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31日

《私人會所》究竟有沒有影射某莊家

星期二,《私人會所》首映,戲票忽然緊張起來,好些投資者的戲票都派光了,嚴重缺貨,不停的致電給我班飛,我只有向監製伍健雄求救,好不容易,撲到了一些票子,稍濟燃眉之急,但我本人,卻已沒票去看了。

為甚麼會有這個情況呢?皆因好幾個市場上最活躍的莊家……他們本人當然不方便來,可是卻派了好幾個手下,前來刺探「軍情」,看看有沒有影射他們的內容,第一時間向老闆報告。

我雖然沒看首映,但映前的酒會倒是有去的,打了好些招呼,其中包括了某百億身家的莊家的幾個手下。據悉,他們認為,本片所述的一位炒細價股發達的大莊家,專心炒地產,卻不准兒子炒股票,是影射其老闆。

有關這問題,我在司徒夾帶的訪問已經講得很清楚﹕片中的所有人物,均是由好幾個真有其人的人物故事,合成而寫出,如果說,某一個特定角色是影射某一個特定的人,則絕無其事。不過,假如有人對號入座,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有位仁兄說﹕「有幾個莊家一定忍不住,在周四上畫時,馬上去看,看看有沒有講到自己的地方。」本文寫於周三晚上,看到只有59個座位的Grand Cinema竟然已經預售了十幾個位子,也不知是不是這幾個莊家的所為。

另一宗軼聞,則是片中提到了「新確科技」(1063)和「德普科技」(3823),有朋友說﹕「你真是大膽呀,居然明刀明槍的去講,也不怕被告。」我說﹕「本來對白還有講到阿粉,又有提到簡志堅,不過後來剪片時剪掉了,真是可惜。」

星期三中午,同兩位千億富豪在家傳七福吃午飯,這些千億富豪,因為太過有錢,同我永遠無deal傾,唔通我同他們一齊投地、一齊起樓咩?不過畀面派對,都要去一去social下,在場還有幾個朋友。一頓飯,我手頭的換票證,登時不見了幾十張,也不知這些日理萬機的超級富豪會不會去看。

晚上,幾位大孖沙急call去了Cipriani,在場有幾個美女,原來是美女非常想看這部電影,問我有拿票子。我說﹕「免費票已沒有了,如果你們真的要,真金白銀付錢買票給你們看還可以。」

這至少證明了,有人非常想看這電影,但是,得到了免費票子的人,卻又不知去不去看。世事往往如此。

不過我可以告訴大家,我的第二部片應該是會開拍的,手頭有好幾個計劃,下星期便會決定拍那一個。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7/08/31/010068729.shtml

澳門賭城區和舊城區是天國與地獄

天鴿襲澳門,舊城區被毀,是意料中事,反而是連金碧輝煌的賭場也水浸兼停電,這是真正令人無法忍受的事。

有人說,俄羅斯由兩個不同的國家組成,一個是比西方更富裕的莫斯科,另一個則是和東方一樣貧困的其他地方。同樣地,澳門的組成也分為兩部分,一半部分是舊城區,居住了絕大部分的澳門本地人,以及賭場的低層員工,另一半則是賭城區,居住了遊客和賭城工作的高層,後者大部分並非澳門本地人。

澳門有648,300人口,理論上,把澳門的總收入除以人口,便得出人均GDP是78,586美元,名列世界第三。不過,澳門的收入,幾乎全是來自賭城區,即是由賭場、賭廳、賭場高層和疊碼等人瓜分,而這些人絕大部分都不是澳門本土人士,大部分的錢都進入了香港人和美國人(和上市公司)的口袋,換句話說,澳門人冇份。

所以我常常說,用GDP來計算國民收入,並不準確,皆因該地方如果有大量的流動人口,其收入是計進了GDP,但由於這些人口並非國民,因此沒有加入成為計算GDP的分母,這可以令到GDP出現了虛假的水分。列支登士敦有三分一的外籍人口,根據《維基百科》,新加坡的「外國勞動力組成了80%的製造業及50%的服務業勞動力」……

換言之,引入外國企業、外國高薪專才,以及大量低薪外勞,是增長「虛假GDP」的不二法門。

因此,我也常說,如果要香港的GDP與新加坡看齊,只要無限量地引進外地人才和勞工,是最容易的捷徑。但這究竟會不會有利於香港本土人的收入和福祉,又是另一回事了。

說穿了,澳門人和深圳本地人(只有幾萬人)一樣,都不過是把土地租給外地人,收取租金勉強過日子而已。真正澳門本地人的收入,和香港新界圍村差不多,澳門舊城區的基建,向來不比新界的圍村好上多少,浸死人有何出奇?所以我才說,真正震驚的,是理應和西方最高標準看齊的賭城區,居然也成為了重災區,這才是令到(權貴人士)最難以接受的地方!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BE%B3%E9%96%80%E8%B3%AD%E5%9F%8E%E5%8D%80%E5%92%8C%E8%88%8A%E5%9F%8E%E5%8D%80%E6%98%AF%E5%A4%A9%E5%9C%8B%E8%88%87%E5%9C%B0%E7%8D%84-93623

一輛Jazz擊垮對手士氣

【明報專訊】電影《私人會所》的男主角之一,飾演細價股莊家的李凱賢,他的手下全都開保時捷、法拉利、林寶堅尼,他用勞斯萊斯接載客人,自己卻開一台小小的Honda Jazz,有另一名股市莊家看了首映之後,笑着對我說﹕「這個安排好有深度喎!」

當然有深度啦,因為這是真實故事。

真正有錢人 未必開名車

話說好幾年前,一名美國大亨乘坐私人飛機來香港,來幹什麼呢?原來是借錢,當然不是借一千幾百萬,而是數以十億計的大loan,借款的牽頭人是香港的一位女人。

這個女人,大家一定聽過她的名字,她是富二代,身家同何超瓊同甘比同級,心水清者,也許已經猜出她是誰了。

那位借款人乘坐私人飛機來,咁大支嘢,以為好有氣勢,小姐便親自開車去接他,都算隆重啩?不過開的是Jazz……如果叫司機用Jazz來接對方,就可說是不禮貌,但是自己親自揸車,對方還能說什麼?

這一招使了出來,對方氣勢盡失,談判條件,當然是任人魚肉啦!不過都算借到錢,只是條息喇脷咗啲啫!

所以說,現實比電影更加離奇。

《私人會所》在今天上畫,其實手頭已經在籌備緊幾部戲,如果這一部賣得,就拍續集,如果不賣得,都會開其他的戲。不過,我當然是有信心啦!連續集的橋段都已經想好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04117105236&issue=20170831

2017年8月30日

大股東增持玄機

「桐成控股」(1611)在去年11月21日上市,周一的收市價是1.22元。在剛發表的中期報告,它的營業額和盈利均有上升,只是因為支付一次性的上市費用,才令它的盈利倒退,相信在之後,盈利可以回復正常。它的招股價是1.5元,超額認購32倍,因而觸發了回撥機制,街貨有30%。上市第二天,便跌穿了底價,相信是當時市況不佳的緣故。
耐人尋味的是,其大股東徐乃成由本年4月3日開始,至7月5日為止,增持了340.8萬股,即1.14%,這段時間的股價則在1.13元至1.34元之間。由此可見,大股東正在收回當日以1.5元沽出的貨。

再看它的中央結算記錄,一個月前的前3名持倉者分別有3.11%、2.67%和2.64%,總數是8.42%,現時則是5.01%、3.34%和2.36%,總數是10.71%,由此可見,這股票已逐漸貨源歸邊。如果問我,這股票收乾之後,將會怎麼搞?我回答﹕「不知道。」
不過,這是成立了30多年的老牌OEM公司,總部在香港,一半市場在美國,其他則在德國和日本,多年來營業額和利潤穩定,沒有被DQ的可能性,只有3億多元市值,「創仔市值,蚊股價格」,值博率肯定是有的。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830/20137002

澳人憤怒:基建第三、 管理第二、公關首惡

身份申報:我在香港出生、長大,但祖籍澳門,祖父是澳門的社會賢達,父親、兄姐都在澳門出生,祖屋也在澳門。

澳門的基建落後,並不自今天始,而是多年來一直為人詬病的老大問題,但是每年幾個颱風,每幾年一個超強颱風,是統計學的常態,偏偏在幾十年來,只有在今年、在這一次,才出了10人死亡的災害,在我們譴責澳門特區政府的同時,必須把這些客觀因素也計進去。

今天人類雖然科學發達,但對大型天災,向來也是難以抵抗。剛剛走掉了的颶風哈維在美國德州登陸,造成了2人死亡,30萬戶停電,一個萬人小鎮覆滅。2012年超級風暴桑迪,造成了109人死亡,300萬戶停電,損失500億美元,連紐約這大都會也不能倖免。

就這次的天鴿,香港並非處於風暴中心,也造成了駭人的傷害,杏花邨水浸停車場,如果天鴿像吹正澳門般吹正香港,香港的災情究竟會有多大,我們的基建能否頂得住呢?這實在難說得很。

如要比較,今日香港的「地底基建」當然比澳門好得多,但回想港英政府時代的1983年,颱風愛倫襲港,美孚新邨水浸,水深達到2米,也並不比今日的澳門好上多少。不過,港英政府在九十年代斥巨資大事改善渠道,現時的情況已比當年不可同日而語。基建是死的,管理卻是活的,這次風災的最大問題,在於對風暴預警的時間不足,而且太過混亂,市民預災、走避不及,因而出現了不可挽回的局面。

我小時候,香港的風球也是由風速這客觀指標來做決定,也造成風暴到了才掛風球,預警不及的情況。直至近年,開始有準確時間的提前公布預警。這是因為突然掛風球而造成了交通大混亂,因社會批評而作出變陣,但因澳門面積細小,人們大多安步當車,當局因而疏忽了改善預警制度。

所以照我說,澳門今次大災劫的真因,基建不足只是第三,因為澳門人對基建從來沒有過期望。管理落後才是第二,但澳人也從沒對管理有過期望,如果官員第一時間認錯,兼且辭職,市民也可局部消氣,但氣象局局長馮瑞權這不及義,死不認錯,才是真正的公關災難,令到市民的憤怒火上加油,升到了極點!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BE%B3%E4%BA%BA%E6%86%A4%E6%80%92%EF%BC%9A%E5%9F%BA%E5%BB%BA%E7%AC%AC%E4%B8%89%E3%80%81-%E7%AE%A1%E7%90%86%E7%AC%AC%E4%BA%8C%E3%80%81%E5%85%AC%E9%97%9C%E9%A6%96%E6%83%A1-93439

Trader's Approach 致勝關鍵在出手快

【明報專訊】我並非trader's approach這一派別的成員,因此並不了解這其中的奧秘。不過,我也認識好幾個箇中的高手,成就足以賴以為生。

第一個是阿龍,中文大學數學系博士未畢業的宅男,不過後來也結婚生子了。他因炒股票輸了錢,轉而精研期指,每次買賣幾張,波幅幾十點便止賺/止蝕,每年穩定地收入幾百萬元。不過,由於時機稍縱即逝,速度之快,連長期坐在他身旁炒作的黃紙兄弟Ben照着買賣,居然也無法贏錢。

第二個是老行尊貓叔,每日炒十幾隻熟悉的股票,波幅在1%至5%之間。由於他本人是英皇證券的總裁,經紀佣金有優惠,也是長期賺錢。他的另一秘訣是長期坐在特快股票機(direct line)的前面,兼且按鈕手法快如閃電,買賣速度可以比散戶快上一至幾秒。至於他的收入,不詳,只知他的職位是總裁,家住半山區豪宅,中環極受尊敬。

分毫不差拿揑時機 成就足以賴以為生

第三個,嗯,代號叫「光頭星」,他拖着一個手提旅行箱,走遍神州大地,居無定所,視乎當時他溝到了哪個城市的女朋友而定。我們約他碰面,可以在中國的任何一個城市,他也會攜同女友飛來和我們會合。他唯一炒股票的時刻,是每逢股市大跌,他便大掃一輪,過幾天,股市強烈反彈,他便沽出,掌握拿揑得分毫不差。我也不知他的收入,只知這十多年來,他從來沒有工作過,穿的是潮牌如Evisu牛仔褲,總是咬着古巴雪茄,白天沒溝女時,便打高爾夫球,幾乎打遍了中國的場地。

那天同朋友講起曾志豪,他因「帛金」言論而被圍剿。我說﹕「其實網民用相同的語言去揶揄『支那人』,一直都存在,為什麼忽然改變了遊戲規則,鬧大陸人可以,鬧澳門人就不可以呢?這好比梁游事件,其實網上和他們的支持者,日日都講『支那』啦!點解發誓用了這名詞,忽然又變成了過街老鼠呢?民意呢家嘢,真是好難捉摸呀!」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04032387181&issue=20170830

2017年8月29日

商業藝術的feel

不久前,我在本欄的一篇文章講到,商業電影講的是feel,而不是藝術技巧,不過你也可以說,feel也是藝術技巧的一種。此所以,在當年的共產主義國家,藝術家從來不缺,藝術片也拍得很好,但是卻被香港粗製濫造的爛片打得落花流水,潰不成軍。

寫完了這篇之後,我想起一個例子,就是有一首歌,名叫《飄洋過海來看你》﹕「為你/我用了半年的積蓄飄洋過海的來看你/為了這次相聚/我連見面時的呼吸都曾反覆練習/言語從來沒能將我的情意表達千萬分之一/為了這個遺憾/我在夜裡想了又想不肯睡去/記憶它總是慢慢的累積/在我心中無法抹去/為了你的承諾我在最絕望的時候都忍著不哭泣/陌生的城市啊/熟悉的角落裡/也曾彼此安慰/也曾相擁嘆息/不管將會面對什麼樣的結局/在漫天風沙裡望著你遠去我竟悲傷得不能自己/多盼能送君千里直到山窮水盡/一生和你相依。」

這是我很喜歡的歌,常常在車子裏播,覺得很是感人。但不少懂得音樂的人聽了都說﹕「她唱得不算好啊,為甚麼你會這麼迷這首歌呢?」

原唱者名叫「娃娃」,是台灣的搖滾歌手,有人認識,但不算很紅。我聽她唱的其他歌曲,卻沒有感覺。黎姿翻唱過廣東話版本,叫《你是明日意義》,我也不喜歡。

後來我才知道,在1991年,娃娃在中國旅遊時,認識了一位來北京的舞蹈教師,可惜他有妻兒,兩人不可以相愛,娃娃只好回到台灣。她手上唯一有留作記念的,是一張節目單印著他的模糊劇照。後來,她踫到了李宗盛,用了5分鐘說出了這個故事,李宗盛花了兩天,寫好了曲詞,她在錄音室唱時,哭掉了兩大盒紙巾。

我對音樂不甚了了,不知怎的,居然聽出了她的感情。後來李宗盛翻唱過,不成,娃娃本人也重唱過,簡直是一場災禍。劉明湘挑了此曲來參加比賽,技巧娃娃好得多了,人人擊節讚賞,但不知怎的,我就是覺得不對勁,是feel不對。奇怪的是,觀眾明明不懂,但居然也可以feel到。

所以我才會說,如果你看技巧不看feel,就是不懂藝術,也不懂商業藝術。

最後一提,我每次聽《飄洋過海來看你》,就想起《秋天的童話》,我一直認為,這首歌應該是這部電影的主題曲。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7/08/29/010068498.shtml

太子酒店的三小時表演

如果我說自己沒去過太子酒店,那真的是裝清高,騙人。但是,我的確沒住過太子酒店,噢,日本東京新宿的太子酒店倒是住過很多遍,中產階級的香港人,誰沒住過Shinjuku Prince呢?住在那裏,好像是回到了香港呢!

常平的專業名稱是「SP」,在當年,股票經紀就在深圳東莞聚集,周五多半群集在東莞宿一宵,好像中學生玩宿營,如果想炒股票收風,想不去SP也不成,因為那裏是消息聚散處,比中環還要中心,皆因中環人大多口密,老闆更加是守口如瓶,況且在中環時,人人有事在身,吹水也沒時間。

反而是中下層經紀,才喜歡大口亂講,大家交換消息,互通有無,堅料與流料齊飛,大伙兒晚飯、唱K,明早一起吃午飯,共搭幾小時車回港,三杯下肚,天南地北,無所不講,甚麼市場消息都收遍了。

如果我沒記錯,二千年時,還是深圳的天下,跟著大家越摸越上,2003年左右,方才大舉進軍東莞,那時我住匯華酒店,後面有一間打邊爐吃牛肉的,店名忘記了。朋友馬生是開屠場的,也是太興燒味的股東之一,對吃肉素有研究,他認為那店子的牛肉世界第一,但要晚上三時才去吃,因為那時剛剛宰牛後把肉運到,肉質最佳。

匯華酒店好像也有卡拉OK,時間太久了,記不太清楚,如果我沒記錯,應該去過一兩次。後來大朗開了帝豪花園,五星級,房間超寬,500元一個晚上,還是人仔兌港紙120的年代,我們都改住帝豪花園了。

帝豪花園也有卡拉OK,叫「夢劇院」,裝修極度豪華,比太子酒店的K高出不止一個檔次,不過後者有空中飛人之類的特殊服務,據說女人一邊在打著鞦韆,我無法想像出情景來,但也沒興趣去試,也許這些刺激的新玩意,年輕人才有興趣。

夢劇院給我最深刻的一個印象,是見到一個小女孩,特殊供應給某位老闆。我心裏嘀咕﹕「這女的連當童工也還嫌小,居然來當坐枱?」但我並沒有問她的年齡,也許只是娃娃臉罷了。

如果大家認為,去東莞就是為了嫖妓,那就錯了。

我最喜歡的節目,是自攜女人,北上吃飯,東莞的柴火酒家,是我吃過最好的湖南菜館,不過後來菜色走樣了,可能是換了大廚。後來唯有改去帝豪花園附屬的傻發,別誤會,是高級餐廳,不是地痞小店。不過最好吃,還是酒店旁邊小巷,有一排小店,有一間吃燒魚的,吃到停不了口。

我當然不是為了吃飯而去東莞,而是為了看表演。那時幾間有名的劇院,每天晚上七時至八時左右,會有3小時的表演,有唱歌,有大型歌舞,有趣劇,有雜技,有魔術,還有變臉。從香港過來,包一張近舞台的桌子,和心愛的女人,去看三個小時,然後回酒店。明天醒來,吃午飯,去深圳買書、按摩,回到家中,已是周日的凌晨了。

在所有劇院中,表演水平最高的,就是太子酒店,可能是因為人流多,budget也高的關係。所以,我不否認說,我的確是太子酒店的常客。

http://www.winmoney.hk/famous/%E3%80%90%E8%82%89%E9%A3%9F%E9%87%91%E8%9E%8D%E5%9C%88%E3%80%91%E5%A4%AA%E5%AD%90%E9%85%92%E5%BA%97%E7%9A%84%E4%B8%89%E5%B0%8F%E6%99%82%E8%A1%A8%E6%BC%94%EF%BC%88%E5%91%A8%E9%A1%AF%EF%BC%89%EF%BC%88/

窩輪細價股是天敵

【明報專訊】話說騰訊(0700)炒到飛天,應驗了「鼻屎好食,鼻囊挖穿」的不易真理,一天佔全日窩輪成交數目約40%,某Call輪街貨居然達到100%,甚至有換股價比現價高出一倍,都照有人搶……不消說的,以窩輪的往績經驗看,這些炒家遲早都會輸到哭喪臉口,不在話下。

我曾經說過,窩輪和細價股是互相競爭的,當年窩輪喪炒,細價股便乏人問津,但當廉政公署成功檢控了幾個莊家駁腳,沒有人敢打莊,沒有供應,也就沒有需求,這幾年細價股的暴升,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沒有了窩輪這個天敵。

究其原因,是有部分股民對於「賭博紙張」有着莫名的喜愛,不炒A,便炒B,AB都不炒,也要千方百計找C來炒,明知長賭必輸,也會飛蛾撲火,不計後果。

黃之鋒寫錯字 無違「商品條例」

有人問我,對於黃之鋒寫錯字有什麼看法,我說﹕「寫錯字好普通,我都成日寫錯字,不過十幾隻字寫錯幾隻,頻率的確又是太高。但他已經講明自己有讀寫障礙,因此並沒有違反商品說明條例。有民主派的大哥同我說,以他在美國的得寵情况,將來去哈佛讀一個公共行政碩士返來,幾個月讀完,到時咪邊個都無聲出囉!」

吓!乜你哋以為哈佛大學真的純粹是用來讀書的嗎?它其實是盡收天下兵器,有用的人,不論成績如何,都會收進去……你哋想讀名校,都係想有networking啫!邊個不想有未來領袖做同學噃?如果要讀書,喺屋企讀都得啦,使乜入哈佛?

