讓它上市,一年前隻騰訊控股(0700),市值難道沒有泡沫嗎?這其中的準則,究竟是不是泡沫大小的問題,還是市值大小的問題,還是幕後人的牙力問題呢?究竟可不可以公開呢?公開了準則,小股民買泡沫過大的股份時,也好有所趨避,不至於無端端中伏呀!

倘公開準則 散戶不至無端中伏

不過話時話,買了小米、閱文(0776)、雷蛇(1337)的人,都已經中了大伏啦!反而直至現時為止,鼎益豐都未有人輸錢喎!

第二,向證監投訴,不是應該保持秘密的嗎?如果去信證監,又把這事公開了出來,有沒有法律責任的呢?如果發信者是我,也許會碰上麻煩,但是David Webb就唔敢包了。

就我所知,「道士股」並不存在股權過度集中的問題,它是21章公司,擺明沒有業務,很難造假帳,皆因資產很少,帳目也很少,證監把它停牌的最大作用,就是把原本納入了MSCI指數的它,剔出了指數之外,但在這時,股票已經停了牌,除非是有春江水暖的鴨,才有機會及時逃生。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53196322646&issue=20190322

2019年3月21日

沒看過《明日戰記》的不是影評

古天樂是香港電影圈的有心人,他為港產片出錢出力,是人盡皆知的事。他所策劃製作的《明日戰記》,由陳木勝當導演,前期籌備了3年,後期製作也用了1.5年,總共花了3.5億元,用上了大量電腦特技,看預告片,其水平不亞於荷李活製作,堪稱是史無前例的港產科幻大製作。

本文在寫作之時,此片仍未上畫,當然不可能看過這部電影。本文也無意寫影評,只是就一些基本事情,作出描述。換言之,這是通述,並不限於這部電影。

一般來說,商業性的大製作的劇情多半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那種,很少會有驚喜,有的還跡近爛片。這好比一塊美玉或珍貴石頭,很少會雕刻出有創意的圖像,而是去雕佛像等等平凡的題材,但卻用上最精巧的技師,原因很簡單,昂貴的成本不宜太過創新,皆因創新意即冒險。

電影人都知道,藝術片不難拍,每個地方都有優秀的電影,甚至連伊朗和阿富汗都有,但是商業片卻是最難拍,全世界只有荷李活才能拍出來,以前的東南亞有香港,現在則是韓國。像當年的《精裝追女仔》和《最佳損友》,爛到不能再爛,但在很多地方都是賣座片,現在重看,依然十分好笑,而這是完全不能複製的。

我要說的是,就算學足了荷李活大片,水平完全一樣,也不可能做到荷李活的感覺,這正如當年的他國電影,也拍不出港產片的感覺,無法風行於其他地方。因此,其他地方就是要拍科幻大片,也不可能拍荷李活式的「無腦」超級英雄片,而要拍一些更為側重劇情的片子。很多香港人並不喜歡《流浪地球》,我不知道究竟是因為個人喜好,還是政治立場,但這部電影在香港並不賣座,卻是事實。然而,如果要拍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的概念還是可取的,即是必然有一個劇情角度,不能像《變形金剛》般大打一通了事。

另一個通常的情況,是顧得了特技和畫面,便顧不了劇情。很多人都說,徐克的畫面拍得好,尤其是精於科幻特技,但我看他的電影,越是多特技的,每每劇情越爛,例子是《西遊‧伏妖篇》,就算是被讚譽備至的《蜀山》,劇情和演出也不外如事,反而像《上海之夜》和《梁祝》,平平實實,但個人認為,卻更有戲味。

林超賢的《湄公河行動》和《紅海行動》,雖然叫好又叫座,但個人認為,比不上他的《逆戰》和《激戰》。但大家只要看看兩部「行動」的製作特輯,工程之浩大,大批工作人員拿著大量器材,走到窮山惡水,去作拍攝,就知道拍攝工作是多麼的困難。在這個情況之下,導演有沒有可能不顧所有的行政瑣事,一心專管拍攝呢?甚至可以問,內地和香港究竟有沒有足夠數量的拍過大片的工作人員,辦事能力足以令到導演可以放心任由他們自由發揮,自己可以專心拍攝工作呢?

例如說,香港拍警匪片,便有大量人才,足以把拍攝問題減到最低。但是,拍科幻片,顯然並無這個優勢。說回《明日戰記》和其導演陳木勝,只拍過《喵星人》一部小品科幻片,恐怕仍然不大熟手。這可不比來自紐西蘭的導演彼得積遜,只在出道時拍過一部2.5萬美元製作費的蚊型科幻片,然後拍了幾部其他片子,便去拍大型電腦特技製作《魔戒三部曲》了。原因很簡單,在荷李活,可以很容易齊集到高質素的科幻片製作隊伍,導演可以放心其他,專心拍攝。

不過當然,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不拍第一部科幻大片,永遠不會有第二部,專業團象,還是要一部一部電影訓練出來。古天樂的心意,始終值得鼓勵,我們還是應該購票支持。

最後一提,有網民看了預告片,說劉嘉玲的演出是敗筆。我心想,奇怪呀,劉的演技素來不差,不過也許整容令到樣貌變膠,的確影響到演技。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9/03/21/010112654.shtml

未來殼價還是看升

殼價是細價股價格的指標,這好比大型股票的價格指標是資產和盈利,所以我們這些細價股炒家,經常要關心現時的殼價,以及未來殼價的大趨勢。

首先巡視的是創業板,由於這是監管機構著力打擊的板塊,因此其成交冰封了,沒有成交,很難釐定其價格。這當然不會一錢不值,皆因上市費用也在三千萬元至五千萬元之間,然而發行新股的集資額可以抵消上市費用,但如果是暫時來說,1.5億至2億元還是不難售出,但這也大概是啤殼或期殼買家,連上利息的成本而已。

這價格比起全盛時期的3.5億元,下跌了大約一半。但是前景如何,還待觀察,因這是政治和政策問題,現時仍在打壓階段。

現在講到主板,這就有很多因素需要考量。基本因素是,監管當局不會完全禁止買賣殼,或是注資之類的重大財技行動,皆因要留下權貴們的一條路,畢竟,法律是由權貴們所寫的,當然了,普通商人的買賣殼和注資就會受到了更嚴格的監管。

現時有幾個系的股票都被密切注意,主要是David Webb點名過的,例如謎網系,又或者是那些已被點名除牌,進入了除牌程序,以及很可能會被除牌的公司,這些爛殼,因為太過危險,不會有人購買,就算有,也要大價折讓,才會有人考慮。不過,由於這些爛殼仍然未有買賣成交過,因此也未知它們的實際價格如何。

正因某部分的爛殼被冰封了,這些足足有接近100隻之多,相對而言,那些乾淨的好殼,遂變得奇貨可居了。再說,由於證監會迫令那些沒有生意的公司退市,而維持業務的成本並不便宜,因此,殼的成本價也大幅提升了。

事實上,相比於創業板殼價跌了一半,主板殼價距離高峰期,只跌了一成多,同恒指的跌幅也差不了多少,價格算是很堅挺了。

講完了supply side,demand呢?

內地殼價維持在二十多億元,但是滬港通和深港通令到內地散戶更易買到港股,因此,兩地殼價應會進一步拉近。更加何況,現時內地的嚴厲政策,令到資本家走資心意更強烈,最有效的走資方法,就是買香港殼、注入內地資產更有效。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9C%AA%E4%BE%86%E6%AE%BC%E5%83%B9%E9%82%84%E6%98%AF%E7%9C%8B%E5%8D%87-166190

騰訊大裁中層不智

【明報專訊】話說騰訊(0700)在去年底開始裁員,主要是裁走中層員工,大約炒掉一成,助理總經理、副總經理、總經理,也還有一些副總裁,原因是在一次例會中,馬化騰問了一個問題:「騰訊一兩千個總監級幹部,30歲以下的有多少?」原來不足10人。由於騰訊在創辦時,平均年齡只有二十多歲,相比之下,今日的騰訊是顯得老化了。他們認為,騰訊不可以把幹部變成終身制。

由於近日騰訊的股價看俏,距離去年最低位已經升了100多元,估計市場對這行動的反應,還是正面。至少,斬掉中層員工,肯定做到的是,削減經營成本。

其實很多外國公司,規定了每年裁掉5%的員工,這的確會提高員工的辦事能力,不過,副作用就是員工沒有忠誠度。

30歲開始人生高峰 有經驗有魄力

馬化騰這次裁員,個人認為,是很差的決定。的確,在騰訊初創立時,馬化騰才27歲,張志東26歲,曾李青加入時是28歲,陳一丹是27歲,但現時的騰訊是巨無霸,當年的騰訊是小公司,今日騰訊的中層員工分分鐘位高權重,手下多人過當年幾個創辦人。

其實他們當年都接近30歲,一個人30歲至50歲是高峰期,就算科網事業比較年輕,作為管理階層,30歲的判斷力也比廿幾歲為佳,40歲才裁,也許更為適合。

把30歲以上的中層經理裁掉,最大的即時壞作用,就是這些人既有錢,又有能力,兼且年輕,很多人都會創業,當然他們的規模不可能與騰訊同日而語,但也會造成大量重疊,這顯然是對騰訊極為不利。我見過太多相類似的個案:裁出去的員工重創了自己。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53110495288&issue=20190321

2019年3月20日

細價股有再生能力,藍籌屠殺打垮市場

這幾年來,社會把香港股市的罪惡,歸於細價股,指責它們是老千股,認為它們是影衰香港股市形象的罪魁禍首,證監會聘請了大量人手,主要是在執法部門,就是專門為了對付老千股。

我不否認市場上有不少老千股,相比之下,窩輪市場完全合法,絕對不是老千了。然而,我粗略計算過,老千股的「殺數」,即是散戶輸錢的比例,老千股相比起窩輪而言,還是比較溫和的。再說,老千股要把散戶屠宰,供供合合,也還要花上好長的時間,但窩輪要屠牛殺熊,則一天完成,快如閃電。況且,玩老千股也不乏輸了九成以上,幾年之後,忽然賣殼給大企業,絕地重生的個案,但是窩輪一旦過了期限,輪商要你三更死,不可延期到五更。


世上有沒有人天真到,或愚蠢到,買了細價股,以為很穩陣,可以長期投資呢?一個也沒有!


細價股買家說穿了,都是貪僥倖,圖賺快錢,好比去賭場搏殺,因貪贏而變輸。還有一些炒家,是病態賭徒,深知其風險,願意在市場火中取栗,冒險賺錢,我的合眾會的大部分成員,都是這種人,輸完又來賭過,當然也有贏過大錢,或者是曾經贏過大錢的人。


事實上,細價股作為「賭博紙張」,或「賭博數碼」,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市場,其競爭對手是窩輪,以及虛擬貨幣,而這兩種投資(賭博?)工具都比細價股更高「殺數」,每監管當局打擊細價股,窩輪或虛擬貨幣的買賣便會增加了。按照我的經驗,細價股市場是有再生能力,畢竟,參與的只是一小撮投機分子,輸了也不值得可憐。事實是,沒有外國投資者去炒細價股,這正如美國有大量垃圾股,例如在納斯達克上市的Bio-Paths Holdings,52周的高低位是1.61美元和73.52美元,比諸「中國鼎益豐」(612)也不遑多讓,但香港人會買它嗎?


如果只是細價股爆煲,不出幾個月,市場便能復甦了。反而是藍籌股爆煲,如以前的「電訊盈科」(008)、「思捷」(330)、「利豐」(494)等等,才令到很多長期和海外投資者,以至整個股市,遭受到數以年計的打擊,嚴重的影響了香港的國際聲譽!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財經/細價股有再生能力,藍籌屠殺打垮市場-166011

KYC不力 難禁「人頭戶」

【明報專訊】話說證監會曾經發信給券商,表示關注「人頭戶」愈來愈普遍的現象,這些人頭依照「主謀」指示,參與各種活動,操縱上市公司的股價,或股東大會的投票結果,或隱瞞實際持股量,以規避監管規定。

「人頭」的存在,主因是經紀的「KYC」(know your client)不力,如果經紀對其客戶十分了解,則縱使有人頭出現,必然也是由於經紀的包庇,因他不可能一無所知。然而,在幾十年前,「KYC」十分容易,經紀只接受高端客戶,而且還要有人介紹,才可以去開戶口,經紀也有大把時間,去和客戶傾談,食飯時間都有兩小時。

網上交易流行 一人可輕易操縱多戶

但是在今天,吃飯時間只有一小時,匆匆吃完,又要開市了。客戶來電,規定要錄音電話,如果經紀不在公司,便只有由不熟悉的同事去接了,連誰的聲音也認不出來,只要報上戶口號碼,便可以落盤。

不過,反正現時更多的是網上交易,一個人操縱幾十個戶口,都易如反掌啦!當然了,用網上最多只是發條信息,作為覆盤。當然,如果要「KYC」,只要肯做,也沒有太大的難度,可是現時平佣、免佣,幾十萬交易,幾十元佣金都有,這個成本,如果認真的去做「KYC」,券商連本都要蝕埋!

