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議會選舉,多名民主派素人勝出,謝偉俊認為他們沒有從政經驗,只是滿腔熱誠,擔心會浪費資源,甚至為出席區議會的官員擔心。民主黨的涂謹申則說,區議會討論的衛生問題、大廈管理等基本民生問題「唔會走咗去」,有人擔心素人沒經驗,但他們不少是學歷高的素人,學習能力快。
在議會中,稍為認識的不算,我有三個好朋友,謝偉俊和涂謹申是其二人。對於以上議題作為案例,我並不打算作出個別評論,一如既往,我只評論事件的理論。
第一是學歷高低問題,很奇怪,學歷高低和區議員能力的相關系數並不強。香港政治有所謂的「區佬」,學歷不高,地區工作做得很好,民主黨也有大量這樣的中層人員,月前離黨出走,另成了「區域議政」,在這次選舉中,奪得了22個議席。原因是,區議會的工作很多很瑣碎,這需要細心和有心,多於學歷。當然,你可以說,如果有學歷再加上細心和有心,不是更好嗎?
第二,新人加入,加快新陳代謝,是一件好事。問題在於,這究竟是常數,還是個別事件?至少,謝偉俊和涂謹申兩個人,都應該算是吧?否則謝焉能在風雨飄搖中,還能連任,涂的當上超級區議員,更加說明了一切。
我常常說的金庸小說中的明教和五絕事件,明教眾高層在20多歲時已身居高職,《射雕英雄傳》的五絕在30多歲時已位列高手,一直維持到70、80歲。美國立國時,總統位子由國父們輪流坐,霸了位子幾十年不放,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時,也有類似的情況,後來到了鄧小平時代,定下了強迫在某年歲退休,方才解決了問題。
簡單點說,在同一屆中素人太多,反而令到以後的素人更加難以上位。這是替代的定律。
第三,在一個政府的,為了更有效率地存續,必須維持一定的新陳代謝比率,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蘇聯在1917年成立,把前帝俄的外交人員全換了,而且當時蘇聯對於資本主義的舊制度很不滿意,後來他們的外交人員和西方簽和約,以及種種的外交協議,由於不熟悉、甚至蔑視西方的外交傳統,鬧出了不少麻煩。
以上只是理論,皆因今日的區議會並非全盤換過,民主派的舊議員還是有大量當選了,因此應不存在太大的接續問題。但單從理論上來講,素人上場的數目應有一個最低的閾值,方能保持到存續的穩定性。但究竟這數目為何,就非單從哲學性的思考所能探知了。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9/12/04/010133437.shtml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