至於讀書識字有無用?我寫過一篇文章,說過要成功、要發達,讀書一點用都沒有,不過,有一些職業,例如當CEO,因為要讀大量文件,所以讀書還是必需的。至於立法會議員,由於要閱讀大量專業文件,讀書也是必要的,不過,現時很多建制派議員都是半文盲,水準也不比黃之鋒高上多少,黃之鋒口才仲勁過佢哋十班𠻹!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03946108686&issue=20170829

2017年8月28日

復星國際入股天工國際

「天工國際」(826)是我留意了很久的股票,它是有政府資助的民企,皆因其製造的高速鋼切削工具及模具鋼,是戰略性產業,而且它也是業內龍頭,質素在國內首屈一指。它成立於1984年,在2007年,工業股最吃香時上市,招股價是6.36元,首日升至11.56元。

但是在這十年,鋼鐵業產能過剩,它的狀況並不好過。3年前,我經研究後,判斷要趁低買進,中長期持有,但偏偏又遇上了股災,輸了一點錢。然而,轉捩點發生於去年11月。

在去年10月26日,「天工國際」的股東名冊突然出現了「復星國際」(656)和其董事長郭廣昌,估計是一直在購進中,直至去年11月11日,它增持至6.14%股權。對,就是那間千億元市值的巨型上海綜合企業。

天工另一名股東「南京鋼鐵」成立於1958年,是江蘇省重點鋼鐵企業,1996年改組,「南鋼集團」變成了其控股公司,2000年上市,2003年「復星國際」入股,經過一系列財技操後,變成了其大股東。

「南鋼集團」表面上的市值是一百多億元,但分析說,它的價值是被低估了,應該是值幾百億元才對。由於近年鋼鐵業的去產能已七七八八,鋼鐵業復甦,不少價值投資者因而購入。但據說,「南鋼」最值錢的資產,是它在江北高新發展區的東西15公里、南北4至5公里的地皮,值幾千億元,嘩!

同時,「南鋼」也在大展拳腳,兩星期前,它收購了德國企業Koller Beteiligungs GmbH,它生產汽車用碳纖維複合材料,工廠位於德國、匈牙利、墨西哥,產品用於奔馳、寶馬、奧迪、路華等,就我所知,墨西哥的福士Tiguan和Golf的底板都是由它所製造。這也是「復星國際」的第一次海外工業併購。

我不知「復星」和「南鋼」買入「天工國際」有何後續的戰略性安排,和它在歐洲的收購有無關係,不過,在它們入股之後,「天工國際」馬上公布盈喜,2016年利潤比2015年升了52.3%,於6月底也發表了盈喜,2017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利潤也升了五成以上。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5%BE%A9%E6%98%9F%E5%9C%8B%E9%9A%9B%E5%85%A5%E8%82%A1%E5%A4%A9%E5%B7%A5%E5%9C%8B%E9%9A%9B-93051

政府住宅供應數字取巧

【明報專訊】人們問我對樓市怎看,我說,你看新盤只要平過二手樓,馬上賣個清光,購買力肯定是有的,而且非常強橫,問題在於供應方面,究竟是少過、還是大過購買力呢?這是基本的經濟學供求關係,也是決定價格的基本原理。

查實香港的經濟底子並不太壞,問題只在貧富懸殊,中產階級沒有希望啫,但這對樓價影響不大。中國經濟好像也從谷底升回來了,所以,樓價仍然不會太壞。

單位實質總面積沒增加

通常,樓價大跌的背景,是同時遇上經濟衰退,以及供應大幅增加,單單一個因素,並不能夠推倒樓價,但暫時並未看到這個情况。如果看供應,未來可見的供應量,還未回到正常,所以根本沒有任何威脅。

所謂的「潛在供應量」,並非一年的供應量,而是好幾年之後才分批推出,這根本是政府用來嚇人的「假數據」,並沒有實質意義。在近兩年,香港的總供應單位數目是增加了,但其實單位面積減少了,新樓有大量的納米樓,所以實質的總面積並沒有增加。

我打個比方,如果政府一年推出500萬個麵包,人們說不夠吃,於是它變招推出1000萬個麵包,但是每個分量只有原來麵包的一半,這算是增加了供應嗎?但是,當政府的統計方式是以一個個計算,而不是總重量來計算麵包供應,便難免會出現這樣荒謬的事情了。

這當然也有賴市民和公共知識分子的愚笨,沒有人攻擊,才會令政府如此放肆。那些拿着統計數據的人,只懂得讀數字,根本看不到統計方法的錯誤,真是讀屎片。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03861190156&issue=20170828

2017年8月27日

港女弱勢照開拖

有朋友的客觀條件非常好,總之是又疊水又靚仔又識講嘢嗰隻啦,出手仲好闊綽添,他當然是城中的一級筍盤,可是,他的港女朋友卻是常發脾氣,令他非常煩惱。

他向我訴苦,我說﹕「很奇怪的一個社會現象,一個港女,無論是處於如何的下風,她永遠不會低頭。像我們,如果靠老闆、靠女人,一定好似死狗,永遠不會開對方拖,但港女不會,明明對方飛起佢,就會無依無靠,慘過無主孤魂,她都照樣同對方開拖,一點也不怕。」

這就是古語所謂的「刁婦」﹕就是被掌嘴,照樣忍不住要大罵。這也是我為何總是勸誡,男人千萬不要打女人,這並非因為道德問題,而是男人被打一鑊,必然會收口,但女人呢家嘢,你打她,她非但不會收口,反而會罵得更厲害,因此,為了目標為本,還是不打為妙。

相反,如果是內地佳麗,就一定目標為本,千依百順,好受得氣 直至你和她結婚、生仔、財政大權盡入她手,一切受她掌握控制,到時你才知道她的厲害。

我對朋友安慰說﹕「這才是港女可愛之處,夠真吖嘛。」

此所以,我們都是港女的擁護者,港女的比世界上的其他女人更「高級」,亦是這個理由。

今星期的心水股票是「有線寬頻」(1097),利益申報﹕我本人持有八位數字的股票。你可能會問﹕「這不是垃圾股票嗎?」

我回答﹕「是垃圾股票,但我的習慣,豈不正是專買垃圾股票,人棄我取嗎?」

不過我預期,這股票的當炒日,要等到9月15日之後,如果大家買了,可能會等上好一陣子呢!

http://nextplus.nextmedia.com/columns/%E8%82%89%E9%A3%9F%E4%B8%AD%E7%92%B0/20170827/543252

2017年8月26日

攝影師揸巴士 炒股票也要寫作

有一位名叫「梁耀康」的八十後,七年前從美國回流到香港,曾經當過全職攝影師和導師,教過大專舉辦的工作坊及一些中學,出版了兩本藝術攝影集,後來,不久前,當了巴士司機。據他在訪問中的說法,在中學教攝影,月薪不足三千元,七十小時的課程,還要額外七十小時來作預備。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數字,一個人每月的平均開支是九千二百五十三元,但開巴士的月薪則可達到一萬九千元,而且準時載人上班下班,也是為社會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

「生活不到,說甚麼都假。我不是放棄攝影,我只是不想放棄生存而已。」他說:「誰說選擇以這工作為生,就會放棄攝影?閒暇都可以創作。」

這種心情,我當然明白。我拍電影《私人會所》,裏面好幾個演員都是戲劇發燒友,正式讀過戲劇,但是影視工作的收入,朝不繼晚,不少人還要另營副業,如侍應、保險,方可以維持生計。

其實,最佳的例子,當是作者本人。作為一個作家,我有七個專欄,作品也算是暢銷,但是論到收入,一個月不過是幾萬元,如果不是在投資股票方面有所斬獲,相信生活也不過得怎樣。寫作之路,實在難行。

藝術工作,說到底,是「贏家通吃」的行業,大部分的從業員,都是收入微薄,所以我從不鼓勵年輕人以藝術工作為生。最佳的做法,是年輕時努力增加財富,到得衣食無憂之後,才去全職追求理想,也還不遲。

然而,正如智者周星馳的所言:「人沒有理想,和一條鹹魚有乜分別?」我並不是叫大家把理想放棄,全力去賺錢,這正如梁耀康在開巴士之餘,也可以繼續攝影,追求自己的理想。周顯大師也在炒股票之餘,同時不忘寫作,寫武俠小說、寫歷史考據、寫電影劇本,他把這些創作視為業餘的興趣,這並不與賺錢相矛盾。

再說遠一點的例子,執垃圾只是五師兄的表面工作,他實質上的身份,是一個研究生,專門研究如何將少林武功發揚光大。維根斯坦當過園丁,但他的真正身份是一位哲學家……大作家卡夫卡一生創作了多本小說,但他的作品是死後才發表、死後才成名的。

用創作興趣來作為職業,來賺錢,是少數幸運兒的專利,大部分人也有理想中的藝術和創作,但是現實生活逼人,難免還是要像脹爆,或是豬肉佬一樣,心中雖有一團唱歌或跳舞的火,但現實中卻無法實現。

像梁耀康的例子,作為一個巴士佬,業餘興趣是攝影,這很好呀,比單純只當巴士司機,或只做攝影師,都要好得多。一來,沒有藝術興趣的巴士司機,就很俗了;二來,沒有固定收入的攝影師,會很徬徨,憂柴憂米下的作品也不會好。

再說,從財務安全的角度去看,一個人有兩份可以賺錢的職業,其安全性和穩定性也比較強,隨便一份工失去了,也有另一份收入,勉強幫補。在這個世界上,survival才是最重要的,李白和曹雪芹,也曾經窮到差不多要餓死!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main/69701

2017年8月25日

梁伯韜和張華峰的矛盾

港交所(388)行政總裁李小加在創新板諮詢時表示,要打造香港成為成功的第二上市地,除了中概企業(即中國概念,大中華地區公司)可以第二上市之外,已在美國上市的公司也可以來香港作第二上市。

上市公司商會主席梁伯韜贊成主板和創業板之外另設新板,以容納同股不同權公司,卻反對第二上市的構思,因為這會令到外界以為,香港滿足於當「二奶」,此外,美國的包銷佣金較高,上市審批程序也較快,投行會鼓勵公司先在美國上市,才來香港作第二上市,損害了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同時,這也變相把監管「外判」給其他司法管轄區。

張華峰議員的立場,則是反對設立新板,認為只要在現有主板另設法規,已足以處理同股不同權,但卻支持新經濟公司來港上市。

我的第一個問題,是第二上市:原則上,我贊同兼收並蓄,第一上市和第二上市並不矛盾,生意沒人嫌多,但是,香港並非沒做過第二上市,如以前的納指七雄,慘敗收場。今次又有甚麼特別因素,令到它會變得成功呢?

第二個問題,如果創新主板變成了第二上市的集中地,會不會變成了另一個二奶板?如果它變成了二奶板,又怎有資格去吸引像「阿里巴巴」這種大公司來上市?這豈不又是回到了死胡同,倒不如把現有的創業板改革算了。

第三個問題,是邏輯問題。當日不准「阿里巴巴」來港上市,是同股不同權,恐怕損害了股民利益。美國為甚麼可以呢?噢,原來它有集體訴訟法,因此便可以同股不同權。

好了,現在搞創新主板,因為是新板,講明了,便可以接受同股不同權。但別忘記,如果這做法是損害小股民利益,就算設一百萬個新板,也都是損害股民利益,有甚麼分別?如果是講明了風險就可以,當初為何不講明風險,便讓「阿里巴巴」上市?

第四個問題,我不明白「監管外判」為何是由梁伯韜提出,而愛國愛港的張華峰反而不介意,因為這牽涉到習近平主席提出的「金融安全」。不過,邏輯上,如果創新主板就監管外判的二奶市場,反而沒有自相矛盾,但這又回到了「納指七雄」的前科,第二上市有市場嗎?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A2%81%E4%BC%AF%E9%9F%9C%E5%92%8C%E5%BC%B5%E8%8F%AF%E5%B3%B0%E7%9A%84%E7%9F%9B%E7%9B%BE-92894

創業板沒落 前車可鑑

【明報專訊】對於創新初板,我的看法是:它應該比較一下當年創業板的失敗經驗,一對比,我就想不出它為何有成功的可能。應該說,提出這個主意的人,對於證券市場,是一無所知。

當年創業板推出,只是風光了幾個月,後來一蹶不振,殼價等於上市價,因此也沒有人買賣殼……如果按照今天的標準來看,沒人買賣殼,好像是好事,但沒有買賣,也即是上市地位不值錢,為何上市地位不值錢呢?皆因沒有投資者。沒有投資者,那就不是好事了。

事實上,當時投資創業板,還要股民另外簽署一份風險披露說明書,簽了,才准買創業板股票。不過現在這份風險披露說明書已在開戶口時順便簽了,因此名存實亡。

提議創新初板的人 不懂證券市場

此外,創業板全配售,也是當時訂下來的,因為恐怕太多散戶參與,令他們輸錢,因此必須在上市後,才讓他們加入。誰知後來因全配售而變成了乾挾乾升幾十倍,也是始料不及的事。

到了2008年金融海嘯時,創業板實在差劣得沒法子,所以當局才要改革創業板,讓它可以用簡單程序,去轉主板,現在卻又說它啤殼、說它亂炒,實際上,啤殼豈獨創仔,主板都啤殼啦。

當局企圖用一塊新板,去逼死創業板,但永遠脫離不了一個死局:如果沒散戶參與,那就是早期創業板的翻板,如果有很多散戶參與,就是現時創業板的翻版。

如果要提高投資者的門檻,這就是今日21章的翻版,但21章還可以在上市兩年後給散戶買賣,如果創新板不可以,那就必然比今日的21章更差。又如果創新板只許專業投資者參與,那又何必上市?用私募基金去投就可以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03598288182&issue=20170825

2017年8月24日

填海勝過開發郊野公園

香港的反對派向來反對政府覓地建樓,除了向地產霸權和新界土豪動手,以廉價收購他們的囤地,以及使用政府的閒適土地之外,基本上,沒有一個覓地政策,是反對派支持的。

我本人的立場,是支持任何的開發土地方法,原因是香港土地的缺口實在太大,無論是住宅、商業、休憩、文娛、公共空間,甚至是市肺,也都非常缺乏,我的估計是,香港的土地開發比率是23%,應該要再開拓一倍,即43%,才足夠港人的正常「生存空間」,但這仍然比不上新加坡的54%。

香港的人口密度接近世界第一,郊野公園則佔了土地總面積的40%,世界第一,是新加坡8%的5倍。不過,今日的主題並非是這個,是有關填海填加土地。

首先,我本人非常反對在過去的幾十年,從港英政府到特區政府,不停的在維多利亞港填海。維多利亞港是有限的資源,但由於這裏的地皮更為值錢,所以把港口填窄,在地產發展上,是非常厚利。但這也是急功近利的短視做法,把港口填窄了,結果是得不償失,現在維港因填窄而水流急湍,容船量也減少了,已經開始嘗到惡果。

然而,在香港島的南部,和在大嶼山的南部去填海,以至長洲以南、喜靈洲以南、南丫島以南,我卻看不到有任何的問題。那裏一直往南中國海延伸,土地無窮無盡,當年的赤鱲角機場發展,用不了十年,已經建成了一個新區,我相信,要在香港南方填海造地建新區,十多年也挺夠了。

但是,本文的主題仍然不是這個,而是填海對於海洋生態的影響。

首先我們要知道填海的基本原理﹕它只是將土地延伸出去,並沒有改變到陸海之間的基本形態,不過在填海的過程中,它會搞到烏煙瘴氣,就像陸地起基建也會影響到居住中的人類的生活質素。

海洋生物當中,不少是在陸地附近棲息,填海主要影響到的,就是這些生物,毫無疑問,在這個過程中,會造成大量死亡。但是,海洋生物的死亡,從來不是人類關心的目標,不止是因為我們天天大吃海產,也是因為在生物的世界,死亡是自然的現象,要管也管不來。

我們關心的,是這些影響會不會是永久的、不可以修補,或需要非常長的時間,才能修補,以及它會不會令到某些物種滅絕,諸如此類。

其實,只要填海完成了,陸地邊界固定了,好比沙塵滾滾的基建完成了,一切就會回復正常,生物也會在新的陸界上構成新的生態系統,不用擔心。至於生態物種的滅絕,也請放心,生物不會這麼容易滅絕,它們會找到新的生存方式,難道你以為,填了區區部份的海域,便可以消滅中華白海豚嗎?牠們只是搬家而已。

我當然不是狂妄到認為,填海對於海洋生態沒有影響。我只是認為,人類到海洋生態的真正破壞,並不在於在陸地邊陲去做手腳,而是深入大海,直進深海,搗它們的巢穴。這好比我們去拆掉郊野公園的邊陲,用來建造房屋,對於陸地生物的破壞性,比不上像林超英那些熱愛郊外,常常走到郊野公園去打擾野生動物的衛道之士。

簡單點說,論到環保,去維園比去郊野公園更加環保,填海也比深海潛遊捕魚更加環保,更遠比污染海洋更少破壞。說到底,填海是人類眾多對海洋生態的破壞之中,算是最少的了。

當然,我也不反對一點,就是填海相比開發郊野公園,前者的影響也較少,因為地球的海洋佔了總面積的七成,但林區卻在迅速減少,也惡化了温室效應。如果兩害取其輕,還是應該選擇填海。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7/08/24/010068048.shtml

民主不能解決根本矛盾

美國弗吉尼亞州的騷亂,是右翼和左膠的一場大戰,有人用「文化大革命」來作為比喻,有人甚至認為是內戰的延續。其實,如果大家知道被拆掉銅像的「李將軍」(Robert E. Lee)在美國史上,尤其是南部歷史上的地位,那反而覺得為此而騷動,也是很合理的後果。

在歷史上,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戰敗的將軍,往往比戰勝的更有名,更受人尊敬,例如羅馬的漢尼拔、中國的項羽和法國的拿破崙,李將軍也是其中一位。他本來的立場是反對分裂,後來分裂已成定局,他拼命而戰,以少戰多,雖然最終敗戰,但卻獲得了所有人的尊重,是內戰史上的第一名將,也是南部的「神」。如今左膠連「神像」也拆掉,右翼不乘機發難,才是奇事。

人們把美國的撕裂看成為很奇怪的事,並把此歸咎於特朗普。然而,再追溯上去,究竟是誰把特朗普捧上去、選出來呢?如果不是民意所趨,他可以成為總統嗎?