所以說,現在的許多法規,都是閉門造車也!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53023430174&issue=20190320

2019年3月19日

巴菲特送我150萬美元

話說有一位叫「火燎森」的年輕人,在2007年寫了一本《我向巴菲特借第一個一千萬》,還寫了一本《收到巴菲特的回信》。不過有心水網民計算過,如果他真的是如書中所言,用信用卡借了50萬元來跟巴菲特買中石油,由最低位1.5元買入(書中說是一直買到8元才停手),在最高位15元沽清,加上股息,也只有5,042,843.75元而已。

不過,近年火燎森已經轉戰銷售日本樓,以及售賣虛擬貨幣,引起了很大的麻煩,相信他已變成歷史人物,將不再復現於公眾面前了。我之所以寫這個故事,皆因在日前,我真的收到了「巴菲特」的來信,其實是電郵,居然也是要送一千萬元給我,精確數字是150萬美元。

「巴菲特」在電郵中說,他是個慈善家,在全世界隨機選出人送出善款,而我就是那個幸運兒。其實我都很想知道,如果我回覆這封電郵,究竟會有甚麼程序,可惜我實在太沒空了。因此我特別把這封電郵刊登出來,看看有沒有讀者代我回覆,記得告知我答案。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m/finance/realtime/article/20190319/59385203

只要堅持,一定得手!

根據2019年3月14日《蘋果日報》的報導﹕「七旬中學教師退休後在社區中心的免費補習班繼續執教鞭,結識15歲少女後兩人開始熟絡,女生並稱教師為『契爺』。去年教師多次趁女生到其家中補習時,以不同借口對她上下其手,包括藉詞女生大細胸,稱搓揉可令乳房變大,及後教師更舔女生雙乳及私處,一晚女生經不起他的游說,同意跟他性交。淫師被捕後警誡下則稱是女生主動提出性交……」

這故事的重點在於﹕「被告……兩次要求性交均遭X拒絕。被告再搬出很久沒與妻子行房、陰莖軟及勃起有困難等理由,再游說X性交,X因對被告的說話感到煩厭,最終就範。被告翌日叫X勿向他人透露事件,又稱會帶X買避孕藥。」

問題正是在於﹕遊說,甚至遊說到令到對方煩厭,對於成功的機會率,究竟會增加多少呢?

有一個實證故事﹕話說某位影壇大哥,對於參與拍其影片的女生,其策略是「一個都不能少」,又或者是「個個都要little」,也是據說,只有一個堅持例外,就是「郭X恩」,這是鬼妹仔,脾氣硬的緣故。

在這一連串事件中,有一個女主角,都算是見慣大場面的名牌,對於影壇大哥的威勢,至少嚇不倒她。然而,連番攻擊之下,簡直是不勝其擾,又避無可避,思前想後,還是應允被對方執一劑,消了麻煩。

我有一個朋友,代號,嗯,就叫「光頭仔」吧,當年北上殺下無數QQ女,有一個切身經驗,就是很多時約女仔一起去旅行,同床之時,仍然有不少女仔會作出最後反抗,他的說法是,只要堅持下去,一小時,兩小時,三小時,直至天亮,女仔一定會軟弱下來。

他的結論是﹕「只要堅持,一定得手。」我的回應則是﹕「通常女人的耐力比男人強,先軟弱下來的多數是男人,就算不是全身都軟弱,也會有部分是軟弱。」

最後一提的是,此案爆發的關鍵在於,另一份傳媒報導,「被告事後發現避孕套鬆脫,馬上出外購買避孕藥但不果。翌日早上,X按被告指示刪除所有相關信息。X感害怕,將事件告訴母親與學校社工,最終報警。」

The query is﹕如果成功買到避孕藥,X會不會感到害怕,揭發事件呢?

本周的心水股份是「天瑞股份」(6162),祝大家好運!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nextplus/magazine/article/20190319/2_659540_0/-肉食中環-只要堅持-一定得手-周顯-

高爾夫球場和郊野公園作為尋租設施

如無意外,這應該是最後一篇回應林超英的文章,皆因所有的clippings已用完了。

林超英在《運動呼出的二氧化碳不令地球暖化- 專欄作家要學點科學》一文說﹕「消防員出動幫過的人,遠比從來沒有得到他們幫助的人多,難道我們可以說:『享受過消防服務的人,是at the expense of我們這些家裏沒有起過火的人啫』?郊野公園就在身旁,誰都可以去,正如誰人家中起火,消防員都去救一樣,機會均等……」

用消防服務來相比郊野公園,是比喻不倫,皆因消防的目的是為了減低損失,郊野公園是為了增加快感,任何人都有可能主動去郊野公園,但除非是縱火犯,否則不可能主動得到消防員的服務。

再說,郊野公園究竟是不是誰都可以去呢?理論上,是,但實際上,如果你沒有時間、沒有空暇,又或者是根本不喜歡行郊野公園,就是有這設施,也決不會去。

誰都可以去這個講法,同樣也適用於高爾夫球場。話說月前香港高爾夫球總會行政總裁賴以尊在出席商台節目時說,粉嶺高爾夫球場每天都開放其中一個球場給公眾使用,誰都可以去,是「屬於香港人的高爾夫球會、屬於這個運動的高爾夫球會、屬於學校的高爾夫球會、屬於大型比賽的高爾夫球會。」

高爾夫球場的原罪,正是雖然誰都可以去,但愛好參與的市民實在不多,所佔面積又太大,而且場地並不環保,所以大家認為要拆除。至於我的立場,則是首選拆除,但不拆除的先決條件,是收回市值租金。

我不否認,高爾夫球場的「原罪」比郊野公園嚴重得多,但是相比起市區公園、商場、道路等等的使用頻率,郊野公園無疑也是估地太多,而且比高爾夫球場佔地更多出了許多倍。

我說過,郊野公園作為natural reserve的環保價值,是絕對的,但先決條件是沒有遊人進入。

至於林超英所說的﹕「行郊野公園的人在山中走動,不採花,不打獵(兩者都是犯法的),何來『騷擾』大自然?這樣的控罪是否過份輕率?」’

在此,我要講出一個故事,就是漁護署過去在全港郊野公園整體收集的垃圾量,平均每年達三千四百噸,1015年開展「自己垃圾自己帶走」,逐步移除郊野公園路徑上的垃圾箱及回收箱,2017年變成0,結果就是垃圾到處都是,因為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

事實上,自己幻想出來,假定每個人都守法兼有公德心地不亂扔垃圾,也是不可能的任務。把不可能的任務變成現實的政策,根本就是胡說八道。

再說,林超英假定人人守法,無論郊野公園有多少人遊覽,都不會影響環境,就算有幾億人,都無礙大局。(按﹕幾億人這數字是我說的,他反駁時並沒有引用,我假設他是針對我的說法而反駁,除非他是自說自話,講的是另一個數字。但我的知識告訴我,究竟會不會影響到生態,重要的是郊野的循環再生能力,假如人數超過了臨界點,就會一點一滴的破壞生態。更多的人守法,只會令到臨界點增高而已。

正如前文所言,沒有人進入的郊野公園,是絕對環保的,但我在以前寫過,其行人徑及設施,卻是搔擾大自然,不環保的部分。總之,一個大原則是錯不了的﹕凡是人類足跡所及,都是對大自然的破壞,人類所到的地方越少,越是集中,例如行商場,看電影,則對生態的破壞越少。反之,我們越走得遠,甚至遠赴非洲看大自然和動物生態,對生態的破壞最大。

所以,就原則而言,我當然支持開發郊野公園,如果把行山徑和設施的同等面積convert成為商場,則郊野公園總面積並沒有減少,全部當然不可能,但convert部分卻是可能的。但正如我也並不完全反對高爾夫球場,只是要交市值租金,我的看法是,進入郊野公園,至少也應該收費,收回管理成本。

說穿了,郊野公園和高爾夫球場,都只是一小撮愛好者從政府「揾著數」的尋租行為而已。當然,你可以說,很多行為都是尋租,但這就要看成本和利益,也即是說,付出的土地面積有多少,享用的人有多少,而政府維持現狀的成本有多少,由這三者的計算而去決定。

最後引用林超英在2018年5月16日被訪問的《林超英《答學生問:郊野公園面面觀》的一句名句﹕「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可以而且應該在眾多方面達到「世界第一」水平。郊野公園就是其中一個「世界第一」,是各國人士最欣賞香港的地方,其他城市想學我們多些郊野公園幾乎是不可能的,這是香港的獨特優勢,我們這個優勢必須保持。給大家參考:倫敦現正努力爭取成為「國家公園城市」,而我們香港早就已經是了,至於紐約大吹大擂的中央公園,與我們郊野公園比是小巫見大巫。郊野公園是香港的驕傲,不怕是世界第一。」

如果大家同意在地少人稠的香港,也來搞「郊野公園世界第一」這種假大空的面子工程,我也沒有話說了。我還以為是回到了五十年前的中國呢!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9/03/19/010112448.shtml

簡單快速的講醫生不足問題

香港醫生不足的問題,其實是一個中學生也能預測得到的簡單事實推理,我不明白為何政府居然不可以在十幾年前便預先評估。首先,是醫療需求的增加:

第一,人口老化,由於老人所需要的醫療比年輕人更多,因此會令到醫療需求以倍數增加。

第二,醫療進步,能醫的病增加了,長期病患也增加了,事前預防例如身體檢查,也是二十年前少有、現在普遍常見的新增醫療需求。

第三,一些和疾病診治無關的醫生需求,例如醫學美容,又例如學術研究,其需求也是快速增加著。

第四,醫管局等等的官僚機構成立,把部分醫生扯去了不必要的行政工作。


以上的,都是只要有普通智力便可以預測得到,至於為很多人詬病的150名通行證,則:

第一,這政策早在1997年前已經存在,政府在評估未來醫生需求之前,不可能沒評估這因素。

第二,在1997之後的近20年,其人口增長遠遠低於1997年之前的20年,香港是世界上前幾名生育率最低的地方,人口增長低於其他情況相近的城市,150名通行證只是萬應靈丹的政治指控,不能用作政策失敗的推搪藉口。

記得當年,政府提出了很多項除了金融業以外的振興經濟措施,其中一項就是發展醫療經濟。相比於數碼港、中藥港等等,事實已經證明了,反而醫療經濟是市場已經存在,最有可能成功的。然而,在當年,政府一邊宣布發展醫療經濟,另一方面削減醫生學位,這才是自相矛盾,令人大惑不解的地方……任何政策都有成敗優劣,預測人人都可能會錯,但自相矛盾則肯定是錯的。

很多人會把引入海外醫生和引入內地醫生混淆了,很明顯,香港的愚民實在太多了。查實,大多數比較審慎的人,都只要求香港效法新加坡,引入世界排名前一百幾十名的科學院畢業生,主要是英聯邦國家,我則認為,台灣的醫療水準排名也比香港高,也不妨一併引入。

最後要說的是,當醫療不足,但醫生和護士的數目並無增加,政府增加撥款,結果只是令到他們加人工,但對舒緩醫療卻並無任何幫助。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財經/簡單快速的講醫生不足問題-165895

證監大動「干戈」 律師豬籠入水

【明報專訊】話說在去年10月,證監會法規執行部執行董事魏建新(Thomas Atkinson)公開表示,正在調派大批人手,在短時間內處理多個非常複雜的個案,對付由多家上市公司組成的「邪惡集團」(nefarious groups),調查超過100個實體或個人,目標是去年底前完成全部工作,在2019年上半年前向約60家公司或個人提出法律訴訟,這被指為向「謎網50」股份開刀的前奏。

現時距離目標時間已經過了差不多一半,證監會也多聘了很多人手和花了很多錢,但至今仍然未有任何人被「落鑊」檢控,民事官司就打了不少,有關人等都十分焦急,皆因有些民事官司,還是要等刑事官司有了判決,方有所參考,但是刑事官司連起訴也未起訴,則民事官司也等無可等,只有照打了。

