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31日

飲食業冷暖極端李嘉誠基金知否?

因應面臨的經濟衰退,李嘉誠基金會早前宣布捐款10億元「應急錢」。

查李嘉誠基金會自從1980年成立,至今已捐出了260億元,是香港最大的善長仁翁。其中80%是花在大中華地區,主力當然是汕頭大學,至於10億元的單一捐贈,就本人的記憶,除了香港大學的李嘉誠醫學院外,就數這一次,由此可以見得,一,我們面臨的經濟困境是如何的險峻,二,李先生是如何的重視此事。

第一期「應急錢」剛剛推出,計劃先動用2億元支援飲食業,合資格的中小型食肆每間可獲6萬元「應急錢」,只要申請者符合中小企定義,僱用少於50人,持有效商業登記及飲食業牌照,便可申請。

我們當然相信李嘉誠的管理能力,相信絕對不會像香港政府般可笑,搞到唔湯唔水。基金會也講明了,將以最信任的態度,訂定最簡易的批核過程,毫無疑問,李先生寧願有極少數的濫用和欺騙,也要盡快把錢交到需要應急的人的手上,這是正確的態度。

相比起港府為了防止公帑被濫用,搞派錢手續搞了一年幾,還未派完,更加見得李先生在金錢管理方面的洞見,絕對不會因小失大,與細眉細眼的陳茂波相比,高下立見。

飲食業在產業鏈方面的特色是,它對GDP的貢獻不算大,但卻吸納了大量的低下階層,也養活了不少中小企,因此,其盛衰更能影響到民生。從我的眼光看,這也影響到市民的口腹之慾,以及遊客的印象觀感。

現時飲食業的狀況,比2003年「沙士」時更嚴峻,整體營業額大跌三成,近兩個月來,已有200家食肆結業及遣散員工,因此,基金會的6萬元派錢,雖然有點兒杯水車薪,但也是來得及時。

然而,現時飲食業的經營狀況雖然惡劣,但其劣況也並非100%的平均分布,先不論黃絲們的宣傳說,黃絲餐廳人頭湧湧,生意比以前更佳,就我所知,屋邨酒樓生意的影響也不大,我中午時去官塘的餐廳,也不容易找到位子。然而,灣仔、銅鑼灣、尖沙咀的餐廳生意,卻丟了八、九成,這些貼地的社會狀況,我這些食客才會知悉。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9%a3%b2%e9%a3%9f%e6%a5%ad%e5%86%b7%e6%9a%96%e6%a5%b5%e7%ab%af%e6%9d%8e%e5%98%89%e8%aa%a0%e5%9f%ba%e9%87%91%e7%9f%a5%e5%90%a6%ef%bc%9f-194627

無知搞死了香港股市

【明報專訊】有人問我:「你批評證監和交易所打壓細價股的政策完全錯誤,但是不是有可能,你才是錯誤的一方呢?」

我回答說:「事實證明一切。現在澳門正要設立類似NASDAQ的交易所,意圖搶香港的細價股市場,中國內地也已放寬了諸如逆向收購等財技活動。為甚麼我們認為是洪水猛獸的做法,別人搶着來做?這豈不是恰恰證明了我們走的是錯路、是死路嗎?」

我續說:「另一方面,市場也可證明一切。香港市場的市值成交量比是偏低,也是狠狠的對證監和交易所打臉。」

以上這些問題,肯定李小加解答不了,肯定歐達禮解答不了,也肯定梁鳳儀和張華峰解答不了,皆因這是鐵一般的事實,這些人對於市場的無知,也逐步打死了香港市場。雖然,有些業界人士認為,這些人的其中一部分,是有心整死香港市場,這些政策都是精心構造出來的糖衣毒藥,他們還弄了一個群組出來,大罵這些禍港人士,但他們當然不敢明言,只敢在群組中偷偷的講,否則不怕被算帳咩!

近來聽到最好笑的笑話,是盧偉聰原來有個「危機管理碩士」學位。我叫了出來:「他都算識得危機管理?」

對方懶洋洋說:「下星期他便退休了,話唔定一哥家人早有安排,下月退休後離開香港,繼續咬他的長糧,又唔怕有人沒收他的資產,這幾個月來的危機,的確處理得很好呀!」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72463251555&issue=20191031

2019年10月30日

反政府意識形態的反噬

話說有一位仁兄,進入了一間小賭館,坐下來玩撲克牌,他拿了一手四條,對方卻是雜花的2、3、4、5、7。他大呼﹕「我贏了!」

誰知對方一聲不發,納下了桌面的錢,指著釘在牆上的牌例:「一副牌中,以雜花的2、3、4、5、7為最大。」

這位仁兄忍著悶氣,終於拿了一手雜花的2、3、4、5、7,對方最大的卻只有一張10。誰知對方大呼說﹕「我贏了!」

仁兄不明,對方又指著釘在牆上的牌例,寫著﹕「雜花2、3、4、5、7為最大,每晚只能使用一次。」

這種隨時改變遊戲規則的玩法,誰也受不了。現在說回日本的侵略中國,它的辯說最少有一點,是很合理的:在以前,侵略向來是准許的,是合法的,是值得嘉許的,我現在只不過是依著你們在這幾百年來一直玩著的遊戲規則去玩罷了,我在中國殺的人,管治的手段,還比你們英國人在亞洲,美國人在美洲更温和得多呢!為甚麼你要說我們是戰犯呢!

說穿了,國際政治講的是實力,甚麼理論都不過是事後解釋罷了,美國對法國的黃背心運動,西班牙的鎮壓加泰隆尼亞獨立運動,甚至是自己的國內暴力鎮壓示威群眾,採用了和對香港的抗爭運動的不同標準,不過是政治慣例,也是沿用了幾十年的老法子,很多中國人對此感到憤慨,查實,這只是西方向來的做法也沒有甚麼稀奇的。

不過,要我說,太過歌頌在國外的反政府運動,也不一定是件好事,因為這會對國內人民造成不良的影響,正如法國的國內暴亂在這200年間常常發生,皆因它的歷史定調是歌頌法國大革命,這就很難避免國內人民去仿效了。

我常常說,西方的這種意識形態,一旦unwind,是會反噬自己的,而這反噬很可能正在展開了。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9/10/30/010130230.shtml

發展商因賺快錢喪失競爭力

不久前,同一位內房老闆在四季酒店六樓的Pool Terrace吹水,由於那裏露天,容許抽煙,因此是煙民談交易的聚腳地。

他想進軍香港的房地產發展市場,問我的意見。

我說,你在香港有上市公司,肯定要在本地插旗,投資大也好,小也好,總要有第一次,就是賺不了錢,也要做。這好比某間港資大集團,不久前買下一間A股公司,我問對方,究竟有何後著?回答是,暫時沒有任何打算,我們的資產過萬億元,甚麼資產也要有一點,不能沒有A股殼,免得叫起手來,臨急臨忙沒有殼用。

他點頭說,其實不用你講,我已決定要做的了。不過要插一腳進來香港市場,我也要關心自己的競爭力。

我說,香港的地產商習慣了舒適的投資環境,有幾成邊際利潤,發展地產是世界上最穩賺不賠的營生,而且低槓桿,襟地游水,安全系數極高。反觀內房地產商,個個都是身經百戰,高槓桿,幾巴仙的邊際利潤,靠量產,快速流量管理,才能賺錢。就這方面看,內房的競爭能力遠比港資發展商強得多,皆因狼性夠強。

近年來,大量港資地產商不事生產,反而借錢給內房去發展港樓,數學很簡單:利息是雙位數字,對方無法還錢,大不了收樓自己發展,這是賺梗的生意。

表面上,內房發展港樓,付10厘息,自己賺幾厘,利潤都在港人的手上。可是這樣子玩下玩下,區議會、規劃署、地政署,以及建築公司等等的人脈關係,逐漸落入了他們的手上,整下整下,香港人將會不懂得起樓,整個布局完全落到了內房的手上。

港資發展商的下場將會是怎樣呢?很多都已把資產逐步轉移到了英國,甚至在英國發展大型項目,倫敦漸漸變成了港人天下啦。至於香港市場,只要看看太古、置地現在的情況,咪知道囉:有很多大型商場收租,房地產發展則只剩下少許項目,一年發展一個半個,吊住個department,養住一小team人,無㗎啦。

我對那老闆說:「你們是憂勞興家,他們是逸豫亡身,賺easy money就是會喪失競爭力,這是定律。」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7%99%bc%e5%b1%95%e5%95%86%e5%9b%a0%e8%b3%ba%e5%bf%ab%e9%8c%a2%e5%96%aa%e5%a4%b1%e7%ab%b6%e7%88%ad%e5%8a%9b-194417

買樓留子孫只選永久業權

【明報專訊】傳媒報道,香港的高官們喜歡買英國樓多於買中國樓,這叫做口裏說不,身體卻很誠實。
我作為投資大師,告訴大家,買樓一共有3個理由﹕
第一是自用,好像是自住樓,自用的辦公室,都是因為有實用價值,才會買入。這也包括了未來用途,例如說,我有朋友生了兩個兒子,因此多買兩間豪宅,兒子長大後,一人分到一間。
另外還有情况,就是你打算多買一些房子,用來收租,這是passive income,萬一自己的工作能力喪失了,還可以有基本收入。也有富豪是大地主,例如許晉亨家族,子女可以永世不工作,也足夠收租過活。
以上的這些情况,必須要買港樓,理由是你主要在香港生活,花錢,因此必須要有港元收入,這是切身的需要。如果你常去中國,又或者打算移民英國,也即是有在當地買樓的需要。

買樓投資需考慮多重因素

第二是投資,這也是很簡單,總之哪裏的房地產的升值潛質比較好,就買哪裏,當然還要顧及其他因素,例如法治保護,租金回報,買賣成本等等。至於中國樓和英國樓哪裏比較好,我只能說,兩地的前景都不佳,不過中國樓的租客質素比較差,折舊太快。
第三是長期保值,甚至是千秋萬世,留給子孫。對此,我會說一句,就是我只會買有永久業權,即英文稱為「freehold」的土地。不過,這必須連地皮也買下來,買公寓住宅沒有用。然而,中國內地是沒有freehold土地,你在當地買樓,滿了契約時間,有可能要收回土地,至少也要補地價。

[周顯 投資二三事]


2019年10月29日

明年可能出現快牛

傳媒報導,由於香港政局不穩,現時已有好幾間民企叫停上市,估計明年的新股上市數目,可能會減少一半。

看到了這消息,我馬上向朋友廣傳個人意見:這對於港交所股價,以及對於證券從業員來說,是極壞的消息。但對於其他股票的價格,以及殼價,卻是非常正面。
道理很簡單,僧多粥少,僧少粥多,新股少了,假設資金數目是常數,舊股便更有上升空間。最佳的例子是,中國的A股市場在發生股災後,不時以停止新股上市的招數,去救活股市。