我早在本年3月16日的本欄,已經寫下了《撕裂是常態,為何香港不?》:「台灣政黨三次輪替,依然撕裂……南韓朴槿惠下台,撕裂。英國因脫歐問題,撕裂。法國的針對新移民,撕裂。泰國有紅衫軍黃衫軍,撕裂。馬來西亞自從安華被迫害,早已撕裂……」

為甚麼會有這情況呢?皆因民主制度並不能夠解決根本性的政治矛盾,例如種族和民族,親中或親美的政治傾向,既得利益階層和無產階級之間的分歧,不同宗教的意識形態,歷史仇恨等等。反而,愈是民主自由的國家,愈是不肯包容,因為社會鼓勵分歧,所以一旦雙方衝突爆發,根本無法調和。

所以,照我看,現時世界性的國內矛盾還在方興未艾,現在才剛開了個頭而已,更激烈的,還在後頭。

前幾天,我和私隱專員在餐廳吹水,講起了今日政局之變亂。我說:「我承認如果西方民主是令人活得最開心快活的制度。不過,好的制度不一定是贏的制度,可能是最刻薄的老闆才能賺最多的錢,當年富裕自由的宋朝也被野蠻的元朝所取代。推論下去,更殘暴的共產主義也許成為最後的贏家,正是因為它夠壞,誰敢說不可能呢?」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B0%91%E4%B8%BB%E4%B8%8D%E8%83%BD%E8%A7%A3%E6%B1%BA%E6%A0%B9%E6%9C%AC%E7%9F%9B%E7%9B%BE-92593

創新板會逼死創業板

【明報專訊】大家都知道,我嚴厲地批評過張華峰很多很多次,雖然和他同枱食飯了好幾次,但交情不算怎樣。然而,我這份人的最大缺點,就是以事論事,從來不因人廢言,也不會因言廢人。日前張華峰就創新板諮詢所言,卻是值得讚賞的,因而必須要提出來。

張華峰的立場是:支持新經濟企業來港,但對設創新主板有保留。他的反建議是改革主板、另立章節以容許同股不同權公司上市,至於創業板,他則反對取消現有轉主板機制,認為重新核數,便可以成功轉板:「唔係創板變咗無主孤魂,搵鬼要咩?」

表揚他的原因,並不止於立場問題,而是他做了家課,做足了研究,不像上次諮詢文件,遊完一大輪魂,公開支持了,然後才被發現,根本沒有看過文件,盲撐而撐。

搞證券改革 用的是政治手法

有關創業板的部分,張華峰的說法是對的,但這也是當局的「陰謀」。因為要創新主板和創新初板成功,就要迫死原有的創業板,皆因兩者互相搶客,如果創業板繼續下去,必然會影響兩個新板的成績,反過來說,如果創業板之路不通,人們便只有改循兩個新板來上市了。反過來說,如果兩個新板搞不成,創業板必然也會繼續下去,因為已經沒有選擇了。

說穿了,搞證券改革,用的都是搞政治的手法罷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03513164262&issue=20170824

2017年8月23日

「大調整」的邏輯

周一,本報以顯著篇幅報道了對匯豐金融服務投資策略主管劉紹文的專訪,劉指出,恒指已經連升了8個月,預期基金賺夠,將鎖倉放假,如果聯儲局宣佈縮減資產負債表,短期或出現大幅調整,技術上可見25400點。由於專訪以醒目的題為「港股大調整」,有讀者留言調侃﹕「講咁多,以為好灰,跌二千點算甚麼?」
查港股自去年12月23日的低點21491點出發,到本月9日的27876點為高峯,如果按照黃金分割作為計算,差不多就是24000點。按照圖表,這應該算是最輕微的調整,題目所說的「大調整」並非正確。對於市況,劉紹文的解說是﹕以往牛市傳統是由大股起飛,逐漸蔓延至中型股、細價股、莊家股、妖股,因升勢只集中大股,未如以往雞犬皆升,所以今回僅是升市,並非牛市云云。
的確,通常炒完大股,就炒中股、細股、妖股,但是現時大股還未炒完,所以理論上,還未輪到中股、細股、妖股,也是正常現象。除非明天股市暴跌幾千點,馬上玩完,中股、細股、妖股再也不炒了,他就不妨說,這是升市,不是牛市。但現在還未炒完,又怎能決定究竟是升市,還是牛市呢?其實,估中或估錯大市,是兵家/炒家常事,不足深究。但邏輯錯誤,卻是客觀的事實,一看便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823/20130062

房屋政策:政策騙人 議員笨蛋

前幾天,在電視看到孫明揚和曾鈺成討論房屋政策,看後感到很失望,因為兩人一個是前高官,另一個是多年來的立法會議員,負責監察政府施政,但是兩人對於房屋市場和政策,卻幾乎是一無所知,接近是市井大眾的水平,可以想像到,其他的高官和「耳猿」們,水準也不會在他們之上,香港房屋政策的失敗,豈無因哉?

其實,房屋政策的大原則很簡單,就是好像經濟以人均GDP來作計算,房屋的政策指標就是人均居住面積,每年都要有所提高。如果再要精細一點,就是要有人均居住面積的中位數。

政府每年公布的建屋數量,除了以單位的總數量之外,還要公布供應的總面積。因為1年供應1萬個1,000方呎的單位,和供應1萬個500方呎的單位,這其中的分別是很大很大。

人們的愚笨,就是要求政府多建小單位,政府便「徇眾要求」,多建小單位了,但卻並沒有相應提高供應的總面積,大量納米樓出現,換言之,總供應量其實是大量減少了。

我隨便拿一些數據出來,現時香港有265萬伙,有730萬人口。如果每年的人均居住面積要增加1方呎,假設人口完全沒有增長,每年就要新建730萬方呎,也即是1.46萬伙500方呎的單位,但自從2008年起,沒有一年達到這個數字。

換句話說,這十幾年來的建屋目標,只是為了應付新增人口,完全沒有想過改善市民居住環境的問題。再說,就是應付新增人口,現時的建屋數目,也不足夠。

所以呢,香港政府根本沒有供應人均居住面積的計算,因為明知一公布出來,騙局便不能維持了。陳克勤議員在2013年問過署理運輸及房屋局長邱誠武這問題,但給邱誠武耍弄過去了。

我再告訴大家另外一些恐怖的數據分析,如果以2003年至2013年的公屋面積計,10年來,人均居住面積從11.3方米上升至12.9方米,表面上,好像是每年有0.16方米的進步,勉強算是合格了。但代價不就是公屋的輪候人數一直在增加囉!換言之,如果把輪候名冊加長的因素也計算上去,低下階層也根本沒有增加到人均居住面積。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88%BF%E5%B1%8B%E6%94%BF%E7%AD%96%EF%BC%9A%E6%94%BF%E7%AD%96%E9%A8%99%E4%BA%BA-%E8%AD%B0%E5%93%A1%E7%AC%A8%E8%9B%8B-92381

上市費太高 「啤殼」迫不得已

【明報專訊】現時的上市政策,本身就有邏輯不通的地方,例如上市費用要四五千萬元,還要交足稅,不能瞞稅,但一家創業板公司的集資額也只有幾千萬元,主板公司的集資額也往往不到1億元,那除了啤殼上市之外,上市根本就沒有利益可言。所以,我也可以說,現今制度下,所有上市的細價股都是啤殼,要不就是賊。就是最正規的公司,完全符合規格,上市後也必然要賣殼,因為千規律,萬規律,經濟規律是錯不了的。事實上,「翠如BB股」聯旺(8217)根本就是一家正常到不能更正常的公司,給它上市絕對沒問題,問題只是在於殼價太過吸引,它不能不賣殼給別人罷了。

細價股靠莊家炒賣生存

要想禁絕,只有一個方法,就是根本不鼓勵細價股上市。現時當局的方法就是把賣殼程序困難化,把殼造到不值錢。不過,我又告訴大家另一個事實,就是這個世界上,已經沒有細價股投資者,因為細價股沒有流動性(liquidity),若不是靠莊家炒賣,根本不可能在市場生存,甚至連幾百億市值的二三線股,如果不是靠莊家活動,想買賣超過100萬元,也不容易。如果要正本清源,根本的問題就是在於上市費用太高,當局的收費太貴,有關的條例太多不明確的地方,大家只要看一看,證監會和交易所的辦公地方的租金和員工薪水,就可知端倪。至於上市,由於不是採用披露為本,太多的不確定因素,也令到上市費用大為增加,甚至令到很多公司申請多年,也無法上市。

總之,上市費用高,就有啤殼,上市費用低,啤殼就會減少,解決問題應用經濟手法,不是用法律手法。國民政府後期,米價飛漲,蔣經國抓住商人拿去槍斃,也解決不了投機問題,但只要大米供應正常,米價就自然會下調至正常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03426567979&issue=20170823

2017年8月22日

上海小偷為何不偷本地人?

近十年前,我從友人作家雷驤處聽過一段小故事,故事的主人翁是雷驤先生的伯父(或表叔)。我們就姑且稱他為表叔罷。這位表叔是安徽省五河縣人,經營蚪埠到臨淮關的火輪發家。雖說是鄉巴佬,卻也頗有資財,且廣交際,算得上見過世面的。

一日表叔乘火車到上海公幹,行前刻意打扮了一番——長袍、呢帽、挂鏈懷表,外帶著金質煙盒;可以稱得上是派頭兒十足了,應該不會被誤會成尋常的鄉下人才是。孰料甫一下車,表叔才掏出煙盒,點上支煙,吞吐了不到三五口,突然發現﹕煙盒、懷表、皮夾子全都不翼而飛——他老人家知道﹕這是著了道兒了。於是立刻透過相熟的商會人士找上了巡捕房。

表叔的話撂得漂亮﹕「久聞上海地頭兒上的扒手也有所謂青白眼,倘若要下手行竊,必然是看出對方『不夠稱頭』。兄弟自詡格調不算低下,卻不知如何仍入不了此間道上人物的法眼‧是以丟錢事小,丟臉事大。好不好煩請閣下做主,替兄弟打聽打聽﹕兄弟初來戶到,究竟做了些甚麼上不得台盤的事體?居然教人瞧不起。下手的人物自凡說得出一個道理,丟掉的東西可以不要了。」捕房的包打聽慨然允諾。

不出一個時辰,人贓俱至。表叔既歎服上海市裏黑白道綰結之嚴密,仍疑惑那扒手何以有眼無珠,膽敢魯莽冒犯,於是趨前再把方才那番話表過一遍。那扒手應聲唯唯,支吾了半天,才壯起膽子說﹕「您老一下火車就露了相了。」表叔自然不服,連聲逼問﹕「我怎麼露的相?」「您老掏出煙來吸,把支煙在那煙盒子上打了三下。」「那又如何?」「您老吸的是『三炮台』,『三炮台』是上好的煙卷兒,煙絲密封,易著耐吸,不須敲打。可是您老打了那三下,足見您老平時吸的不是這種好煙卷兒,恐怕都是些絲鬆質劣的土煙,手底才改不過來。」表叔當下大慚失色,當然也沒好意思討回賊贓,只能認栽作罷。

張大春把這故事歸類為「江湖凶險、幫會嚴密、鄉下人進城、觀人術、冒充貴族雅士、市井之徒重言諾、金質煙盒甚至是『三炮台』香煙或者某某牌香煙絲鬆質劣」,用來用友人分享、寫成一則短篇,又或者是插進一個長篇故事裏,但是,我看這個故事,卻是從經濟學的角度去看。

第一點,為甚麼表叔進城,要刻意打扮一番呢?

因為上海灘的老規矩,小偷不偷本地人,只偷外地人,故此他有心裝扮成為上海人,以圖暪過小偷。

另一個問題來了﹕為甚麼小偷專偷外地人呢?

主要是因為外地人很少在本地久留,因此被偷了也不大會報警,報了警也沒空上庭,故此比較安全。

另一個原因,就是偷本地人會引來社會極大的不滿,這又會引發到當地政府的打壓小偷,正是兔子不吃窩邊草,馬賊也不會劫回自己的老家。

第二點才是我真正要說的重點﹕為甚麼小偷要偷「不夠稱頭」的人呢?

我在很久之前,已經很奇怪一件事﹕為甚麼要有姑爺仔去把女友賣進火坑,逼良為娼呢?逼良為娼,本身就是嚴重的罪行,要坐很多年很多年的牢。根本上,這和當街強搶一個女人,逼她當娼,其罪行是沒有分別的,那為甚麼要經過姑爺仔這一關呢?

我想出來的答案是﹕當一個女人被迫當妓女,她是遭男朋友賣去的,其反抗會比較少,因為她會覺得是活該,但如果她是在街上被強搶去當娼的,則其反抗會強烈得多。

換回上海小偷的狀況,如果他講明偷「不夠稱頭」的人,被偷了也只怨自己道行不夠,但如果無差別地偷所有有錢的人,則反抗和不滿會大得多。這也好比刼富濟貧,專勢為富不仁的土豪劣紳,也是同樣的道理。

簡單點說,這是成本與效益的問題,是經濟學,做小偷也要講經濟學。

最後一提,「三炮台」本來指的是茶蓋、茶碗、茶船子,是英美煙草出品的高級香煙,非常昂貴。現時民初片的主角大都抽三炮台,就是窮人,也抽三炮台,這應該是負責道具的只提供這副煙包。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7/08/22/010067779.shtml

王維基棄車保帥

【明報專訊】王維基搞的免費電視業務,我打從一開始便不看好,撰文批評過很多次,理由有三﹕第一,電視台是夕陽工業,神仙也救不了;第二,電視是專業行業,外行人進入很容易吃虧;第三,電視的投入資金非常巨大,不容許邊燒錢邊學習,摸着石頭過河。

這引來了王維基的不悅,他並且撰文反駁。但我只是就事論事,並不涉及人身,反過來,我很佩服王的魄力,立法會選舉時,還投票給他𠻹!只可惜他敗給了「雷動」,沒法子。

論到電視,那是沒有人救得了的夕陽工業,看電視廣播(0511)的業績就可知道。所以,現在連鳳凰衛視(2008)也撤回免費電視牌照申請。至於王維基,據說也打算放棄流動電視牌照,專心經營他的HKTV Mall。

傳放棄流動電視牌 專心搞網購

據報道,網購平台HKTV Mall及HoKoBuy上半年有近15萬用戶曾於平台上購物,累計交易額按年大升270%,6月的交易額更達到8670萬元,升幅同為270%,這即是說,這是一個一年逾10億元的網購業務。至於實體店,則打算由目前2間,增加到20至30間店舖。

王維基經營電視,是外行人打逆境波,而且是大茶飯,根本控制不了。但是網購平台,即是消費者心理行業,卻是王維基一直以來的強項,而且還可以由小做起,摸着石頭過河。

我看他經營了好一段日子,似乎已經摸索到竅門,準備大做一場了。對於香港電視(1137)HKTV Mall的前景,我非常看好,真正的原因是……因為我是它的長期客戶囉!

利申﹕我不認識王維基,手上也沒有香港電視股份。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03341463839&issue=20170822

判太子,憶SP

前全國人大代表、綽號「太子輝」的東莞常平太子酒店老闆梁耀輝,現年50歲,因涉組織賣淫等案,結果被東莞市中級人民法院判決,因觸犯組織賣淫、串通投標、單位行賄三宗罪,被判終身監禁,剝奪政治權利終身,沒收個人全部財產其他46名同案被告分別被裁定組織賣淫罪、協助組織賣淫罪、幫助毀滅證據罪成立,除兩人被判緩刑外,其餘被判處1年4個月以上有期徒刑。

據稱,太子輝及其同伙賣淫場所推行賣淫「產業化」和「專業化」,技師入職前按個人條件分等級,上班前接受接客禮儀、賣淫步驟等培訓,桑拿技師不少是未成年少女。他因組織賣淫超過10萬次以上,他本人曾以20億元人民幣的財富,位列「百富榜」第406位,2013年營業收入超過4,890萬元人民幣。

如果從我們金融界的眼光來看,反而會心想﹕「吓,乜得咁少呀?」就是同是東莞常平的匯華酒店比較,後者屬於建匯集團,其老闆劉柏權的身家也不比太子輝少。

這位劉柏權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事件,莫過於在2010年7月15日晚上6時,他開著保時捷跑車,旁邊還有兒子和私人直升機駛員,經過常平鎮美田棧,突然見到有兩名匪徒騎著摩托車,搶走了一位路人的挎包。劉柏權路見不平,馬上報警,同時開著保時捷,迫停兩名匪徒。

他迫停了匪徒的摩托車,三人抓住了其中一名刼匪,但另一名匪徒則跳進了魚塘。據報導,劉柏權的直升機踫巧在塘邊,其實,他的直升機是停在匯華酒店的天台,也距不遠,總之,他把直升機開了過來,一邊用棍子敲打,一邊勸說,企圖迫刼匪上岸。

刼匪卻說生怕被圍觀群眾打死,堅決不肯上岸。於是,他向警方建議,動用自己的私家汽艇,捉拿刼匪。但警方卻擔心他的汽艇的摩打產生的風浪太大,可能會傷害到劫匪。因此,警方最後還是自己划橡皮艇去抓人。

這事件動用了海陸空去捉拿劫匪,英雄形象突了出來,香港傳媒也廣泛報導了。我當然認為,世上沒有這麼巧的事情,多半是串通炒作,反正兩名刼匪搶挎包,也不是甚麼重罪,坐幾個月牢便可出來,也用不著付多少錢。這實在是太划算的宣傳了。

大約在2015年,太子輝被抓的前後,劉柏權也被抓了,被控由2005年至2014年,多次行賄原廣東省公安廳副局長、政委悚文強,以及原東莞市常平公安分局局局長葉進田。至於行賄的數目,嚇了一跳,前者是46萬元人民幣和20萬元港幣,後者是30萬元人民幣,少得令人吃驚。

此案迄執筆之日,仍未判決。

http://www.winmoney.hk/famous/%E3%80%90%E8%82%89%E9%A3%9F%E9%87%91%E8%9E%8D%E5%9C%88%E3%80%91%E5%88%A4%E5%A4%AA%E5%AD%90%EF%BC%8C%E6%86%B6sp%EF%BC%88%E5%91%A8%E9%A1%AF%EF%BC%89%EF%BC%88%E7%AC%AC138%E6%9C%9F%EF%BC%89/

2017年8月21日

中產階級三十年來並無寸進

對於大型單位,和中小型單位的數目比例,很多「統計學家」都有講過,正如上周五提及的讀者陳善馥所引述的統計數據,指出「近十年實際增幅最大的單位種類,其實是100方米以上的大單位。」我認為,這些評論員們雖然掌握了統計數據,但是基本理論卻搞不清楚,因此,得出來的結論縱非全錯,但至少沒有中正要害,偏差了。

記得在三十多年前,港島地鐵未通車,鰂魚涌和西灣河算是偏遠地區,如果那時很少人唸大學,中學畢業生的薪水,大約是一千多元,一間太古城單位的價格,從十多萬元,炒到幾十萬元。通常,一個中產階級,例如報館的編輯,公司的經理,薪水有1萬元左右,再加上太太的工作收入,經過合理的積蓄,可以買得起一個實用面積逾500方呎的兩房單位,或逾600方呎的3房單位。

    先不說樓價的升幅,與市民收入的比例,在三十多年前,逾500方呎至600方呎的單位,是香港中產階級的大約居住面積。看看三十多年後的今天,依然是,一點也沒有改變!