睇文件走程序 律師一年二三十億元落袋

這一場官司在法律界而言,包括民事和刑事,是世紀官司,因規模之大,前所未見,牽涉了大量有錢人和upper middle class,如果個個請一個律師,一個大律師,已經是120個就業,最少有十幾廿人會請資深大律師,有的還不止請一個。我估計,一組人一年至少幾百萬元,唔貴唔請的上市公司,請幾個資深大狀,無一億元,一年七八千萬元埋單,真的是閒閒地。

所有的律師費加起來,現時只是看文件、走法律程序,落口供階段,我估計一年將所有人加埋要二三十億元,打官司雖然更貴,但至少是一了百了,長痛不如短痛,這還不算入證監的人力資源,以及請的律師,相信不花十億元,也要八億。所以,這簡直是lawyer's paradise!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52936484290&issue=20190319

2019年3月18日

新加坡經驗:保障投資者,還是市場先行

自從2014年起,新加坡股市的退市數量超過了上市數目,到了去年,一共有15間公司上市,集資額只有7.1億新加坡元,連香港零頭的零頭也不到,但卻有19間退市,截至去年12月31日,上市公司的數量是741間,相比起2010年最高峰期的782間,足足少了41間。

如用市值來比較,它的上市公司總值只有975億坡元,炒埋不夠一碟,和2014年相比,其日均成交量,只有2007年高峰期的一半。

為甚麼這麼多上市公司退市?很簡單,股價低,成交少,不如私有化。

其中香港人最熟悉的莫過於「敏華控股」(1999),它在2005年在新加坡上市,2009年退市,2010年在香港重新上市,從2012年至2017年間,純利從3億元,增加至17.5億元,去年上半年純利也有6.7億元。

以上說法,好像順理成章,但卻又衍生出一個邏輯性的問題:股價低,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以香港近來一隻有名的股票「中國鼎益豐」(612)為例子,其市值高達285億元,夠高了吧?但卻因此而被證監勒令停牌了。

也許可以簡單點說,股價低,對股民有利,因為可以用更低的價格買到相同的投資品,但這卻對發行人不利。像「中國鼎益豐」這種股票,在新加坡市場是不可能存在的。

事實上,新加坡股市對投資者的保障較為嚴格,老千股比較少,雖然也不是沒有醜聞,例如在2017年,Keppel Corporation就其巴西子公司涉嫌賄賂,支付了4.22億美元,作出庭外和解,但這相比起香港股市的整盤假帳上市,只是小兒科。

這難免會問出第二個問題:究竟股市是賣家市場,還是買家市場?股價的高或低,老千的friendly or not,對於整個股市或投資者,是有利,還是不利?

正如前文,新加坡對於投資者的利益保障較佳,但上市公司則用腳來投票,新加坡公司如「偉業控股」(1570)、「正力控股」(8283)、「興華港口」(1990)、「勝捷企業」(6090)等等,紛紛轉來香港上市了。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財經/新加坡經驗:保障投資者,還是市場先行?-165653

網上資訊發達 沒法呃人

【明報專訊】太陽城集團(1383)是近年我講過次數最多的股票,而它也並沒有令我失望,股價在這3年來大漲小回,節節上升。

話說在日前,我在其他地方提起過這股票,當時有網民留言質疑:你在0.2元時不提,卻在升至1.44元才提呢?有點兒像是責怪我的意思。

真實的情况是,我的確是在0.2元時提出過,在0.8元時又提過,最後又在1.44元時三度提出。結果是,它在我提出後,又急升至1.98元,我有朋友真的聽話在1.44元時買入,在1.7元時沽出,有點後悔了。

他後悔的理由是:「近日出來的買盤好像和以前完全不同,加入了高盛、摩根士丹利、巴克萊、瑞信等等大行。」

我說:「其實我只知道它在大做road show,至於road show成功與否,大行會否買入,我就不敢肯定了,𠵱家你咁講,可能有番啲根據,不過我唔包生仔㗎!」

以上故事,是企圖說明,網民留言,很多時只憑印象,所以很多時都會有錯誤的認知。我作為寫作人,收稿費寫稿,態度當然也比網民嚴謹得多,但是一時疏忽也會出錯,尤其是當只憑記憶,不去求證時,方知道記憶原來是如此不可靠。不過,現時網上找資料如此方便,其實沒法呃人,只要查一查,便知究竟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52850818876&issue=20190318

2019年3月15日

老千股是人性需要

 日前與某位內地朋友聊天,他講起香港的老千股。


  我說:「我承認香港的確很多老千股,不過,我認為不少內地人對老千股有着錯誤的認知。」


  人類傾向炒賣


  第一,老千股並非香港所獨有,其他的國家,例如美國也有不少;不過,我們這些外國投資者很少買賣美國的老千股,這正如外國人也很少買賣香港的老千股,多數買藍籌股。


  第二,散戶買老千股,其輸錢的機率,比買牛熊證還會少一點。換言之,你炒牛熊證,輸光的機會率比買老千股更高。


  第三,人類有傾向去炒賣任何可以賭博的數字,這正如炒金、炒外匯,甚至是炒虛擬貨幣,這是天生的傾向。如果你禁絕老千股,資金便會跑向輸得更多的窩輪、倫敦金、外匯、虛擬貨幣等,這正如一年前虛擬貨幣狂炒,也扯得老千股的成交量大減了。

https://www.hkcd.com/content/2019-03/15/content_1128535.html

David Webb對中南網絡的錯誤描述

日前,某傳媒報道莊友堅以「中南網絡」名義,捐出500萬元予仁愛堂給老人家作驗眼及膳食用途。

「中南證券」的老闆是莊友堅,該傳媒報道:「『中南網絡』(周按:英文是Chung Nam Network,簡稱CNN)源自獨立股評人David Webb對他及曾經合作的朋友或公司所起稱號,『呢個名唔錯』,亦反映『我哋一齊做嘢』,故採用為捐款的名號。」

換言之,這名稱指的是莊友堅的朋友網絡。他的朋友很多,一些有生意往來,一些是以心相交,但只有前者才為傳媒所知。

根據Webb-site,「CNN」一共有32間,Webb對其印象很差,持續多年給予嚴厲的攻擊。我同意,涉及的細價股大多發生過泡沫和暴跌,令到不少股民輸錢,但審視細節後,我只能說,Webb對「中南網絡」的理解是錯誤的。

第一,莊也許擁有或控制過這32隻股票的一部分,但也只是一部分而已,也並非全時間擁有,而只是在某段時間控制過。把這些股票發生過的所有事情都歸咎在他身上,並不公道。

第二,今日列在「CNN」的公司,絕大部分與莊已無任何關係,這正如你不能把某人的前度女友繼續視為他的「一致行動人士」,這不公道,如果以作為公開網站提供的資訊,更有誤導公眾之嫌。

第三,既然「CNN」涉及的股票很多與他並無關係,那為甚麼會發生這誤會呢?要知道,「中南證券」是一家券商,有很多客戶,這些客戶當然也是莊的朋友,但你不能把客戶視作券商本人,這好比很多莊家也會用上「滙豐」和「恒生」來買賣,但也並不代表他們有任何關係。

第四,「中南證券」有密切關係的上市公司,也包括了「中國恒大集團」(3333)、「電訊盈科」(008)、「太和控股」(718)、「大酒店」(045)、「豐德麗」(571)、「思捷環球」(330)等等實力雄厚的股票,為甚麼Webb-site並不列入,而只把細價股加進。

第五,「CNN」並非沒有點鐵成金的個案,賣了給「恒大」而現時市值200億元的「恒騰網絡」(136),便是例子之一。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david-webb%E5%B0%8D%E4%B8%AD%E5%8D%97%E7%B6%B2%E7%B5%A1%E7%9A%84%E9%8C%AF%E8%AA%A4%E6%8F%8F%E8%BF%B0-165447

未上神枱的股壇奇人

【明報專訊】日前,去了華匯中心地庫的餐廳吹水,這本來是「中南網絡」莊友堅的私人飯堂,員工免費任飲任食,近來「普渡眾生」,搬了到地庫,以蝕本價收費。我吃了一件牛角包,有點兒驚訝:乜咁好食嘅?至低限度,肯定在Pret-a-Manger之上了。

決定改天來午飯,試一試狀况,可惜午飯食物種類不多,就算好吃,也無法常來。同梅偉琛講電話,他說華匯中心的西餐廳Le Bec Fin和日本餐廳工川的水準也很高,好,一於試勻晒先!

地庫餐廳旁邊還有一家小店面,一問之下,原來給兒童免費來看書,樓上還有一些店舖是做兒童教育和學習,廉租給經營者。

當今股壇 公認莊友堅最叻

我笑說:「原來中南網絡還兼營社企業務,怪不得日前捐了500萬元給仁愛堂,作為老人家驗眼及膳食用途啦。」

朋友說:「其實他成日做善事,不過你唔知啫!」

我說:「我剩係知佢喺澳洲隻馬夏日通道是馬王,𠵱家身價已經升了幾十倍,買馬居然可以贏錢,他都算是奇葩了。」

朋友說:「乜你都識馬嘅咩?」

我說:「我就不識馬,不過我哥哥是賭馬專家,偶然都會同我灌輸吓。」

話時話,現時股壇當中,不算李嘉誠和劉鑾雄這些上了神枱的,最叻的一位都應該公認是莊友堅了。至於他點叻法,有機會再同大家講吧!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52591810947&issue=20190315

2019年3月14日

近來最hot的新股豆盟科技

連續3天沒有新股上市,今日終於又有了一隻:「豆盟科技」(1917)。

「豆盟科技」是一間新經濟公司,成立於2013年,當時叫作「掌上雲景」,內地很多智能手機服務公司都以「掌上」為名,如掌上明珠,主要業務是「通過廣告網絡為廣告客戶提供投放服務、為媒體提供變現服務」……

說穿了,即是廣告代理的舊瓶新酒,由於智能手機廣告是快速增長的行業,市場的複合年增長率是109%,而「豆盟科技」則佔了市場的第二位,市場份額由2017年的7.2%,急升至去年的12%。

這公司曾經在2017年在深圳新三板上市,去年3月8日在新三板除牌,改為申請在香港掛牌,終於在情人節成功獲批,是第一隻在港交所(388)上市的新三板股票,相信有不少內地股民會捧場。它發行約1.98億股新股,保薦人是中信建投國際。看往績,中信建投在2018年至2019年間,保薦了8隻股票,首日表現其中2隻打和,4隻上升分別是51%、22%、21%、5%,至於下跌則有2隻,分別是6%和8%,成績算是甚佳。

其實,由於股市回復暢旺,近來上市的新股表現都不錯。以最近10隻新股上市的開市價來計算,6勝1和3負,其中下跌最多,達到9%的「開元酒店」(1158),收市時還反升了2.3%。

說到累積表現,則是4勝1和5負,但其中2隻「冠轈控股」(1872)和「嘉藝控股」(1025),分別升了2.7倍和2.2倍,可以算是乜都補返晒。

相信是因為股民再次投入新股的緣故,「豆盟科技」足足有440倍的超額認購,回撥50%,但卻以接近下限的0.41元定價,集資額只有8,118萬元,算是賣大飽,股價非常廉宜。

由於兩隻「中獎股」,「冠轈控股」和「嘉藝控股」的上市當日表現分別只升了47%和8%,後來繼續爆上去,可說是任買任贏,因此相信股民也會繼續熱炒半新股。「冠轈控股」除了是升幅股冠軍之外,同時也是近期超額認購最多的,有71倍,不過這紀錄卻被「豆盟科技」打破了。換言之,「豆盟科技」可算是近來最hot的新股了。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8%BF%91%E4%BE%86%E6%9C%80hot%E7%9A%84%E6%96%B0%E8%82%A1%E8%B1%86%E7%9B%9F%E7%A7%91%E6%8A%80-165267

簡志堅與「揀至堅」

【明報專訊】胡潤富豪榜大家都聽過吧?這其中的石油石化行業,其十大富豪又是誰呢?