通常,在叫停新上市的一年至兩年後,大市開始回升。由於在熊市時沒有新股去作調節,牛市時卻又大量推出新股,股市當然不健康,很快又陷進股災。這就是A股「熊市長,牛市短」的其中一個原因。
當然,香港頂多是新股上市的數目減少了,其效用當比不上全面暫停上市,但其效應也是頗為可觀。這固然不利於股市的健康發展,但卻很可能會出現快速炒上再炒爆的「快牛」。事實上,最近兩次的牛市,都是「快牛」,幾個月便已炒完,估計下一個牛市,也不例外。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m/finance/realtime/article/20191029/60207537

送走陳同佳和司法管轄權的基本概念

本文牽涉到的概念太過複雜,有些基本概念,本文跳過了,假定讀者懂得,我寫了一篇四萬字長文,刊在再版的《逆權之暴》,有興趣的讀者可買書來看。

「司法管轄權」(Jurisdiction)是主權的一種體現,基本的大原則是:它就像錢一樣,越多越好,越少越壞,所以大家都在爭取,誰也不願意放棄。有時候,不同國家/地區的司法管轄權重疊了,一個負責任和有能力的政府,永遠應該盡量把司法管轄權抓到自己的手裏。

讀中國近代史有所謂的「治外法權」,即是把在國內的司法管轄權交給了外國,這是喪權辱國。有時候,一名罪犯會同時在兩地犯罪,爭拗之下,強國往往獲得審判的優先權,這體現了司法管轄權也是國力的體現。

美國的《民主及人權法案》將自己的司法管轄權延伸到別國,犯法的人和犯法地點都不在美國,在以前,只有「反人類罪」才可以使用「普遍管轄權」(universal jurisdiction),但美國要用,你吹咩!

第二個大原則,是本國人犯罪,盡量由本國審理,皆因把國人交給別的司法管轄權,是丟臉的行為。另一個引渡原則叫「受害者原則」,即是盡量把犯人交到受害者所屬的司法管轄國去審理。

當日就陳同佳案件,大律師公會提出的修例方案,是最合理的做法。反觀林鄭月娥的《逃犯條例》修訂,則是拱手把司法管轄權送了出去,的確是喪權辱港。這幾個月來,她堅決拒絕和台灣司法互助,交換案件證據,也是輸了招。

陳同佳放出來之前,放出風聲說他要投案,台灣則表示將會拒絕入境。注意,因已案發,所以陳不是自首,是投案。當日我們《三個中產黨》做節目,我一口咬定蔡英文這是個不懂法律的蠢貨。誰知當日還未剪輯,台灣已反口了,所以此集只好抽起,播不了。這證明了,蔡英文還未蠢得晒。

馬英九的法學水平明顯比蔡英文高得多,當日已說不可以拒絕陳同佳入境,當來港逮捕的消息傳出,馬即指出在別的地方使用公權力並不妥當,不過,如在華航飛機上逮捕,則是合乎程序。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9%80%81%e8%b5%b0%e9%99%b3%e5%90%8c%e4%bd%b3%e5%92%8c%e5%8f%b8%e6%b3%95%e7%ae%a1%e8%bd%84%e6%ac%8a%e7%9a%84%e5%9f%ba%e6%9c%ac%e6%a6%82%e5%bf%b5-194281

共享經濟上巿多是騙蠢才

【明報專訊】共享辦公室WeWork因未能上市而陷入財困,結果得到軟銀承諾注資95億美元,但控制權要易手,而且,新任執行主席Marcelo Claure在電郵中指出,公司將會裁員,外媒引述知情人士,說裁員人數有4000人,佔公司人數的三成。
其實我真的不明白,共享辦公室為什麼是新經濟,正如我不明白,為何共享單車是新經濟,這些概念簡直是騙蠢才,只是世上有太多蠢才,因此才可以騙完又騙,永無止境。

傻瓜太多 可騙完又騙

以Uber為例子,在美國,它是全新概念,因為人人有車,這是無本生意,賺梗的。然而,在香港、中國內地這些不是人人有車的地方,人們要買一架車來做生意,這就是白牌車,說穿了,不過是無牌的士,競爭力來自省掉牌費而已。
我朋友在香港搞共享辦公室,也是蝕到趴街,唯一好處,就是我租了他的辦公室,佔了便宜,因此我很感激他。
我打過一個比喻,就是色情網是新經濟,因為除了網之外,整個業務都是原來存在的。可是,如果你開一間夜總會,再搞一個網來作促銷,甚至是先搞一個網,再花錢開一間夜總會來促銷,這就不是新經濟了。別笑,真的有公司用這思維方式來經營,而且還集了不少資金,瑞幸咖啡是也!

[周顯 投資二三事]


2019年10月28日

股票市場愈大波幅 愈多成交

市況不景,港股交投淡靜,成交量排名低於總市值排名,「港交所」(388)的應對方法,是在過去半年內,連環推出3項針對短線投資的產品,包括於今年5月容許首隻兩倍反向產品上市、7月推出界內證,以及9月推出每周指數期權,日均成交額按月暴增1.41倍,至10.98億元的新高,反向產品佔當中57%。

毫無疑問,以上均是賭味很濃的產品,根本就是賭博,很明顯,投資者是輸多贏少,但為甚麼「港交所」會推出這些輸死人的產品呢?一個字:錢!

這就是為甚麼我在上星期批評證監會副行政總裁兼中介機構部執行董事梁鳳儀,指她不懂股票市場,或者可以說,整個證監會,以至於整個「港交所」,均沒有人認識股票市場,怪不得這幾年來,市場被他們這些從來沒有經歷過實戰的人去指指點點,愈玩愈縮,玩到連為甚麼港股的市值和成交量不成正比也不知原因……輸了也不知輸在何處,找來找去也找不出理由,是為之蠢!

為甚麼這些投資產品會受到投資者青睞,皆因其波幅大,夠刺激。事實上,你看股市的成交,永遠是在大升,或者大跌時,成交最大,如果日日悶死人的窄幅上落,就沒有成交。

大家都知道,大升市時,人人追捧股票。可是很奇怪,一隻股票跌了九成,也會有很多人追買,博其反彈。大市連日大跌,成交也會上升,直至沒有成交時,往往就跌完了。

我有一個朋友,開一間證券公司,大客戶很多,買親股票都億億聲,不過都是長線投資者,一買便持有幾年。這公司只有十一二個員工,因為成交太少,所以是蝕本的,只是朋友過百億元身家,服務老客戶,不計成本而已。

股票市場的存在,是靠炒鬼,而不是靠長期投資者,炒鬼拿著一百萬元成本,所創造出來的成交額,隨時多過一個十億元的長期投資者。但是現在證監會和「港交所」的政策,卻要向長期投資者傾斜,要市場穩定,要趕絕炒鬼的股票,不要大上大落。好了,現在市場整死了,成交不夠了,就去推出那些比細價股輸得更多的衍生工具,這又是甚麼策略呢?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8%82%a1%e7%a5%a8%e5%b8%82%e5%a0%b4%e6%84%88%e5%a4%a7%e6%b3%a2%e5%b9%85-%e6%84%88%e5%a4%9a%e6%88%90%e4%ba%a4-194084

到美國上市或主要為走資

【明報專訊】看到在美國上市的當當網創辦人李國慶在微博宣布離婚,皆因他的太太俞渝大爆他的……不知是醜聞還是揑造事實,皆因實在太過離譜,包括了同性戀、生梅毒、哥哥坐牢、偷錢達到1.3億元、父親與病房保母鬼混等等。如果屬實,都算是人神共憤了。

不過,本文的主題並非這故事,而是因為這故事,令我想起日前同某位朋友吹水,說起內地公司在美國上市。我說,在美國上市,好處不大,還是在香港上市,收入更高。

他笑我無知:「你估去美國上市,真係為咗集資咩!為咗走資先真!你想下,在美國沽股票,收回美金,唔通匯返中國咩!」一言驚醒夢中人,我居然連這麼簡單的道理都想不到,真是笨死了!

在此聲明,當當網是在1999年,由李國慶和俞渝夫婦創立,2010年於美國上市,是第一間於美國上市的B2C網上銷售平台。公司於2016年私有化,當時股價只有上市時的兩成多。

我不明白私有化涉及的美元資金從何處而來,此外,當當網的股東包括了老虎基金、軟銀中國,美國的International Data Group,粒粒天皇巨星,當然不知其財技。不過,這行為應該同走資無關吧?本文只是因李國慶和俞渝的故事而興起,卻真的並無影射成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72202693970&issue=20191028

2019年10月25日

謝國忠寫軟硬著陸:經濟洞見 忽略政治

我很少喜歡看別人的文章,謝國忠是這「很少人」的其中一位。有些人批評他,說他很多時猜市猜錯了,但是這又有甚麼關係呢?市場不是升,便是跌,一個茂利擲毫,都有一半機會猜中,而一個高手能有十次猜中七次,錯了三次,也已經很了不起了。

謝國忠的看法,有時是錯的,但就算是錯,也錯得很有趣,很有啟發性,這便足夠了,因為我看別人的文章,所希望得到的是獨特的觀點,而不是先知式的預言──先知說預言,結果雖然(可能)準確,但卻沒有推理過程,或是推理過程亂七八糟,所以也只有信徒才會相信。

前些時,謝先生寫了一篇關於軟著陸和硬著陸的文章,我認為很有啟發性,今天趁沒有題材,便拿出來討論一番。這其中當然有我極之讚賞的,但也有不同意的。

該篇文說,軟著陸固然較少痛苦,可是硬著陸也有好處。當年南韓的經濟結構有很多問題,遇上了金融風暴,南韓圜暴跌,經濟算是硬著陸了,可是南韓也順勢(也是被迫)改變了經濟結構,簡單點說,是由官商勾結、不良借貸、經濟封閉,變成了開放的經濟,這幾年南韓的經濟發展驚人,是有目共睹的。

相反看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後,日本成功地令經濟軟著陸,可是軟了多年,房地產價格下跌了八成,經濟還是全無起色。因為軟著陸太舒服了,經濟結構便可維持現狀,不用改變了。

以上的說法,有點像我說過的「感冒論」﹕感冒是治不好的,吃藥只能令病人過得舒服點,沒有治療的功效。但是,咳嗽、流鼻水、發燒等症狀都有利於病毒的排出,所以吃藥雖然舒服,但也會減慢了療效。但我當然沒有謝文說得那麼博引旁徵,分析精到。

當然了,我們更關心的是中國,謝國忠就是看出中國的經濟結構大有問題,同當年的南韓有異曲同工之「禍」,所以認為中國經濟來一次硬著陸,也是好事。這一次,我卻不敢苟同了。

這是因為中國和日本、南韓的國情都不同。如果單看經濟,一次性的硬著陸的確有助於中國的經濟結構改革,但是這種看法卻忽略了政治。

日本和南韓都是單一民族的國家,而且同是受到美國的軍事保護,有「大佬」照住,經濟硬著陸有何相干?可是如果中國硬著陸,台灣人便硬起來了,新疆和西藏便要鬧獨立了,就算是在香港,政經也會開始同中國切割,進入港獨的第一步,這在某些人的眼中看來,可能是好事,但就大部份中國人來看,就是壞事了。

印尼在金融海嘯之後,發生暴亂,東帝汶便獨立了,就是其中的一個例證。所以說,別的國家可以硬著陸,中國不是不可以,少少硬是可以承受的,但如果太硬了,那就很可能會把國家分裂起來,最硬的情況,也即是最壞的情況,是像某些日本極右份子所言,分裂成七塊,夠恐怖未?