三十多年來,主要的人均面積的改變,不在於中產階級,而是徙置區和廉租屋所演變成的公屋,平均面積大了約莫1倍,但這也僅限於董建華時期,在曾蔭權開始,公屋質素便開始停頓了。

在上世紀的八十年代,很多城市的居住環境和面積,如上海、深圳和東京,比香港好不了多少,但是他們要求進步,在現在,他們的居住問題解決了。像在東京,以前比香港人住得更狹小,但是,現在興建的單位,主要面積在1,000方呎以上,而且間間都是豪宅……

其實並非豪宅,這是標準規格而已。至於那些幾百方呎的小單位,沒有東京人住,只有留給外國留學生居住,和香港人去購買而已。理論上,三十多年前香港中產階級住600方呎,現在住1,000方呎,應該是合理的進步,如果論到「地氈面積」(carpet area),今日的單位面積是比三十多年還小才對。

中產階級住1,000方呎單位,是基本人權,往日的豪宅,應該是今天的平民單位,但由於大家被欺騙得太久了,連志向也失了,只希望中產階級有居屋住,便已足夠。這實在是太羞恥了!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4%B8%AD%E7%94%A2%E9%9A%8E%E7%B4%9A%E4%B8%89%E5%8D%81%E5%B9%B4%E4%BE%86%E4%B8%A6%E7%84%A1%E5%AF%B8%E9%80%B2-92029

港資證券行被擠出市場

【明報專訊】前幾天同一名股壇老行尊吹水,他擁有一家股票行,已有多年,不過愈撈愈霉,正準備把間行賣給大陸人。

講到政府有關股票的金融政策,他說:「政策嘅嘢我唔識,我剩係知道,港資行愈撈愈死,執下一家,執下又一家,以前係外資行的天下,現在又輪到中資行了。家陣的AE仔,窮到連飯都無得開,港資行office愈搬愈小,但是證監會在長江中心,平均人工百幾萬,交易所在交易廣場,人人高薪厚職……高官和大亨個個腦滿腸肥,本地經紀個個乞米,金融政策肯定有唔妥。」

取消最低佣金 現割喉競爭

自從取消最低佣金,股市炒到飛天,但是經紀則出現割喉式競爭,佣金收入可以低至一滴,即0.01%。但是,證監會收的0.0027%和交易所收的0.005%,卻一分未減,這兩頭大象吃到飽晒,香港人則被邊緣化,逐漸擠出市場,好不慘情。

幾個月前,我在openrice看到了武藤鶴榮寫的食評,覺得寫得太好,他對壽司的認識,應該是香港(食評家當中)無人能及,於是,我介紹了給出版社社長。社長聯絡了他好幾個月,才求得他把《香港鮨屋紀行2》交給他出版。

這名仁兄,原來是壽司師傅,後來從商,怪不得對壽司的認識如此深。我看他對清酒的流派和釀製方法,也是專家級數,令我大開眼界。不過此人極為神秘,我作為介紹人,至今也未見過他。

看到了書名《香港鮨屋紀行2》,我忍不住問:「這本是2,那1呢?」

社長答:「1是他的舊文結集,但他認為寫得不夠好,所以要整本重寫。」

我和多名壽司專家都想和他碰面暢談,見面後,再同讀者們報告。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03256465046&issue=20170821

2017年8月20日

創作和工作 就是不停的重複

聽說,陳木勝導演、古天樂主演的電影《喵星人》的票房不佳,我不知這是不是事實,但我沒看也沒興趣看這部電影,卻的確是事實。沒錯,陳木勝是好導演,古天樂是好演員,但《喵星人》這種老少咸宜的温情喜劇,卻顯然並非他們的專長,看見這個配搭,就我本人而言,心裏已經打了個突,很難引起入場觀看的意欲,當然,我也不相信這配搭會把這題材拍得很好。

不過,如果兩人合作拍攝一部超人、怪獸、機器人,總之是大男孩有關的温情喜劇,我卻有一定的信心,畢竟,成年男人也有經歷過大男孩的年代,而古天樂作為全球有名的模型收藏家,我對他拍這題材的大男孩電影,幾乎是有着絕對的信心。關於演員、導演等等創作人,常常要求創新的作品,要求有新的突破,對此,我感到大惑不解。

一個成功的創作人,一生之中,往往是創作幾個系列,例如說,Botero畫來畫去都是肥婆,畢加索只有幾個時代,達利是超現實主義,差利卓別靈拍喜劇,占士金馬倫拍特技片……在以前,很多人一生只做一種角色,例如說,丑生王就是只飾演丑角,曹達華不是演探長,就是當大俠;在內地,像古月,一生只扮演毛澤東,想演不活這角色也難。

所以我常常說,身為演員,在初期,要多演不同的角色,但只要抓中一個演得最好的角色,就要定型,像周星馳,雖然《霹靂先鋒》得了最佳新人獎,但最後還是憑着演喜劇而獲得前所未有的成功。像周潤發,演過無數角色,但最成功的,還是英雄片和喜劇,《賭神》就是這兩者的混合體。反之,不適合自己形象的角色,不管自己多麼努力去演,也一定不會成功,也不會有人記得,像古天樂,在《戀情告急》中,演一條媾唔到女的可憐蟲,根本就不可能有說服力,注定是失敗收場。

其實,做人豈非也是如此?我從小已是賭徒,幼稚園時,哥哥已經教我賭錢,贏光我的零用錢。從此我一直輸錢,輸到初中,到了高中之後,突然開竅,從此變了贏家,在賭桌上,後來在股票市場上,均是十戰八勝,百戰不殆。

至於寫作,我小學時已博覽群書,中學時已投稿賺外快,大學時寫學術論文,居然還有稿費收,不過這還是有賴於老師朱立的推薦投稿。我覺得自己寫文章和創作都算頗有天份,但找工作時,偏偏就是不想走創作之路,認為太過不踏實,希望做些實在的工作,於是做過銷售、公關、行政、會計,但兜兜轉轉,多年之後,居然還是走回了從小學已經最拿手的中文創作,以及賭博炒股票之路。

綜合以上,我對年輕人的結論是﹕千萬不要做些吃力不討好的事,去挑戰自己的弱項,因為一定失敗。畢加索一生只畫幾種畫,同一構圖,可以連劃幾十幅幾乎完全相同的;馬榮成的《風雲》寫了二十年;米高積遜同一套歌舞,可以玩幾十年,這種不斷重複的創作,說真的,悶到人發慌,但正是不斷重複,遂可造成完美,也無人能及。

創作和工作一樣,都是枯燥和重複的,要求新意和刺激,應該是在花錢的項目上,而且在賺錢的事業之上。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main/69399

2017年8月18日

1000方呎樓和5間200方呎有何分別?

一位叫「陳善馥」的讀者,就我的《不要混淆了樓價和居住》,博引旁徵,用堅實的數字,寫了一篇《樓價也會影響居住質素》來反駁。

我是理論大師,論到數據,當然甘拜下風,無法異議,再者,論到結論,我的結論和陳君的相同,也是主張政府要多建房屋,故此這是殊途同歸,理論雖異,結局相同。我唯一同所有人不同的是,我認為,房屋不足的缺口比任何人想像中都要大得多,需要建的總樓面面積也比任何人所能想像中要多得多。

陳文指出:「地產商因應中小型單位價格相對於大型單位有所提升, 因而在建屋時加大了中小型單位的比例。由2014年開始出現,樓宇面積小於200方呎的所謂『納米樓』不斷增加,便反映出這個現象。」

我同意他的說法,但是,他所犯的錯誤,就同其他所有人,包括政府官員所犯的是完全一樣:以單位數目來做計算方式,而不以樓面總面積而去決定。

建納米樓,真的令到市民的環境變差嗎?假設地產商有一千方呎的總房屋面積去出售,把它分成一間1,000方呎、兩間500方呎、5間200方呎,這其中的分別,好比成語「朝三暮四」的猴子。納米樓的住客固然居住環境較差,但這卻可以令到更多人入住,改善5倍的人的居住環境。

記得在六十年代,舊樓單位面積都在一千方呎以上,不過,一間房子,分租了給很多戶,一家八口一張床,生活環境惡劣,遠不如今天只住兩人的納米樓。所以說,多建大單位和多建小單位,在某程度上,可以互補,正如今日有人用大單位來做劏房,呎價比大單位還要高,有利可圖!

所以,我說過無數遍,房屋政策更重要的是總樓宇面積,而不是用單位數目來作計算,但政府並沒有這樣公布,其他人也沒有用這角度去批評政府,此所以理論大師周顯才是唯一用最高級的角度,去俯瞰整個房屋市場。

至於陳文指出「100方米以上的大單位」建得太多,找出了非常博引旁徵的統計數據,但卻犯上了基本理論錯誤的毛病。說到「居住面積貧富懸殊」,那則是見仁見智的問題,可惜字數不夠,唯有改天再作討論了。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1000%E6%96%B9%E5%91%8E%E6%A8%93%E5%92%8C5%E9%96%93200%E6%96%B9%E5%91%8E%E6%9C%89%E4%BD%95%E5%88%86%E5%88%A5%EF%BC%9F-91839

買樓自住要揀抵買盤

【明報專訊】上星期,我向讀者介紹了一些心水地區和屋苑,包括了跑馬地、大坑道、康樂園、碧瑤灣、雍景台、瓏璽等等,一位讀者心水清,直指:「揀嘅全部跑輸大市都算係經典。」

對此,我的回答是:「當然是跑輸大市,先至抵買啦,唔通炒到飛天,先叫做抵咩!」

記得2010至2011年,「白旋風」陳清白買了十幾間大潭道100號山翠苑,百一萬至百二萬一間,朋友鍾仔見獵心喜,也夾埋一份,沒一兩年後,遇上細價樓狂熱,至今已經升了兩三倍。其理由無他,就是因為當時細價樓跑輸大市囉。

買股如買樓 當炒的不抵買

買樓呢家嘢,自用就要買抵買的,炒樓就要買當炒的,同買股票一樣,唔通你諗住買股票長期收息,會去買騰訊(0700)咩。

昨天說到,有人被我寫了,喊話要打我,我其實一點都不怕,一來我住在警署隔籬,二來家陣通街都係天眼,唔通走得甩咩,你睇林子健事件就知啦。

三來,你有錢找人揼我,我雖然窮,但三幾百萬都使得起吖,懸紅幾百萬元,如果警察捉到幕後元兇,就捐給警察的基金,我又唔信捉唔到呀。其實好多人都知道,我份人又茅又小氣,又熟法律又識得多黑X會,我都唔知又唔信居然有人敢得罪我。

像我這樣的人,當然夠膽隨便得罪人啦,但是我發現好多非常怕死的人,只要躲在網絡後面,用假名,就好大膽,有時候,真係死咗都唔知乜嘢事,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人是「雖遠必誅」,如果冒犯了他,真的是多多都唔夠死。皆因在法律上和在茅招上,要揪出一個網民,實在是易如反掌!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02996039156&issue=20170818

2017年8月17日

《戰狼2》賣座與否最緊要啱feeel

吳京的《戰狼2》打破了國產片的票房記錄,還是第一部亞洲電影打進全球票房100名,名滿天下,謗亦隨之,當然也引來大量的批評,討論的重心當然是﹕《戰狼2》究竟是不是一部佳片,值不值這個票房?

首先講值不值這個票房,這問題其實用不著回答,因為除非這是公認中國電影史上最佳的電影,否則肯定「不值」最高的票房。相信任何一部電影,都很難令到大部份人同意它是史上的最佳電影。

如果論到史上最佳電影,也有兩個層次,第一是藝術片,第二是商業片,史上最佳的藝術片,當然不值最佳票房,最佳的商業片才應該是最值錢的,不過,最佳商業片,好像是要憑票房去決定的,而用不著憑片子質素。換言之,這是成敗決定成就的tautaulogy,也用不著爭執。如果是香港,最佳商業片應該是《賭神》吧,在全世界,連周邊產品在內,產生最多利潤史上最多利潤的,應該是《星球大戰》系列吧。

然而,商業片真的是講「最佳」的嗎?誰都知道,藝術片有formula,但商業片沒有。這正如鋼琴家、演唱家、舞蹈家、歌唱家都有客觀標準,但是流行音樂卻沒有客觀標準,當年Beatles出道,被人批評到一錢不值,結果豈不是大紅了?許多爛片居然賣座,不懂演戲的明星居然大受歡迎,唱歌只是中規中矩的歌星也紅到發紫,也不是甚麼奇事了。

很多年前,黎小田告訴我,唱歌不止是講技巧,而是講feel,當然,技巧一定要合格,但合格之後,就要講feel,這是藝人和受眾直接交流,今日看李小龍的《唐山大兄》,很多地方都拍得很簡陋,李小龍甚至不懂演技,但是他給觀眾的震撼力,古往今來,無人可及。

當年,很多自以為識電影,只看西片、不看港片的觀眾,認為《賭神》和永盛拍的周星馳電影是爛戲,踩得一錢不值,但這些片子在二十多年來,經中港台的無數觀眾看完又重看,證明了它們不朽的魅力……但魅力究竟從何而來,誰也說不出來。

周星馳的《一本漫畫走天涯》是爛片,收15,149,253元,賣一個周星馳,《喜愛夜蒲》是爛片,拍攝成本二百多萬元,收7,569,705元,是因為押中了題材。《92黑玫瑰對黑玫瑰》是爛片,收22,806,044元……這些就是feel,中了feel,票房就好。

在共產主義的世界,講究的是藝術成就,當年蘇聯出了多少頂尖的藝術家?中國雖窮,但在集中資源、菁英主義的催谷下,也成就了不少第一流的藝術家。可是,在流行藝術方面,這些共產國家卻交出了白卷。

在以前,國內的電影演員都是演藝學院正規出身,講到藝術修養,香港影城拍馬也追不上。可是,當香港的爛片打進內地,內地竟然被打得全無反抗之力。論到歌唱技巧,香港的歌星根本不入流,可是當年中國十多億人口,全都聽只有幾百萬人口的廣東歌。

所以,如果講電影拍得好不好,《戰狼2》是不是好片,你輸了,因為你不懂。流行藝術,講的是打中時代脈搏,hit中人民的心,啱feel,講它拍好不好,就是外行了。這好比我們最愛的美女,往往不是最漂亮的那個……但當然不能太醜啦!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7/08/17/010067284.shtml

成立場外市場 買賣DQ股票

證監會和交易所均採用了「前置式監管」方式,先不管證監會對付新上市的「駿傑集團」(8188),對於交易所的DQ「華多利」(1139),就我本人的意見,交易所的做法完全合法,也完全合理,明眼人無法不贊同。

問題在於,這是潛規則的改變,也即是政策上的改變,從公告到停牌,中間只有11天的緩衝時間,一叫即咬,從管理的角度去看,任何太過倉卒、預警到執行的過渡時間太短,對市場而言,都是惡劣的震撼。投資者很可能會害怕,以後其他的政策改變,也只有如此短的示警時間,這未免損害了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的形象。

畢竟,這牽涉到小股民的利益,一旦停牌,他們血本無歸,如果從公告到停牌,有3個月的緩衝的時間,對小股民的利益,將會比較有保障。

據說,交易所是有鑑於這股票在幾年前復牌之後,因大比例供股,舊股東輸了99%,新進場的股東卻又不多,因而大膽下手,也不怕被大量苦主追索。然而,如果這造成了先例,以後要DQ有大量散戶參與了的股票,一下子剝奪了他們的財富,又如何呢?

如果交易所以此為先例,以後DQ不合格公司將成為常態,換言之,有更多的散戶成為苦主。我建議,應該仿效外國,成立Over-the-counter(OTC)的買賣,好讓被DQ了的股票,也有市場買賣,讓散戶逃生有門。

查現時有碎股板,專門買賣碎股和價格1仙以下的股票,散戶不能私自access,必須經過證券行,才能買賣。交易所不如把碎股板合規化,令它成為Over-the-counter市場,買賣長期停牌或已被除牌的股票,也不失為對小股民的德政。

最後,前兩天,和某位朋友講起,當局強迫殼股注入實質業務,或做生意,這究竟是利是弊呢?
我說:「現在市場大部分都是短炒客,沒有長期投資者,有沒有實質業務,股民不介意,也影響不了市場,大罵老千股的人根本不是市場活躍者。不過,莊家賺錢太多,卻不務正業,吸乾了經濟精血。迫他們做生意,把金融世界的錢回流到實體經濟,對於整個香港,卻是好事!」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88%90%E7%AB%8B%E5%A0%B4%E5%A4%96%E5%B8%82%E5%A0%B4-%E8%B2%B7%E8%B3%A3dq%E8%82%A1%E7%A5%A8-91624

借財仔的宿命

【明報專訊】市面上湧現了一些十幾按、二十按等等的銀主盤,這其中有一個問題:「銀主盤業主本人是不是如此等錢使,又或者是如此愚笨,又或者是財務如此的混帳,才會淪為這狀况呢?」或者毋寧問:「這些可憐的銀主盤業主們,是不是有什麼難言之隱呢?」

首先,所謂的「二十按」,並不是指1間屋同時按了給20間銀主,也相信沒有財務公司那麼笨,明知房子已經按了給十幾個人,依然願意借出款項。真實的情况,只是轉按了18次而已,銀行的loan依然在,跟着不停的去財務公司作二按,一共轉了18次,最終淪為銀主盤。

通常來說,第一次二按,當然是因為等錢使,有急用,這是可以想像,可以理解的;也只有銀行不肯加按的房子,才會去財仔做二按,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二按的利息大約在十幾厘至三十幾厘之間,如果是安全的二按,則是15%左右吧,如果500萬元的房子,借50萬元二按來急用,1年期,每月大約要還款5.4萬元,這實在是不容易負擔的數字。如果只還利息,不還本金,到期之時,相信也不會有太多的人能夠償還本金。

還不起錢不停轉按 終成銀主盤

簡單點說,這些二按盤,很容易出現還不起錢的狀况,在這情形之下,當到期之時,不是要續約,繼續付貴利二按,就是轉按給第二間財務公司。然而,如果還不起錢,多半會出現斷供。

如果你一直依期供款,也許財務公司會應允續約,但如果斷供了兩個月,同財務公司要求加按,財務公司當然唔睬你。所以,你只有轉按去第二間財務公司……一環一環,如此的轉按下去,便有二十按了。

簡單點說,其實他只是借了第一次錢,但付不起利息,也還不了錢,也會出現二十按,這叫做「還得起才好借,但一定還不起」。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02908632795&issue=20170817

2017年8月16日

呢隻玩供乾概念

這兩個月來,我買進了3隻股票,第一隻太過老千,不能說。第二隻財技操作未完畢,未可說。第三隻則是華富國際(952),不妨說。
說穿了,華富國際又是玩供乾概念:1供3,付錢的那天齊平供股價,因而沒人供股,包銷商上身,本來老闆們持有74.36%,如今則估計持有90%以上,完全貨源歸邊了。

查在前年的大時代,華富國際本來賣盤給以民生銀行(1988)、安邦人壽保險、新希望的劉永好為首的財團,當時它成為了高登仔的愛股,誰知臨門交易不成,去年轉而賣給中國泛海,原大股東以10.96億元賣了殼,並且參與了部份供股,現留下2.49%來看長線。
中國泛海的老闆盧志強是2016年《胡潤百富榜》的第7位,身家達到830億元,做的是金融和房地產生意,實力肯定強橫。
執筆時華富國際的股價是1.07元,相比起供股價1.1元折讓了3.6%,相比起去年的賣殼價1.38元,則折讓了24.6%。至於我本人,一共買了200萬股,是在碎股板買入供股權,成本是0.2仙,再加供股價1.1元,即是成本價是1.10元。現時它的市值是66億元,但供股得回來的現金值也有51億元。單看以上數據,不用多作解釋,大家也可理解我買入這股票的理由了。

周顯
投資者、八卦公、知識分子
phemey@gmail.com
本欄逢周三刊出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816/20123168

朝鮮局勢似危實安

北韓的狀況,我會用一個中國諺語來作比喻:坦白從寬,牢底坐穿,抗拒從嚴,回家過年。

記得當年伊拉克的侯賽因,本來是美國的盟友,後來因侵略科威特,成為了世界公敵,打了第一次海灣戰爭,後來美國指他製造大殺傷力武器,打了第二次海灣戰爭,入侵伊拉克,殺了侯賽因,調查之後,才發現他根本沒有大殺傷力武器。

正是由於侯賽因的前車之鑑,北韓明知道,「坦白從寬」不對頭,因而才會「抗拒從嚴」,大肆製造核武器和長程飛彈……這條路或許走得通,或許走不通,但很明顯,聽話一定是死路。

當然,北韓是位於中國的保護傘之下,縱使北韓並沒有大殺傷力武器,美國也不可能貿然發動攻擊。不過,自己撒手不管,甘心當一個附庸國,一來任由對方擺布自己的國內政治,好像日本、南韓、台灣,並沒有自主權,二來中國和美國、南韓的關係太好,三十多年前的建交,已經出賣過北韓一次,北韓不得不恐怕它為利益而賣掉自己,因而必須留一手殺著。

動物的天性,愈是弱小的,愈要凶殘,否則不足以保護自己。這就是北韓的狀況。這二十多年來,北韓在美、日、韓三大強國的包圍之下,還要部署薩德系統,自己如不張牙舞爪,很可能便會被夾擊至粉碎。

以上的分析,是企圖證明,北韓是一個正常的國家,並不瘋癲。誰都知道,北韓如果和美日韓集團開戰,結果只會是南韓重創,日本受傷,自己肯定會滅亡。不過,北韓的策略,是堅決要把美國也拉下水,要令到自己有攻擊美國本土的能力,確保「互相滅亡」,方才甘心。

其實,MAD(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已被證明了是保障自己不被對方攻擊的最佳方法,美國也從來沒有攻擊過擁核武器和長程導彈的國家。北韓把武器造了出來,對方不攻擊,即是默認了自己的地位,已經是贏家。金正恩的打嘴炮,目的不是對美國,而是向國內立威,因為他愈強硬,國內的位置愈穩。

至於特朗普,我看他的往績,向來是大嘴巴,說話但求目的,全不算數的那一種。他和金正恩對罵,相信也只是策略的一種,並不會當真。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9C%9D%E9%AE%AE%E5%B1%80%E5%8B%A2%E4%BC%BC%E5%8D%B1%E5%AF%A6%E5%AE%89-91458

地產老千隨時多過股市

【明報專訊】在以前,搞地產比搞股票正派、方便,但是現在,「出色」的地產發展商隨時比做股票更加搏命,更加危險。首先要買通權貴,為自己帶來政策方便,跟着又要引入大量地政主任等等的前中級官員,自然也要打點區議會、城規會的人,在推出樓盤之後,還要製造「虛假成交」,找朋友用高價買走最貴的特色單位,以製造聲勢,一兩年後才撻訂……

其實打成交呢家嘢,股市一早有之,不過𠵱家連做地產,都要這樣做,未免奇怪了點。怪不得陳清白(炮哥)常常說:「𠵱家老千當道,地產老千隨時多過股票。」只可惜前幾日在富豪酒家碰到他,因太忙,沒時間向他請益。

特色單位佣金可高達28%

炒股票有折扣,其實賣樓都有,這叫做「佣金」。不過某特色單位的佣金,居然可以高達28%,差點比股票還要高。這有一個壞處,就是印花稅更貴,也有一個好處,就是有更高的估值。

那天我在利園閒逛,忽然接到某好友來電,說:「阿邊個話同你三唔識七,你居然寫他,他好唔like,要打你一身喎!」

我說﹕「好朋友就話唔寫啫,三唔識七,咁又有乜問題喎!我是傳媒,寫人是天職。再講,如果他打了我一身,我肯定發動所有朋友,輪流唱他,周刊天天封面,他死都唔掂呀!如果我是他,拍我的馬屁還來不及呢!」

朋友說:「咁好啦,我叫他請你食飯。」

我說:「好,找一天食午飯吧。」

朋友說:「食午飯咁少,不如去福臨門食鮑魚魚翅。」

我皺眉說:「好滯呀!我一年食兩次鮑魚,上次李國興在富豪請食,已經食了我半年的配額了。」

朋友說:「不過是我想食啫!」

我無言。

http://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02821898437&issue=20170816

2017年8月15日

說說美食資訊的流通

前兩天,同一位有名的食家在中環的Naka日式意大利餐廳吃晚飯,他說起,曾經有一位《Washington Post》的記者,拿著十萬港元budget,專誠乘飛機前來,要吃遍香港有名的餐廳,為的是為亞洲幾十大餐廳搜集資料,因此要這位食家朋友介紹云云。

我們都笑了,十萬港元,邊度夠吃遍香港有名的餐廳呀,多幾倍還差不多。再說,一位記者,一生人又吃過幾多好嘢呀?他的報告,又究竟有幾多代表性呢?