依次排名:陳建華范紅衛夫婦,王玉鎖趙寶菊夫婦,孫廣信、尚吉永,長春集團的鄭正、廖龍星、林書鴻,葉成,薛光林,魏奇魏瀟父女,徐旭東,還有一個就是我們熟悉的簡志堅。簡志堅被列入中國石油富豪榜,一點也不稀奇,早在3年前,他已經是《福布斯》香港富豪榜的第39位,位置還在何猷龍和四太之上。

記得我寫報紙專欄的初期,在一份已結業的免費報紙參加炒股比賽,贏了接近100萬元獎金,炒的就是簡志堅的中國天然氣(0931),不消說的,我私人在這股票中贏得更多,只是還怨買得不夠,沽得太早,如果揸到最高峰,足足可贏過億元。

炒中國天然氣帶挈 足夠贏過億

中國天然氣在幾年前爆升了幾十倍,不少人認為是泡沫,但是6年過去了,其股價始終處於幾十億元市值的位置,由此可見到其實力。我有一名女性朋友居然說:「要揀,梗係揀至堅的那隻啦!」笑到我肚痛。

講開又講,其實我已經兩年沒見過簡志堅了,對上一次是大家開車,在銅鑼灣碰到,雙方下車吹了十分鐘水,不過他的股票我高沽低揸,出出入入,好像撳機一般,也贏了不少錢。

最後一提,本來香港的石油富豪,還有一個徐京華,不過徐京華是政治級數,根據維基百科的說法:「徐京華於2015年10月8日在北京一家酒店被帶走。據財新網報道,徐京華與原中石化集團總經理蘇樹林被調查的事情相互牽連。」因此第一,搞中國生意,還是不涉政治,比較安全;第二,現時簡志堅是香港石油業的第一富豪,應無疑問了吧?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52505456877&issue=20190314

從《福布斯》富豪榜看日本的均富

根據2019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首富是亞瑪遜的Jeff Bezos,中國第一富豪是位居20的馬化騰,馬雲和許家印分別位於21和22位,李嘉誠排名第28。相比去年,馬化騰位於17位,馬雲第20位,李嘉誠和許家印則分別是23和24位。由此可見,這一年的全球財富PK戰,整個中國地區都因經濟下滑,富豪身家受到一定的傷害。

不過,對比去年的2,208位上榜的十億美元富豪,今年只有2,153名,資產總值也由9.1萬億美元,降至8.7萬億美元,其平均身家也由41億美元降至40億美元,可知道財富下滑是全球現象,並不止於中國。

在此一提,《福布斯》的排名並不準確,例如說,李嘉誠和新鴻基郭氏家族的真正財富,比牌面的高出幾倍以上,皆因房地產的真正價格,用股票價格來反映,是會被低估的;加上股票價格是未來收入的折現評估,互聯網產業的估值太高,有著泡沬成份。

然而,縱然《福布斯》並不完全可靠,但還是有一定的指標性和參考價值。

我留意的榜中人物,反而是日本,其首富是排名第34、Uniqlo的柳村正。一直排下去,日本次富是排名第44的軟庫的孫正義,三富則是排名68的基恩士傳感器(Keyence)的滝崎武光,這是一間製造傳感器和測量儀的高科技公司。日本的富豪排名連香港也比不上。

如果計算上榜的總人數,前名是美國、中國、德國、印度、俄羅斯,跟著是英國、韓國,才輪到日本。要知道,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強國,其富豪的數目顯然和其國家財富並不相稱。

查實,富豪榜的人數和國家的幾個指標,如國內生產總值(GDP)、人均GDP有關,大國和富國當然佔了便宜。但反過來說,當其他客觀指標不變時,富豪的數目愈少,反而代表該國的財富愈是平均,貧富懸殊的程度愈低。換言之,上榜的富豪愈少,愈是好事。

像日本這第三富國,居然富豪數目只排名第八,證明了日本在控制貧富懸殊方面的成績,仍然是世界第一。例如和韓國相比,其富豪數目比起來還少了一級,但是無論在總人口、人均收入、總GDP方面,日本均是遠勝韓國。由此可以見得,韓國的貧富懸殊是如何的令人髮指。

根據南非的市場研究公司New World Group研究,全球富豪控制了35%的財富,但日本的富人只控制了日本的23%的財富,而且,日本的富豪主要是製造和零售業,和中國與香港均集中在地產發展和互聯網並不相同。

這當然和近28年來日本資產價格下跌有著很大的關係。一般來說,資產價格下跌時,人民的貧富懸殊會減低,而製造業的蓬勃,對實體經濟而言,也比房地產發展和泡沬式的互聯網更加有長遠利益。

本文的主題和結論是說,在控制社會財富分佈而言,日本是最值得借鑑的國家。在這世上也許有更加均富的國家,例如加拿大和北歐諸國,但這些都是天然資源豐富、人口稀少,日本並沒有這客觀條件,因此是很了不起的。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9/03/14/010112140.shtml

2019年3月13日

香港有條件效法其他國家的稅制嗎?

我這個人很公道,完全依從李天命當年教導的規矩,在同某網媒辯論股息稅問題時,先把原則問題拿出來,求同存異:

    第一,我同意政府的大原則之一是劫富濟貧,另一原則是要針對不勞而獲的收入。(但要符合經濟原則:一是交易費用不高,二是對經濟活動收入的影響愈小愈好。)
第二,我同意應該擴闊稅基。(一始終仍是不要影響經濟活動的總收入,二是這稅基必須合理,例如人頭稅就不符合現代公義的稅項,三我寫過文章,講過會計學上的增加收入來源,並不等同於政府的擴闊稅基,當在經濟衰退時,所有的稅收會一起減少,並不是擴闊了稅基,就能保證收入。)

我的朋友們提出的理據之一,就是香港政府不可信,因此不要令它增加收入,以免它亂花錢,例如起大白象工程。我並不去評論這說法的對或錯,皆因這是大殺傷力武器,放諸幾乎任何議題皆準,解釋能力也就很低,好比150名單程證適用於房屋、醫療、教育、社會矛盾等等幾乎所有問題,也正是由於其普遍適用性,意義就不大。

至於稅制簡單是否還有效,該網媒說已不適用於今天,我卻認為永遠有效,至少稅制簡單,較不擾民,成本很低,不會益晒會計師和律師,但這是口同鼻拗,永遠拗不出結果來。

說到股息稅令到上市公司用回購來代替派息,該網媒提出,最近共和黨參議員Marco Rubio建議修訂稅例來加以限制……喂,是建議咋,連提出都未提出,等到通過並且實行先講啦!

說到其他國家都有股息稅,像法國、意大利、澳洲、新西蘭和愛爾蘭等等,都不是國際股市中心,香港學它們就死得了。

美國雖然有股息稅,也有資本增稅,但卻沒有印花稅。最接近的是英國,但英國對外國投資者也不收股息稅。

或許應該問:香港這麼小,如果稅制和其他國家相同,他們為甚麼要來香港投資?以美國為例子,它有龐大的本土市場,蘋果、臉書、谷歌、亞馬遜這些國際大公司,不可能在美國以外的其他地方上市,外國人還會投資美國股票。香港,有這客觀條件嗎?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9%A6%99%E6%B8%AF%E6%9C%89%E6%A2%9D%E4%BB%B6%E6%95%88%E6%B3%95%E5%85%B6%E4%BB%96%E5%9C%8B%E5%AE%B6%E7%9A%84%E7%A8%85%E5%88%B6%E5%97%8E%EF%BC%9F-165104

不懂股票 易錯信「股神」

【明報專訊】某位年輕人,買了瑞聲科技(2018),還在四圍唱好,結果輸了不少錢。我問他,究竟為何要買此股呢?他說,有朋友推介,這位朋友近來唱好的股票幾乎隻隻皆升,於是他咪信晒𠵱位朋友囉!

我說:「其實這兩個月來,是但掟飛鏢亂篤一隻股票, 都有大升,你不懂得股票,以為他是股神啫!」

這股票的關鍵在於,它在1月4日的股價是39.4元,至2月25日已急升到63.95元,照這升勢來看,以為它的業績不會差,誰知溢利竟然跌了65%至75%,股民如果看走勢買了,有點覺得墮入了騙局。

有人問我,那位年輕人是否被人「棟」呢?我說,像瑞聲科技這種藍籌股,如果要「棟」,也不會只「棟」他一人,而是大規模的老千局。這得要看看究竟sell他買的那位仁兄,究竟是只sell他一個,還是sell了很多人,而且由於他在臉書大力推介這股票,究竟是他自告奮勇,還是受人教唆呢?(可惜我見到他時,並沒問過這個問題。)

如果這是有組織及嚴重行動,則瑞聲科技應該還有排跌。不過,其現價是40多元,瑞銀已把其未來價格下調至35元,瑞信則看33.2元,德銀看得比較好,看47元,即是和現價差不多。至於我的看法,則是如果以上事件只是單一事件,並非有意「唱好、炒高、出貨」,則其股價應已跌完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52419730560&issue=20190313

2019年3月12日

高雄人死咗都甘願,香港人缺麻醉鴉片

如無意外,台灣的立委補選國民黨應該是4席全取,民進黨連台南根據地也將被謝龍介奪掉,更離譜的是,從總統蔡英文至陳菊,賴清德更是日日冒雨街頭,全都親來為區區一個立委議席助選,但根據民調,還是以大比數的輸掉,民進黨的氣勢已盡,已可斷言。

留意台灣政治的香港人,多半是民主派,他們大多對民進黨和蔡英文抱有同情心,認為高雄人選出了韓國瑜是有眼無珠的蠢事。但其實,現時台灣的真正最大黨是「討厭民進黨」,政治掛帥的香港人很少真正去了解民進黨做了幾多壞事。

這正如當年美國的克林頓,選贏了因戰勝了海灣戰爭而聲名如日中天的老布殊,理由很簡單,在成熟的民主社會,國內經濟議題永遠戰勝政治和外交,反而是在專制社會,才會政治凌駕一切,近來台灣政治的丕變,恰好證明了台灣民主的成熟,反觀香港人的不理解,也正證明了香港政治意識形態的未成熟。

現時高雄正在處於嘉年華的氣氛,民眾情緒無比的亢奮,為甚麼會這樣呢?

話說台灣在日治時代的首府是台南,現在則是台北,從古以來,高雄都不是中心,但在韓國瑜之後,它好像變成了台灣,大部分的報道都是圍繞著韓國瑜和高雄,高雄人已經不關心韓國瑜能兌現競選承諾,也不在乎高雄的經濟能否變好,而是像《賭神2》的梁家輝飾演的蕭方方,假扮賭神高進,又威又有女,他的妹妹,由吳倩蓮飾演的蕭遙遙很擔心這樣會累死其哥哥,但周潤發飾演的賭神說:「佢而家唔知幾high呀,死咗都甘願呀。」

查實這種狀況在中國歷史上並非沒有發生過,在1949年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就有這樣的自豪感,韓戰時國民受了很多苦,但打勝美帝,人民也有「死咗都甘願」的想法,如果不是有後來的多之政治人禍,傷透了民心,這亢奮不知還可以維持多久。

次一級的亢奮,就是二十多年前,台灣初有民主選舉,也是自豪到不得了,其實台灣從有民主選舉總統以來,經濟一直下滑,但這帖藥依然有效。

反觀香港的執政集團,正是缺乏了這種麻醉人民的鴉片。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9%AB%98%E9%9B%84%E4%BA%BA%E6%AD%BB%E5%92%97%E9%83%BD%E7%94%98%E9%A1%98%EF%BC%8C%E9%A6%99%E6%B8%AF%E4%BA%BA%E7%BC%BA%E9%BA%BB%E9%86%89%E9%B4%89%E7%89%87-164870

差不多年半 不發業績報告的公司

【明報專訊】日前,同朋友講起康宏環球(1019),我說:「要留意這公司的帳目,怎會在2017年的中期報告之後,至今1年5個月沒有公布過業績呢?」

回溯到2017年底,曹貴子出事,康宏環球炒掉並控告幾十名高層人員,實行大換血……在這之前的舊帳,可以賴在曹貴子集團的身上,不管是刑事民事,都完全可以撇清,與現管理層無關。

可是,在這之後的帳目,為什麼一直不能刊出業績報告呢?

從公開資料看到的,在劣勢之中,還擴充營業,宣稱將會大量請人,有目共睹的是,其廣告佈滿全港,粗略估計,推廣支出隨時有幾百萬、甚至8位數字。

最離譜的是,在曹貴子時代的2016年,它用2400萬鎊(約2.4億港元)投資一家年年虧蝕1億元的機械人理財公司Nutmeg,今年居然變本加厲,加碼2500萬鎊(約2.55億港元),對照康宏環球在去年3月發出的盈利警告,估計虧蝕8億元,它在2017年中的現金也只有8億元而已,這是它絕對負擔不起的投資額。

長期停牌 證監沒法子

幾乎肯定,康宏環球的業績必然難看到了極點,不過,只要它不介意長期停牌,就算不交業績報告,證監會也拿它沒法子。再講,證監會在曹貴子案也仰賴康宏現管理層作控方證人,又怎會拿它怎樣呢?