謝國忠是經濟學家,但卻非政治好手,所以分析經濟洞見有餘,但對經濟對政治的影響力,則仍有不足也。

https://hk.epochtimes.com/news/2019-10-25/21420207

乱港派别间的裂痕日益明显

香港现在发生的暴乱活动,追踪起来,背后大概有三批金主:

第一,一些反对《逃犯条例》的香港资本家和内地逃犯。这些人在《逃犯条例》被暂缓和撤回以后,已经停止资助,但他们先前掏出的约几十亿元,现在可能还没用完。

第二,美国。到了这个阶段,其把香港搞乱的目的已经达到,香港仍然是他们赚钱的一个基地,也用不着搞死。但是,今年已经批出的预算不会减少,只是应该不会再加注了。

第三,台湾。鼓吹“台独”的民进党当局对于香港政治向来没兴趣,可是香港暴乱有利于蔡英文的选情,因此,在先前几个月蔡当局大手笔撒钱,支持港乱。但现在蔡英文民调走升,估摸也不会再加注。

从现下的局势来看,推动和进行暴力活动中主要有两股力量:

一股是一些固有的反对派,这些年来他们受美国资助,这次主要扮演的是摇旗呐喊、出钱、组织宣传、做后勤支援的角色。


另一股是年轻的勇武派,他们是暴力活动的主力,其中有些人是收钱办事,有些则是被无孔不入的宣传蛊惑、煽动。

经过四个多月的暴动,那些固有的反对派可以说已经达到他们自己和美国的目的,激化陆港矛盾、抹黑警方、削弱香港特区政府管治威信、打击建制派声望等等,他们现在希望收割成果,意图在11月24日的区议会和明年的立法会选举中获得更多议席,他们现在已经喊出“血债票偿”的口号了。

但是,在这场暴乱中,损失最重的也算是那些年轻的勇武派,到目前为止,可能已经有约2000人被捕。他们从金主那拿到的钱跟那些给他们发钱的人相比是微不足道的,而且他们因为蒙面示威、暴力犯罪等行为从法律上来讲也不可能参选。换句话说,他们冲在最前面却一无所得,他们认为自己被一些固有的反对派吃了“人血馒头”。

所以,从利益的角度来讲,暴力活动中的这两股势力是有矛盾的,年轻的勇武派虽然可能经验不足受人唆使,但不会笨到连基本的利益算计都不懂,不太可能一直贡献“人血馒头”。

目前,很多勇武派被拘捕后不敢再次参加暴乱,短期来看,暴乱会因人员枯竭而逐渐消退。但也应该看到,在一些宣传的蛊惑下还有新参加者,其中16岁以下少年所占的比例起来越高,最低甚至只有12岁。香港特区政府必须着力对教育系统进行改革,从长远的角度杜绝年轻暴乱分子不断补充的可能性。(作者是香港时事评论员)

中國的經濟增長有沒有6%?

中國經濟增長的官方數據是6%,不少分析均預測將放緩至5.8%,甚至是5.6%,表面上,這已是很不錯的增速,你看看世界上究竟有幾個國家有更高的經濟增速,先至講啦。不過……

經濟增長率的統計數字,其準確性受多個客觀因素的影響。最明顯的,當然是數據造假,很多人都批評中國是這方面(和每方面)的造假大國。然而,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的數據都是造假,中國並不算假得太過分。

數據造假可以是統計員出蠱惑,可以是地方政府出蠱惑,也可以是中央政府出蠱惑,更加可能是三者齊出。不過分析員學乖了,把官方數字打上折扣,就可以得到更準確的答案。再說,如果年年數據都假,就變成了常數,抵銷了,照樣可計算出經濟增長的增減。

除了數據造假,還有統計的計算方法,例如會計定義之類,只要改變了,就可以得到同樣效果。這是西方國家常用的騙人方式,好處是,這做法只能欺騙愚民,專家得悉了新的定義後,始終可計出真正答案。

人口也是重要因素,像印度,經濟增長很高,但人口增長失控,除以人均收入,經濟增長即刻放緩了。

另一個很多人忽略了的因素,是國家借貸率。基本理論是:借錢愈多,即是愈高槓桿,所得的利潤愈高,只是風險也高。這好比炒股票做孖展,順風順水時,利潤當然比不做孖展高,更加高於投資組合持有大量現金的人。但不消說,一旦經濟衰退,股市大跌,高槓桿、高孖展的投資者,就會沒頂,持有現金的保守投資者則可安然渡過。

以中國的外債之嚴重,必須要維持高增長,才能保持到金融安全,好比高槓桿必須要有高利潤。反觀日本,國家債務雖高,而大公司零負債,持有大量現金,借給國家的「內債」,它的經濟低增長,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最後說的是貨幣因素。要知道,中國的經濟增長是以人民幣作為計算單位,這一年來,人民幣貶值了多少?如果把這因素也計算上去,用美元來作為計算經濟增長的基數,中國究竟有沒有經濟增長呢?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4%b8%ad%e5%9c%8b%e7%9a%84%e7%b6%93%e6%bf%9f%e5%a2%9e%e9%95%b7%e6%9c%89%e6%b2%92%e6%9c%896%ef%bc%9f-193899

股票供乾不是必贏因素

【明報專訊】金粵控股(0070)宣布以公開發售形式5股供9股,供股價0.12元,較前收市價折讓28.6%,較每股資產淨值約1.72元折讓93%,由持有30%的大股東連綺雯包銷。

公開發售、大折讓、大股東包銷等等元素,在在證明了,這股票是在供乾。如果是在5年前,這種股票在供乾後,必然大炒特炒,現在開始密密收集,贏10倍是合理期望值。

可是,在今時今日,供乾已不是必贏因素,而乾至95%以上的股票,本人手上也持有不少,而且輸了接近七成以上,當然更加不會再買入供乾的股票了。

所以,炒股票必須要講三個字:法、術、勢。
做事須合法 最多走法律罅
「法」就是合法:你做的事,必須肯定是合法,最多只能走法律罅,否則一單官司,就算不坐牢,也會令你元氣大傷,不死也得脫層皮。我認識一名朋友,在1980年代橫行中環,就是一單官司把他殺個片甲不留。花了幾千萬元律師費算是小事,幾年來專心官司,無心賺錢,雖然官司最終打贏了,不用坐牢,但幾年後,人已out,已不在最前線了。

「術」就是技術,例如財技炒股法,圖表派之類;然而,每段時間都有流行的炒法,這就是「勢」了。現時炒股票,所有財技都沒有用,皆因股民對一隻股票的熱潮只有一兩天至一兩星期,除了新股、半新股、大跌九成的股票之外,不會對任何股票有興趣,就算你的股票研究勁到會飛天,也是木法度。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71940175161&issue=20191025

2019年10月24日

西史和世界史的分別

日前在某傳媒,我寫下了:「在香港,中史又比西史的訓練更佳,皆因中史課程比較深入,有更多模式可供借鑑。當然,如果西史讀得好,讀得深入,效用比讀中史更佳,但香港西史課程有太多的中學雞內容,原始史料比較少,因此效力也不大。」

有讀者指出,應是「世界史」,而不是「西史」,皆因香港中學的History課程,除了歐洲史之外,也包括了用英文讀的中國史、日本史、美國史。

問題在於,我所講的是,從歷史中的治亂興衰,學懂歷史規律、歷史哲學,用來作為理解現代政治的鏡子。從這方面看,美國史和日本史的政治太過簡單,你所學到的並不太多,所以,美國人要從歐洲史中吸取養份,日本人要中國史中吸取養份,甚至是歐洲人,也要從希臘羅馬史中吸取養份,否則單單從本國歷史中的治亂興衰,營養不夠,很難以從足夠的個案中,學到足夠的知識。

當你的歷史讀得多了,就會發現,所有現時發生的事件,都不過是過去事件的重覆,例如說,1830年和1848年的歐洲多國同時發生革命,我認為真正的原因,除了是因為民族主義初興之外,還因為報紙的銷量大升,這也是因為工業化急速帶動了城市化。

上世紀60至70年代,不流血政變的流行,一來是因為第三世界國家獨立運動的蓬勃,二來是電視機的普及化,令到佔領電視台成為了政變成功的關鍵點。

這就得出了一個結論,就是每逢新的傳播媒介的出現,便會造成了新一波的政治不穩定。今日全世界的政治不穩定,有人歸咎於互聯網,其實,這是從古以來,已經出現過很多次同類的事件,只是人們不讀歷史,才會認為這是新鮮事。

事實上,很多人都覺得讀歷史沒有甚麼用,其實,我認為歷史是最有用的學科,不過當然要讀得好,才會有用。這正如在《猛龍過江》中,有人對李小龍說,中國功夫打得不好,會軟手軟腳,李小龍的答覆是,任何功夫學得不好,都會軟手軟腳。

不管是讀歷史,還是讀其他學科,大部分的人都讀得不好。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梁鳳儀懂得股票市場嗎?

證監會副行政總裁兼中介機構部執行董事梁鳳儀公開表示:

第一,不少新上市招股持股量相對集中,證監會正與聯交所研究可能成交量偏低的原因。

第二,很多小型上市公司申請人,尋求上市時欠缺令人信服的上市理據。上市成本往往與集資額不成正比,而且它們實際上並不需要新資金。

第三,許多公司在IPO不久便轉手,或獲注入重大資產。這趨勢伴隨著各種操縱,例如極端的價格波動,定價過高的收購,及具高度攤薄效應的集資項目。

第四,港股流動性落後其他市場,總市值全球排第五,日均成交排第八,成交量相對市值排十三。

第一解釋:持股集中是因為無買家呀!誰不想一上市即賣光,根本不用圍飛呢?但這是幾十年前的事了!這幾年也有好些股票是全公開發售的,例如「常滿控股」(8523),咪一上市跌幾成囉!你認識一下市場先至講嘢啦!