不過,這些世界幾十大餐廳,一旦在某些外國著名傳媒中報導出來,就會受到全球性的轉載,全世界的食客都信到十足,以為是莫大權威,按圖索驥,當然笨到了極點。但不暪大家說,我本人也曾經無數次中伏,去過這些外國人大力推介的餐廳,在新加坡,在泰國,幾乎是次次喊揼,沒有一次滿意。

通常,這些世界有名的餐廳,都是得個環境優美,食物賣相美觀,因為從來沒吃過美食的人,永遠分不清食物8分、9分、10分的分別,但是裝修和擺盤,卻一眼可以看得出來。因此,要在這些人的心目中獲得高分,單看外表,便已足夠。

至於米芝連餐廳,就會認真一點。一個外國人,也是專門乘飛機過來,手上拿有一張名單,逐一吃過之後,便乘飛機離開,一天不多留,非常專業。他們會在埋單之後,才表露身份,以確認一些細節,以及拍照片。但是,他們當然也不會是很懂得吃的那一種人,也會被外觀所迷惑。

這些老外,當然是不中肯、不夠水平,但至少自己埋單,也盡量公平。但是,在中國、在香港,就更等而下之,根本是完全沒有公平的食評可言。

香港的openrice充滿打手,不在話下,中國的大眾點評網,在生意經營上,全世界最為成功,估值早已超過10億美元,有人認為,如果它和美團網合併,估值將會超過150億美元。但它只是一盤生意,派coupon、賣廣告之類,說到食評,卻是全無代表性可言。在香港,主要是介紹翠華、許留山、珍妮曲奇之類,都是平民化的食物,完全沒有sophistication可言。

我一直想成立一個美食網,由真正吃遍天下的富豪食家所組成,大家分享資訊,其實這些資料向來就有,但只是在小圈子流傳,大家出外旅遊時,互相分享傳閱而已。我只是想把這些資訊公開,還斥資六位數字,成立了一個網,結果當然是本人無心執行,不了了之。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7/08/15/010067126.shtml

雞蛋高牆 與兩津魔神

2009年,村上春樹獲得「耶路撒冷文學獎」,在獲獎典禮上,他說了一句膾炙人口、常被引用的話﹕「不管牆有多高,壁有多堅,雞蛋有多脆弱,我永遠站在雞蛋那方。」(「高く、堅い壁と、それに当たって砕ける卵があれば、私は常に卵の側に立つ」

村上春樹是我喜愛的作家,《挪威的森林》和《1Q84》,也不用我多作介紹了。另一個我喜歡的漫畫家,叫「秋本治」,他所寫的《烏龍派出所》(ごさら葛飾區龜有公園前派出所,由於原名太長,通常簡稱為《こち亀》),由1976年9月21日至2016年9月17日,在集英社的《周刊少年Jump》連載,總共有1960話,40年來從未脫過期,是《健力士世界記錄大全》的最長壽漫畫。

《こち亀》當中,我最喜愛的故事,日文版錄在在159卷,台灣的譯本則在109集,內裏有9個小故事,其中第一個我統一譯名為:《Trap Game》(トラップゲーム)の巻,刊登於2007年,故事的內容是﹕

「法條正義」是警官,住在宿舍,正在苦讀,準備升級考試。讀至中途,搗蛋鬼「兩津」搬了進來,和他同住。兩津不停打電玩,令法條無法讀書。兩津玩的遊戲叫《魔神隱匿》,他作為「兩津魔神」,凶殘地大肆屠殺眾小妖獸,善良的法條看得十分難受。後來,兩津離家上班了,那些小妖獸在哀哀求助,法條終於忍受不住,化身「法條魔神」,仗義相助小妖獸,助牠們建立家園,消滅天敵,幾經辛苦,才把多個像「兩津魔神」一般高大的魔神一個一個消滅。

到了最後,小妖獸都長大了,數量也變多了,樣子突然變得凶殘,因為他們還有最後一個天敵要消滅﹕法條魔神。於是他們凶殘地宰殺「法條魔神」。法條因太驚恐而暈了過去,十小時後才被發現。他的升級考試當然不及格。

由此可見,幫助雞蛋的後果也可能非常嚴重。

http://www.winmoney.hk/famous/%E3%80%90%E8%82%89%E9%A3%9F%E9%87%91%E8%9E%8D%E5%9C%88%E3%80%91%E9%9B%9E%E8%9B%8B%E9%AB%98%E7%89%86-%E8%88%87%E5%85%A9%E6%B4%A5%E9%AD%94%E7%A5%9E%EF%BC%88%E5%91%A8%E9%A1%AF%EF%BC%89%EF%BC%88%E7%AC%AC1/

華多利避過DQ很容易

【明報專訊】寫了關於華多利(1139)的那篇稿,臨睡前,再看了它的年報﹕一年做咁少生意,不過是生存策略(survival strategy),皆因生意做得愈大,虧蝕的機會愈高,營業額愈小,是用最低的成本,去維持一家上市公司。

這一招,在過去十多年,是經營殼股的成功不二法門,誰知竟然一朝改變了遊戲規則,以前成功的策略,竟然成為了今日被DQ的原因呢?

臨睡前我想到的是﹕唓!呢隻嘢,使鬼注資咩!它不是做零售飲食,而是做二手車業務,要搞幾千萬元營業額回來,又有何難?它根本不用做蝕本生意,在日本訂水貨Alphard回來,在美國訂水貨平治回來,別人一架賺十萬,他一架賺兩萬,第一肯定有銷路,第二是講出來,不是做蝕本生意,是profit margin低,蝕固定開支啫,點會過唔到骨呀?

一年做幾千萬元生意,最多蝕300萬,300萬維持住隻殼,簡直是超值啦!喂,這是做二手車先至有的優惠,第二行無㗎。

國民黨可打靚仔貴族牌

有一天在國福樓吃午飯,說起台灣政局,有人說,國民黨唯有用無黨派的人物,即郭台銘,才可以取得勝利。陶傑說,郭台銘訪美,而且帶去了大筆投資,相信已經得到了美國的首肯,支持他選總統。

我則說﹕「其實國民黨還有最後一張王牌,就是蔣萬安,第一,人類永遠有奴性,貴族出選,一定有很多人支持,好像當年的甘迺迪。第二,他都幾靚仔,靚仔永遠有女人盲目支持,1998年的陳水扁氣勢之盛,台北市長選舉也打不過馬英九。第三,台灣人始終覺得自己欠了蔣經國,想還債給他,好比韓國人認為欠了朴正熙,要還債給朴槿惠……現在當然是什麼債也還凸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02739429469&issue=20170815

2017年8月14日

有錢無女是常態

幾年前,有一個朋友,我坐在他的辦公桌對面,他淒慘地大叫﹕「有錢無女呀!」

幾日前,我又有一個朋友,我們談完了公事後,悄悄問他一句話﹕「你幾耐沒有(不雅用語)過新女呀?」

他的反應,感情好像是山洪暴發,幾乎是啕哭起來,慘聲說﹕「你不問起,我都沒想過這件事了!」

這些朋友們,你說他們不咸濕嗎?肯定比最咸濕的人更加咸濕,幾年前他們晚晚去滾,不是溝女,就是嫖妓,簡直是人神共憤,天誅地滅到了極點。你說他們沒錢嗎?的確不算太有,但最少也是幾億元至幾十億元身家的中產階級。你說他們不捨得花嗎?大錢也許真的不捨得,不過一晚花十幾萬元,都是閒閒地。

讀者可能會問,一個又有錢、又咸濕的人,怎會無女呢?

我告訴大家,有錢無女,反而是常見的現象,有錢又多女,才是異態。為甚麼呢?

一個男人最初發達的時候,很多時會大滾特滾,皆因以前沒有能力,現在有了,當然是要實現自己的夢想,當一個風流種子,見識不同的女人,這是生物學的基本需要。

然而,當他已經習慣成為了一個有錢人之後,他們發現﹕

1.人生忙碌了很多,因為初發達時,除了賺錢之外,沒有甚麼需要打理的事情。但發達之後,可能買了幾間豪宅,有些還是在海外的,一來要收租,二來要睇樓,都要花很多的時間。他會發現,原來保存財富,其難度和所花的時間,並不比賺取財富更容易。還有其他的嗜好,如玩遊艇,去旅行,玩慈善,玩政治,群old rich以提高地位,都是非常花錢的行為。

2.由於見過的女人太多,他對女人的刺激感會減弱,要求也會越來越高。但是,高水準的女人,通常價格也高,就算是富豪,也未必願意付出。簡單點說,嫖妓已沒興趣,溝高級女又捨不得。

3.窮人找女人,來了新女,飛走舊女,是天經地義的法則。但有錢人找女人,反正有budget,有了新女,舊女照舊出糧,結果就是女人越來越多,有的還生埋仔女,亂晒大籠,一天24小時,都不夠用,那又怎有時間去找新女呢?一來精力不夠,二來精 也不夠,我指的是精「神」。

4.一個人要賺到第一桶金,都要三十幾歲,玩幾年,就四十幾,這時候,性能力開始衰退,需求也會減退。當然,有偉哥,就無虧佬,但是把偉哥花在嫖妓的身上,很多男人都不願意,但要找高質素的女人,又不容易。

所以,一個人在暴發的初期,最多女人,反而是發達之後,就俗務纏身,有錢無女,這是常態。

本周心水股票是「華富嘉洛」(952),祝大家好運。本人持有這股票

http://nextplus.nextmedia.com/columns/%E8%82%89%E9%A3%9F%E4%B8%AD%E7%92%B0/20170814/538586

戴林瀚自相矛盾 李小加未叫先咬

日前,交易所連續辣手對付3隻股份,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要求「華多利」(1139)除牌,其理由是在2016年,它的營業額只有490萬元,不足以支付開支,造成淨虧損和現金流減少,因而未能遵守《上市規則》6.01條:「本交易所認為發行人沒有足夠的業務運作或相當價值的資產,以保證其證券可繼續上市。」

誠然,交易所有權要求不合資格的上市公司除牌,問題在於,這是個別事件,還是將會長期執行的政策呢?

第一個矛盾在於交易所監管事務總監兼上市主管戴林瀚一方面說,涉及的只有小量上市公司,相信對市場影響不大,另一方面則說將會加快除牌程序。前者意指個別行為,後者則意指政策改變,這明顯是自相矛盾,難免令市場生出極大的混淆和疑慮。

正如前引的條文,沒有人否定交易所擁有為不合資格上市公司除牌的權力,事實上,類似被除牌的公司,也已事出多例,例如「中金再生」(773)、「泰豐床品」(873)等等,然而,像「華多利」般,從通知到停牌,只有11日,時間之倉卒,卻是從所未有。

對於有意見指DQ的準則不清晰,港交所(388)行政總裁李小加的回應是:「不叫的狗不一定不咬人,但咬了就不會咬錯,咬的一定是對的地方,咬下去再說。」

另一方面,戴林瀚指出,交易所將會推出加快除牌諮詢,並已在市場進行「軟諮詢」,同時或會推出規管公司供股合股諮詢,規管借殼上市的諮詢則擬於明年推出。

市場當然歡迎任何把現有監管規範化的行為,可是,未諮詢、先動手,未叫先咬,遊戲規則說變便變,肯定損害了金融中心的形象,也會令市場恐慌,投資者寒心。

香港向來的監管政策是懲罰老千,保護投資者,公司財政危機,也要盡量令它復牌,令小股東逃生有門,因香港並無次板買賣,一旦除牌,小股東便全軍覆沒。「華多利」在2006年停牌,進入除牌程序,但在2012年1股供110股,隨後復牌,正是基於這項大原則。反過來說,如今肆意DQ上市地位,卻正是一貫原則的違背。

個別事件,不足為訓,可是自相矛盾、未叫先咬、長期政策的突然改變,才是最令市場不安的地方。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88%B4%E6%9E%97%E7%80%9A%E8%87%AA%E7%9B%B8%E7%9F%9B%E7%9B%BE-%E6%9D%8E%E5%B0%8F%E5%8A%A0%E6%9C%AA%E5%8F%AB%E5%85%88%E5%92%AC-91094

做老千好搵過做實業

【明報專訊】有一個上市公司主席(按:不是大股東),是我的讀者,有一天,特意請我去杭州酒家吃飯,問了我一個問題。

他有個項目,是一家年賺幾千萬元的公司,他想找投資者,用幾億元,買下這家公司,然後搞上市。我的回答是:「如果我有幾億元,我就索性買隻殼,好過買家公司,一來即刻有得炒,唔使等幾年先至上得,二來家公司唔知乜頭乜路,如果做假帳,咁咪中伏?三來究竟上唔上到市,都是未知之數,如果上唔到,咪血本無歸?四來自己都唔識做生意,買盤嘢返來,咪盞蝕死未到天光!」

論公關 李嘉誠勝包玉剛

結果他很沒趣,因為單刁表面上是好刁,只是在香港這個現實的社會,在金融界這個圈子,大家都是非常現實地做人,人人都知道做老千好搵過做實業,邊有人會好好地做生意吖!

那天講起,香港有史以來,公關最叻的人,大家都公認是包玉剛和李嘉誠,可以上通全世界的政要,在他們之後,再也後繼無人了。我說:「相比之下,李嘉誠又更勝了一籌,因為包玉剛只同世界級的權貴相熟,但李嘉誠的關係和細心,卻是直到每一個人,從權貴到中層幹部,從傳媒到小如一個酒店門僮,以至於長和系的員工,都會照顧到,這應該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當然,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很識做人的人,像以前的馬生,現在的楊生,都是食客三千,朋友滿街,但他們是local的孟嘗君,和包李兩人畢竟是不同級數。又:以前的馬生,認識他的人對他都是讚不絕口,黃霑是其中一個,華勝又是一個,只可惜我從來沒有見過他。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02650842496&issue=20170814

2017年8月12日

從漫畫的無知 到社交媒體的無知

我從幼稚園就是漫畫迷,幾乎看遍了每一本漫畫。那時,漫畫和武俠小說均是閒書,不登校舍之堂,但家父母向來對子女抱放任態度,全不關心子女的學習狀況,因此,我大可以肆無忌憚的把整個家居變成了閒書圖書館。

記得後來上了大學,作過一個統計調查,是課堂功課,研究結果是有看漫畫習慣的大學生,比起完全不看漫畫的同學,平均年齡高出一歲以上。這證明了,看漫畫的人的成績較差,不少留過級,又或者是要重考一次或以上,才能進入大學。這也證明了,看漫畫的確有礙學習,中小學老師禁止學生看漫畫,實在大有道理。

唸完書後,出來社會工作,那時,大家對漫畫的態度已經開放了許多,也許是因為黃玉郎、上官小寶、馬榮成等人劃出彩虹、發了大財的緣故。

那時的主流意見都在想,漫畫家真富有呀,但其實,畫成富豪的漫畫家,只有十多人,再加幾十個中產階級,其他大部分的從業員,都是赤貧之類,但是社會是被傳媒報道和公眾形象所蒙蔽了,並不知道這個殘酷的事實。

我對視覺影像的能力很差,漫畫,是愛看不能畫。相信比我老一輩的,即是當時掌權的人,在這方面的能力比我只差不好。但是很奇怪,愈是不懂漫畫圖像的人,當向他們sell橋,提出要他們用漫畫的方式去做宣傳,反而是無往不利,無孔不入。原因很簡單,在他們的心目中,漫畫就是潮,為了表示出自己迎合潮流,明明不懂,反而格外buy。然而,正正由於他們不懂,反而更加神化了漫畫的能力,這好比以前搞共產黨的人,多半是完全沒有去過外國的土炮,今日的民主派也大多不是在西方唸書的留學生。

記得那時候,很多畫得很差的漫畫家,都可以濫竽充數,坑的當然不是精通漫畫的黃玉郎和上官小寶,而是行外人,例如新系的羅斌,甚至是以精明著稱的某大報創辦人,也曾經在其報紙以全版篇幅,連載了幾個月名為《天戰》的漫畫,水準爛到不能再爛,但沒法子,正如前言,愈是不懂的人,愈buy。

如果要我作出類比,我會說,今日的社交媒體,好比當年的漫畫。社交媒體當然是流行到了極點,但是留心的人,當可知道,今日最受歡迎的post,都是在傳統媒體初出現,再在社交媒體加以輻射擴大,反而純粹只憑社交媒體來分享,輻射能力就遠遠不如了。

然而,這也有和當年一般的狀況,就是愈是中年人、愈不熟悉社交媒體運作的人,愈buy社交媒體,如果向他們sell,往往更加是如魚得水,無往不利。這就是我常常說的,商機源於一知半解,歷史永遠重複。

我少年時,大人們慨歎,年輕人不看武俠小說了,只看漫畫,十多年前,我看柴門文在某本書的後記寫,年輕人連漫畫也不看了,現在的年輕人,連機也不大打了,只顧selfie,鋪文上網……說說已是四個世代,未來的世界怎走,實在說不上來。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main/69135

2017年8月11日

行政會議成員對公共財政的指指點點

日前,任志剛以行政會議成員的身份,發表題為《香港公共財政管理》文章,批評政府在過去10年,採用「守財奴」政策,令到政府有大量盈餘,但卻並無投資未來,為經濟注入新動力。

《基本法》107條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按照任的解釋,則可以在一個經濟周期中,達致收支平衡,因此建議政府用擴張性的財政預算,以加快經濟增長。

對於任志剛的說法,我有兩點注腳:

第一點,林鄭月娥在8月時,有差不多的說法:「《基本法》107條,我就不同意,甚麼叫量入為出?你大把錢,有8,000億元儲備,你就使啦,為何要『相適應』?」

第二點,早在2001年,經濟衰退,香港已經有了赤字預算。當年董建華和梁錦松的詮釋107條,已經是用了「長期收支平衡,短期不用平衡」來作解說。因此,任總的說法並無高論。

注腳說完,現在說評論:

第一點,究竟在政府體制之下,行政會議成員大,還是財政司長大?前者究竟有沒有權力去指點後者?

