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5日

從邯鄲學步說到成龍的步姿

 「邯鄲學步」的故事來自《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晋朝的葛洪在《抱朴子·雜應》用另一方向解釋說:「所謂進不得邯鄲之步,退又失壽陵之義者也。」

「壽陵」是燕國的地名,「邯鄲」則是趙國的首都。至於「餘子」,《左傳‧宣公二年》說﹕「及成公即位,乃宦卿之適子而為之田,以為公族,又宦其餘子,亦為餘子,其庶子為公行。

從以上可知,卿的兒子分為三種﹕適子、餘子、庶子。「適子」就是嫡子,「庶子」就是妾的兒子。說到「餘子」,這名詞常常出現,例如說,《周禮‧地官‧小司徒》說:「凡國之大事,致民﹔大故,致餘子。」

《管子‧問篇》說:「餘子父母存不養而出離者幾何人?餘子之勝甲兵者幾何人?」《呂氏春秋‧報更篇》說:「張儀,魏氏餘子也。」

根據唐朝的杜預的《春秋經傳集解》說:「餘子,嫡子之母弟也。」清朝的考據學家孫詒讓則提出了另一種見解:「六十以上已受室者受田為『餘夫』,餘夫為羡卒,亦通謂之『餘子』。唯十九以下未授室之餘子,則不得為餘夫,此其異也。」(按:「羡卒」即是後補軍人的意思。)

我的看法是,卿大夫正室所生長子是嫡子,其他兒子是餘子,而餘子就要當後補軍人,以上解釋並不互相矛盾。餘子可以是19歲或以下的少年人,也可以不是,但餘夫則肯定要是20歲以上,已婚,並且已由政府發給了免費田地。

每個人的步姿都不相同,電腦可以從步姿辨識出人的身分,和人面識別一般的準確。至於不同國家的人民,其步姿是否也不同,這也想當然應該如此。這好比西方人寫英文字母,和東方人的寫法,其筆跡也大有不同,一看便知。

戰國時代的邯鄲是趙國首都,壽陵則是燕國的地方,兩國相鄰,皆是位於北方。西元前386年,趙敬侯遷都於邯鄲,80年後,趙武靈王進行軍事改革,是為之「胡服騎射」。莊子就是這個時代的人物,也許軍國主義令到邯鄲人走路特別昂首神氣,也是很可能的事。

現在忽然把故事說到日本,我看到一些講戰後日本的評說,是日本人在戰後的步姿也好看了,人看起來更為修長,原因是,國家工業化了,農民少了,因此走路也走得比較好看。原來像種田、負重這些行為,令到人的腿子受壓,因此必須膝蓋微彎,以承受壓力。這樣子,走路就不好看了。但當國家富裕了,農民的數目少了,負重的工作也少了,人民的腿子和步姿也就會修長起來。

再把這故事拉到中國,以前的人的腿子比較能負重,因此蹲成為了國民習慣,就是到了國外,也不時看到。現在則很少見到了,想來正是因為國家富裕了,腿子虛弱了,蹲比站更辛苦,也就不蹲為妙。

看了以上資料,我方才省悟,為何成龍的步姿如此奇怪,跑步時,活像蹲著來跑。想來他少年時,紥馬太多,形成了下盤沉重,久而久之,形成了這奇怪得像鴨子的步姿。至於他的師兄弟,為何沒有這步姿,我會回答:「因為成龍的功夫練得最深,仔細看,七小福當中,還以他的身手最佳。他的成功,並非倖致的。」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s://www.orangenews.hk/zhuanlan/145423.jhtml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