第二解釋,欠債太多你說它財政有問題,不讓上市,欠債太少又沒有集資需要,你即係想點啫?
說到集資額,明明符合了法例上的要求。至於上市成本,你不會不知道是多少?兩條都是死數,既然定下了,肯定會發生,你現在反過來問人?有無蠢成咁呀?邊個叫你們把上市成本搞到咁貴?十幾年前,上市成本不過是一千萬元,集資五千萬元,上市有利可圖。現在上市,不去賣殼,怎能收回成本?豬也可預測到答案!

第三解釋,過高的收購及具高度攤薄效應的集資項目的確是損害了小股東利益,絕對不能提倡,但是公開招股後不久便轉手、注入重大資產、各種操縱、極端的價格波動,對成交量有大利而只有小害。反而是一潭死水,沒有波動的股市,才沒有投資者垂青。

第四解釋,縱觀以上的幾點,證明了監管當局對市場一無所知,整死港股也就有其必然性。你們有空時,請別和權貴們圍爐取暖,也別再把大量資源投放於拉人封艇,而應多點和市場的前線工作人員溝通,理解市場的真正運作,股壇的經紀們都快要餓死了,你們這些坐享高薪的高官還在胡說八道,真是氣死人了!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a2%81%e9%b3%b3%e5%84%80%e6%87%82%e5%be%97%e8%82%a1%e7%a5%a8%e5%b8%82%e5%a0%b4%e5%97%8e%ef%bc%9f-193692

對地產商的「人道屠宰」

【明報專訊】特首林鄭月娥的《施政報告》中,八成及九成按揭只是涉及幾百億元的中小型政策,真正影響巨大的,是使用《收回土地條例》,而且擺明是大規模地使用。

我作為「覓地鷹派」,從來不反對使用《收回土地條例》,可是也從來未提出過,皆因這是一把鋒利的兩面刃,既能有效的「製造」出大量土地,但也嚴重的損害了私有產權的大原則。這就是我常常說的:「解決土地問題,容乜易啫,共產黨已經示範過一次,鬥地主咪得囉!」

《施政報告》說:「我留意到近日有個別地產發展商宣布無償提供土地或借出土地作房屋和其他公益用途,主動承擔一份社會責任。」這令我想起,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榮毅仁和唐英年的爺爺唐君遠,都是主動承擔愛國責任,把全副財產無償送給國家。

暗示將大量應用收地條例
林鄭月娥並沒有說明條例的使用規模,但卻暗示出將會大量應用、大量收回,而且,非但公屋、居屋、綠置居可以應用,甚至表明了,連首置也會使用,問題在於,首置不就是私樓嗎?如果收回土地去建私樓,這究竟是否符合法例上的「公共用途」呢?

港難當前,我相信地產商們都「不會反對」部分農地被收回,以幫助政府減少社會矛盾,正如榮毅仁和唐君遠都「沒有反對」把全副財產奉獻給國家,因此,地產商們應該不會訴諸法律,激烈反抗(雖然我估計官司打下來,地產商的勝算不低)。不過,政府講明收回土地的數量和準則,讓他們心有預算,撇帳也好,甚麼都好,也算是「人道屠宰」吧!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71857182236&issue=20191024

2019年10月23日

新股熱恐近水尾

現時炒股票的策略,不能buy cheap,我的倉已存了很多隻cheap得不能再cheap的股票,平均輸一半,每逢有新研究結果、新買入,再跌,又多縛住一隻。

反而是buy momentum,炒當炒的股票,卻屢有斬穫,例如抽新股魯大師(3601),便有少量進賬。

然而,買平股票,夠膽買很多錢,夠膽坐到贏大錢。但投機當炒股票,哪裏敢買大錢?又哪裏敢持有至目標價?像魯大師,連利息,3.2元成本,5.7元已快速沽出了,怎敢等到10元以上?

因此,定律永遠是buy cheap輸得多,buy momentum贏得少,但又不敢沽清倉存,皆因一旦市況逆轉,大升特升,沒有倉底貨,追都無得追,正正應了一句:別人贏錢,自己無份,比輸錢還慘。

周一經紀來電,說近日新股走勢凌厲,要不要抽中手遊(302)和雲南建設(1847)?我說,連續上了十幾隻,我怕到這2隻上市時,已是水尾,食少多覺瞓,不了!


周顯
投資者、八卦公、知識分子

https://hk.appledaily.com/finance/art/20191023/20792007

香港放棄細價股 澳門正好補上

澳門設立人民幣證交所,是聰明的點子,本質上,的確並非為了針對香港,只是為了讓人民幣走出去,這好比除了上海和深圳之外,設立第三個證交所,而且是在境外的,因而可以吸引到外資參與投資。

看牌面,它的賣點只有兩個,一個是人民幣計價,二是仿效納斯達克,換言之,即是以新經濟為主,設在澳門,是因為澳門比香港更加可控,再說,香港已有「港交所」(388),而且有專利權,並不能多設一家。

如果問,澳門證交所能否搶去港股市場?從大方向看,當然不能,莫非大型IPO,像「騰訊控股」(700)、「阿里巴巴」、六行三保這些大集團,會在澳門上市嗎?不過,細價股市場,它大約佔了港股市價的1%,在2015年前卻佔了成交量的10%左右,卻應該是拱手相讓給澳門了。所謂的細價股市場,也即是垃圾股市場,賭博市場,在任何的先進證券市場,必然存在,例如在美國,這市場所佔的份額並不比港股的細價股少,其「騙局」的程度則更遠甚於港股。它和藍籌股的day-trader其實是同一批客人,同時開闢這市場,有著互相吸客的協同效應。

總之,這市場好比賭場,是永遠存在的,只視乎政府願不願意開設這市場,賺這些錢。而香港政府這幾年來的政策,企圖趕絕細價股,似乎是想拒絕這些生意。

我不知道,趕絕這些賺錢來源,究竟是美國人的利益,因為細價股是他們所無法沾手的市場,細價股的興旺,是直接打擊了他們在窩輪方面的利潤。抑或是,這是中國政府的「陰謀」,就是為了為「澳門納斯達克」而開路。總之,客觀的事實是,趕絕細價股,是中國和美國聯手合力的所為,而這幾乎已經成功了。

澳門要搞納斯達克,表面上,最大的問題是人才不夠。但其實,澳門向來不產人才,它的賭場全都是由中國人、香港人、美國人所經營,它要搞一個納斯達克,相信也不會例外。事實上,澳門賭場中人涉足香港細價股市場,早已存在多時,他們還有賭場洗黑錢的輔助,炒股票更加事半功倍,香港人完全沒法子競爭。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9%a6%99%e6%b8%af%e6%94%be%e6%a3%84%e7%b4%b0%e5%83%b9%e8%82%a1-%e6%be%b3%e9%96%80%e6%ad%a3%e5%a5%bd%e8%a3%9c%e4%b8%8a-193530

特首沒自住樓未必好

【明報專訊】不看報道我都不知道,原來林鄭月娥在香港並沒有房地產,連自住樓也沒有。

身為高官,如果有很多收租物業,會被懷疑利益太多,房地產政策不夠客觀,但如果連自住樓也沒有,則是連基本的承擔也沒有,作為高官,也不可靠,因其利益不與香港人同步。不過,林鄭月娥從2007年任發展局長到今日貴為行政長官,對於土地發展和樓宇供應,什麼也沒做過出來,所以也很難對她在這方面作出評論。

下任特首不可能是高官
不過,林鄭犯下了這個彌天大禍後,相信下一任的行政長官,將不會是高官,更加不會是家人全都在英國的半外國人,據我所聽回來的消息,連有大量房產在外國的也不合格,這些條件已篩走大量的有意參選人士了。然而,最大的阻礙則應該是,這個熱廚房,如果是有家有業的富二代,如唐英年,應該不敢去沾手了,只有膽正命平的熱心人士,才會夠膽去加入。

本來,在這之前,人們覺得是熱門接班人選的,是行政會議官守成員的政制及內地事務局長聶德權,現在他當然沒機會了。因此,他的偷步在《施政報告》發表之前,在深水埗買了兩個單位,應該不會影響到其仕途。

我當然不可能知道,他這兩個單位究竟是否因為預知《施政報告》而買,但第一,你明知《施政報告》即將發表,如果是疏忽,這疏忽可未免太疏忽了。第二,縱然是政策托市,但細價樓的前途未見樂觀,這投資也不一定可以賺錢。只是,政府高官未必有市場觸覺,最多只能預知內幕消息而已。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71771080116&issue=20191023

2019年10月22日

法律上的鬼屋

這是我提起過很多次的故事,終於的起心肝,找齊資料,寫了出來,以後就不用再說了。

在美國紐約州有一個叫「Nyack」的小鎮,住有六千多人。有一對夫婦,分別名為「George Ackley」和「Helen Ackley」,他們一共有4名子女﹕Cynthia, George, Cara,和 William。

他們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買入了一間在河邊的房屋。這房子在1890年建成,有4,628呎,5個睡房。

他們在搬進去上址後,發現了該屋有鬼,一共有3隻﹕一對夫婦,和一個革命戰爭時的海軍中尉。這3隻鬼曾經現身,也有談話,腳步聲和關門聲。

Ackley住不多久便搬走了,這房子也荒廢了。不過,在1977年至1989年間,他們把鬼屋的故事告訴了《讀者文摘》,以及有一份報紙作出過3次報導。

George Ackley在1978年死去了。1991年,Helen Ackley透過代理Ellis Realty,以65萬元出售了這房子,買家是Jeffrey M. Stambovsky,先付了3.25萬元,即以房子有鬼為理由,踢契,意圖取消交易。

這牽涉到一個法律概念「Caveat emptor」(beware buyer),中文譯作「買家自慎之」。這即是說,賣家只需要把法律要求的都披露出來,其他的就不用管了。這是基於法律經濟學的更高原則:如果買家可以挑剔賣家這也沒披露,那也沒披露,法律爭拗就沒完沒了,交易永不可能成功。

初審時,Jeffrey M. Stambovsky缺席,法庭順理成章地判決買家沒收訂金。他隨即上訴。

紐約州最高法院的判詞是﹕「having reported [the ghosts'] presence in both a national publication... and the local press... defendant is estopped to deny their existence and, as a matter of law, the house is haunted.」