第二點,陳茂波在2017/18年財政預算案第42節對107條的說法是:「我同意這條文的落實應不是每年收支的緊箍咒,而是存在一些彈性。」暫時未知他對於任志剛的意見是接受還是反對。

第三點,純從管治的角度看,如果我是中央政府,反而寧願行政長官管不了財政司長,好比當年梁振英管不了曾俊華,兩者有矛盾,反而更容易管治。

第四點,任志剛以政府經濟科經濟主任身份,與財政司夏鼎基應對第二次石油危機時,陳茂波才剛大學畢業;任當政府首席助理金融司,參與制定聯繫匯率,陳茂波才剛碩士畢業。無疑地,任的資歷遠高於陳,但在這個世界,並非老資歷就更有地位、更能幹,有時「老而不」反而更out。

這裏我只提出一點,就是講工作性質的相關性,商界經驗和會計學知識,比起金融和貨幣管理而言,陳的專業相比任的專業,其對公共財政更加relevant。因此,單看牌面(未知實質),並不能看出任有資格向陳指指點點。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8%A1%8C%E6%94%BF%E6%9C%83%E8%AD%B0%E6%88%90%E5%93%A1%E5%B0%8D%E5%85%AC%E5%85%B1%E8%B2%A1%E6%94%BF%E7%9A%84%E6%8C%87%E6%8C%87%E9%BB%9E%E9%BB%9E-90829

DQ事件的真真假假

【明報專訊】有關華多利(1139)被DQ事件,據知情人士說,事情的經過是咁的(唔知真定假):

好多年前,隻嘢畀阿某君做莊,因為批股次數太多,大股東已經失去了controlling,市場一直傳聞,有人想食咗隻殼𠻹。後來公司想注入資產不遂,反而被長期停牌,老闆搞了好多年,終於在馬會之中,見到了某位有力人士,向他訴苦,沒過幾天,公司便復牌了。

其實在復牌之後,莊家已經不是某君了,不過由於某君已經是最惹火的人物,因而殃及池魚,咪查佢查到飛起囉。其實,要求華多利注資,信來信往,已經有半年了,華多利也已經很有誠意地,意圖注入某些業務,但當局一直不准。其實要否決注資,十分容易,因為注入的業務,一定有問題……如果又大隻又乾淨又賺錢,就自己IPO上市啦,使鬼注入去上市公司咩。

前莊家惹火 殃及華多利被盯上

所以,基本上,這事件是有心玩死華多利。知情人士說,相信是和某君有關,但其實,華多利已經同某君撇清了關係,不過人哋係要入埋佢數,都無辦法。

多謝各位,《私人會所》在本月25日在朗豪坊的優先場已賣掉了九成票,現在開賣26號……我問監製:「喂,使唔使開咁多場優先場呀?」

監製的回答是:「院商會看優先場的反應,決定給幾多間戲院上映,多戲院上映,票房咪高囉。」

唉,我哋炒隻股票,秒秒鐘幾十萬上落,一隻股票的贏輸,一千幾百萬平常事,但電影只不過是希望有500萬至800萬票房啫,已經要跪求買票了,真的是電影生涯真坎坷呀!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02387555951&issue=20170811

2017年8月10日

赤字預算應在什麼時候推行

本文並不打算討論《基本法》107條:「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也不打算討論任志剛那一篇《香港公共財政管理》的內容,更加無意於討論政府在過去十年是不是守財奴,又或者應不應投資未來,而是講述一個有關公共財政政策的流行性自相矛盾。

根據任志剛的說法,政府不應該做守財奴,而是應該投資未來,因此不妨用擴張性的財政預算,以刺激經濟增長。對比107條「收支平衡」的條文,如果擴張性的財政預算,以刺激經濟增長,依然可以平衡預算,那就不用麻煩任總多說了。很明顯,這是赤字預算,違反了107條,才需要使用一個經濟周期中,達到收支平衡,來作解釋。

我的疑惑在於﹕假如在經濟還在上行軌道時,也要用到赤字預算來刺激經濟,那麼,當經濟衰退時,應該用赤字預算,還是用盈餘預算呢?

如果是前者,經濟好時、壞時,均用赤字預算,那應該永遠也沒有收支平衡的可能性,這是很簡單的邏輯推理。

反之,如果是後者,當經濟不景時,才用盈餘預算,那麼,錢從何來,窮人的生活怎麼過?本來就不景氣的經濟,又用甚麼來刺激呢?

這就是我常常搞不通的財政預算矛盾﹕

經濟好時,市民要分享經濟成果,因此,要大加社會福利,增幅高於經濟增長。然而,當經濟不好時,窮人的生活過得太慘,因而也要大加福利,增幅也要高於經濟增長。結果當然是,福利的增加速度,遠遠高於財政收入,福利國家就是這樣形成,尾大不掉。

然而,我們也可以反過來說,當經濟不景時,政府要減少支出,大搞節流,不過,當經濟一片大好,不是小好,政府卻要居安思危,做個守財奴,盈餘高速增加,這也是很多人心目中的想法。

照我的看法,哪一種策略,只要言之成理,都是可行的,不過,以上的政策,卻不無自相矛盾之處,而凡是只要違反邏輯,自相矛盾,那就不可能是對的。

如果照我的看法,也即是傳統凱恩斯經濟學的意見,就是經濟好景時,要盈餘預算,積穀防飢,不景時,便要赤字預算,大洒金錢來刺激經濟,這才是正宗的理財之道。不過,在董建華時代,已經試過了一次,在經濟衰退時,大玩省錢遊戲,市民百上加斤,現在林鄭月娥、任志剛政府,莫非又要玩一次,在經濟好景時,來個赤字預算?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7/08/10/010066714.shtml

為甚麼上市公司沒有業務?

交易所先是提出要DQ「萬亞企業」(8173)和「中國生物資源」(8129),跟著又要DQ主板「華多利」(1139),似乎要求上市公司必定有業務,不能是空殼,將會是常態。

據我所知,交易所應該不止一次,要求以上3間公司注入業務,只是它們置若罔聞,才被判以「死緩」。照說,創仔的老闆可能是新丁,但「華多利」的(陳進)財叔上市二十幾年,是老槍中的老槍,怎會如此失策?

話說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無業務的殼股很少,絕大部分都有正式業務。不過,到了九七之後,百業蕭條,正式經營業務的上市公司,死得更快,很多都欠下巨債,不是股權易手,便是執笠重組。

在這種客觀環境之下,誰最得利呢?

答案是:那些從來不做生意,只拿著資產、假裝注資、大炒股票的股壇老千。

問題來了:為甚麼這些老千股會大行其道,戰勝正經做生意的公司呢?

第一點是需求面,股民心態,從來只是炒上炒落,如果他們只是準備持有股票幾天,甚至是幾小時,公司有沒有正經做生意,又有甚麼分別呢?這好比去蘭桂坊找一夜情,女人是不是賢淑,又有何相干呢?

第二點是供應面,一間公司要做生意,另一間公司只是空殼,後者可以更專心去揸鑊鏟,而且有更多的資金和資源投放在股票的身上,因此,純從經營股票的角度去看,沒有生意的殼股,利潤一定比正經做生意的股票為高。

優勝劣敗之下,這十幾年間,眾多殼王身家個個沒有一百億元,也有幾十億元,但正派經營的公司,則因競爭力不夠,被邊緣化了。換言之,殼股流行,是市場淘汰的自然結果。

如今交易所要求上市公司要有業務,後果就是,令到它們的經營成本增加……乜你以為香港今日的經營環境,做生意有機會賺錢咩?除非可以剷走地產霸權啦!

不過,遲點當局也許又會要求公司要有盈利,到時,如果殼價高,就會大做假帳,如果殼價低,就會大量退市。說到底,公司上市,都是一盤生意,有數得計,而剷走香港老千的結果,將是形成真空,內地和外地老千就會大舉入侵,皆因山高皇帝遠,監管當局都check不到它們盤帳!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7%82%BA%E7%94%9A%E9%BA%BC%E4%B8%8A%E5%B8%82%E5%85%AC%E5%8F%B8%E6%B2%92%E6%9C%89%E6%A5%AD%E5%8B%99%EF%BC%9F-90580

好樓盤逐個數

【明報專訊】周一刊登了我認為細價樓沒有投資價值的一篇文章,有一名叫Xerxes Wong的讀者問我﹕「周大師,2000萬元資金買哪裏好?九龍站、寶翠園、貝沙灣?」

如果是我,我不會買以上三個屋苑,我第一個考慮是大埔康樂園,有接近2000呎,兼且大量僭建,隨時有3000呎面積,而且間間特色單位,任你裝修,都不知幾過癮,有個花園仔,可以種下花,而且還隨時有公司出售,慳埋印花稅𠻹!康樂園的優點,是(就我所知)唯一可以有管理的獨立屋,其他的不是已經set死了格式的大型屋苑,如比華利山別墅,間間都一樣樣,沒有特色,也就沒有品味,要不就是真正的獨立屋,停水停電都要自己打理,麻煩到死。

當年我都差點買了一間,超豪裝修,有個泳池,不過要3500萬元,可能裝修已用了1000萬以上,我當然認為太貴,不過真的很有品味,如果用來拍戲就一流(未拍過戲,不知道原來借景係咁麻煩嘅事。)

另外一個選擇,就是跑馬地。山村台過千呎單位,1500萬元都有交易,不過太舊,交通也麻煩。或者金山花園,1050呎,有泳池,都是1800萬元左右,加埋車位,不用2000萬元落樓,而且是大型屋邨管理,幾個朋友都住到唔願走。

荷塘苑地氈面積高新樓兩成以上

我認為best buy是荷塘苑,格局高級,入去是個大花園,管理優良,1100呎,850呎實用,三房兩廁,地氈面積(carpet area)比新樓高出兩成以上,即是實用面積好比新樓的1000呎,30年樓……點解我咁熟?因為好多年前我住過,覺得價廉物美,家陣賣1800萬元左右(如果有available的話),有車位。

或者大坑道,都有1000呎以上,2000萬元樓下的單位,好處是比跑馬地高級,壞處是交通不方便。至於貝沙灣,我寧願買碧瑤灣、寶峰園,我寧願買半山區雍景台,九龍站太雜,太多閒雜人等,奧運站好似靜局啲,瓏璽同一號銀海格局重高級啲。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02302225767&issue=20170810

2017年8月9日

被DQ也可翻身?

繼萬亞企業(8173)之後,華多利(1139)是第二隻被聯交所要求除牌的股份,理由是營運規模及資產太低,宣佈當天,股價急挫45.5%。
我同華多利主席陳進財(財叔)相識了十多年,不過不太熟,打過幾次牌,但他喜歡show hand,我則喜歡鋤弟,因而很少來往。那時,殼價5,000萬元,華多利市值千多萬元,我sell過他幾次賣殼,他堅決不賣,後來被長期停牌,我心想﹕「唔衰攞來衰。」
本來以為他的公司永不超生,誰知一次宴會,他碰到了某位猛人,在華多利初上市時搞過,他訴苦了幾句﹕「你都知我隻嘢無問題。」兩人其實完全不熟,相信猛人只是隨口同手下提了一提,結果股票奇蹟地成功復牌。這時,殼價已經升至3億元,股價大升,財叔居然無端端發達。不過他也堅決不肯賣殼,聲稱要留給個仔,不過他的兒子們年齡相差幾十年,也不知是留給哪一個。
據知,交易所已經不止一次,好言相勸,要求華多利經營比較像樣的業務,只是公司一直沒理會。坊間報道以為交易所是不經警告,突然出手,市民也往往有此錯誤印象,實則如果不警告而出手停牌,交易所被告到甩褲都似。
6億殼價太過吸引,我相信華多利會找到業務注入,再次逃出生天。不過現價2億市值,未免太高,要再跌一半,才有值博率。

周顯
投資者、八卦公、知識分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809/20116174

中國有心一戰 因而主動挑釁

前兩天講了中印在不丹爭霸,意猶未盡,再講一天,把事情用簡單的方法說個清楚。

我說了習近平想打一仗,為甚麼呢?因為現時中國符合了想打仗的所有傳統智慧:第一,國內政治不穩,第二,經濟改革到了拐口,第三,被西方勢力所圍堵,急欲破局,第四,解放軍安逸太久,需要戰爭來作「訓練」。第五,是向分離主義示威。第六,這對人民幣國際化也有利。

然而,說想打仗,說來容易,實際執行起來,卻有困難。

第一,對手不能太強,如果挑美國或日本來打,未必打得贏。要知道,用戰爭來作為政治手段,先決條件是必須打勝,如果不勝反敗,那就完全失掉了原意,反而弄巧反拙,結果反倒可能是:習近平下台,人民幣大跌,經濟崩潰,美日圍堵更加肆無忌憚,中國將完全被孤立,分離主義更加猖獗,以香港為例子,港獨相信再也壓不住了。這當然是陸雲廷睇相,唔衰攞來衰了。

    但單看牌面,中國對印度,仍然佔有上風。中國軍方無不信奉林彪的格言:有七成勝算,便要開打,因為沒有一次戰鬥可以完全擁有所有的勝利條件。所以解放軍向來很肯冒險。

第二,對手不能太弱,否則有以大欺小之嫌,失了國際輿論的形象。故此,印度的實力和當年的越南相當,是剛好大小。

第三,此國一定要是宿敵,不能因戰爭而打了朋友或潛在朋友,多了敵人。

第四,此戰必須有大義名份,以使國際不能反對。中國的形象實在太差,稍一差池,便是公關災難。為不丹而戰,成功只是令不丹脫離印度的魔爪,中國暫時不會/也沒能力去控制不丹,國際輿論不能說甚麼。

第五,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戰爭不能升級,因為印度是核武大國,一旦兩國正式交戰,可能有不能忍受的嚴重後果。但如果中國和印度在受爭議地區戰鬥,等同侵略,難保印度不把戰事升級,但把戰事局限在第三國不丹,戰事升級的機會便不大了。再說,印度國內也不穩,評估莫迪縱是輸了,也不敢升級戰事。

最後一提,正是因為中國有心打仗,因此主動挑釁的,也是中國:在印度到口的肥肉前面修築基建,怎會不預先計算評估風險和所有的可能性呢?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4%B8%AD%E5%9C%8B%E6%9C%89%E5%BF%83%E4%B8%80%E6%88%B0-%E5%9B%A0%E8%80%8C%E4%B8%BB%E5%8B%95%E6%8C%91%E9%87%81-90397

揀樓住 要睇夾唔夾

【明報專訊】現在最廉宜的細價樓究竟在哪裏呢?答案是港島東區的太安樓,還有呎價1萬多元的單位,300多呎,賣300多萬元。我不時去太安樓商場覓食,因為那裏樓下商場非常多廉價小吃,不少還是大排長龍的美食店。當然了,都是非常不健康,比麥當勞更垃圾的那一種,不過真的好吃嘛!不過,樓下多食肆(或街市),蟑螂趕不絕,這亦是不易之定理。

查實太安樓是名廈,建築年份是1968年,共有1900戶,一梯幾十伙,幾乎可說是全無管理,樓下到樓上,無掩雞籠,比公屋還要差,美女肯定不敢住。可是,300幾萬元,又近港鐵站,港島區喎!好過南昌站600萬的劏房吖!1900戶,感覺規模也有點太大。

太安樓銷情好 拆船塢建太古城

我看報道說,太安樓本來是英資集團的員工宿舍,因為太古船塢就在那裏。然而,我知道,正是因為太安樓的銷情太好,因而才激發了太古集團把船塢拆掉,改建成為太古城的決心。究竟員工宿舍怎樣變成出售單位,是拆卸重建,抑或是直接出售,待查。

記得1980年代初期,那時還未有地鐵,太安樓是藍籌屋苑,價格居然略高於太古城,那時我還在念中學,看到地產廣告,心裏嘀咕,完全不明所以。因為那時我覺得,太古城的質素遠遠高於太安樓,怎會有這情况出現呢?但現時的情况,公屋的呎價也比某些淺水灣屋苑更貴啦,有乜出奇?我因為很喜歡太古城,所以住過好幾次,不過這屋苑很剋我,住3次、剋3次,因此永不錄用。當然也有很多朋友,住到風生水起,但太古城就是與本人不夾,吹脹。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02219300951&issue=20170809

2017年8月8日

高鐵算盤是羊毛出在豬身上

有關高鐵和一地兩檢的問題,其實是常識﹕

第一,中央對香港擁有絕對的權力,經過了這些年來的政治鬥爭,香港人已經很清楚﹕有些事情,中央無可無不可,香港人不妨反對,中央也不會硬來。但是,有些事情,中央決心要做,香港人怎也反抗不了。

第二,因此,一地兩檢,香港人頂多是反抗林鄭政府提出的方案,但如否決了,中央要硬來執行,只會比林鄭的條款更差、更令人難受。

第三,我當然認為,九成多人贊成「一地兩檢」,是出於建制派傳媒的統計數據,並不完全可信。不過,到了這個地步,反對派已被打殘,總之你想點就點啦,反正越反對越衰,政改方案不通過便原地踏步,搞港獨便大量議員DQ,倒不如乖乖做順民好過了。

第四,做交通運輸,從來不是微利,就是虧本,很少有賺大錢,航空公司固然做到叫苦連天,香港人口稠密,地鐵也只是微利,的士賺的是牌價升值,至於高鐵,以日本為例子,除了連貫東京、名古屋、大阪、京都等等最稠密地區的東海道幹線,幾乎全都是虧本。正如不少學者預期,中國的高鐵大部份都會虧本,本過連接香港、深圳、上海、北京等等主要城市的路線,相信可以賺錢。

如果高鐵虧本,那為甚麼要經營呢?這是羊毛出在豬身上效應,交通方便了,經濟也蓬勃起來,這好比航空公司虧本,但帶來大量旅客,有商務的,有旅遊的︳也有學術交流,這卻是把本利都賺回來。

這好比香港的地鐵,利潤向來是雞肋,靠地產發展來補貼。其實地鐵要賺大錢,還不容易?反正它是必需品,只要大幅加價,就可以了。但這會令到市民加重負擔,出外也減少了,甚至上班下班外出推銷,也會加重成本,因此交通賺錢,是得不償失的。

因此,批評高鐵虧蝕的人,應該不懂得國家經濟政策,這好比有人批評港澳飛翼船票價太廉宜,又或者是為何賭場送票送房間給賭客,認為不合經濟原則,卻不是羊毛出在豬身,才是發展硬道理。

第五,高鐵站設在九龍西,當然是錯,而且是邏輯上的錯,根本不可原諒。很簡單,如果人流多,九龍西根本承受不了,只有效法全世界大部份的高鐵,把車站設在市郊,才可以承受,非但可以減輕旺區的人流,也可以帶旺市郊,這也令到該區有更多的工作機會,商場設在那裏,也有效的舒緩旺區商場不足的問題。

反之,如果預期人流少,根本不用建高鐵。因此我才說,這是邏輯問題。如果問我原因,我會反問一句﹕當年的曾蔭權政府,由許仕仁、曾俊華一伙人去運作,有邊個人在九龍站擁有最多土地,人流多對誰最有利吖?

簡單點說,錦上路其實是比九龍西更好的提議,在那裏搞一地兩檢的爭議也比較少。但這已成過去了。

第六,香港的高鐵究竟有多少人流?有人根據港人來往內地的航班班次,以及直通車的客量,評估出高鐵將會載客不足。照我看,這就要看未來中港融合的情況如何了。如果是朝「一國」的方向走,高鐵的乘客將會急劇增加,但如果「兩制」當道,高鐵便只有慘淡經營了。說穿了,一切由政治決定!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7/08/08/010066563.shtml

複製人的可能性(下)

真正的複製,是把原來的物體,按照其原子排列的方式,一粒一粒地重新排列一次,這樣,無論是一幢大廈、一個人,甚至是一個星球,都可以100%地複製出來。但書只是,一幢大廈、一個人、一個星球的原子排列方式,因各種各樣的原因不停的轉變著,例如,1.身處位置的不對稱性﹕把你放在喜瑪拉雅山、複製的你放在在赤道,1小時後,身體分子已有分別,因為喜瑪拉雅山和赤道的客觀環境並不對稱。2.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在原子的尺度,每一顆原子的狀態都不相同,正如你可以複製出2顆完全相同的骰子,但2顆相同的骰子不一定擲出相同的點數。簡單點說,2顆相同的原子,在1秒之後(也許不用1秒、也許1億年也不止),可能變成不同。因此,你只能複製出某一瞬間的某一物體,在複製剛完成的同時,原來的物體和複製品的原子排列方式完全相同,但時間一過,兩者的原子排列方式變了,也就有了差異。

理論上,複製是可能的。1959年12月29日,費曼在加州理工學院對美國物理學會發表了一場演講,就談到過﹕「最後是一個聽來相當可怕、但我們遲早必須面對的問題,那就是如何能夠依照我們的意願,把原子排列起來!……至少根據我的了解,物理學中的原理都沒有反對我們去一個個操縱原子,這樣做也不跟任何我們已知的物理理論相抵觸。因此原則上,做到這點應無問題。」

其實,今日的科技已能一顆顆地排列原子。萬國商業機器將其名字的縮寫IBM用一顆顆鐡原子排列出來,只有用電子顯微鏡才「看」得見。當然,要更大尺度的排列原子仍然遙不可及,但,這是可能的。費曼亦說過﹕「至少在原則上,物理學家可能有一天能夠合成化學家寫下來的任何化學物,這樣的想法真令我們學物理的人興奮莫名。物理學家只要把原子一個個依序捏出來,放置到化學家指定的位置上,就大功告成了。」

理論上,我們可以在原子尺度複製出任何東西,就是1幢大廈,也沒問題。問題在於,如果在原子尺度複製1個人,那又如何。

在原子尺度複製出來的你,從外觀到身體結構,以至於思想、記憶,都跟你100%沒有分別。連複製的你,也不知道自己是複製品。

以下幾種複製人的情景,值得深思﹕

1.複製了你,然後把你殺掉,複製人留下來,這個複製人當然不是你,對不對?

