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帶了姐姐出來,跟我談一宗生意。閒聊之時,姐姐說及她曾經寫過一個計劃書,交給了施永青的團隊,希望施先生投資她的項目。她說:「我進入了最後一輪,但結果還是失敗了。」
據她所說,施永青的這個基金,只要接受了計劃書,最高可以投資一千五百萬元。我在近期也看過了施先生寫的一篇文章,這個基金好像還在運作著,不過細節我就不清楚了。
對於朋友姐姐的說法,我的回應是:「看計劃書來決定投資,是一件十分愚蠢的做法,很少有成功的例子。」
其中的原因,當然有很多。
第一,懂得寫計劃書和做presentation的高手,多半不懂得做生意。
第二,創業講求的是隨機應變,而不是計劃,因為事物的發展往往不依從計劃而走,創業時初期的想法,和後期獲得成功的做法,往往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我常常說一句話:「創業是非常愚蠢的一回事,因為是沒數可計的,初時只是憑著一股傻勁去蠻幹,只是因為天份、努力,加上運氣,碰巧成功吧了。」
我相信「中原地產」初成立之前,施永青如果拿出一份計劃書,去求資金,肯定會被打回頭。
「莎莎」(178)的郭少明夫婦,在當時,很可能連計劃書都不懂得寫吧?在美國的那些科網公司,可能在車房創立,初時多半只是為了好玩,哪有甚麼計劃可言呢?
其實,做生意的成功與否,看的並非是計劃,而是經營的手法。一個人懂不懂做生意,必須要看他怎去經營一盤生意,才能夠知道。
所以呢,如果要搞創投,在別人創業之前,看計劃書,是沒有指標作用的,而必須是在那人創業了一年兩年之後,有了公司,有了業績,也即是有了指標,創投基金也不用去看計劃書了,只須親自去觀察其經營的手法和模式,以及那人的管理風格,心中便有了一個譜,那就可以決定值不值得投資了。
我的經驗是,成功的投資,在初期看上來,從會計學的角度往往是很愚蠢的,成功的人也並非總是很聰明的人,創業時投入和決心的重要性是很重要的,而在創業的初期,投入和收穫的代價,往往不成正比,所以我說,創業永遠不是計劃,也需要一股勇往直前的蠻勁,才有可能成功。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