簡單點說,由於被告曾經講過屋子有鬼,她不能反口說無此事,因此,在法律上,屋子是有鬼的。法官的判詞博引旁徵,最有名的是,連電影《捉鬼敢死隊》也引用了﹕「[A] very practical problem arises with respect to the discovery of paranormal phenomenon: ‘who you gonna call?’ as a title song to the movie Ghostbusters asks. Applying the strict rule of caveat emptor to a contract involving a house possessed by poltergeists conjures up visions of a psychic or medium routinely accompanying the structural engineers and Terminix man on an inspection of every home subject to a contract of sale. In the interest of avoiding such untenable consequences, the notion that a haunting is a condition which can and should be ascertained upon reasonable inspection of the premises is a hobgoblin which should be exorcised from the body of legal precedent and laid quietly to rest.」

這故事從此成為了經典判決,此後被無數法律教科書所引用。我是從一本書叫《大法官的智慧》看到這故事,後來放了在蕭若元的家,找不回來。現時我手上只有其續集《大法官的智慧II》。

這間屋在2016年以60萬元出售,現時的估值約是190萬元。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9/10/22/010129598.shtml

地球很危險,香港並不太壞

在2年前的3月16日,我在本欄寫了一篇《撕裂是常態,為何香港不?》,在本年6月18日,也在一份網媒上寫了《歷史上,動亂是常態,穩定是異態》,在現實的世界,很不幸,我的預言全中了。

我認為,香港的抗爭高峰期已過去了,將會面對的,是比較輕微的,但卻是長期的持久戰。

加泰隆尼亞的獨立運動就麻煩得多了,搞不好,會變成一場血腥的內戰,問題在於,就是讓它成功獨立了,也照樣會有人道災難,要不是再打一場加泰隆尼亞內部的內戰,就是大約有兩成人口會從加泰隆尼亞逃難到西班牙的其他地區,就像二十多年前的不丹,只要把「前朝」的人口都打敗了或驅逐了,才能保持到新國家的和平。

西班牙政府的大錯,是根本不應該讓它公投獨立,寧願在公投之前,把人都抓了去坐牢,現在有92%的民意接受了獨立,再去抓人坐牢,就變成了絕症。要不,當日它公投成功後,就讓它正式獨立,任由它內亂、內戰、驅逐西班牙人出境,至少驅逐的方法會温柔一點。

至於英國,環保分子的抗爭運動只是前哨,真正的大考驗,是必將發生的蘇格蘭獨立公投,不管是英國政府批准它進行公投,或者不批准,公投通過獨立,或不通過,都有超過一半的可能性發生暴亂,而暴亂究竟會不會演變成更激烈的內戰,則還未可逆料得到。

很多香港人想移民去台灣,但我的判斷是,如果韓國瑜大敗,那還沒甚麼事,但如果韓是以極少票數落敗,暴亂很可能會發生,因為韓粉有著暴徒的一切特質,它的本質完全不同國民黨,更完全不同民進黨。

美國明年大選,也是差不多的情況,特朗普的支持者也有暴民性質,如果他落敗,又或者是被彈劾下台,也很有機會發生小規模暴亂,幸好美國的經濟欣欣向榮,除非同時發生了金融危機,才會真正失控。然而,發生金融危機的可能性並不低。

至於法國和智利,就更不用說了。別忘記,馬克龍以高票當選,蜜月期幾乎馬上便過去,其他國家只會更壞。總括而言,地球很危險,香港並不算太壞。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5%9c%b0%e7%90%83%e5%be%88%e5%8d%b1%e9%9a%aa%ef%bc%8c%e9%a6%99%e6%b8%af%e4%b8%a6%e4%b8%8d%e5%a4%aa%e5%a3%9e-193352

新房策助中價樓跑贏大市

【明報專訊】現時政府正打算把在董建華時代尚未售出的4萬個租置單位重新發售,先不去講其政治功能,單從經濟效應來看,二折的價格實在吸引,應該可以把大部分的單位都可賣掉,皆因住了幾年公屋的人,財政狀况應可改善,百零萬一個單位,應該不會買不起。

很多人估計,這個新的租置計劃,將會在明年的《施政報告》中,擴展至其他的公屋單位,除非是打算用來重建的舊公屋,才會例外。

新按保令成交增 價格卻不升

已經公布了800萬元以下單位的九成按揭,我估計,將會令到想賣樓套現移民的人得到了一個出貨機會,因此,只會令到成交增加,但價格卻不會升。這效應可能會維持一至兩年,正好碰上了預期在明年推行的擴大公屋出售。

我的評估是,兩者經過對冲計算之後,細價樓的價格應會下跌,至於1000萬元以上、3房以上的中價樓,價格則會跑贏大市。這個心理想法是,如果你手上有一個公屋單位,要想多買一個(寫配偶或子女的名字),就不會買兩房了,也沒有急着買樓的必要,因此,寧願儲更久更多的錢,去買一間3房單位。

廣告一則:我和朋友合著的《逆權之暴》早已賣光,現在加上了我寫的一篇關於《逃犯條例》的4萬字長文,重新再版,尅日推出。這篇文章博引旁徵,應該是史上對於這問題研究得最詳細的文章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2019年10月21日

澳財司尸位素餐,澳證交所早有規劃

在澳門建立以人民幣計價結算的證券市場,早在本年2月發表的《粵港澳大灣區總體規劃綱要》的第三節「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中講明了,但澳門的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卻公開表示,對有關方案並不知情:「暫時特區政府是沒有一個建立人民幣計價結算的證券市場等有關報告交給中央。」

這證明了,梁維特對於中央政府的報告是水過鴨背,看了就算,8個月來,甚麼也沒有做過,估計他是透過傳媒報道才知悉,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管局協助澳門政府,做了一個澳門證交所的方案。

這固然是廣東省政府的越權,但如果不是他的無能和不任事,而是馬上看到商機,即時作出反應,炮製可行性報告,廣東省政府也越不了他的權。換言之,廣東省政府也可以說,是梁維特太過廢柴了,急著為國家辦事,才非不得已越了權。

這樣子的所謂「經濟財政司司長」,是尸位素餐,應該炒魷魚,以謝中央。為甚麼我會這麼憤怒於梁維特呢?皆因香港也有太多這種不做事的官員,要炒光,一千個也炒不完。自從習近平上台以來,炒掉和抓掉的官員,個個城市都以千計,香港和澳門是倖存的兩個城市,從人民福祉的角度去看,這並非好事。


很多人認為,澳門設立證交所,是因為香港近月來的暴亂,但正如前文所言,根本在本年2月已提出來,而香港的抗爭運動,是在6月9日才正式開始,只是香港評論界的fact check能力實在太差,才會看不出來。

通常,一條政策需要長時間的醞釀,才能完成計劃。像成立人民幣證券市場,不可能想起便拍板,因此也不可能因香港的抗爭運動,突然把計劃想出來、推出來,這是有腦的人都能想到的。不過,在這個反智的地方,有基本智力的人也確實不多。

不過,雖然不能快速想出來,但是因為抗爭運動,把原來已有計劃加快推行,卻是可以做到,也想當然是這樣。至於在澳門設立證券交易所作用及利弊,後天再講。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be%b3%e8%b2%a1%e5%8f%b8%e5%b0%b8%e4%bd%8d%e7%b4%a0%e9%a4%90%ef%bc%8c%e6%be%b3%e8%ad%89%e4%ba%a4%e6%89%80%e6%97%a9%e6%9c%89%e8%a6%8f%e5%8a%83-193190

大戶做發展商勝買樓收租

【明報專訊】本文是給有幾億或以上身家的投資者看的。

做收租佬,息率不過是3厘,但如果賺了錢,不買樓用來收租,又害怕資產貶值。畢竟,相比起股票而言,收租的確定性比較高,所需要的專業知識也較少,相比起定期存款而言,在回報率方面,收租更加是遠遠超過。

不過,現時由於買樓收租要付30%高稅,因此,投資者已不可能用來保值或收息,那麼,有什麼可以代替呢?

如果你是小投資者,我沒法子,如果你比較富有,我會說,其實做發展商,好過買樓收租。

不需太多專業技巧 最易撈
其實,做一個小型發展商,十零億已有交易,元朗村屋更加平,而且還可以問銀行借錢,更可以兩三知己,一齊投資,一人出三兩億而已。做發展商並不需要什麼技巧,我識得很多股票佬,賺到點錢,便改行當發展商了。這應該是所有生意中最易做的,因為需要的是常識,多於專業。

你投了地,相等於是買了樓,但由於發展商有賺錢水位,利潤會比收租好一點。當然你的利潤比不上四大地產商,但由於他們有一大棚員工,燈油火蠟,這方面,獨立發展商就可以省回。如果樓價升了,你的利潤會升,萬一樓價跌了,你的護城河也比別人闊。

如果樓賣不出,又怎樣?很簡單,把房子租出去,咪當係買樓收租囉!其實,好多地產商,都是整下整下,轉型發達的!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71599776840&issue=20191021

2019年10月18日

笨蛋!九成按揭幫了移民走佬者接貨!

林鄭月娥在第三份施政報告中,提出提高首置人士按揭上限,九成按揭上限由400萬元增加至800萬元,八成按揭樓價則會由600萬元上調至1,000萬元,包括了自用的樓換樓按揭。

網民提出的反對意見是正確的:    第一,「易借多咗錢買樓,樓市仲點跌,以前買唔到依家更唔會買到,進一步迫死年輕人」。

第二,假如全民借貸高達九成,一遇上經濟下滑即變「全民負資產」。

我說過很多次,香港的房屋癥結是土地問題,假如無法供應更多的土地,根本無法改善市民的居住環境,任何的財技安排,只會是醫學上的「安慰劑」(placebo),只能安慰到病人的心理,完全治不了病。

更糟糕加三級的是,以現時市民對政府的不信任程度,無論林鄭推出任何政策,都會被人懷疑,因此,是連安慰劑的作用也沒有了。不過,最壞、最愚蠢的,還不是這些,而是沒有人想到,卻是最嚴重的一點。

近月來,樓市因政治信心問題,開始下跌,林鄭的這一著,先不去猜度其心理狀況,或者是有甚麼利益團體去遊說,實質上、也肯定的作用是,對樓價有托價作用。

托住樓價,在以前,一點問題也沒有,最多是年輕人更上不了樓,民怨更加沸騰,這也沒有大不了的,反正這麼多年都是這樣,不暴動都暴動了,很難變得更壞。

可是,林鄭月娥執政集團作為一個笨蛋集團,卻想不到一件事:為甚麼現在這麼多人想賣樓,也這麼多人想走資,樓價卻跌不下去,外匯也跑不走?