曹貴子時代還有業績可看,現在則連這也沒有了。只希望公司不致倒閉清盤,否則清盤帳目就可以石沉大海。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52332463149&issue=20190312

判斷濫交的統計學計算

有人問我,究竟明星是否比普通人淫亂?這其實是一個數學問題,或許,又可以問另一個差不多的問題﹕究竟富豪是否比普通人淫亂?

​讓我們回到古代,那時,住在一個村落,一生所見過的人可能不到一千個,這一千個之中,有一半是同性,有些太老,有些太小,有些條件太差,有些條件太好,看不上你,所以,合資格的人數並不太多,想淫亂也淫亂不到哪裏去。

​在現代,以至於在大城市,一個人一生所見到、所認識的人數,是古代社會的數十倍,甚至是數百倍,因此,合資格的人數多出了許多,這自然也增加了淫亂的機會率。

​同樣道理,一個人假如很外向,認識更多的異性,淫亂的機會也多得多。一個客觀條件優勝的人,例如富有、漂亮等等,其能夠追求到,或者是被造求的機會都會大大的增加,因此,明星和富豪比普通人淫亂,只因他們的客觀條件較佳而已。

​除了以上的數學原理,有甚麼客觀條件,會增加某人的淫亂性呢?有,就是客觀條件的改變。

​一個人長大的環境,以及他成長時的客觀條件,造成了它的擇偶標準。舉例說,一個男人少年時又醜又窮,沒有女人垂青是平常的事,因此,他在少年時已養成了豬扒都殺的品味,一個普通容貌的女人,在他的眼中看來,已經是天鵝肉了。

​然而,到他三十歲時,忽然發了大財,更兼且整了容,變成了一個有錢的帥哥,這樣子,其客觀條件自然也優勝得多。然而,由於「毒」得太久,已經習慣了以往的擇偶標準,好比一個暴發戶不懂欣賞美食,因此,他仍然維持著豬扒都殺的舊品味,這樣子,他的女人實在多得不能承受,自然也比較濫交。

​同樣道理,醜女整容後,也是維持著原有的擇偶標準,因此,也往往比較易溝,又或是比較濫交,這是同樣的道理。

​最後要說的是,

​你千萬別舉出甚麼甚麼例子,去反駁以上論證,皆因所謂的濫交或淫亂與否,是統計學上的計算,並不涉及個別因素,真實的情況,永遠有大量例外。

不過我也告訴大家,我認識一位女性朋友,同許晋亨拍過拖,她說許晋亨十分君子,全不急色,這也許是我說從小條件好的男生會比較挑剔的其中一個例子。順帶一提,這位女性朋友對我說,十幾年前,許晋亨有一位被廣泛報導過的上海女朋友,名叫「洪廣」,其實只是她被問傳媒問到叫甚麼名字,她回答「唔講」而已。

最近本欄提供的股票,幾乎隻隻皆升,但這當然並非我本人的功勞,只是在近兩個月來,絕大部分的股票均升,這是掟飛鏢掟中而已。本周的心水股票是新股「豆盟科技」(1917),不過當然要看它的上市價格,合理才能買啦,唔通掛牌早開一倍,仲去追咩!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nextplus/magazine/article/20190312/2_658645_0/-%E8%82%89%E9%A3%9F%E4%B8%AD%E7%92%B0-%E5%88%A4%E6%96%B7%E6%BF%AB%E4%BA%A4%E7%9A%84%E7%B5%B1%E8%A8%88%E5%AD%B8%E8%A8%88%E7%AE%97-%E5%91%A8%E9%A1%AF-

新股空窗3天 購買力集中

近日,新股的回報很不錯,按照統計,最近10隻新上市股票的上市價和開市價相比,6勝1和3負,但開市跌最多9%的開元酒店,周一收市時還反升了2.3%。

至於上市後的累積升/跌幅,是6升4跌,其中3隻跌了雙位數字﹕18%、19%、29%,但升者有2隻升了2倍以上。總括而言,近日炒新股,只要閉目亂買,則已可贏得很不錯的利潤了。
最接近今天的新股,是明天上市的豆盟科技(1917),此股是第一隻從新三板轉過來香港上市的股票,集資額只有7,920萬元至9,900萬元。

但從炒鬼的角度看,2月26日有3隻上市,27日有1隻,28日有2隻,周一上市的開元酒店的停了幾個交易日,但集資額高達11.55億元。昨天和今天則沒有新股上市……空窗3天,明天上這隻豆盟科技,集資1億不到,非常細粒,正如《國產凌凌漆》,購買力集中在這一碌,是極大的優勢。
在此之後,在周五有5隻新股,周一有2隻,又是另一波密集期了。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m/finance/realtime/article/20190312/59359605

記憶張學明老師

近日看到了幾篇張學明教授的訪問,泛起了一些回憶,一些感想,忍不住記下來。

張學明是新亞書院時代的畢業生,畢業後去加州大學Santa Barbara分校唸博士,據他說,本來劍橋大學收了他唸唐史,但加州大學有獎學金,於是便去了加大。1980年回港任教於中文大學新亞書院。雖然他說,「中國人讀西史的後果,就是無得升級」,但他還是做到了副系主任,榮休後,現仍在中大任職兼任講師。

我在中文大學上的第一課正是張學明任教,上的是「西方文化史」(Western Civilization),好像非歷史系學生只有我一個選修這科,由此可以見得,其他學生多麼討厭歷史,我是多麼的喜歡。

在全世界大部分的歷史系,「西洋文化史」是必修科,本來,中文大學的這課程分由新亞、崇基、聯合三個書院的老師,分別任教三院的學生,後來決定合成一個大班,三位老師轉流教授,我以小心之心去想,老師的上課時間頓然減少了三分之二,倒是划算得很。

當時他是新亞書院的代表老師,郭少棠代表聯合書院,科大衛代表崇基書院,報道說他的教學活潑,以日常生活出發,「例如英國已故王妃戴安娜的名字『Diana』有狩獵女神的意思;『Helen』則是形容最美麗的凡間女子,甚至有朱古力廣告以天神為題材。」

郭少棠是名嘴級數,後來在一些電視上的政治場合不時看到他發言,科大衛說話很有趣,幾年前我還看了他寫的《皇帝和祖宗:華南的國家與宗族》,很是佩服。但我對張學明的印象是傻呼呼的老實人,為何會成為口齒活潑的老師,不明。

他在新亞書院時受教於余英時,余為他寫了三頁的推薦信,不過在課堂沒聽到他提過。但他倒是不時提起他在加大的老師Warren Hollister,此人是加大的學閥,名氣很大,張學明說他曾經是Robert Kennedy的文膽,也許若不是Robert Kennedy早死當不了總統,否則Warren Hollister會成為「基辛格」(也是歷史教授出身)也說不定。

其實我在唸中學時,已看過了張學明的文章,那時他在《明報月刊》寫一些歐洲史的短文,一篇幾百字,只是略述事實的大路小故事,沒有甚麼特別見解,但在中學生看來,也不失為淺白易日的通識。後來不知怎的,他沒寫下去了。

至於他用的教科書,是Warren Hollister的《Roots of the Western Tradition》,此書寫得很流暢,當時英文程度不高的我也看得很舒服,《維基百科》說這本書是在1967年出版,但我看的是完全重新寫過的新版。我很記得這本書的第一句是﹕「Some people are like ants」意即不讀歷史,不知先人的故事,有如螞蟻,如若此話屬實,今日香港的螞蟻實在不少,是謂之「蟻民」。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9/03/12/010111927.shtml

2019年3月11日

評論股息稅前,先定義是否針對上市公司

話說某網媒提出政府徵收股息稅,拍檔說要在節目中聲援,我說,對方的6重點食過夜粥,參考並反駁了反對股息稅的立場,不比郊野公園環保盲毛的胡說八道,有點難打。

誰知拍檔說:「睇咗啦,完全唔覺得合理。」我為了聲援朋友,支持拍檔,唯有細心重看對方的6點,哦,好彩都不是太難打啫。

先說對方的6點:

一,雙重徵稅可用稅制去解決部分問題。二,美國有參議員提出修訂,限制企業回購(以代替派息)。三,很多國家都有股息稅,香港不會因此失去競爭力。四,免稅額針對大戶,減輕小戶負擔。五,可以用稅制來解決(因收股息稅而產生的)債權融資優於股權融資的問題。六,簡單低稅制已慢慢由傳統優勢,變成了負擔。

此文的第一個基本性錯漏,在於沒有定義清楚究竟甚麼是股息稅:這究竟是只針對上市公司的股息稅,還是通行於所有公司,甚至是無限公司?

如果是只針對上市公司,那麼,這即是令到上市公司的派息成本高於私人公司,有一些財政穩健的,例如「太古股份」(019),倒不如私有化算了。又或者是,財政穩定的優良公司,會望而卻步,索性不上市了。所以,這肯定會影響到整個股市。

好了,如果是遍及所有的公司呢?這就會非常擾民,因為非上市公司的數目比上市公司多得多,如果是家族公司,可以用出糧給家人,以及衣食住行開公數的方式,去解決這問題。但如果是合伙投資,例如幾個朋友夾錢給一位廚師開酒樓,如果不派息,投資便無法回本,但如果派息,又會被雙重抽稅,這該如何是好呢?

有一些空殼公司,例如持有收租物業,租金回報已不高,怎可能雙重抽稅?租金收入亦不可能retain在公司,因為可能會把公司轉名。

一篇文章如果連基本定義都不清楚,連對或錯都算不上,只能算是通篇的胡說八道,立論在浮沙之上。寫經濟評論,最糟的是沒有實戰經驗,如在市場投機,或是營商開公司等的實務運作,只是在腦中的幻想,加上抄抄西方的文章,這些閉門造車的評論,香港實在太多了。

至於其6點評論,周三再講。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8%A9%95%E8%AB%96%E8%82%A1%E6%81%AF%E7%A8%85%E5%89%8D%EF%BC%8C%E5%85%88%E5%AE%9A%E7%BE%A9%E6%98%AF%E5%90%A6%E9%87%9D%E5%B0%8D%E4%B8%8A%E5%B8%82%E5%85%AC%E5%8F%B8-164741

今年一定見底 密密收平貨

【明報專訊】上周五港股大跌了551點,傳媒列出了六大理由,真正的理由只有一個,就是先前升得太勁,因此必然要回一回。

在過去的兩個月,大市猛升,但也有不少壞消息,只是股市對壞消息視若無睹而已,查實所有的好壞消息,不過是馬後炮的解釋,作用不大。

不過,有時看牛熊比例,也可看出很多端倪,29200點是最多熊證打靶區,結果一沾即跌,現在輪到殺牛,28400點已先殺了,很可能要殺到27800點先至大致上殺完……不過牛死牛還在,不停有新牛出生,又要殺到熊證數目遠多於牛為止。

以上全是陰謀論,不知正確不正確,但很多炒輪的人都說,以殺熊屠牛陰謀論炒期指,成功比率比研究基本因素準得多。

先前說過,本年經濟前景肯定不好,但為什麼大市會猛升呢?原因之一是:只升了兩個月,說不定跟着會大跌呢?原因之二是,經濟因素並不一定同股市直接有關,其他的因素例如說利率及貨幣供應,股市也不一定和本地經濟有關,因為有很多利潤中心不在本地的股票,像台灣,經濟低迷,人人叫苦連天,但股市也在不停猛升。

總之呢,我維持看法不變:現在多半已是牛市開始,就算去年10月的不是底,今年還會繼續見新低,但今年之內,也一定見底,因為香港股市從來沒有試過1年零10個月才見底,只有2000年至2003年才例外。所以,現時我的策略是,正在密密收集平貨。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52246055778&issue=20190311

2019年3月8日

深圳增長全靠人口,香港老化不利生產力


昨天講到深圳的經濟總量超越香港,和人口增加有關,今天深入再講。

上海之所以是中國城市首富,其實早在一百年前,已經奠定基礎,而這基礎是很難被超越的,因為你在增長時,我也不是停著不動,而是也在增長,就算你增加得比較快,我比較慢,這差距也要很多很多年之後,才能逆轉。當年中國之所以被西方快速超過,只是因為戰亂,也因為西方採用掠奪性的殖民主義經濟,因此才會大幅的此消彼長。


所以我並不相信深圳的人均收入會在可見將來趕過香港,這些年來它的增長很快,只是來自:1.人口快速增加。2.本來基數太低而已。事實上,深圳的GDP從1981年至2015年,平均增長一直在減退中,以5年為計算單位:21.5%、13.7%、21.8%(這段期間人民幣大幅貶值)、9.3%、3.4%、4.6%、1.9%。

至於北京,則是因為央企的總部都在,如果只計民企,深圳有「騰訊控股」(700)、華為等大公司,早已超越了北京。


論到人口政策,深圳市在2016年增加了52萬人,2017年增加了62萬人,相比之下,香港每年只增加1萬人而已。換言之,深圳1年的人口增長,差不多是香港50年的增長數字。

我常常說,人口增加或150單程證扯緊土地資源、令到樓宇不足是偽命題,皆因深圳每年增加幾十萬人,但人均居住面積仍然不停增長,香港在1973年時人口400萬,1997年已有650萬,24年增長了250萬人,增幅62.5%,但居住環境仍然大幅改善。

然而,從1997年到現在,22年只增加了90萬人,或升13.8%,世界上的大城市屬於低增長率,如非政府和民間不停的扯後腿,又怎可能解決不了居住問題呢?

