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業的世界,打工仔為老闆闖禍的事情並非罕見,尤其是大型公司。例如說,在美國的麥當勞,一位老太太接過了一杯咖啡,失手傾倒了,因咖啡太燙而燙傷了,結果賠償了天文數字。而在香港,連鎖餐廳因員工清潔不力,甚至是有蟑螂在食物中,結果倒霉的也是僱主。
但是論到因為員工出錯,而導致公司蒙受莫大的損失,莫過於金融機構。在上星期,瑞銀在英國的交易員阿多博里因為未經授權而交易,造成了該行的二十億美元損失,只是云云個案中的其中一個而已。在1995年霸菱銀行的李臣和大和銀行的井口俊英,2008年的法興銀行,都是「血腥斑斑」的例子。
金融世界是很脆弱的。以香港的證券界為例子,如果有一名普通的交易員忽然發了神經,把鍵盤亂按,或者不是亂按,而是按錯了股票號碼,仙股按成了數十元的股票,又或是按錯了數額,一部前台機已可令公司蒙受以千萬計的損失。
而這種負責操縱前台的交易員足足有數千人之多。客人打電話來買賣,經紀聽錯了,因而下錯了盤,公司也得賠償。更莫說在電腦控制的世界,一旦電腦出現故障,前台的終端機可以亂來買賣,證券行完全束手無策,幾年前,新鴻基證券發生的451億元錯盤事件,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
以上例子是企圖說明,在金融的世界,如果是以現在的科技來說,根本不可能完全防備出錯。固然這些交易員都是違規交易,可是縱使他是違規,牽涉到這麼大的資金,是否單憑一個交易員就可以決定呢?打個比方,如果銀行有一個職員決定違規貸款給一個客戶,貸款額是一百億元,是否他只需要偽造一些文件,就可以做到呢?答案是不可以的,因為一宗涉及一百億元的貸款,是經由很多人經手,需要知會很多高層,才能批核,所以這根本無法作假。
但是一宗龐大的外匯交易只需交易員本人,以及他的上司的核准,就可以成立。這中間的可以弄虛作假的機會自然很大。
在以前,金融機構的規模通常不大,據說恒生銀行的創辦人何善衡也有親自坐盤,在市場操作。但是在今天,金融機構大得不能倒,它只能授權給員工去負責。在貨幣的世界,數額龐大而利潤微薄,一天升跌1%已經是了不得的大事。
所以一個普通的交易員每天處理的金錢都是天文數字,遠遠高出於他的薪水。更有甚者,交易員通常薪水很高,而且是完全憑藉炒作成績去決定花紅。這種薪酬架構,對於心術不正者是一個莫大的引誘。
在以前,金融機構最重要的是信用,人們用很多年的時間去建立信用,因為信任才是最有效的防止作弊辦法。那時的少年十幾歲便入行,老闆會觀察他多時,對他的人格有了信心,才會承擔以更重要的工作。但是現在,凡事都看數據,金融機構聘請一個員工,最重要的,是看他的學歷,而在觀察清楚他的人格之前,已經賦予重大的任務,這自然增加了因誠信出錯而生的風險。
總括而言,金融風險是永遠皆有的,問題只是在於金融機構的規模膨脹得太快,所以蒙受損失的數字也在迅速提升而已。
https://hk.epochtimes.com/news/2020-04-03/50706715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