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日

如何計算古代的白銀價值

老友常威寫了一本《大清亡國關慈禧蛋牛治》,應該是世上第一本用廣東話寫的歷史書,文筆生鬼有趣,而且是從另一角度去看清朝的這段歷史,也講出了不少罕為人知的史實。論到史觀,我有點不同意,但也不能不否認新意十足,當然了,凡是有新意的史觀,很難令人完全同意,這也是一個必然。

常威邀我為這本書寫序,我爽快地答應了,但由於太忙,遲了動筆,想寫時,書已開印了,唯有大大字把我的推介印了在封面。話說我看完了本書,也滿意其內容,只提出了一點小小意見。

這意見究竟是甚麼呢?就是大清帝國用的是銀本位貨幣制,當涉及金錢時,必然用白銀來表達數目,而常威就很細心地把白銀折算成人民幣。

他用的方式,是把白銀現價來作切換,也即是說,幾百元人民幣一兩白銀。表面上看,這是最合理的切換方式,然而,想深一層,這種切換卻忘記了,在當年的銀本位制,白銀的價值遠遠高於今天,因此,用今天的銀價來切換當年的白銀價值,並不能夠反映其在當時的價格。

其實,這種錯誤切換,並不限於常威的這本書。在中國,寫歷史通俗作品,已經是一種專業,不少人賴以為生,寫到內容,自然也少不得要作出當年白銀價的現代切換。當代中國作者一般會用當時的白米價格,來作出切換,也即是說,當時一兩白銀可以買上多少白米,就是其價格,而當把一兩白銀所換成的白米數量,對照今天同等數量的白米價格,便能夠算出當年的一兩白銀,能折算成現代多少人民幣了。

然而,這種算法,又有甚麼問題呢?

答案是﹕當年白米相對價格,比今日高得多。因此,這種切換方式,也並不能夠反映當時/今天的白銀兌換價值。

這一百多年來,人類的生活水平大幅進步,其中的一個顯著進步,就是糧食的價格大幅降低了。換句話說,人類花在填飽肚子方面的支出,佔整體支出的比例越來越少,也即是說,白米的價格也相對越來越低。

因此,用白米來換算白銀價格,也大有誤導性。

然則,如果按照周顯大師的高見,把古代的白銀換算作為現代價格,應該用甚麼方法去作切換,才最能表達真實的狀況呢?

我的高見是,用「人均收入切換法」,才是最準確的:先計算出在當時的人均收入是幾兩白銀,或者用簡單一點的方法,就是一家四口生活,需要幾兩白銀來過一個月日子。然後,再憑此來換算今天的人均收入,或者是四人家庭的生活成本。這才是準確計算出當年的白銀真實價值的方法。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8/08/02/010095779.shtml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