可是,如果從生產力方面看,又是另一回事了。當年偷渡來港的,全是肯冒險、願吃苦的年輕人,現時去深圳的也是年輕的勞動力,包括了大量可冒險和吃苦的大學生。但現時香港的人口增長,則大都是婦孺,這自然不利於生產力。

總括而言,我並不認為香港比深圳差,但居安思危是應有之義,自大卻是死路一條!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51983632875&issue=20190308

新晉莊家往往更成功

Sum Library食飯吹水,我的第一份工是打「鬼佬」工,但自此之後,已經有幾百年沒有講過英文,生疏晒,真的是好不習慣。

對,我移民時在溫哥華住了3年,但當時在溫哥華講的是廣東話,一句英文都不用講。不過,聽說現在溫哥華已經講晒普通話,我這些老華僑好耐無返過「鄉下」,連車牌都已過期了。(加拿大車牌好難考,我考了兩次筆試,兩次路試先至過關。)

生手去做莊 做市或更有新意

食飯時講到香港的莊家,我說:「以前的上市公司老闆都是莊家,皆因自己的股票必然要有人維持秩序,反而這幾年監管比較嚴格,才有大量專業莊家興起,一個人控制幾十隻殼的都有。」

他們奇怪地問:「這些上市公司老闆怎會學懂做莊的?」

我回答說:「Market making is like sex. 只要你有上市公司,不用學,自動就會識,反而炒股票才需要學。」

他們說:「但有的都炒得不好呀!」

我說:「雖然不用學,但都講經驗,也講天分,好多人都做得不好,但做得好的,也不用人教,雖然有高手教,會做得更好!但有時生手去做,市場覺得有新意,可能覺得更有feel,更加好!」

事實上,很多時,新晉莊家在市場上更加成功,皆因老手的炒法會老化,網絡也會老化,正是初生之犢,老虎都打死幾隻!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51983632875&issue=20190308

2019年3月7日

編輯自主和司法獨立究竟誰的利益更大?

我是唸新聞系的,可是我從來不同意編輯自主,本來是。

很多老闆都說,我是付錢的,當然由我決定。然而,有人也會說,主要是沒財沒勢的新聞工作者,認為傳媒是公器,不能私用,因此要求編輯自主。也有人說,政府擁有和付錢的傳媒,才是公器,應享有編輯自主,又或者是,一些享有專利的傳媒,例如大氣電波的電視台,才是公器,應享有編輯自主,但是私營傳媒,應由老闆去決定立場,只要市場有充分的自由讓私營企業辦傳媒,造成百花齊放的局面,那老闆決定立場反而是最開放的。

在這裏,我首先指出兩點。第一點,在現代社會,傳媒已經不算是一門產業,皆因人們發現羊毛出在豬身上,擁有傳媒就是擁有話語權,就是擁有權力,因此很多人都願意蝕本做傳媒,這很大程度削弱了傳媒的自由發展。

第二點,不管有沒有編輯自主的政策,編輯肯定有一定的自主權,否則傳媒不可能自己運作。這好比就是信差,也往往有一定的自主權,決定先派那個地點,後派那地點,太嚴格的管制太浪費成本,划不來。因此,所謂的控制編輯,只有在大事才會去抓。

我之所以反對編輯自主,皆因我不信任人類,這更加會造成瀆職,皆因編輯的成本很低,更容易藉此濫用,甚至用騎劫整份傳媒。換言之,就算傳媒是公器,由編輯自主的濫用,比由老闆的濫用會更加嚴重。

以上的想法,我直至近日,才改變了……當然是因為一些事件。

話說某份傳媒,作出了某些不利於其老闆的某位朋友的報道,當然,這其實是老闆一手導演,原因很簡單,這是由一位更有實力、也和傳媒老闆更熟的大老闆所指使。事件發生後,苦主,也即是故事的主人翁來電,罵那位傳媒老闆,只聽得那位老闆氣定神閒地回答﹕「這不關我的事呀,編輯自主,我也管不了!」

由此我恍然大悟,編輯自主是老闆的護身符,作用是保護老闆,而不是保障編輯。記得當年我做另一份傳媒工作,準備向老闆某位朋友報其醜聞,其朋友先是來電,恐嚇老總﹕「我同你老闆好熟,你因住!」未幾,老闆來電,訓令是﹕「不用客氣,寫重手啲!」我想他也是用了編輯自主來做藉口吧。

推論下去,西方世界的司法獨立,也不過是這樣的一回事。小事上,司法當然獨立,大事上,也是獨立,不過司法部門和行政部門都是同一伙人,有共同利益,莫非他們會作出有違國家利益的判決?不過,有這種並不完全獨立的司法獨立來做擋箭牌,政治外交上就方便得很了。

所以說,西方的司法制度和政治制度比中國成熟得多,在這裏又見一斑。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9/03/07/010111624.shtml

從深圳超越香港看經濟總量和人口增長

話說在2018年,深圳的經濟總量終於超越了香港,達到了2.4萬億元人民幣,即2.84萬億港元,成為亞洲第五,不少傳媒都報道了,我把這則新聞剪存,直至現在才寫。

亞洲區的前四名依次是:東京、上海、北京、首爾,其實,這一點也不出奇,只要對照人口,就可得出答案:東京人口是3,600萬人,上海人口是2,423萬人,北京人口是2,170萬人,首爾人口是2,400萬人,而深圳也有1,252萬人,如果連非常住人口也計上去,這數字還要加倍。

很明顯,上海、北京、首爾、深圳之所以在GDP總量勝過香港,一半是經濟發展迅速,另一半則來自人口增長。這前五名當中,只有東京的人均收入勝過香港,甚至位居世界第一,勝過了紐約,皆因紐約都會區人口只有1,983萬人,差不多只有東京的一半。

但如果算人均收入,則澳門和新加坡又跑了進來,香港也只能排名第四。

不過,以上的計算忽略了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外地人口。東京、上海、北京、首爾、深圳都是全國級的大城市,有大量外地進來的非常住人口,這些人口有份貢獻GDP,但卻冇份計入「人均」之內,換言之,他們不計入「分母」,只計入「分子」。

這從深圳的統計數字可以看到:它在2017年的人均GDP是18萬元,但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5.29萬元,相差了七成。

至於澳門和新加坡,雖然只是城市或城市國家,但是卻引入大量外勞,這些外勞的產出也是計進經濟總量之內,但卻並沒有計進人均收入的「分母」,尤其是澳門,那些內地和香港的疊碼仔,收入驚人,但很多並非澳門人,不過其收入也計進澳門的GDP之內。   

所以,我們到澳門,看其民生,會赫然發現,為甚麼它的GDP這麼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卻這麼低呢?去深圳,深入瞭解民情,為甚麼外地民工、清潔阿姨的收入這麼少呢?

所以我常常說,增加人口或引入外勞,是增加GDP的不二法門,但究竟是否有利於市民福祉,又是另一回事了。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5%BE%9E%E6%B7%B1%E5%9C%B3%E8%B6%85%E8%B6%8A%E9%A6%99%E6%B8%AF%E7%9C%8B%E7%B6%93%E6%BF%9F%E7%B8%BD%E9%87%8F%E5%92%8C%E4%BA%BA%E5%8F%A3%E5%A2%9E%E9%95%B7-164263

牛市第一注 非勝不可

【明報專訊】日前看傳媒又講到了某位爆了煲的莊家,想當日,他手持二三十隻殼,身家百幾億元,但其實,他衣食住行都很簡樸,也不找女人,最大的支出就是做善事,如今落到這個局面,不勝唏噓。

他的家族原來是印度首富,因為1962年中印戰爭,在印度華僑受到迫害,唯有逃到中國,後來又出了香港。他從小奮發讀書,以高材生入大學,後來成為專業人士,比別人努力十倍工作,年賺幾千萬元……至於後來他公司上市,成為莊家的事,很多人都知道,那就不用再述了。

八成機會已進牛市一期

現在幾乎已有八成可以確定是牛市一期,本來,應該在牛市一期瞓身,是最安全,也能賺最多錢的做法;可是,要想瞓身,都要揀到好股票,才可以瞓㗎……我這個人並不隨便,不容易同股票瞓,就算是one night stand(坐貨過夜),都要嚴選對象。

有人反問我:「唔係噃,我以前見你好輕佻,隨便亂買股票㗎喎!」

我承認我會亂買股票,但前提是,先要在牛市一期,贏了第一注錢,才敢去買。現在手拿現金,如果第一注輸了錢,失了氣勢,又失了膽量,就好難賭下去了。所以,牛市的第一注,好比先鋒部隊,非勝不可!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51900459310&issue=20190307

2019年3月6日

政府不應市場競買,陳茂波外誰是炒樓專家?

周一講到政府準備用200億元,購買60個私人物業,共43萬方呎,用作日間幼兒中心及長者鄰舍中心等社福設施,即每方呎買入價4.6萬元,扣除裝修費每方呎6千元後,買入價也高達4萬元。

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的資料,去年中區甲級寫字樓呎價是5.3萬元,尖沙咀、上環、鰂魚涌及灣仔區則是2.2萬至3.6萬元,金鐘的寫字樓力寶中心最近一個多月的兩宗交易,呎價是3.3萬元。

政府其中一個說法,是因有部分是地舖,所以樓價比較高。不過,政府沒有解釋,究竟為何需要地舖呢?長者和幼兒乘搭電梯,應該不會有太大問題吧?只要付得起錢,購入或租用一整幢大廈,又或是要求有專用電梯,也絕對可以。

至於裝修費,專家說要6千元,我嚇了一跳,哪用這麼貴?看清楚,原來是平均成本每方呎3千元,只不過如要在部分商場一、二樓單位加設樓梯,或抽風設施,才要6千元,換言之,這是最高價格,而非平均價格。

任何政府政策都有人得益,有人受損,就算是建公屋、減差餉、加公務員人工,也是利益輸送,問題只在於:這輸送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公眾利益。

我一貫認為:政策應從增量著手,盡量不在市場競買,這好比政府合署、市政大樓等等,是由政府覓地興建,而不是從市場買入。我也罵過無數次,那些要求政府回購「領展」(823)、西隧的議員們,才是支持利益輸送,因為政府應該把錢用來多建屋邨及商場、多建隧道,方是正路。

同樣道理,社福基建也應以增量為本,和市場競爭,只是現有資源的重新分配:社福設備多了,但其他商業樓宇卻減少了,在大數而言,是沒有增減,但政府卻不見了200億元。

政府將成立工作小組,做採購前研究,至於社福界的邵家臻議員則認為政府應清晰交代選址理據,關注恰當使用公帑,利益衝突,工作小組應包括民選代表等等……對此,我的看法是﹕乜這班人識樓價、識炒樓咩?有能力監察咩?查政府之內,炒樓最叻的人就是劏房專家陳茂波!如要有效監察,反而應加入炒樓專家如鄧成波、湯文亮才最有效!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94%BF%E5%BA%9C%E4%B8%8D%E6%87%89%E5%B8%82%E5%A0%B4%E7%AB%B6%E8%B2%B7%EF%BC%8C%E9%99%B3%E8%8C%82%E6%B3%A2%E5%A4%96%E8%AA%B0%E6%98%AF%E7%82%92%E6%A8%93%E5%B0%88%E5%AE%B6%EF%BC%9F-164091