原因我在幾天前在本欄說了:大部分香港人的大部分資產都在房地產,不賣樓,又怎能走資?可是,現時市場冰封,成交停頓,除非大劈價,根本無法賣樓,也無法走資,跑不了廟,也就跑不了和尚。之所以沒有大量走資,聯繫匯率之所以仍然穩陣,正是為此。

新的按揭政策,令到二手樓多出了大量買家,正好從急欲賣樓移民、永不回港的人士的手中接貨。

換言之,這非但是窮人從有錢人的手中接了貨,還是為移民者提供了跑路的資金,這自然,也會影響到金融體制。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7%ac%a8%e8%9b%8b%ef%bc%81%e4%b9%9d%e6%88%90%e6%8c%89%e6%8f%ad%e5%b9%ab%e4%ba%86%e7%a7%bb%e6%b0%91%e8%b5%b0%e4%bd%ac%e8%80%85%e6%8e%a5%e8%b2%a8%ef%bc%81-192897

港樓價永遠只升不跌

【明報專訊】先前我講過,由於樓市的供求關係未能改變,可見的將來都沒有大量土地供應。因此,估計樓價會調整一年,然後再次踏上升軌。

話未說完,亂局愈趨激化,人們紛紛說要賣樓移民,加上林鄭月娥說要使用《收回土地條例》,以增加供應,這令到樓市雪上加霜。誰知話猶在耳,新的《施政報告》已提出800萬元以下的樓可做九成按揭,人們笑說,從此以後,香港樓價將從800萬起跳。

我常常說,香港樓價有一雙隱形的翅膀,無形地保護着,永遠只升不跌,正是這個意思。從八萬五的崩潰到今日,從來沒有變過。

八萬五崩潰到今日從沒變
日前碰到我的前老闆,他說生意淡薄,好慘好慘。過幾天,我看到他的酒店餐廳被藍絲列入黑名單,原來是因為他旗下有藝人是黃絲,因而被殃及了。後來和朋友講起,朋友說,他因為和大陸太過close,所以黃絲又要杯葛他,即是現在藍絲黃絲都不妥他,兩面不是人!

由於美心餐廳成為了「被裝修」的重災區,因而令我看了一些有關它的資料。原來幾十年前,是因為伍氏兄弟去高級餐廳Jimmy's Kitchen食飯被冷待,才決心開了第一間高級西餐廳。不過,現在Jimmy's Kitchen已經不再門高狗大,而是我認為性價比最高的西餐廳。不過,它的舖位好像已賣掉,現在是在原址續租,如果是這樣,經營下去,真有點危險,要幫襯多啲先得!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blogger.com/blogger.g?blogID=7798175692422452118#editor/src=sidebar

投資就是機率

大概是在1159年,那是一個兔兒年,一名蒙古人正在打獵,追逐著一隻兔子,在追的途中,見到了一泡尿。他從尿的幾何圖形分析出主人是一名女人。於是,他不獵兔了,改為獵女,終於從塔塔兒部找到了女人,搶走了,也上床了,不,當時的蒙古人沒有床,所以該說是「上了」。

這個蒙古人是乞顏部的人,屬於孛兒只斤氏,名叫「也速該」。他搶來的妻子叫「訶額倫」。這對夫婦一共生了五個孩子,而也速該和另一個女人「速赤吉勒」也生下了兩個子女。訶額倫生下的五個孩子當中,有一個叫「鐵木真」,相信大家對這個名字和他的故事都是耳目能詳。


據基因分析統計,亞洲人當中,大約有0.5%的基因都是同一個人的後代,而這個「0.5%亞洲人的祖先」是大約一千年前的一個男人。最大的可能性是,這個男人就是鐵木真,或他的家人。

鐵木真先生,或者應尊稱他為「成吉思汗」,如果沒有了他,今日世界歷史都全兩樣了。而在看這本書的一部份人,亦當不存在於這個世上一切,只源於一泡尿。

中國諺語有云﹕「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西方科學家說的「蝴蝶效應」,意含的是﹕微小的初始條件在經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可能演變成截然不同的後果。用物理學的方式去表達,未來是一個「光椎」,越是遙遠的未來,越多變數、越是困難去預測。

在金融世界玩分析,說穿了,無非就是預測未來的玩意。前面有關「成吉思汗」的例子無非是企圖說明,未來是不可以預測的。但另一方面,本書所談及的內容,卻皆是藉著研究過去,以圖分析未來的可能性的法子。以上的兩種說法,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自相矛盾,正如毛主席說法﹕「矛盾存在於一切普遍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我因而安心地繼續自相矛盾下去。

簡單點說,我把未來視作為一個數學上的「機率包」,意即甚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只是有的事情發生的機率比較大,有的事情發生的機率比較小,如此而已。同時,機率發生在每一個不同的點之上的可能性也有所不同,例如說,當市場上大部份的人都炒得如癡如醉時,股市的下跌風險便會大增,當政府增發貨幣時,資本市場便有了更大的上升機率。

我有一個朋友,不斷的意圖找出一個A→B的「必升規律」,例如說,圖表上學上的「帶尾大陽線」、公司售出認股證、盈利急劇上升……諸如此類。他瞎忙了好幾年,都是徒勞無功,找不出任何結果來。因為不論甚麼樣的「公式」,在某些不知原因的情況的底下,忽然都會變成了「黑洞」﹕在黑洞之內,所有已知的物理學定律,都會失效。在投資市場,發生這種「黑洞」的現象的機率甚低,但可以肯定的,它一定會出現,因為,萬事只是機率。

https://hk.epochtimes.com/news/2019-10-18/15277771

2019年10月17日

挑出腐敗根源 重新上路

日前,我看一篇文章,是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趙小魯律師寫的《如何看待香港「動亂」問題及其他》﹕「前一段,有一篇文章,其實是很正能量的。作者說,我們只強調英國、美國在香港的辦事機構多達千人以上,可是,共產黨在香港有大批的中資機構,中央政府也派了很多機構,這麼多年來都在做甚麼?

他們很多人,只是熱衷於和香港富商吃吃喝喝,勾肩搭背,忙著給自己賺錢,給自己撈好處,把孩子往外國送,從來沒有認真的研究和關心香港下層人民的生活和訴求。大意如此。這番言論,也許有不夠全面的因素,但發人深省。」

看罷我想,這個人寫得都幾有point呀,不知道他引用的這篇文章究竟是誰寫的呢?後來我想想,這不好像正是我寫的嗎?

我記得我寫過,美國的確在香港花了很多錢,去顛覆香港,不過中國所花的錢也不少呀。如果人家的錢比你花的更有價值,更value for money,你就輸了。不過找不出這篇文章了。

這又要加上一條注腳:在港英政府時代,中國沒有錢,但錢都花在刀口上,不但能夠做到足夠的打擊和宣傳,辦了五間學校,養了好多人,多名愛國分子的子女通常都受到很好的教育,琴棋書畫都懂得,而且把不少青年送到外國唸書。可是現在呢?很明顯,中國的錢是多了很多很多,但花錢的效率也是低了很多很多。

我也在兩周前寫過﹕「愛國愛港的立法會議員,其工作並不止是和政府官員吃喝玩樂,凡是政府的就去遵從,就是盡了「『責任』。反而,除了歸邊之外,也要有一定的批判性,作出實地調查,對於基本知識有著應有的暸解,才可以勝任這個重擔。

可以這樣說,今天建制之所以有這個局面,就是有著太多不勝任的『愛國賊』,令到整個建制圍爐取暖,只有唯唯噩噩,完全沒有知識水平,也沒有戰鬥力,只會拖累了中央政府的形象,也拖累了特區政府的施政,更加害苦了整個經濟,令到香港市民受到了傷害。」

不過,上文針對的是立法會議員,而不是駐港的中資機構。

其實大家都深切明白問題的所在,不過視乎是不是可以痛定思痛,把腐敗的根源挑出來,重新奮發上路而已。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9/10/17/010129114.shtml

經濟結構不公是無法避免的現象

日前我在本欄發表的《繁榮與衰退:統計數字還是生死關頭?》,指出在香港經濟發展的同時,有的人得利了,有的人卻吃虧了,例如遊客區的人流的確擾民,反而經濟衰退則往往有利於固定收入人士如教師、公務員。

有讀者留言說:「貴頁所言,反證現有經濟結構的確有不公情況,並因此招致公眾質疑。」

我不同意這位讀者的說法,皆因這並非香港現有經濟結構的問題,而是所有經濟都會發生的情況。

一百多年前的英國,因為紡織機令到紡織工入失業,因而發生了工人破壞紡織機事件。經濟活動是動態的,不可能一成不變,但任何變動,都會導致有人受益,有人受害,這是免不了的後果:

一來,不可能每種產業的增長率都一樣,一定有的增長快,有的增長慢,有的負增長。二來,你的增長比我快這個相對差距永遠存在,而你比我好,相對來說我是「吃虧」了。既然這是永遠存在的現象,就不能用「不公」這兩字來形容。

遊客區的人流在令到業主、經營者、相關從業員的受惠,卻有擾民效果,如果用高斯定律去解說,最流行的比喻是,火車經過時彈出的火花會令到農田著火,鐵路公司應不應該付錢給農民呢?

理論上的答案是,農民也可以付錢給鐵路公司,以換取火車的不經過農田。因此,這其實是火花濺及農田的權利的法律問題,只要把這權利定義清楚,利潤大的會付錢給利潤少的,市場可以解決這問題。

然而,銅鑼灣和尖沙咀的人流,業主反而是得益者,因為樓價升值了,受到損失的是住客,以及經常經過該地的市民。換言之,其道路也是公共財。

這好比火車的火花不但影響到農田的主人,也影響到每天路過農田上班下班的路人,這些路人很明顯並沒擁有任何產權,不是持份者,這些路人的利益又由誰來補償呢?又或者索性問,應不應該補償呢?

