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戀殖者寫過文章,說當年英軍保衛香港,士氣勇猛,諸如此類,這當然是不懂歷史的無知之言,但卻不明所以地把這謠言傳播甚久,今日我在這裏,且便把這戀殖者的謠言打破吧。
當日本在1941年12月7/8日偷襲珍珠港,並且向英、美兩國宣戰,隨後英國在9日向日本宣戰,日本的攻打香港,已是不可避免的事實了。
當時,英國的評估是香港不可能守得住,邱吉爾的說法是「not the slightest chance」,因此,棄守香港是最佳戰略方法。然而,不戰而棄,非但有損士氣,而且作為國家領導人,很難有這決心。在中國近代史的類比,好比1937年,蔣介石死守南京,以災難性的失敗告終,在1947年,毛澤東卻棄守延安,2年後統一中國,可見得兩人在水平上的分別。
然而,如果硬要死守,也不無作用。當時的港督是楊慕琦,邱吉爾對他的建議是﹕「Every Part of (Hong Kong) Island must be fought over and the enemy resisted with the utmost stubbornness. Every day that you are able to maintain your resistance you help the Allied cause all over the world.」
明知要輸,為甚麼要死守呢?這可從日本1945年死守沖繩島來作類比﹕沖繩島在美軍的強攻下,必敗無疑,然而死守的戰略作用,一來是令到美軍受到最大損失,減輕日後本島作戰的壓力,二來是希望打怕美軍,令到對方接受日本有條件投降,從而得到更有利的和談條款。
當時的日軍參謀本部,評估打下香港,需要半年。它在12月8日凌晨3時20分偷襲珍珠港,上午8時30分空襲香港,13日攻下了新界和九龍,18日開始攻打香港,25日聖誕節,楊慕琦便舉白旗投降了。如果計算數值,當時香港守軍有10,717人,陣亡1,679人,即是說,陣亡率是15.6%,傷亡率則大約是三成左右。根據軍事常態,30%的傷亡只是戰鬥力量崩潰的下限,甚至不乏反敗為勝的例子,以敗軍而言,這數字只能算是不過不失,如果以二戰的慘酷來說,這數字就是很怕死無能了。
理論上,如果楊慕琦不戰而降,是犯了英國法律,假如最後英國打勝了,他回到英國,是要被判罪坐牢的。但現在,他是打輸了仗,因不敵而投降,因而無罪。所以說,他是以「最早的可能」(earliest possible),快速地投降了,簡直是窩囊廢到了極點。
如楊慕琦死守香港,會有甚麼後果呢?香港當然會失去,英軍的死傷會增加一倍以上,但是在未來,日軍的進攻新加坡和馬來半島,將會困難得多。簡單點說,現在的死戰,是為了減輕未來己方的壓力。英軍的窩囊,是稍懂軍事的人都會知曉,戀殖的無知者自然不可能明白。
圖:法新社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s://www.orangenews.hk/zhuanlan/145994/%E3%80%90%E5%91%A8%E9%A1%AF%E5%B0%88%E6%AC%84%E3%80%91%E9%A6%99%E6%B8%AF%E4%BF%9D%E8%A1%9B%E6%88%B0%E8%8B%B1%E8%BB%8D%E6%9C%89%E5%A4%9A%E7%AA%A9%E5%9B%8A.jhtml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