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4日

泛民敗選的前因後果

上周的九西補選,今天才有空檔去寫出感想。
本來九西兩席,如果一齊補選,必然是建制泛民各得一席,但泛民有意操作至分開補選,企圖全取兩席,結果反而兩席全失,戲謔者稱為「奸有奸輸」,中立一點的說法,則是泛民錯判了形勢,導致了戰略性失敗。

泛民錯判了的,是以為泛民/建制的六四黃金比,最多是變成了55﹕45,因而在單議席單票制的補選,必然取勝。誰知開出來,兩者卻變成了五五分賬,一方失算,就會小敗,姚松炎輸在競選策略失敗,李卓人則是太過氣、太左膠,就算沒有馮檢基𠝹票,票數也及不上陳凱欣。

查實建制派的票數,在這些年來,一直在增長,但增幅不大。泛民流失了的,主要在本土派。雨傘運動的最終結果,是本土派的出現,但本土派的票源,幾乎全是來自泛民的年輕一代,換言之,泛民的票數是大幅減少,

當中央和港府合力打殘了本土派,其中的温和部分被泛民吸納了,即香港眾志,姚松炎、劉小麗等人,激進部分卻被泛民斥指為「鬼」,割蓆,甚至指罵,就是鄭松泰、梁頌恆、游惠楨等人。這些人的支持者滿懷悲憤,因而成為了焦土派,一部分人拒絕投票,另一部分人則索性投給泛民的對手,以作洩憤。我估計,焦土派本來是有一成的票數。

查實,如果泛民和激進本土合流,例如贊成港獨,當然會失去了很多票源,並不划算。可是他們卻不妨悶聲發大財,至少用不著口誅筆伐,把激進本土打入絕路,令他們變成了倒戈相向的對頭人。事實上,在敗選之後,還有不少泛民的頭臉人物,出來痛罵不支持他們的人,在公眾形象方面,是全輸了。

另一個問題,當然是兩次選舉中,用上了太多雙重標準,去篩選出其候選人,令人心中不服。之所以派李卓人出選,說辭是中央和港府已打殘了泛民的新生代,但縱然如此,正確的策略也還是要另捧一個新人,好比建制派的捧出鄭泳舜和陳凱欣。推李卓人出來,只是為了眷戀一個議席,但這「關鍵議席」的邏輯永遠存在,則每次選舉都只能派老將,這場鬥爭長期而言,就會輸光。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B3%9B%E6%B0%91%E6%95%97%E9%81%B8%E7%9A%84%E5%89%8D%E5%9B%A0%E5%BE%8C%E6%9E%9C-152441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