再推論下去,你的收入高了,整個社會的收入也高了,樓價因而上升了,但我的收入維持不變,當樓價升了,如果我沒有物業在手,相對財富因而少了。這些例子都說明了,「不公」是無法避免的。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7%b6%93%e6%bf%9f%e7%b5%90%e6%a7%8b%e4%b8%8d%e5%85%ac%e6%98%af%e7%84%a1%e6%b3%95%e9%81%bf%e5%85%8d%e7%9a%84%e7%8f%be%e8%b1%a1-192703

賣爛屋不要做訪問

【明報專訊】今年5月,荃灣某半新盤一個單位「爆屎渠」,兩周後,再度出事,業主阿成正在叫價1150萬元出售。這單位2017年6月買入,實用面積513方呎,買入價是908萬元,如果可以成功賣出,減去一成辣稅,家俬電器等等損失,將是平手離場。

網上討論區對此的評語是:「個業主傻仔到呢!本來好多人已經唔記得咗,靜靜鷄賣咗佢就算啦,𠵱家上埋毒果,真係一世都賣唔出囉。」

「所有AA電腦已經黑豬仔咗𠵱個單位,仲累街坊,連成個一期都好難賣出。」

「你睇近月全部二手成交,都係二期。一期自從爆屎渠事件之後,就無二手成交過。」

賣盤後提出問題 仍可被控訴
我完全同意網民的說法,如果是我,一定不會講出去。不過也提醒大家,就算是賣掉了之後,才做訪問,也有可能被民事控訴。

我記得,很多年前在美國,就是有一個業主,受訪問說自己間屋有鬼,結果間屋賣出了,卻被新買家以此訪問為理由,指出間屋有鬼,因而提出索償。原業主的抗辯是,世上根本沒鬼,你怎可以用這理由去索償呢?

這官司打到了最高法院,最後的判決是,由於原業主自認間屋有鬼,因此在法律上,這是一間鬼屋,原業主敗訴,賠錢。

所以說,要賣爛屋,真的不要隨便做訪問!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71251519939&issue=20191017

2019年10月16日

特朗普三大目標

自從貿易戰開打以來,我一直以為,這和特朗普的選舉息息相關,因此,我也預測過很多次,將會在明年選舉之前,不大圓滿地解決。

一來,這是為了刺激經濟,以作助選。所以我估計協議將會一部份一部份的簽訂,還會稍有反覆,皆因一次簽完,不排除大升之後出現反高潮,把事搞砸了。二來,貿易戰是侵侵一手搞起來的baby,萬一他無法連任,豈非拱手送給了下任?這是他絕對不能忍受的事。

最重要的是,貿易戰的真實條款並非要點,因為特朗普的戰略目的,是只要美國人認為他打勝了,便已足夠,真的把中國剝光豬的成本太高,反而划不來。美國作為第一大國,所有政治都是國內政治,反而越是二打六國家,外交越是重要。

有人認為,打完貿易戰之後,便打金融戰。我不排除別人當選總統,會走這條路,但如果侵侵連任,他的首要目標,應是搞掂朝鮮半島的和平協議。諾貝爾獎是評審美國總統成就除了連任之外的第二大標準,第三則是指定接班人成功當選。

周顯

https://hk.appledaily.com/finance/art/20191016/20788002

杯葛美心究竟誰受損?

上月,伍淑清出席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發表支持政府及警方的言論,美心集團旗下食肆因而成為了示威者杯葛及破壞對象。

同時出事的還有何超瓊,她是被「揭底牌」式的文鬥,據可靠消息透露,她現在身處澳門,已多時沒有回來香港或公開露面了。有建制派有頭有臉的人士對我說,他和很多朋友都對示威者極度不滿,但看到伍淑清和何超瓊的前車之鑑,都不敢出來作聲了。

美心集團是由伍舜德和伍沾德兄弟所創辦,後來得到怡和集團賞識,入股了五成,其後他們又出售了少量股份,因此現時只佔公司的四成左右。然而,由於大股東怡和的君子協定,因此從來不干預其運作。而伍氏兄弟也經營得有聲有色,現在美心集團是香港最大的飲食機構,比「大家樂」(341)稍大一點,主要業務在香港。


伍氏兄弟都是愛國分子,哥哥舜德於2003年仙逝,伍淑清是弟弟沾德的長女,一度在美心集團身居要職,不過近年已由舜德的孫兒偉國所執掌,這幾年的工作表現很不錯,包括引入了星巴克。

由於美心集團的最大股東是英資的怡和集團,理論上,示威者破壞美心旗下食肆,最大損失是怡和集團。不過,一來伍氏家族掌握了管理權,二來怡和集團財雄勢大,雙方一起燒,必然是伍氏家族的損失較大。

然而,示威者的另一說法是,必須要把戰火燃燒至怡和集團的其他公司,如惠康、萬寧等等,好等怡和炒掉伍氏家族。不過照我對凱瑟克家族的了解,應該不會為此而和伍氏切割,英式紳士文化會認為這行為很丟臉,而示威者縱是把戰線蔓延,也是可以承受的損失。

作為鴉片戰爭罪魁禍首的怡和集團,它受到損失,中國應會額手稱慶。

最大損失者應是美心員工,皆因他們首先面臨失業。而在8月5日,他們曾在連登討論區發出公開信,支持五大訴求。伍淑清只佔美心集團的0.3%,每年收息130萬元,相比她曾經是政協常委,對她而言,中國關係顯然更重要得多。出事後,她接受了中新社訪問,完全不改其立場,證明了這一點。畢竟,現時掌舵的是伍偉國,關她何事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9d%af%e8%91%9b%e7%be%8e%e5%bf%83%e7%a9%b6%e7%ab%9f%e8%aa%b0%e5%8f%97%e6%90%8d%ef%bc%9f-192548

孖展新措施 封掉券商最後米路

【明報專訊】現時當局新的孖展控制措施,令到券商叫苦連天,很多都面臨執笠。唯一慶幸的是,新法有半年的寬限期,因此不少券商索性不理新例,做埋這半年先至再算。

失孖展利息生意 券商無法生存
在網絡世界,券商的賺錢途徑,已經從賺佣金,變成了賺孖展利息,如果連孖展利息也封殺了,券商無法生存,將造成大量的失業。事實上,現在很多經紀已經三餐不繼,窮到連飯也無得開,當局還在推行「暴政」,真正是麻木不仁。

這些「暴政」,金融界議員張華峰當然是責無旁貸,因為他在政策正式執行之前幾天,才走去做問卷,這證明了他完全沒有聆聽業界的聲音。證券界有這些完全不關心業界的議員,都算是倒霉到極點了。其實,他的行事作風,也令建制派失了很多分,直接損害了建制派的形象。

不過,這些年來,中聯辦推出的各式各樣的人物,又有哪個是上得台面的?那天同幾個建制派比較識嘢的頭臉人物吹水,他們說中聯辦大地震,很多人都已調走,大家都在額手稱慶,說這些人在這些年來,腐敗到了透頂,盡找些完全沒有知識,只懂捐錢的人去當前線,正是搞到整個建制派淪落到今日境地的「戰犯」。

無他嘅!大家只懂吹牛拍馬屁,飲茶灌水,以為只要緊跟大隊,就錯不了。林鄭月娥就是因為以為夠票,就可以無視民意,胡作非為,今日的亂局就是中聯辦和一干建制笨蛋聯合起來,惹下的大禍!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71165637710&issue=20191016

2019年10月15日

姓侵的「Donald侵」三大目標

對於貿易戰,從開始以來,我的看法沒有變過,就是等到特朗普連任之前,就會解決,營造歌舞昇平的現象,以助他競選。現在中美貿易協議只簽了一部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還會再簽下去,因為經濟要不停的有上升動力,一下子就簽完,隨時有可能短期大升後即爆,那就失去了他的本意了。

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他一手搞成的貿易戰,萬一他不能連任,豈非由下一任總統收割他的成果?這是他絕對不能忍受的。

現在講到美國,當年克林頓和老布殊競選時的那句:「經濟才最重要,笨蛋!」正確地指出,在美國,國內政治遠比國際政治更為重要。在特朗普而言,貿易戰的條款真正能否勝利,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清楚令到美國人看到,他把中國玩弄於掌股之間,只要美國人相信,他是勝利的一方,就已足夠。

打完貿易戰之後,假如特朗普可以成功連任,有人認為,他會向中國打金融戰,我卻並不這樣認為。

在一個美國總統而言,判定他是否一個成功的總統,一共有三個客觀指標,第一個是連任,第二個是他的指定接班人能否接任,第三個是拿諾貝爾和平奬。因此,我估計,假如他連任後,主力應該促成朝鮮半島的和平協議,這得要中國的祝福,因此我相信,在這協議成功前,他不會同中國翻臉。

由於他反覆無常的談判作風,因此必然會出現很多次的瀕臨戰爭,才會達成協議,不會一下子搞掂,因此他和中國的蜜月期,也不會太短。

最後一說,近來有關性侵的傳聞,有人說,他只知一個人真的「姓侵」,就是Donald侵!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9/10/15/010128855.shtml

社會已回復正常?浮屍死於變態殺手?

很多人問我同一問題:「甚麼時候可以回復正常?」

對此,我把以下故事講了好多遍:

話說有一位仁兄去了看相,那相士看了他的掌相八字,搖頭說:「你上半生的命運很不幸,常常因貧窮而不開心,四十歲後,生活便會快樂得多了。」

仁兄說:「是不是我四十歲後,便會發達?」

相士說:「不是,是你四十歲後,便會習慣和接受了貧窮,不會因此而影響到心情了。」

香港人的情況,也是如此。幾個月前,整天追看新聞,現在大部分人,不管藍黃,也已經漸漸看少了。遊行的熱情少了,以前害怕黑衣人,不敢上街,現在大家習慣了周五晚上至周日躲在家中,周一至周五照常生活。

灣仔尖沙咀的店舖水靜鵝飛,但住宅區的街坊食肆卻照常暢旺,一個月前,我在觀塘龍皇酒家,居然要等兩小時的位。當然,旺區不少食肆快要結業,高級食肆也叫苦連天,很多零售店都要關門,不過,我指的「習慣」並非慘不慘,因為,慘也可以習慣的。

這好比有一個股壇朋友患上了重病,究竟誰當他的醫療顧問呢?(即是去找那位醫生,分析不同醫生的專業意見,用甚麼療法之類。)答案是:股壇醫生。

我很奇怪地問:「吓,醫生不是官司纏身嗎?為甚麼還有好心情,去當朋友的醫療顧問?」

線人說:「一個人不論甚麼困境,過了一年半載,就會習慣,衣食住行如常,心情也沒有分別。」心理學的實證結果也是這樣:一個人中了彩票發達,也只能帶來一年半載的快樂,習慣了,也就不會特別開心。

同場加映:

近日發生了好幾宗海上浮屍案件,很多黃色人士認為是警察的所為。我在《三個中產黨》的網台節目指出,警察不可能不懂得處理屍體,事實上,我也有朋友在多年之前,同某位警察在某荒山野外燒掉、掩埋證物。海上浮屍這種笨拙的處理屍體的做法,不應是警察的所為。

