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2日

直觀標準與趙盾弒靈公

趙盾(西元前655年至前601年)也即是「趙宣子」,晋國的卿大夫,在晋文公和晋襄公兩朝歷任要職,根據《左傳‧文公六年》:「宣子於是乎始為國政,制事典,正法罪,辟刑獄,董逋逃,由質要,治舊洿,本秩禮,續常職,出滯淹,既成,以授大傅陽子,與大師賈佗,使行諸晉國,以為常法。」簡單點說,他是一位好官。

趙盾執政20年,晋襄公死了,遺言是要扶立太子夷皋繼位。由於夷皋的年紀太小,在同文武群臣開會時,趙盾提議改由襄公的弟弟公子雍繼位。最重要的是,公子雍身在秦國,而秦國和晋國向來友好,成語也有云﹕秦晋之好。如果由在秦國長大的公子雍去當國君,秦國一定很高興。

另一幫人則建議公子樂,然而公子樂的母親出身不好,同時是兩任國君的妃子,公子樂的名聲也不高。後來,擁護者企圖把公子樂迎回晋國,趙盾索性把一行人全都殺光光,並且著手屠殺其擁護者。

然而,太子夷皋的媽媽一哭二鬧三上吊,鬧個不停,由於夷皋是先君親口所立,最有合法性,因此,最終還是得勝了,成功繼位,是為晋靈公。

趙盾扶立幼君,也有好處,就是可以借機攬權,順便排除異己,絕不手軟。在這之後的十幾年,他權勢滔天,就像國君無異。

然而,當晋靈公長大後,便有心和趙盾爭權。他派人暗殺趙盾不遂,趙盾逃出了首都。過了幾天,趙盾的弟弟趙穿把晋靈公殺掉。趙盾回到都城,迎立晋襄公的異母弟弟、晋靈公的叔叔為國君,是為晋成公。

現在才講到最有名的事件,就是太史董狐對此事的記載是:「秋七月乙丑,趙盾於桃園,弒其君。」

趙盾當然大呼冤枉:我沒有殺他呀!董狐的解釋是:「子為正卿,入諫不聽。出亡不遠,君弒,反不討賊,則志同。志同則書重,非子而誰?故書之曰:『晋趙盾弒其君夷皋。』」

在此之後,這位太史董狐,被視為最忠於歷史的史官,因此文天祥在《正氣歌》中才會說:「在齊太史簡,在晋董狐筆。」

這證了,事實並不絕對重要,重要的是行為、立場、對事實的詮釋:趙盾回國後,沒有把殺掉國君的凶手去繩之於法,也即是今日所說的,不篤灰,不割蓆,而他又是此事的最大得益者,證明他們立場相同,所以,不管晋靈公是不是他殺的,也照入他的賬。當然,至於晋靈公究竟是不是該殺,又是另一回事了。

博奕論上,有一個叫「Intuitive criterion」(直觀標準)的名詞,簡單點說,就是不用考思太多,只要用直覺想出了利益最大(higher utility levels)的一方,那就是結論了。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20/03/12/010142546.shtml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