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3日

貿易戰的應做與不應做

日前石鏡泉有一篇文章,講到「現時中國農藝有突破,沙漠也可種大豆高粱、玉米、辣椒,以至稻米。具體技術如何?大家不是耕田佬,不用花時間去了解……大家估5年、10年之後,美國的農夫還會有中國市場嗎?先聲明,目前這種沙漠鹽鹼地的耕種法,是中國專利發明,美國遲早要偷!這就是未來的農業戰場。」

我沒有研究過沙漠種糧的技術,不過就我所知的科技常識:

第一點,沙漠種甚麼都沒有問題,問題只在於有沒有水,因此,關鍵不在種植技術,而在於引水。

第二點,如果要在沙漠種糧食,大豆、高粱、玉米、辣椒,稻米等等,不管是怎樣的基因改造,其耗費食水量都不可能改善得太多。更佳的方法,是種植原來在沙漠生長的可食物,然後再改良其基因。

第三點,其實這十幾年來,中國致力於綠被沙漠,已經種了大量樹木,治黃河也有了成效,令到其不再那麼黃,河中的沙石減少了。既然可把沙漠綠化,作為農田也不是甚麼奇事。

第四點,迄今為止,美國的農業科技仍然遠勝中國,當然這也不排除中國有突破性的發展,例如在上世紀70年代袁隆平改良的雜交水稻。

但今日的這篇文章,石鏡泉只是引子,我想要說的是,在中美貿易戰中,中國究竟要採取甚麼手段,才能在長期抗戰中取得勝利呢?又或者具體點說,中國應該要限制對方甚麼商品入口,才對自己更有利呢?

客觀條件是,第一,美國的國家實力比中國大。第二,美國的外貿依賴度比中國低,換言之,以出口導向的程度來看,打貿易戰對美國的損害較小,對中國的損害較大。

在這情況之下,中國唯一的應付方法就是比忍耐力。這好比當年蘇聯和納粹德國開戰,前者的力量不及,但用更大的犧性,才能取得勝利。換言之,中國人要忍受比美國人更多的痛苦,才有機會贏。不過,所謂的「犧牲」,必然也要是有價值的犧牲,如果用蠢的方法,犧牲得很蠢,不管有多大的損失,最後也同樣是失敗。

好了,現在講到中國的反制方法,就是要維持自己的競爭力,不能因為對方的圍堵而放棄了自己的質素和市場競爭力。打個比方,美國打壓華為,中國卻不能反過來限制iPhone入口,皆因這會損害了中國手機的國際競爭力。

反過來看,如果限制對方的農產品入口,那麼,中國人會吃貴的農產品,人民受苦了,但這卻有利於中國的農業升級,製造出更多的糧食,從這個角度看,便是人民受苦了,但競爭力卻提升了。

結論是在貿易戰期間,中國更加需要農業改革,這就是我關注石鏡泉文章的理由。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9/06/13/010118987.shtml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