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3日

一籃子物品貨幣之弊

今天想講一講張五常建議了很久的「以物品成交價作指數為錨的理想貨幣制」。張教授的文章向來是我的至愛之一,從小拜讀,簡直是茅塞頓開,受益良多,所以我對他是非常尊敬的。但是,在學術之前,沒有老師大師,只有真理,而我認為,以一籃子物品成交價作為指數為錨的貨幣制度,是行不通的。
張教授的想法,是由一籃子大約30種的物品,一半在期貨市場選擇,一半在批發市場選擇,不需要全部都是中國市場,但要成交量多,而且市場價格是要給公眾知道的。值得注意的是,這一籃子物品不能完全是物價指數,因為物價指數的一部分,是不能在市場上成交的,也即是說,沒有客觀數字的。
當然了,貨幣必須有增長,也即是製造通脹,才會對經濟有利。佛利民的看法是每年固定地增加幾個巴仙的貨幣量,根據張五常的想法,只要把一籃子之內的物品指數每年增加幾個巴仙,便能有效的控制貨幣增長量了。
張五常的建議,是一籃子物價的調控應該是「上三下二」,即是通脹時的上限是3%,通縮時的下限是2%。這可以把官員的權力和濫用權力減至最少。就「上三下二」這個想法,只就這一點而言,我是很同意的。唯一的缺點是,以現時許多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2%至3%的貨幣增長速度,應該是不足夠的,但如果是經濟增長率之上,再額外加上2%至3%,則又好像太多了。
好,現在到分析和討論了。
首先是一件小事:一籃子物品的指數比率,是不是要向公眾宣布呢?張教授認為是不需要的。這當然也是可行的,但是,如果公眾不知,那就可能造成了政府官員的腐敗機會。此外,一籃子30種物品的指數是不可能永遠不變的,這就像指數成分股,不時隨著時間改變,最少也要偶然改變其所佔的比例,如果是黑箱作業,不讓公眾知曉,也會造成腐敗。
在述及「上三下二」的原則時,張教授已說明了立場:他想將官員的arbitrary權力減至最低,但是,一籃子物品的掛鈎,恰好就是令到官員有更多權力的做法。
所以呢,如果是採用了一籃子物品的成交價來作貨幣的錨,官員們所能運用的權力,當和浮動匯率制的分別不大。反而是現時香港所實行的固定匯率制,緊盯著美元這主要貨幣,更為簡單,官員們可動手腳的機會更可減至最低,而公眾也獲得了最佳的知情權。
說完了小問題,過兩天再說一些更嚴重的問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