栽培富二代 四叔最有智慧

【明報專訊】昨天說起富豪分身家的方法,究竟甚麼才最完美呢?我在《理財密碼》寫過:「如果不分家,團結就是力量,家族最強大,但這是以能團結為大前提,但如果家族不能團結,則不分家反而更壞,那就不如分家算了。」

不分家的家族,包括新地(0016)、新世界(0017),老牌家族如李錦記、希慎(0014),還有夏利里拉等;至於分了而最成功的,則是李石朋家族,雖然沒有單一影響力,但加起來的影響力也不一定會更小。

訂立家族規條,已經非常麻煩,不分家的家族,會用到很多的時間,去搞家族團結,很多心情和時間會陷進了內部的權力鬥爭,皆因掌握資源的人將會winner takes all,也會有尋租的可能性。不過,照我的看法,如果分了家,對家族只有感情和道德責任,沒有了利益上的責任,家族中人會活得更開心。

就我的所見,富二代要麼活得很壓抑,甚至並不富有,只是打份工、出份糧,要麼就是廢人一個,日日花天酒地,不做正經事,但就我所見,「孖田」李家誠的成長和生活都很正常,為人作風是無得彈的謙謙君子,兄弟感情好,所以我才說,「四叔」李兆基在這方面是最有智慧的人。

順帶一提,年前同倪匡食飯,他說當年住銅鑼灣海濱大廈,「李兆基係我鄰居,成日撞到佢」。但在七十年代,李兆基已經發達,怎會還住在海濱大廈呢?後來想想,這間屋可能只是他的「竇」呢?這正如當年我也常常在伊利莎伯大廈撞到張耀榮,現在會景閣也不時撞到人。「竇」這個字太俗,應稱為「Pied-à-terre」,維基百科的定義是「implies usage as a temporary second residence(but not a vacation home), either for part of the year or part of the work week, by a reasonably wealthy person」。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51813913049&issue=20190306

2019年3月5日

高價出售處女的嫖妓網站騙局

近年,網上有很多外國少女出賣初夜的報導,傳媒常常報導,網民也樂於留言,隨便舉例﹕

1. 德國36歲的Mandy是個空姐,在2018年以25萬歐元出售。

2. 也是在2018年,23歲的阿塞拜疆少女Mahbuba Mammadzada以2.4歐元出售了其初夜給一名東京政客,最後一輪的競爭者還有一名倫敦律師和一名慕尼克足球員。

3. 2018年,來自巴黎的26歲少女Jasmine把初夜賣給了一個荷李活明星。

4. 2017年,一名19歲的少女Giselle 成功以200萬英鎊出售了其處女給一名商人,競爭者還有一名荷李活明星。

正是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這些新聞只要明眼人一看,馬上泛起了三大疑問﹕

第一,處女初夜有無咁值錢呀?

第二,處女唔係大晒,美處女就話啫,其中不乏豬扒處女,點賣呀?

第三,好多像荷李活明星,慕尼黑足球員這些人,大把女埋身,就算是處女,也有大把,又怎用付錢去買呀?更何況,在這些人的心目中,幾千萬港紙也是大錢,怎會用來嫖處女?

這些出售處女的新聞,全都是來自一個國際嫖妓網站,名為「Cinderella Escorts」,網站還有一欄是專門賣處女的,客人要先付10%訂金,可在成交的一天前自攜到德國找醫生到德國檢驗,之所以在德國,是因為法律問題。

說回在2017年,羅馬尼亞的Aleexandra Khefren本來說是用370萬美元把初夜賣給一名香港商人,但後來又反口說過是虛構出來做新聞,這一段炒作也影響了她和其家庭的關係。有趣的是,Aleexandra Khefren的反口訪問,是在Cinderella Escorts的對手Sugarcookie作出,而Cinderella Escorts的回應是反指女方說謊話,她其實有一名羅馬尼亞說唱歌手男友,因而被炒掉。

最後說說Cinderella Escorts 的老闆,是個現年28歲的德國肥仔Jan Zakobielski,Aleexandra Khefren說此人是虛構的,並無此人,不過我認為,肥仔該是真身,不過很可能只是keeper,因為此網站創立了10年,他未免太過年輕了。我也懷疑這網站的真正經營人是在倫敦,所以才會找了一個德國keeper。最後,根據他的訪問,說每天都有600個女仔和400個處女加入,這相信是嚴重作大了。

無論如何,這是非常有效的宣傳手法,全世界傳媒都廣泛報導,這是幾多錢也買不到的宣傳費?香港的141的宣傳策略,無疑是太保守了。

今天說一隻炒到癲晒的股票,「冠轈控股」(1872),由於已升了幾倍,買入它,要有total loss的決心才可以!我就不會買了,不過double or nothing,好多賭徒都會有興趣!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nextplus/magazine/article/20190305/2_657309_0/-%E8%82%89%E9%A3%9F%E4%B8%AD%E7%92%B0-%E9%AB%98%E5%83%B9%E5%87%BA%E5%94%AE%E8%99%95%E5%A5%B3%E7%9A%84%E5%AB%96%E5%A6%93%E7%B6%B2%E7%AB%99%E9%A8%99%E5%B1%80-%E5%91%A8%E9%A1%AF-

姚松炎理論錯誤,羅致光數字騙人

政府在《財政預算案》中宣布,撥款200億元購置60個物業,共43萬平方呎可出租樓面面積,供營辦130項社福設施,包括日間幼兒中心、長者鄰舍中心、康復服務等,預計約8.6萬人受惠。

對於有人批評此舉有對商業樓價托市之嫌,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的回應是﹕「政府計劃分3年購置有關物業,並會分佈全港18區,建議購買面積43萬平方呎只佔市場上同類型樓宇的總存量,即4,000萬平方米的0.1%,相信對市場影響非常細。」

對此,姚松炎的批評是﹕「房產研究中我未曾見過有關房產價格與需求量佔總存量比例有關,邏輯上也言不成理。由於現時絕大部份的商業樓面已經有用戶使用,新增需求量對價格的影響主要受新增需求量佔空置率及新增供應量的比例相關,而非與總存量比例相關,因為只有空置單位和新增供應量才是對應新增需求量的可供選擇,其他已有佔用人的商業樓面並不能作為供應計算。」

簡單點說,他認為羅致光的說法不合邏輯﹕房地產價格和總存量無關,而只和供應量有關。他指出,絕大多數的房產研究均以房產需求量和新增供應量,而不會用房產存量或者房產需求量佔房產存量比例作為研究影響房產價格的因子。並且引用了Droes and van de Minne(2017)研究阿姆斯特丹過去200年的樓價,影響因子包括房屋的新增供應量(新動工量),而非以存貨量作為研究。

我同意姚松炎的前題和結論﹕羅致光的說法並不正確,有誤導性,但是,姚的說法也只對了一部分。在這裏,我只是以學術研究的角度,而不是以政策評論的角度,分析一個學術問題﹕究竟房屋存量會不會影響樓價?

但在分析這之前,我有點奇怪﹕姚松炎先前不是寫過多篇文章,去講供應量不影響樓價的嗎?為甚麼這次他竟然會同意Droes and van de Minne的見解呢?當然,如果是就200億元來作評論,這卻是可以成立的,因為這是增加了需求量,和他說的利率因素在某程度上可以互換。

姚文指出的「絕大多數的房產研究均以房產需求量和新增供應量,而不會用房產存量或者房產需求量佔房產存量比例作為研究影響房產價格的因子。」這並不代表存量沒有影響力,這是錯誤的邏輯推理。

再說,他列出了一篇文章,而這篇文章只用了「新增供應量」這個因子,這也並不代表存貨量沒有關係,這種推理,好比有人寫了一篇文章,去研究男方財富對女人的吸引力,這並不代表樣貌對女人擇偶沒有影響力,只是研究往往要在多項變數只揀出一項,以便作出分析而已。

以上的兩項,「絕大多數的研究都不列入」是糟榚的邏輯推理,但說Droes and van de Minne不講存量,就簡直有點兒學術騙局的意味了。

至於新增供應量和存量對於樓價的關係,正解是﹕新增供應量的影響力遠比存量大得多,但這並不代表存量沒有影響力。所以我才會說,羅致光是完全錯誤,姚松炎只對了一半。

我可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假設購買力不變,如果現時的存量是10萬間房子,新增10萬間房子,對比存量是100萬間房子,新增10萬間房子,兩者有沒有分別?

很明顯,如果存量只有10萬間房子,新增量是1倍。但如果存量是100萬間房子,新增量是0.1倍,前著對於樓價的影響當然較大。所以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就是存量越大,新增供應量的影響力越小,就這方面,羅致光表面上是對的。

可是,這究竟是不是代表了,4,000萬平方米的0.1%的市場影響並不大呢?這又不是,皆因在市場出售的樓面,只是極小的部分。

我一時找不到商業樓宇的數據,且用私樓來說明﹕香港的私樓數目大約是180萬個,在2017年的二手樓總成交是4.29萬宗,2018年的總成交是4.17萬宗,大約只佔了2.3%,因此,對樓價有影響力的單位只佔了很少的一部分。這好比炒股票,尤其是藍籌股如「匯豐控股」,超過一半的股東都是拿著實物股票,長揸收息,在中央結算系統的44.38%也有很多是長期投資者,影響到股價的股票存量,只是會沽貨的那一部分股東。

當然了,究竟存量的成交率會不會很高,有著多個影響因素,例如說,交易費用的高低,價格的波動(越波動時買賣越多),外圍因素如利率、政治等等,甚至是地產經紀的人數多少,也有影響,這並沒有一個常數,但理論上,二手樓的成交越暢旺,對價格的影響越大。

現在說到新增供應量了。前文已說過,新增供應量對於樓價的影響是最大,皆因這是用來對沖需求量﹕只要需求量大於新增供應量,樓價便會上升,需求量小過新增供應量,樓價會下跌。(這當然要假設其他一切變數不變。)

好了,假如這兩者並不完全對等,事實上,這兩者也不可能對等,這差額就要由存量去吸收了。這也不消說的,正如前文講過,所謂的「存量」,只包括了會沽貨的那些人,那些長揸不沽的業主對市場價格並無影響。

在這情況之下,存量的多寡,就影響到價格了﹕存量越高,影響力越小,存量越小,影響力越大,但這決不會是全無影響。

如果我沒有記錯,商廈的成交大約是18,000宗,3年買60個單位,大約是佔了1.1%,表面上好像不多,但是如果計成交額,2018年3,000萬元以上的商業樓宇的總成交額是350億元左右,如果每年投進20億元,就佔了總成交的5.7%,不可能沒影響到價格,羅致光肯定是騙人。

現在再說回姚松炎的理論問題﹕有關存量影響價格的分析,其變數甚多,例如說,需求量同時會與存量和增量交集,用人話說,就是買家可以同時選擇新樓或舊樓,兩者在市場互相競爭,又例如說,舊樓業主賣樓後,往往把錢用來換樓,又形成了新的需求量/購買力,又有一個假設性問題﹕假如供應量是0,但經濟蕭條,樓價會怎樣走呢?

很明顯,有些變數需要量化分析,才可計算出其答案來,此外,變數太多,也難以把全數可能性作出沙盤推演。然而,本文的主旨是理論性分析,只要大家明白了存量對於價格的影響,便已足夠。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9/03/05/010111431.shtml

煤炭股市盈率0.24倍之謎

今日講的「中國秦發」(866),其市盈率是0.24倍,你沒看錯這數字,但為甚麼呢?