2.先把你殺掉,再用相同的原子排列方式,複製出另一個你出來。你算不算復活了?注意﹕這情景跟前一個的分別,只在於在複製的你製造出來之前把你殺掉、或是之後殺掉,其在複製的部份方面,沒有任何分別。

3.先把你殺掉,再找回原來組成你的同一組原子,按照同樣的排列方式排列出來。注意﹕這情景跟前一個的分別,是前一個只依照相同的排列方式,但不一定是相同的那顆原子。譬如說,A位置本來是一顆氫原子,前者只須隨便找來任何一顆氫原子,便大功告成,但後者卻必須找回原來在你體內相同位置的那一顆氫原子。雖然,兩者之間在理論上,沒有任何分別,問題是﹕回復到你死之時的原子排列狀態,你非死不可(否則你當時也不用死了),如果回復到你死前的1秒、1小時,甚至是1日、1個月、1年,那你又算不算復活了?抑或,必須回到死後的原子排列方式,然後再用醫學方法來把你救回,才叫復活?

結論是:在原子的尺度下,無法可以清晰定義出「你」,因為複製的你和你全無分別。如果不能定義出誰是你,那麼,你的復活也無法定義。

第二個結論:電視和電影《星空奇遇記》(Star Trek)的瞬間轉移,原理是把一個人的身體的每一粒原子編成了密碼,然後把這組密碼發到另一地方,用另一地方的原子(根據這些密碼)去重組另一個「你」出來。如果以後真有這發明,千萬不要預我參加,因為正如前文,這相等於殺掉了你,再複製另一個你出來。很明顯,這並不是一件有值博率的事。

http://www.winmoney.hk/famous/%E3%80%90%E8%82%89%E9%A3%9F%E9%87%91%E8%9E%8D%E5%9C%88%E3%80%91%E8%A4%87%E8%A3%BD%E4%BA%BA%E7%9A%84%E5%8F%AF%E8%83%BD%E6%80%A7%EF%BC%88%E4%B8%8B%EF%BC%89%EF%BC%88%E5%91%A8%E9%A1%AF%EF%BC%89%EF%BC%88/

財技歷史比股票久遠

【明報專訊】我在《財技密碼》新版的序說,我是財技炒股法的發明者,讀者「何泉」表示異議﹕「我覺得應該是上一輩的股壇前輩(名字從略)才是發明財技炒股法的始祖……」

查實如果從sell side出發,財技的歷史比股票還要久遠,股票本身已經是財技的一種,因此,就是上一輩的股壇前輩,均非財技的發明者。因為,財技的本質,就是sell side的學問,正如我在《財技密碼》所說,這是有關印股票的知識,而不是有關炒股票的知識,這本書的target audience,應該是財技工作者,如會計師、公司秘書、企業融資部職員,甚至是證監會人士才對,炒股者去看這本書,不過是旁及的知識,好比演員學做編劇、學做導演,也有益於其演藝事業。

但是,如果從buy side出發,也即是從股票財技,反過來推論出股票的走勢……這也不是我的發明,而是很多前人、股票工作者,早在數十年前已經這樣做了。然而,我的《炒股密碼》卻的確是第一本把這個行內的秘密寫出來的書本。這好比物種的進化,其實人們早就藉着配種等等實際操作,對此有着基本的了解,但是把這整理成理論,發表成書的第一個人卻是達爾文。

互聯網令資訊流通 財技炒股變流行

另外一個令到財技炒股法大為流行的原因,就是互聯網的流行,令到一般人可以接觸到交易所的「披露易」,在這之前,人們就算是想使用財技炒股法,但礙於手頭的資訊不足,根本也無法使用。

我記得,在2000年,我第一次見到CCASS報告,覺得十分神奇,現在誰都可以上網,一目了然了。那時,我們記誦一家上市公司的供合拆配記錄,全憑記憶,如今卻可一查便知,這是科技改變了炒股的行為,信焉!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02130892054&issue=20170808

2017年8月7日

最愚笨的騙局才有最高的hit rate

有很多騙術,看上來愚笨,其實是聰明到了極點的心理實驗,但卻以極其愚蠢的方式來作出包裝

寶藥黨、順豐速遞、你中了巨奬等等,以至於我講過了無數遍的千年蟲杜蟲藥,這些騙局,已經被警方揭露過無數次,街知巷聞了,為甚麼騙徒還樂此不疲,繼續採用同一已經「黃」掉了的騙局呢?要創造一個新的騙局出來,又有多難呢?

這其中的智慧,是普通人絕對想不到的,只有聰明絕頂的人,才能想出來。

答案是﹕這些蠢到了極點的騙局,只要稍為有腦袋,都不會相信,更加不會回覆,因此,如果回覆了的人,一定是非常愚笨的人,無論說些甚麼,他都會相信,這自然是sell屎界的術語﹕非常好sell。

試想一想,如果騙徒改用了一個較為聰明的騙局,可以騙到更多的「客戶」來作follow up,又會有甚麼後果呢?

後果就是,這將會涉及更大量的follow up工作,但由於被初步釣上來的客戶的平均智力水平增加了,這反而會令到成功騙錢的hit rate大大的減少了。換言之,這是勞力多,收效少的做法。

因此,最聰明的方式,是在第一重關口,已經是用最笨的魚鈎,篩選出最愚蠢的客戶 如果該人連順豐速遞也沒有聽過,可以見得,他的智力水平到達了哪一地步,要騙他落疊,那就是易如反掌的事了。

這種方法,也適用於很多不同的行銷策略,例如說,阿陳冠A溝女,第一個發給女方的信息,便是「you are beautiful. I want to fxxk you」,第一步便先把難以就範的女人篩走掉,這也有利於增加hit rate,免得浪費了寶貴的約會時間。

我有一個朋友,在網上認識女孩子,永遠先大hit rate一輪淫賤對白,把純情的女人先嚇跑了,這也是相同的策略。這好比女人第一次約會男仔,已經帶他去大肆血拼,也是差不多的作法。

本周的心水股票是,講過了一百萬次的「權智」(601),理由是賣殼兩年,應該是時候注資改名做嘢了,踫巧在上周有異動,因而推介之。不過,這股票在本欄已經推介過好幾次,但股價仍是不上不落,相信讀者也不一定會再次相信。至於本人,手上持有這股票,也已兩年有多,當然是繼續相信下去。

http://nextplus.nextmedia.com/columns/%E8%82%89%E9%A3%9F%E4%B8%AD%E7%92%B0/20170807/537056

中國想打,印度不想打

人們常誤以為印度的軍事很弱,但印度其實是侵略大國,在1947年、1965年、1971年打勝過巴基斯坦的3次戰爭,1975年吞併了錫金,因此印度人自認十分打得。至於1962年和中國的那一戰,雖然慘敗,但印度人認為,是被突擊暗算,非戰之罪。

在錫金之後,下一個便輪到不丹。就政治而言,兩國相爭,對不丹有利無害,好比女人多了一個新追求者,便可乘機對舊男友要求更大的自主權,如果沒有中國因素,不丹將會被印度阿三更快姦掉。

我的看法是:中國想打,印度不想打,因此中國正在迫印度打。

對內政治方面,習近平的打貪見了成效,但樹敵太多,因此需要戰爭,來提高威望。解放軍太久沒有打過仗,相比起美國,不時有戰爭操練,因此軍方也有意不時打一些局部戰爭,以提升軍事質素。

從經濟看,中國經濟進入了拐點,很需要、但找不到突破點。歷史告訴我們,如果打一場勝仗,就會刺激到經濟,進入下一步的起飛。

對外方面,印度野心勃勃,覬覦西藏、劍指巴基斯坦,向來是中國的敵人,經濟上也想和中國爭雄,近年發展的速度快過中國,也有西方和日本的支持,因此中國也不無誘因教訓一下印度,有助於穩定西方邊境的局勢,也是旁敲側擊了日本。

那為何中國不動手呢?皆因中國爭取的是國際輿論的支持,所以不能開第一槍,因此只能大軍壓境,給印度不好受。換言之,現時中國的前線,是外交,優勢是它的目標並非侵略不丹,只是令到不丹不陷入印度之手而已。

至於印度狀況十分尷尬:不丹是吃了很多年、含在口中的肥肉,不可能甩掉。但要正面和中國交鋒,又沒有勝算。如果撤兵,難看還是其次,而是印度地方主義嚴重,中央政府威權不足,好不容易出了一個強勢的莫迪,一旦給中國打臉,地方土豪又會乘機割據,東北部少數民族的分離主義更加會猖獗起來……別忘記,9年前孟買才受過195人死亡、295人受傷的恐怖襲擊。結論是:中國正在等待戰爭的機會,印度則是騎虎難下。戰爭有利中國,前提當然是,戰事須如預期般獲勝,否則……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4%B8%AD%E5%9C%8B%E6%83%B3%E6%89%93%EF%BC%8C%E5%8D%B0%E5%BA%A6%E4%B8%8D%E6%83%B3%E6%89%93-90022

居屋細價樓不能保值

【明報專訊】在經濟學的世界,錯不了的是供求定律,這是放諸四海皆準的真理,好比物理學的反平方律和萬有引力,除了前議員姚松炎之外,我從來沒有見過有任何人挑戰過這條定律。這正是「四叔」李兆基所說的「貨多價不爽」也。

居屋的價格居然比太古城更貴,原因正是「貨乾」,出售的人不多。如果要我說,我會說居屋和細價樓非但沒有投資價值,連保值能力也沒有,反而是1500萬元以上的、10年以上的市區樓宇,才能夠在某程度上保值。

「貨乾」令居屋貴過太古城

把市場扭曲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槓桿原理,因為細價樓和新樓的槓桿比率更高,因此價格也會有更高的premium。另外買細價樓的人很多是首次置業,但是中價樓的潛在買家則很多已有物業,由於印花稅關係,這些人再買物業便多了一重擔心。

真人真事。日前有一名熟悉的物業經紀來電:「喂!阿豪哥(按:這是我的外號),有件平貨益你。」

我回答說:「唓!你咁有錢,有平貨都自己買啦,點會益我?」

她說:「我都好想買,不過一家三口都已有物業,無人頭買呀!」

前兩天,電影監製來電,說我當編劇的電影《私人會所》本月25日在朗豪坊戲院10點半上映優先場:「現在開始售票,院商在睇實,看看反應好不好。」

我口硬說:「我套戲講股票世界咁真實,香港電影從來沒有過,你同我定啦!」其實,我的心裏都沒底,有點擔心……錢是小事,面子才最重要!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02045536052&issue=20170807

2017年8月5日

三十多歲的fresh graduates 會有大公司聘請嗎?

大約一年前,一位年輕人向我自薦,希望當私人助理。那時我想,內地聘請私人助理的工作範圍,是包括當司機。曾經試過好幾次,我去內地遊玩,當地的富豪朋友也是喚了一個私人助理,跟足我的整個行程。據說,很多富豪都是當司機/私人助理出身,皆因為老闆開車,可以聽到不少秘密,可以藉此發財,也可以要脅老闆。

一單小故事,是十多二十年前的事了。當時,我約了大凌.張志誠先生,他派司機來接我。那位司機名叫「阿余」,見到我後,從口袋掏出一張名片,恭敬的遞了給我,說:「請多多指教。」談吐舉止像極遇上了客戶的推銷員。看看卡片,名銜寫着「高級司機」。我心裏嘀咕,見到張先生時,忍不住問他:「為甚麼司機還有高級低級之分?」張的回答是:「我有好幾個司機,他的資格最老,由他管理,因此是高級司機。」我說:「哦,原來你還為司機印名片。」他回答:「是他主動要求。」

後來發現,這張「高級司機」名片還真有用,要知道張先生的朋友們往來無白丁,當司機的也應當聽到大量股票貼士,既有資金,又有人際網絡,沒幾年之後,阿余便辭職不幹,創業去了。

閒話說完,再講那位年輕人,我要求他先考到車牌,再同我講。我朋友說的名句:「司機和助理,永遠不夠用,永遠不嫌多。」(他有十幾個司機,也兼私人助理,亦兼保鏢。)

誰知過了幾個月後,他真的考到了車牌,發了信息給我。但偏偏在這時,我已經請了一位私人助理,他有了十多年車牌,但沒有開過。我地獄式訓練了他一個多月,從小車開到大車,初步訓練完成,便正式上任了。

沒法子,我只有婉拒了那位年輕人,因為根本沒車供他開。誰知那位私人助理做了沒三個月,便給一位朋友挖角,去了一間上市公司當執行董事了。這不是奇事,因為我的助教、助理,常被挖角,好幾個均已上位,甚至有發了大財的,只不過三個月不滿,便被撬走,快得令我有點愕然。

於是,我惟有找回那位年輕人,誰知他居然改變了主意,想唸半工讀,唸一個大學學位,也許是對我已心灰意冷吧。他的說法是,想進大公司工作,因此需要學位。

我對他的決定十分奇怪,因為七月已過了大學入學期,而他甚至未決定半工讀是白天上學,晚上上班,抑或是白天上班,晚上上學。再說,讀書當然是好事,但是,如果少年時全職讀書,還只能唸到中五,如今二十七歲,真可能半工讀,還能唸完大學嗎?況且,二十七歲,唸完大學是三十多,在這世上,有大公司會聘請三十多歲的fresh graduate嗎?

我的看法是,在三十歲後,工作經驗比學歷更加重要,所以我對他的勸告是:「你不如考番一、七、八,當股票經紀,幾年後,再考R.O.牌,當R.O.吧。你這個情況,專業資格比大學學位更加有用。」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main/68916

2017年8月4日

一地兩檢的法理可以追溯到上月球

有關「一地兩檢」,其實牽涉到大量高深的法理問題,如要無窮追溯上去,可以追到月球。

反對者講《基本法》,正如我在日前的文章所講及,現時港府提出的方法,的確有可能過不了《基本法》。不過,日前我看法律學者王岸然寫的專文,指出領事館便是把土地連主權也出租給別的國家,因此,香港把土地連治權也出租給中央,並無不可。請注意,王岸然向來是民主派的健筆,該文的結論是香港獨立,因此也絕對不是為中央講好說話。

不過,如果《基本法》過不了,如果中央要硬來,可以修改《國務院221號令》,把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區域圖作出改動。有關這一點,中出羊子有著非常高明的見解。

我在本欄講過,《國務院221號令》的區域,和港英時代的香港並不完全相同。這原理是行政領域和地理名詞並不一定吻合,二戰時蘇聯吞併了拉脫維亞,它剩下的唯一領土就是在美國的大使館。話說中出羊子意圖參選香港立法會,選舉主任不准他登記,皆因他支持港獨。中出羊子的回答是:他支持港獨,但也主張國務院把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區域劃在月球,如果他當選立法會議員,他只是在月球的香港立法會議員,和港獨後的香港並沒關係。

就邏輯而言,中出羊子的推理無懈可擊,如果中華民國可以不在中國而在台灣,誰規定了香港特別行政區一定要設在地理上的香港呢?不過,選舉主任當然沒有這水平去領略中出羊子的智慧,後者始終還是無法出選。

其實,中央如要硬過,根本不用理會《基本法》,諺語云,英國國會除了不可以把男變女,甚麼都能做到。至於人大常委會,就是要人變性,又有何難?《基本法》在其手上,要怎改怎釋都可以,香港人也已習慣成常了。

唯一有機會超越人大常委會的,就是《中英聯合聲明》。先不管這份文件是不是(中國政府認為的)過時了,但有追究權的,是英國政府,而不是冇份在文件上簽名的反對派。不過,英國政府的取態,不用問也可知了。

所以說,反對「一地兩檢」,目的不過是為了不讓港府通過方案,摑林鄭政府一巴掌,但如果中央堅要硬來,大家也是無可奈何的。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4%B8%80%E5%9C%B0%E5%85%A9%E6%AA%A2%E7%9A%84%E6%B3%95%E7%90%86%E5%8F%AF%E4%BB%A5%E8%BF%BD%E6%BA%AF%E5%88%B0%E4%B8%8A%E6%9C%88%E7%90%83-89839

盈警股股價不跌顯強勢

【明報專訊】我寫過,盛業資本(8469)在近幾年間,乃是我看過實力最強的創業板新股,理由是它成立了兩年,利潤分別是3700萬元人民幣和4800萬元人民幣,上市集資3.7億元,市值是14.8億元,這是創仔格局,主板規模,只是成立不足3年,未符合主板的最低時間要求而已。

創板股盛業資本 達主板規模

因此,我才會說它實力最強,預期它可以在一至兩年之間,轉為主板。而它在上市後的第一天,股價略升了一成,收乾貨後的第二天,股價升了一半以上,然後企硬不動,可知道市場對它的看法,甚為正面。

誰知話未說完,它在周三居然發出了盈警,預期2016年度的利潤比同期大幅減少約50%。看清楚,原來理由有二:

第一,本年度較遲收到地方政府根據天津市在2016年度對保理及其他金融產業投資的激勵政策所給予的政府補貼。

第二,與本公司上市有關的非經常開支。

簡單點說,前者是政府津貼,政府付遲了,但相信遲早可以收到。第二是龐大的上市費用,估計是8位數字,不過這是非經常支出,明年就不用付了。

費用太高 普通上市不划算

簡單點說,這驗證了我向來的一個說法,就是上市費用太高,如果不是為了啤殼、亂炒、轉主板,上市根本就是不划算的事。

從市場觀點去看,在盈警之後,它的股價也沒有太大的變動,可以見得,市場對此根本沒有反應,而我對這股票的觀點,維持不變。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01788537924&issue=20170804

2017年8月3日

朝鮮經濟略論

話說韓國央行發表數據,指朝鮮去年接連核試及試射導彈,但經濟增長仍有3.9%,是17年來最高,相對前年的負1.1%,是大有改善,也比韓國的2.8%更高。

我曾經寫過多篇文章,討論朝鮮的經濟狀況,今日再總括一下。

第一,共產主義在平均財富、基本醫療、教育、科研、軍事等等領域,有著極大的效力,但是對於農業、消費品、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等等,生產力卻是十分低下。因此,凡是共產主義國家,在建國初期,都是成績裴然,但十年之後,卻是難以為繼,經濟狀況快速衰落。

第二,朝鮮今日的局勢之差,共產主義制度只是其中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是被全世界經濟封鎖,這樣的封鎖法,就是美國,也會破產。第三個原因是窮兵黷武,太少人口養太多的軍隊,而且還要製造昂貴的核武器和長程導彈。

第三,在蘇聯崩潰之前,它本來得到大量蘇援,但蘇聯崩潰以後,蘇援也沒有了。

第四,一個國家的經濟狀況,靠的是自己的獨特定位,這好比每個人都有專業,一旦轉工,薪水肯定會下調。可是,在他轉工多年之後,在新工作的領域,又變成了老手,那麼,他的薪水也會相應提升。所以我常常說,假如香港沒有了自由行,經濟會馬上下調幾個百份點,但幾年之後,因而失業的人會找到新工作,因而生意減少的商戶也會改尋新的經營模式,將來可能更好、也可能仍然比不上以前,但一定會慢慢習慣。

蘇聯解體、金日成逝世,朝鮮的生意伙伴全沒有了,經濟上要自力更生,又要先軍政治,支出百上加斤,生活自然難熬很很。但路是人行出來的,它的基數又低,這好比股價跌得太過低殘,要急速反彈,也不是甚麼奇事。

簡單點說,我認為,今日的朝鮮已經習慣了被制裁,經濟沒法子也不能不自給自足,要想追上其他國家,自然不可能,可是每年幾個巴仙的正常增長,是不難做到的。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7/08/03/010066225.shtml

「一地兩檢」愈反抗愈硬來

不久前,我在本欄指出,「一地兩檢」並非中央政府的硬任務,通過最好,不通過也沒大不了,但日前,同一位比我熟悉國情得多的仁兄討論此事,他的高見則是:「本來一地兩檢的確不是硬任務,可是,現時抗拒得如此激烈,中央就偏偏要非過不可,總之,你愈是反抗,中央愈要硬來,這就是基本國策。」

以前本欄也寫過廿三條立法,其實只要把現時的法例重新整理,已足以把反政府者治理得服服貼貼,甚麼暴動、煽動他人犯罪、不誠實使用電腦……佔領中環、旺角騷亂,以至於宣誓事件,大量反對分子已墮進了法網,又何須廿三條呢?如果不夠,還可以再玩人大釋法,總之是欲加之罪,何患無法?

