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我有一個同炒股小朋友交流的chat group,前幾天,他們鋪出了碧桂園服務(6098)收購某間叫「文津國際」公司的股權兼債權,購入價是35,920,000元人民幣,而這間公司的資產淨值42,648,212.74元。
由於該公司的股東楊美容和周淑婷是碧桂園服務的非執行董事,以及和大股東楊惠妍是關連人士,因此,小朋友們的評語是:「奇葩,蝕錢兼關連人士。」
我對這評語的評語是:
第一,這不是奇葩,同類事件常有發生;
第二,獨立估值師的估值不一定準確,更加不一定可靠,可以視乎狀况給予「酌情」。順帶一提,就算是穆迪、標準普爾,都不一定準啦,否則點會有次按?
第三,把價格調低,以注入上市公司,是常見的做法,皆因如果是上市公司用溢價去買,交易所肯定不批准。
上市公司溢價收購 難獲交易所批准
幾年前,我搞《香港投資日報》,有上市公司投資了兩成,其實是好少錢,不過問來問去,問到煩晒,我說你老闆都應承咗,有乜問題?他說因為我和幾個創辦人的股份成本價低過他們,所以驚過不了審計。後來我說,我們在公司打工,用薪水來購買股權,計掂了條數,才可過關。所以,為了容易通過交易所,還是折讓價賣給上市公司,比較多快好省。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86978112889&issue=20200416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