它在2009年上市,經營煤炭購銷、選煤、存儲、配煤及航運運輸等業務,招股價2.52元,超額認購96倍。2011年,最高炒至5.77元,後來煤炭業不景氣,公司陷入財困,更被揭發有帳目問題,現價只有0.37元。
它在2014年至2017年間,資產減值65億元,後來回撥了44億,這21億元的差距,便是其「盈利」的來源,因此便出現了0.24倍的市盈率。

但其實上,它的業務也轉好了,煤炭經營及貿易量增加了302.%,航運運輸分部收入也增加了47.4%,估計很快便會由虧轉盈。從會計賬目看,它於2017年仍然負資產約12億元,憧憬如果減值撥回,馬上便可脫離「負資產」了。
由於炒股票炒的是turnaround,所以我便留意上這股票了。始終是那句話﹕細細粒容易食,9.23億元的市值,三十幾億元的營業額,upside應遠遠高於downside吧?
周顯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m/finance/realtime/article/20190305/59331955

民進黨台南失守隨時崩盤

我留意台灣政治,並非因為關心那裏,純粹只是該地的政治節目做得出色,娛樂性豐富而已,但因看得太多,我也成了半個專家。

現時台灣最關鍵的政治變局,莫過於3月16日舉行的新北、台南、金門、彰化4席立委補選,根據民調,國民黨可能4席全拿下,其中台南本來是民進黨的大本營,一旦被挑,明年的總統再輸,可能會導致幾近滅黨,比2年前的國民黨還要壞。

這十分有趣﹕在大部分台灣人的心中,依然認為台灣已是個獨立國家,贊成統一的只是極少數,國民黨依然是爛政黨,「四大天王」馬英九、王金平、吳敦義、朱立倫的內鬥,依然令到台灣人噁心,藍軍之所以大勝,只因人們討厭民進黨而已。

這即是說,至今為止,民進黨在政治立場上完全成功,但是在統治上,和在政鬥策略上,卻是完全失敗,方才淪落至今日的地步。

民進黨是靠南部的農民、漁民、基層等起家,但在執政之後,便採用了「台北思維」,蔡英文(雖然出身自南方,但幼稚園已在台北居住)便是代表了菁英階層,大批中心人物(例如高雄原市長陳菊)北上當中央官員,造成了南方大本營的真空。

另一原因是貪腐太過厲害,其實政治就是利益分配,不可能不貪,但是吃相難看,造出了太多假大空和豆腐渣工程,最「壞」是台灣太過新聞自由,統統給報道出來了。

韓國瑜不過是全做了當年民進黨崛起時所做的事,因而挑了其根本,台南一旦也崩盤,民進黨就完蛋了。很多人不明白為何高雄人如此buy韓,原因是現在高雄變成了台灣的首都咁滯,日日大量報道,高雄人從來沒有這樣威風過,這是假象,但人民buy!

本來,藍綠對決,風水輪流傳,國民黨咁爛,台灣經濟也很難救,管治幾年,很難不又再天怒人怨,到時民進黨又可上台執政了。但是它在4年前捧了一個柯文哲出來,當時只不過是為了令到國民黨拿不到台北市長的位子而已,卻捧出了一個搶掉自己大量票源的心腹之患。

如今北部地盤給柯拿了,南方根據地又給韓坐了,這兩個人都是民進黨搬出來砸自己的腳的石頭,笨死了!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B0%91%E9%80%B2%E9%BB%A8%E5%8F%B0%E5%8D%97%E5%A4%B1%E5%AE%88%E9%9A%A8%E6%99%82%E5%B4%A9%E7%9B%A4-163893

富二代較量陸續有來

【明報專訊】話說在2017年,恒地(0012)以230億元購入中環美利道商業地王,恒地副主席李家誠說,要將項目打造成繼IFC後,區內另一標誌性商廈。日前「超人之子」李澤鉅決定重建和記大廈,很可能會阻擋部分美利道地王的景觀,李澤鉅的說法是:「和記大廈重建圖則,早於政府將美利道放出來公開拍賣之前已獲批准,是公開的資訊,美利道的買家應該知道,我不能說我阻擋任何人,因為這是我們的地盤。」

查重建後的和記大廈總樓面大約49萬方呎,和美利道的總樓面46.5萬方呎差不多,和長江中心的125萬方呎,和國金二期的140萬方呎商業樓面加60萬方呎商場樓面,還有ICC的280萬方呎總樓面,都差好遠。不過這是兩位二代的第一次較勁啫,兩個都咁後生,相信以後陸續有來。

生活如平常人 應活得較開心

比生意我就不知嘞,但如果比好人士,當然是「孖田」李家誠完勝啦,以前他的生活都好平常人,好多朋友,應該也活得很開心。

估計在未來,恒基的地產業務,將會由孖田接班,而中華煤氣(0003)和中國業務,則由大仔李家傑接班,在四大家族中,個人認為,恒基李家的分家安排最好,最有智慧,至於理由為何,明天再講。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51727831458&issue=20190305

2019年3月4日

社福買樓是托市,起樓或租樓才是正途

對於本年度的《財政預算案》,姚松炎暫時寫了兩篇文章去作評論,其中一篇是《200億元入市購買商業樓宇/會否推升房產價格?》,碰巧今天我正想寫政府動用200億元,直接在市場購買60個私人物業,用作包括日間幼兒中心、長者鄰舍中心等超過130項社福設施,既然姚文提出了一些有用的觀點,於是順手在此引用。

我之所以引用姚文,皆因我同意他以下的見解:

1.市區的商用樓宇不多,任何大型入市購買都會有托市效果。(周按:理論上,就算買一個單位有托市效果,只是效果大小問題。)

2.零售樓面呎價由2018年第二季的43,221元,回落17%至同年第四季的36,000元,現時政府才入市托市,有利益輸送之嫌!(周按:其實不管零售樓面呎價的高或低、升或跌,只要政府投錢買進,有關單位都會有所得益。)

3.政府如果只租不買,呎租每月只需平均135元,全數租金每月合共只需5,791萬元,每年6.9491億元。如果把200億元用作基金投資,以每年3.5厘回報計算,利息7億元,已足夠支付,也毋須動用200億元本金……除非政府的置業目的並非為了提供社福服務。(周按:現時商業樓宇的回報率很低,我懷疑究竟有沒有3.5厘。除非預期未來樓價看漲,政府根本沒有購買的必要性。)

曾經有一位很受歡迎的評論員同我談寫作經:「你都是先決定立場,才下筆堆砌理由啦。」我很奇怪他居然會這樣說,想來他和大部分的評論員都是用這種態度寫作。

我寫作以事論事,從來沒有既定立場,像這次,大家向來都知道我釘著姚松炎來打,然而他說對了的地方,我也不吝去給讚。像他寫的另一篇《財技轉赤為盈/政府正在支取財政儲備》,我也同意其論點,不過好像是某報先講的吧?然而,他在前文所講的關於存量和樓價,卻是錯了一半,篇幅所限,以後再談。

說到底,政府的大方向應是起樓而不是買樓,從市場買貨,策略上已大錯特錯,然而政府托市,也並不止這一招,而是多招齊用,盡力向地產商輸送!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7%A4%BE%E7%A6%8F%E8%B2%B7%E6%A8%93%E6%98%AF%E6%89%98%E5%B8%82%EF%BC%8C%E8%B5%B7%E6%A8%93%E6%88%96%E7%A7%9F%E6%A8%93%E6%89%8D%E6%98%AF%E6%AD%A3%E9%80%94-163738

把合和與長實比較不公道

【明報專訊】合和(0054)私有化成功與否,要看3月21日特別股東大會投票結果,講計數,胡應湘出價不算高,不過傳媒報道,好像胡老已經講掂了一些持重貨的基金,那又另當別論了。記得在它宣布私有化之前的周末,我們一伙人在觀塘龍皇飲茶討論股票,李海欣指出合和可能有異動,理由居然是,它最近請了幾個投資者關係的公關,想來是要解釋大型的併購。我聽了之後,則認為此股價格不貴,就算沒有併購,輸面也很低,因此周一晨早下盤,要買入此股,誰知已經停牌,真的是失諸交臂。

李海欣不愧「少女股神」

但也由此可以見得,李海欣的研究股票功力,實在很有水平。怪不得有人叫她「少女股神」。

講到合和這股票,大家永遠記得當年它和長實(1113)、大昌(0088)、恒隆(0101)、新地(0016)同在1972年上市,它是最先上市的一間,市值5億元,相比起1.26億元市值的長實,還高得多呢!但是,現時它和長實相比,就差天共地了。

其實這比較不公道,皆因李嘉誠是超人,而且長實也不單只做地產發展,記得當年怡和被問及和長實相比時,亨利凱瑟克笑笑說:「He can fly.」同五虎將的其他相比,合和最少好過大昌地產,都不算包尾!如果真要比,應該把合和同新地比,因為新地上市時市值4億元,同合和差不多,而且新地專注做香港地產,合和絕對可以駕馭這產業。這就證明了,香港地產始終是最賺錢的營生!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51641282233&issue=20190304

2019年3月1日

說喬布斯和巴菲特的接班人

今日講的是喬布斯的傳人庫克……我對於庫克本人並無研究,不過我作為理論大師,可以不管實際狀況,只講理論和通則,讀者自行判斷這通則是否正確。

喬布斯毫無疑問是天才,通常一位天才橫溢的人物,最重要的副手擔任甚麼工作?其實不必要是天才,任何老闆,其第二號人物,必然是一個打後防的人:老闆負責衝,後防負責守,而且還是謹小慎微,小小紕漏也不出,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那種。

劉備有諸葛亮,諸葛一生唯謹慎,但就是無法北伐,魏延獻奇計,走子午道突襲關中,諸葛亮判斷太冒險,按照值博率,這判斷是正確的,但蜀漢弱勢,長期抗戰必然失敗,不博反正也是必死。如果換了劉備,也許便會放手一搏了。

副手往往比老闆更叻,但卻沒有企業家精神,只能守業,無法創新。但在高科技、智能手機的市場,如果只吃老本,只守不攻,最終必然會被無數的新興冒險家攻佔市場。

如果由我設想,假如喬布斯不死,他會怎樣做呢?

話說喬布斯離開「蘋果」後,搞過NeXT電腦和作業系統,後來搞電腦動畫效果工作室而大成功,1997年回巢「蘋果」,先後推出過iMac、iTunes、iPod、2007年才推出iPhone而改變了全世界。

按照「產品周期」理論,iPhone的高利潤不可能永遠維持,就算可以長期保持市場一哥的地位,也不可能繼續厚利多銷下去,「厚利」和「多銷」兩者只能選其中。參照喬布斯的往績,要維持「蘋果」的高利潤,只有一個方法,就是另闢戰線,發明另一種瘋魔全世界、厚利多銷的必需品,好比他的iPhone,和蓋茨的Windows。

但要發明新產品,喬布斯做得到,庫克沒這個能力。

同場加映:「蘋果」大股東巴郡減持「蘋果」股票,巴郡去年第四季出現虧蝕,主要是會計準則,但也有人質疑88歲的巴菲特還找不到接班人。

我告訴大家,巴郡絕對找不到接班人,皆因巴菲特是巴郡大股東,年薪10萬美元,如果找一個有能力的接班人,需要給他多少股票、付他多少薪水?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8%AA%AA%E5%96%AC%E5%B8%83%E6%96%AF%E5%92%8C%E5%B7%B4%E8%8F%B2%E7%89%B9%E7%9A%84%E6%8E%A5%E7%8F%AD%E4%BA%BA-163547

超抵股票驚中伏

【明報專訊】在26,000點時,我沽空期指,但只是少少哋玩吓,而且還是沽3月份到期,都算非常保守。迄今為止,輸了幾十萬元,幸好在股票市場贏番凸,我阿Q精神地說:「咪當係對冲風險囉!最好股市炒到上三萬五點,期指輸番兩三百萬,股票仲贏到笑呀!」

話說在我沽空之時,小朋友V君講他的分析,說技術上反彈可以達到29,000點,同時,他又提出了心水股票易大宗(1733),兩星期之內升了三成,都算是有交代。

港股技術上未「破位」 未確認牛市

本周他又提出了另一隻平到無倫的股票,中國澱粉(3838),它和易大宗一樣,都是基本因素抵到無人有,但是光棍佬教仔,這些平到不合理的股票,又好驚會中伏,但正如尹光的歌仔都有唱,你阿媽大減價,益你阿爸,咁平好難忍住手唔買,好難選擇呀!

講番V君的分析,現在已到了29,000點,究竟是不是反彈終結了,再往下尋底,還是略為回調一下,便又回復升浪呢?總之,在技術上,今日當未「破位」確認牛市。

敢輸不敢贏 期指蝦人玩

至於我的期指,當然是死揸到3月底,到期為止……不過如果回吐得夠多,我都會止蝕了。有人問我:「萬一真的是再跌幾千點,又試過新低位,你太早平倉咪蝕咗?」

我苦笑說:「就算再跌幾千點,我都無膽再hold落去。期指之所以蝦人玩,就是你敢輸不敢贏!」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51382701077&issue=2019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