在2003年「七一大遊行」之後,董建華政府在7月5日修改後的草案,並不比港英政府留下來的法例更加嚴苛,因此我估計,這一屆政府也不會就廿三條立法。

但仁兄並不同意我的看法:「我同意你的前提,現時的法例已足以對付反對派。但是,廿三條立法攸關的是中央政府的權威,以及《基本法》在體制上的完全落實,所以,我可以斷定,在林鄭月娥這一任政府之內,廿三條必然會立法。」

商量之下,我們兩人均同意,如果廿三條立法,其內容必定比7月5日的更加嚴苛,皆因這也是中央政府的權威:2003年推倒了廿三條,現在來一套更寬鬆的,那麼,中央政府豈非好無面?從管治的角度看,這一旦成為先例,以後大家豈不是要常常利用群眾活動來推翻中央的意志,豈不糟糕?

在這種思維之下,政改被否決了,在以後,直至2047年,必然也不會重啟政改,除非港人重新接受「八三一決定」吧。

總括而言,中央現時對待香港的策略,是「如果你想要,就要袋住先,哪怕是狗屎,寧願袋了之後,再去索取香精,去溝淡這塊狗屎。如果拒絕袋住先,下一次得到的,只會是一堆更臭的爛屎。」

我既不是藍絲帶,也不是黃絲帶,而是視金錢為至上的金絲帶,沒有既定立場,說的是政治現實,就是這麼的殘酷和令人不快,因為,二十年來的鬥爭已令中央領悟到,對香港,壓力愈大,反抗愈小。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3%80%8C%E4%B8%80%E5%9C%B0%E5%85%A9%E6%AA%A2%E3%80%8D%E6%84%88%E5%8F%8D%E6%8A%97%E6%84%88%E7%A1%AC%E4%BE%86-89666

收緊上市門檻 無助杜絕啤殼

【明報專訊】近來港股簡直升到癲,完全不知為何而升,也不知升到哪個地步。有一個朋友,其評論最是無point,也最是精警﹕「哦!係因為2015年時升得一陣就遇上股災,家陣咪升番兩年前沒升過的那part囉!」

這一段簡直是講咗好似沒講過,不過好多人都話股市是人為的,咁就任開都得啦!

話說新聞看到,大班怒斥《100毛》上市是啤殼,我的看法是,反對啤殼是不科學的。現時的情况是,相對於三億幾銀一隻殼價,上市的門檻實在太低,賺幾十年錢都不夠上市賣殼,市場力量大於一切,你又怎能阻止到呢?

交易所可以提高上市門檻,但這只會令到上市公司的數目更加少,殼價會升得更加勁,揚湯止沸,後果更是嚴重。事實上,今時今日,香港的經營困難,要符合上市要求的公司也不多,如果要再收緊,就只有更少香港公司能夠上市。

公司delist 散戶一樣血本無歸

如果要收緊香港公司上市,那麼,外國公司就來了。監管當局要監管香港公司還比較容易,監管外國公司就困難10倍。况且,絕大部分國家的公司,比香港的更加老千,如果收緊上市要求,那麼,後果就是更多外國老千公司來香港啤殼之後,再賣殼給香港人。

如果要禁止上市後賣殼,對不起,我也可以告訴大家,一個經營生意的殘酷事實,就是一家公司能夠持續經營多年而不轉盈為虧,是很困難的。像米蘭站(1150)這種公司,有幾年突飛猛進,夠數上市,但因市場有限,拓展太快,賺了一輪大錢之後,陷入虧蝕,這是經營生意的常態,而不是異態。如果當局不准賣殼,又不准轉營別的生意,那麼,大部分的小型上市公司,便要delist收場,散戶一樣血本無歸。像美國市場,便很喜歡玩delist這一招。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01698463849&issue=20170803

2017年8月2日

毛記能上市嗎?

「毛記葵涌」申請上市,有讀者希望我寫一些內行話,說實話,太過內行的東西不想寫、也不敢寫,但寫幾句感想,倒是可以。
第一句,有評論質疑它在3年內,派息6,740萬元,不缺資金,為何要上市集呢?查不缺資金從來不是被拒絕上市的理由,皆因當局最希望財政穩健的公司上市。如果資金短絀,倒真的有可能被拒絕上市。
第二句,這3年來,每個股東收息超過2,000萬元,林日曦還是住在300萬元的龍珠島別墅,並不匹配其擁有2,000萬元現金的資產。其中的一個可能是﹕林日曦都幾慳家。其他的可能太多,不能盡錄。
第三句,根據渾水的線報,作為保薦人的長雄證券,作風非常專業,交給的近律師樓的文件非常齊全,這當然有利於成功上市。
第四句,毛記電視所拍的廣告片,個人最喜歡的是「唔長假期」,最喜歡的藝人是盤菜瑩子,也許我是哈日族,凡是日本的我都鍾意。
第五句,「毛記葵涌」先後經營《黑紙》、《100毛》、「毛記電視」,我難免聯想起一句對白,但絕對沒有貶意:「不過前排我仲見你倒緊屎,點解好哋哋又轉做洗碗呢?」幾年內幾番改變主要收入模式,對於勸服上市科,的確是有點困難。

周顯
投資者、八卦公、知識分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802/20109363

洗米華披甲宣傳永利皇宮

上星期看了一單財經新聞,說在上一季,永利澳門(1128) 旗下的永利皇宮,有賭客贏了過千萬美元。

其實,在澳門,贏一億幾千萬元的賭客,大有人在,但這幸運兒是一對浙江夫婦,只是由數萬元賭本開始,一直贏了多晚,贏到過億,難怪被稱為是50年來遇上最特別的「統計性不尋常」(the most statistical anomaly)。

賭客是由人稱「洗米華」的周焯華旗下的太陽城集團所帶進賭場,也已得到洗先生親口證實了:「聽相關人士講好似6、7萬蚊(賭本)」,相信是好運,因很難長時間出千。

查永利澳門在過去一季的利潤是1.03億美元,即每月有三千多萬美元,相對來說,過千萬美元雖然數目龐大,但也並不算很大的一筆錢。再說,贏輸數疊碼仔是佔一部分的,賭場並不需要完全負擔。不過,如果這對浙江夫婦只是幾萬元成本,便可以享用太陽城的疊碼服務,由此可以見得,太陽城的客源甚廣,並不限於高端客戶,而是大小通吃,怪不得有傳他們佔整個澳門疊碼業務份額,達到了一半以上。

肇事的澳門永利皇宮酒店,是路氹金光大道的第一個度假村,在去年8月22日才開幕,有1,700間客房,(暫時有)500張賭桌,相比起永利澳門,有1,000間客房,420張賭桌,前者的規模更大。但從它輸了1,000萬美元便要虧蝕來看,它的生意額應該暫時還比不上後者。但也不排除因為在會計上它要把建造成本折舊撇帳,因而經營成本較高。

我相信這是一宗事實,真有其事發生,但毫無疑問,這也是一宗公關宣傳。

對比去年底,在金沙中國(1928)也是在去年8月建成的巴黎人賭場,也有一個贏了1.6億元的「女賭神」,該季度巴黎人賭場的中場賭桌莊家勝出率只有18.3%,較平均數20%以上為低,對比同集團威尼斯人賭場同期的中場勝出率,則有25.1%。

估計以上的消息「做到嘢」,有效地刺激了巴黎人的生意,永利當然不甘後人,也來仿傚一番,而洗米華在傳媒方面的「吸睛力」,不容置疑,由他親自披甲上陣,是對永利皇宮的最佳宣傳。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B4%97%E7%B1%B3%E8%8F%AF%E6%8A%AB%E7%94%B2%E5%AE%A3%E5%82%B3%E6%B0%B8%E5%88%A9%E7%9A%87%E5%AE%AE-89472

股神炒股 非單靠研究

【明報專訊】上星期,我在本欄寫了一篇文章,說股神巴菲特的第一桶金,是靠着內幕消息賺回來的。有一名叫「阮逸恆」的長期讀者,他不但常常追看本人的文章,還不時引用和轉載,這一次則引用了《雪球‧巴菲特傳》的內容,指出巴菲特在1954年賺到了第一筆財富,靠的是細心研究公開資料,而不是內幕消息。

大家知道,周顯大師是歷史學家,著有《古史密碼》和《易經密碼》,在史學的世界,史料的可信性非常重要。《雪球‧巴菲特傳》的本質是授權傳記,這往往有着隱惡揚善的傾向,從史料的角度看,好處是有很多第一身獨家資訊,壞處則是可信性存疑。

有研究無消息 賺錢慢

巴菲特出生於1930年,1952年他21歲時,對保險公司「GEICO」(Government Employees Insurance Company)很有興趣。由於Benjamin Graham是這家公司的主席,巴菲特坐火車到華盛頓找Graham。

當年一個寒冷的周末晚上,巴菲特沒找着Graham,卻見到了GEICO的高層Lorimer Davidson,兩人談了4個小時。在下一個周一,巴菲特開始買進了GEICO,數目是他全副身家20,000美元的65%。

有消息無研究 易輸錢

後來,他加入了Graham的公司……以後的故事沒找出處,因為書弄丟了,純靠本人記憶……他對Graham說,買了這股票,Graham問他原因,他說是因為得悉Graham買了,Graham有點不屑地走了,巴菲特很後悔說了這句話,他想補說,我也研究了這股票很久和很詳細。

總括而言,炒股票發財的秘訣是消息+研究,缺了前者,仍然可以賺錢,但速度會慢很多,缺了後者,則輸錢的機會率高很多。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01612155902&issue=20170802

2017年8月1日

自殺也要講公德心

星期日下午一時左右,伊利莎白大廈B座9樓6室發生煤氣爆炸,據傳媒報導,肇因自一名27歲的外藉模特兒,估計因感情事,把木門和鐵閘上鎖,割斷了煤氣喉,企圖自殺。有人嗅到煤氣味,報案求助,單位業主也來了,但開門不遂,當消防員到場後,還未破門,已經爆炸,事主重傷,仍在醫院搶救中。

由於我曾經擁有伊利莎白大廈B座27樓的平台特色單位,因此對這事件也特別有興趣。

首先,這種自殺事件只會發生在外藉人士的身上,皆因他們對於自殺的知識低下,如同鬼畜,才會選擇開煤氣。作為香港人,如要自殺,必然會挑燒炭,這應該是最文明的自殺方式。

單位業主是事主的朋友,兩人同住上址,相信是基於朋友緣故,她才會容許事主和自己同住。但現在單位給爆爛了,如要重整,相信要過百萬元。但這還算是不幸中之大幸,皆因事主如在單位自殺成功,業主的損失將會更大,樓價大約會跌去30%,如果以九百萬元左右的樓價去計算,賬面就不見了二百萬元。

換言之,事主的自殺方式,是坑朋友的所為,說是鬼畜,又或是人渣,應該是恰當的評價。除非,她自殺的原因正是業主撬她的牆腳。

理論上,不單是業主本人,附近受到影響和破壞的單位的業主們,也可以向事主申索賠償。有意思的是,根據統計學,自殺不成的個案,遠遠高出自殺成功,因此,自殺所會遭受到的後果,往往是在死不了之後,身體也受到了嚴重創傷,有時還會毀了容,兼且有可能被巨額民事索償。

我對此事件的評語是﹕「她也許還是死了好過。」不過,也是根據統計學,自殺了一次不遂的人,以後再能成功自殺的機會率也不高,因此,也不排除自殺不遂者會披著毀了容的身體,和一身債務,渡過餘生。這一位外藉模特兒,由於出賣了朋友,也許還會成為千「婦」所指,至少沒有人會收留她同居了。

1993年,日本的鶴見済出版了《完全自殺手冊》(完全自殺マニュアル》),根據《維基百科》的說法﹕「參照法醫學著作討論與分析自殺的各種方法……

該書主要介紹藥物、上吊、跳樓、割腕與刎頸、撞車、煤氣中毒、觸電、投水、氣斃、自焚、凍死及其他自殺方法如餓死、被動物咬死或以其他物理形式致死方法。書中詳細說明各種方法的過程,以痛苦度、麻煩度、死狀、牽連程度、衝擊與致死度多種評價;書中介紹各種自殺方法的生理反應(包括自身感受),與各種方法之相關說明,如介紹各種市面能購得的藥物致死之劑量、日本之各種自殺的「熱門地方」等,每種方式均附實際案例;書末附有自殺者統計情況,包括以各種自殺方式、男女之間各種方法、自殺月份、世界主要地區自殺率等比較。」

作者的結論是,自殺的最佳形式,還是上吊,不但死亡率高,而且不打擾別人。在死亡率高方面,近月香港連續有三宗強姦案疑犯上吊身上,則此說應無疑問。說到「打擾」,這是日本人的至忌,因此他們會選擇去荒無人跡的大森林去上吊,絕對不會像其他人種般缺德,在別人的房子裏自殺,損害業主的樓價。

不過,在大森林中上吊,是日本從來皆有的做法,先於鶴見済的提倡。事實上,日本有許多專門供人上吊的大森林,裏面有不少屍體。

《完全自殺手冊》的中文版在台灣和香港發行後,也出版後,成為了禁書。鶴見済後來又寫了4本書,其中2012年的《脱資本主義宣言》有出版中文版,我也買了一本。

如果要比較日本人的上吊和香港人的燒炭,我會說,燒炭對自殺者比較舒服,上吊的好處是可以在室外進行,不會影響到單位的價值……不過香港也許沒有日本的自殺大森林。然而,當年香港人的燒炭盛行,一部份是在離島渡假屋,另一部份則是在自住的負資產物業,這也不會傷害到第三者的利益。

本文的主題是﹕一個人、一個民族的品格和公德心,只要看他/她用甚麼形式來自殺,也可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7/08/01/010065982.shtml

複製人的可能性(上)

馮紐曼(John von Neumann,1903-1957)在1949年完成了「自我複製機器」抽象分析﹕

「在一個大容器內,漂浮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零件,那麼就不難想像自動機的工作原理自動機本身也是漂浮在這樣的環境中,其主要的活動就是拾取零件,組合起來,或者發現聚合的零件,將其拆解。」自動機的體內當然有一張藍圖,它只要踫上適合的零件,就能依照藍圖,複製自己。

他所說的「自我複製機器」,在原理上,同基因沒有分別。4年後,華生(JamesWatson)和克里克(Francis Crick)提出的DNA原理,基本上與此相同。假設「自我複製機器」真的製造了出來,又是否可以視為生物呢?杜林(Alan Turing 1912-1954)創造出來的「杜林測試」是這樣的﹕兩個房間,一間放一部電腦,一間放一個人。一個人分別同電腦和人用文字交談,但他看不見誰是電腦、誰是人。如果他在最終不能分辨出誰是電腦、誰是人。那麼,我們可以說,這部電腦已有了與人類相同的智力。

如果一部「杜林機器」還懂得自我複製,那麼,它能算是智慧生物嗎?現在,人的一部份已可用機器來代替,例如鋼和螺絲來代替斷折了的骨頭。在可見的將來,人類將有越來越多的部份可由機器來取代、或者加強原有的能力。在遙遠的未來,不排除人類可用機器來增強腦力,甚至完全用機器來取代腦袋。Marvin Minsky預言,智慧型機器人最終比人類更聰明,當人類的科學研究能力到達極限時,智慧型機器人便會取代人類,接手科研工作。Daniel Dennett(1942-)甚至預言,人類將與電腦結合,成為某種形式的機器人。到了這時,人類和機器還可以分嗎?或者不如說,人類和機器的界限,本來就難以定義?

克隆並非複製。

基因通過2種方法去複製自己,1種是性,另1種是非性方法。性是與另一個體混合基因,繁殖出來的下一代,只擁有自己的一半基因。人就是性交繁殖的生物。克隆是用非性方法去繁殖,下一代的基因,是自己的100%,除了有極少極少部份的基因突變之外。克隆的繁殖方式,是分裂自己,病毒就是利用克隆繁殖的生物,廣義來說,人類體內細胞的新陳代謝,也是「局部地區性的克隆」。

現在有一幢大廈,你要在它的附近,建造100幢一模一樣的大廈。你有2種方法選擇﹕第1種,是依照大廈的一磚一木,完完本本的複製出來。這種做法固然可行,但是所需要的信息太多,例如說,你必須量度每一條鋼筋、每一塊磚頭的位置、大小、成份,乃至於每一個分子、每一顆原子的排列方式,整幢大廈的所有信息,統統都得落齊。大量的信息意味著大量的資源,顯然並不經濟。第2種,是製作1張藍圖,按照本子來複製大廈。複製藍圖的成本,當然比重新量度大廈划算得多。

基因就是藍圖,依著它,生物體由是製造。克隆就是先把藍圖「影印」,藉此複製出差不多完全一樣的生物體。

是「差不多完全一樣」,而非完全一樣,因為依照藍圖造出來的產品,就算藍圖在複製的過程中並無任何的信息流失,產品和產品之間,也無法避免有極微小,正如由同一生產線製造來的同一型號汽車,出廠後也難免有微小的分別,出廠後,分由不同的車主購買、駕駛,又是10年、20年、30年,經歷了種種的損耗及維修,縱使是同一型號的汽車,其外觀和結構的差異必然也更大,一眼就能分辨。克隆繁殖出來的生物,也一樣。同卵子孿生子相等於克隆的產品,兄弟間雖然極度相像,也非全無分別。

http://www.winmoney.hk/famous/%E3%80%90%E8%82%89%E9%A3%9F%E9%87%91%E8%9E%8D%E5%9C%88%E3%80%91%E8%A4%87%E8%A3%BD%E4%BA%BA%E7%9A%84%E5%8F%AF%E8%83%BD%E6%80%A7%EF%BC%88%E4%B8%8A%EF%BC%89%EF%BC%88%E5%91%A8%E9%A1%AF%EF%BC%89%EF%BC%88/

無聽沈大師話 走甩恒大呻笨

【明報專訊】2015年12月24日,我刊登了一篇文章「一位股壇大師和我聊天時,說在過年之後,內地莊家將會喪炒隻恒大地產(3333),理由是這隻股票的市值大、但又貨乾,因此不難挾高,而且又因為沽空多,有對手,一旦挾高,便可以無限贏錢,利潤十分吸引。」

現在我開估這一名股壇大師究竟是誰,答案就是本人向來尊敬的沈振盈大師。這股票在他發表言論的時候是6.5元,但現在已經是20元以上了,如果聽勸告買了,現在已經發了大財,咔嚓咔嚓的數着銀紙了。

不過,這也需要等上一年多的時間,才能修成正果,風水佬呃你十年八年,在風水佬這功能組別而言,沈大師的預言一年便開始生效,1年半便已建功,可說是神奇到了極點。

「風水佬」年半時間已修成正果

其實,在這之前,沈大師還告訴我一單消息……請恕我不能公開,因為我不知他究竟有沒有買到……之後好快已經公布消息,股價立時升了幾成。

以上兩宗,我都沒有買,所以非常後悔。因此,我有意快點約沈大師吃飯,再套他的消息。這一次,我可沒這麼笨了,他給的料,一定要買。這也怪不得我的司機是他的忠實擁躉,每個月付幾百元subscribe他的專欄,已經好幾年了。

有關本人的新書事宜:《財技密碼》已經修改完畢,不日將會出版,現正撰寫《炒股密碼》十周年記念版,估計在年底可以出版,至於《古史密碼》和《易經密碼》,據出版社說,仍有補書,我想,這種學術書籍,能賣1000本,已經寸身言謝,謝天謝地謝上帝了。(按﹕寸身言謝的上聯是「十口心思,思君思國思社稷」,另一無人不識的下聯則是「八目尚賞,賞花賞月賞秋香」。)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01528944404&issue=2017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