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本周三发表了《2020年施政报告》,提出香港特区政府将会继续投资基建,预计未来数年平均每年将超过1000亿(港元,下同)。今年以来,因为开展疫情纾困措施,特区政府的财政储备已由三月底时的1.1万亿骤降至8000多亿元, 在这样的背景下特区政府依然坚持基建的高投入足见其重要性。近年来,香港特区政府的基建支出一直在1000亿元左右。2018年政务司司长张建宗也曾表示过,特区政府未来十年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总投资将超过1万亿元。可见,这是特区政府近年来一以贯之的政策重点。
香港基建一直享誉国际,也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19年全球竞争力报告》,香港在基础建设方面的竞争力排名全球第三。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MD)公布的2020全球竞争力报告,香港基建的排名也由22位升至14位。但是,盛名之下的香港基建近年来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基建多波折几乎成为一种常态,一些大型项目面对重重阻挠严重延期造成资源浪费和社会不满,一些基建项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停滞不前。对这些基建项目来说,不是没有规划策略,也不是没有资源,而是由于社会分化,在众说纷纭中未能权衡轻重。
此次《施政报告》的基建部分以民生为主,建议立法会批准把由整体拨款资助的每项小型工程开支上限,由3000万元提升至5000万元,相信可加快与市民生活相关的工程,例如学校和文化健康设施翻新,改善环境卫生以及道路、渠务、供水等等。这些新的举措毫无疑问可以切实改善民生,不过从总体上来看这对香港基建来说仍属小补。
在交通方面,《施政报告》承诺要加快落实《铁路发展策略2014》,包括港铁将于年底向政府提交南港岛线(西段)项目建议书,以及邀请港铁就东涌线延线、屯门南延线及北环线展开规划和设计。这个计划开始于2014年,到现在进展寥寥,相比起内地其他地方兴建地铁路线的速度实在过于拖拉。
香港最重要的民生基建莫过于房屋问题,而最首要的莫过于土地问题。对真正的大格局基建“明日大屿愿景”,林郑在《施政报告》中也表示将努力争取开展有关研究。“明日大屿”计划在交椅洲和喜灵洲一带,打造4个中部水域人工岛,填海面积由1000公顷增至1700公顷,预计将建设26万至40万个住宅单位,容纳70万至110万人居住,最快2032年入住。计划总兴建年期30年,工程开支5000亿元,政府分阶段付款,每年支出约166亿元,从财政上来讲完全足以支付。这项计划早在本届政府初期,就由团结香港基金提出可行性报告,但是近年来被一些反对派以文宣武吓手段阻止,夸大成本,创作出“万亿储备,倒钱落海”的不实标语。现在随着香港国安法落地,未来研究的氛围可能会更务实、更有成效。
总体上来讲,香港特区政府接下来在基建上的重点应该是加强管治和管理能力,搞好微观管理,也许比宏观政策更重要得多。(作者是《香港新报》前主笔、财经作家)
https://m.huanqiu.com/article/40rmV8sn9GW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