朋友常威,即《大清亡國關你蛋牛治》的作者認為,這是一名仇恨黃絲的變態serial killer的所為,因此專挑身材瘦小的女子去下手。

姑妄聽之,姑妄錄之,不抱任何立場。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7%a4%be%e6%9c%83%e5%b7%b2%e5%9b%9e%e5%be%a9%e6%ad%a3%e5%b8%b8%ef%bc%9f%e6%b5%ae%e5%b1%8d%e6%ad%bb%e6%96%bc%e8%ae%8a%e6%85%8b%e6%ae%ba%e6%89%8b%ef%bc%9f-192429

T+2是另類槓桿

【明報專訊】有一個問題:「為什麼股票交收要T+2?」理論上,現在所有股票放在中央結算,完全可以做到即時交易,為什麼仍然要兩日後才可以交收。
我記得10年前搞證券行,那位R.O.(Responsible Officer)是老牌經紀,用的是老式方法經營現金戶口,客戶買股票,不用戶口有現金,只需打電話告知,買後T+2才需要交票。沽出股票後的兩天,自動把現金存到客戶的戶口,不用另行有提款通知。
他做的是荃灣的街坊客,個個都是熟客,紅褲仔出身,做了幾十年。我撬他過檔後,他依樣葫蘆,設計了同樣的系統,我嚇了一跳,乜股票界仲有咁落後的「活化石」,而且仍能搵幾皮嘢,這行業真的是很易生存。

倘完全沒槓桿 會失去市場

實際上,股票的戳手指,T+2制度,雖然落後,也很危險,但卻是另類槓桿。基本原則是,任何槓桿都有危險,但如果完全沒有槓桿,就連市場也失去了。這就是監管當局所看不到的,他們這些法律人員,都是笨蛋,只看到危險,卻完全想不到市場是存在於危險之中,這好比廠商賒貨給客戶,也有一定的危險性,但如果不賒貨,生意也就會大減,更加沒有競爭力了。
所謂的T+2,就是從以前的戳手指制度所流傳下來。當年李福兆聲稱太多交收,做不完,停市4日,後來就要這交收制度規範化,因此才創出了T+2。
本文是因為有天同朋友講起監管當局的去槓桿化,是完全不懂股票基本原理,大罵一頓,因而寫出來的。

[周顯 投資二三事]


2019年10月14日

聯匯在可見將來,絕對不會脫鈎

近日流傳,資金正在流出本港,流出速度極快,聯繫匯率即將崩潰,故呼籲港人把資金換成美元……這些人也有法律知識,知道把銀行戶口的港元換成美元,沒有作用,要港元換成現鈔,或把錢匯到新加坡或其他地方。

我寫過文章,指出港元並不絕對安全,理由是無論中國還是香港,假如遇上金融危機,必然保外匯儲備,棄守匯價。我也講過,最簡單的避險方法,是買美股,以當年津巴布韋幣的惡性通脹為例子,得出買本地股票,也可以有效避過貨幣急貶風險。

縱然如此,我向讀者保證,在可見的將來,絕對不會聯匯脫鈎,諸君如要現在買美元避險,未免是太早了。

我的網上節目拍擋徐家健教授研讀了數據所得出來,這3個月來,走資情況並不嚴重,比起年初的數字,現時的外匯儲備還稍有增長。

查實,就是中國/香港保外匯而棄守匯價,不會未戰先走,這非但失信於市民,連港府官員的關口也過不了。因此,這最少要外匯基金不見了三成,才有機會一邊罵港奸和美國人,突然脫鈎。

還有,提款提不了多少,匯款也匯不了多少,皆因大部分的資產,都不是現金,而是股票、房地產等等。再說,現金有非常重要的用途,公司需要現金周轉,如果你有一間市值一千萬元的房子,欠下銀行按揭五百萬元,手上有二百萬元現金,你能/敢匯走多少現金?

真正的走資潮,其先兆是大量公司倒閉,房地產賤價拋售,才有可能大規模的套現撤資。而這些事情的朕兆,是憑肉眼也可以見到的,甚至不用看金管局的信息。

現時港元的價格,是7.84元左右,接近弱方保證,現在兌換,顯然不是聰明的價格。只要聯匯不脫鈎,你的最大損失是0.01元,但兌換後你的最大損失,則是其九倍。

如果你是無產階級,兌不兌你的損失也不會太大,如果你有資產,多半有樓或/和有公司,不賣掉,跑得了和尚也跑不了廟,如果你把廟(樓/公司)賣掉套現來走資,你的downside就是先蝕匯率差價和手續費,假如一切不變,損失之大,也不必細表了。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8%81%af%e5%8c%af%e5%9c%a8%e5%8f%af%e8%a6%8b%e5%b0%87%e4%be%86%ef%bc%8c%e7%b5%95%e5%b0%8d%e4%b8%8d%e6%9c%83%e8%84%ab%e9%88%8e-192214

炒股票 心理質素最重要

【明報專訊】近日最出色的股票,莫過於魯大師(3601)。它上市當日,升了一倍多,翌日早上再升,碰正了五六百點的大升市,居然以反高潮收市,倒跌了近一成。至於成交額,則是10.59億元,是其市值的一半。

當日梅偉琛向我推介,其實我早已留意此股,只是近來沒有錢贏,膽子太小,只申請了300萬元,結果中了7000股,5個幾沽出,贏了1萬多元。

至於梅本人,全家出動齊齊頂頭槌,一個頭槌不過中3萬股,再加上暗盤在3個幾狂買,但據他所說,暗盤也買得不多。不過如果他幾多都買入,應該可以在8元至10元沽出,即是有接近兩倍的利潤,估計不過是三幾百萬元而已。

綜合經驗,我的結論是:申請優質的新股的輸面很低,但由於申請者眾,分股不多,贏的也不多。真正贏大錢的方法,是在市場買入,注碼的控制會比抽新股更準確,但這樣子,價格就太貴。

抽新股的最大缺點,正正在於成本價太低,一旦行了這條路,便失去了「狼性」,不敢大撼大地去高追搏殺,而後者才是真正的贏大錢之道。

另一位朋友高徽,說他在7元時看準了走勢,很想很想買一兩百萬股,T+2博它一博,也是因不夠膽,不敢下注。我問他:「如果近日贏返一兩千萬,你是不是會大撼大,買下去?」他說:「如果贏了一兩千萬,我早就買夠4球啦!」

所以,炒股票,心理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70994473455&issue=20191014

2019年10月11日

人民創富的五個故事

共富社會,是人類的共同理想,貧富懸殊,是世界的共同噩夢,權貴們獨佔資源,人民向上流動停滯,是當世的共同難題。我相信,把無產階級和中產階級聯合起來,共享網絡,共享資訊,是打破權貴壟斷,實現人民創富,向上流動的不二法門。

第一個故事,香格里拉集團的創辦人郭鶴年是「大馬糖王」,炒糖期貨致富,根據他的自傳,原來他炒糖的訣竅就是,每天輪流和最活躍的經紀聊天,吸取市場資訊。這故事告訴我們,在現代社會,資訊就是力量,而且,共享資訊,沒有成本。


第二個故事,有一間叫「華多利」的上市公司,在2006年至2012年,曾停牌了6年,有一天,這公司的老闆在酒會中,踫到了某位權貴,他倆人只是點頭之交,言談間他訴苦說公司被長期停牌,其後沒過多久,它便准許復牌了。這故事告訴我們,人際關係的重要性。但也告訴大家,這公司在本年初,再次被DQ停牌,這告訴我們,人際網絡只能在關鍵時幫上一把,但要長期成功,打鐵還須自身硬。

第三和第四故事,香港有兩個家族,李錦記和印度裔的夏利里拉,都是靠著不分家和團結打拼,成為一代巨富。團結就是力量,我們當然不可能共享有形的財富,可是現代社會,共享無形財富,即是資訊和人際網絡,卻能夠製造出更巨大的力量。

第五個故事,1999年,馬雲和17個朋友一起創立阿里巴巴,稱為「十八羅漢」。就是這18羅漢,創造出中國商業史的最大奇蹟,他們當時是社會菁英嗎?當然不是,他們有背景嗎?當然沒有!

這故事告訴我們,背景和聰明才智並非成功的必要元素,團結和努力才是決勝的關鍵。

https://hk.epochtimes.com/news/2019-10-11/55144836

另起爐灶,增加愛國學校!

今日香港的政治困局,始自教育系統的失敗,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前行政長官董建華在7月1日的衝擊立法會事件後,坦承青年出問題的重要原因,是他任內始推行的通識教育失敗。當時的教育統籌局局長羅范椒芬則反駁說,當年的通識教育課程經過審慎討論,設計全面,希望培養學生多角度思維,並不承認這是失敗。

從其言論可知,直到現在,他們仍未明白教育失敗的真因,正因不明,失敗也就有了必然性。

一言以敝之,教育失敗是政治問題﹕絕大部分的教師都是教協(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的成員,而教協成員絕大多數是反中的泛民分子,既然控制不了教協,任何政治教育只會是傾向於反中的一方,而課程內容越是多角度思維、越是更多的討論和任意性,越是不利於政府和政治穩定。

通識教育的本意是好的,然而不顧現實,盲目地一意推行,這是空中樓閣,把大廈建築在浮沙之上,必然塌下,這是科學,科學構成了必然性。因此,今日大量青少年的投入反中,正是根於當年錯誤教育政策造成的惡果。

然而,讀者不禁會問,究竟政府應該採用甚麼政策,方才可以把教育撥亂反正呢?是不是取消通識教育,重新把中國歷史列入必修科,便可解決問題呢?

這當然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做法,大錯已經鑄成,小修小補的作用太小,奏不了甚麼效。事實上,錯誤政策是在回歸之後開始的。

在1997年之前,香港的愛國教育,根在俗稱的「左治五世」中學,即5間愛國中學,分別是漢華、培僑、香島、福建,和旺角勞工子弟中學(即今日的「勞工子弟學校」),其教員主要是愛國的教聯(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會員。雖然這些學校並沒獲得港英政府任何的津貼補助,畢業生更受盡歧視,不能申請政府工,由於其教學資源不足,學生的英文水平也不高。然而,就是在這資源匱乏的環境,培養出大量的愛國分子,許多人更加成為了今日愛國陣營的穩定楝樑。

我質問一句﹕為甚麼在回歸之後,愛國學校的數目竟然一如既往,一間也沒有增加呢?所有政治上的障礙已經沒有了﹕政府可以津貼、畢業生可以申請政府工,再說,中國國內經濟實力不可與五十年前同日而語,當年尚可苦苦支撐,今日可以提供的資助是當年的十倍百倍……明明是形勢一片大好,為甚麼竟然要放棄這大好江山,垂手讓給敵方呢?

有人認為,回歸以後,愛國學校的歷史任務已完結了。但現實已告訴了我們,這想法是錯的,愛國學校任重而道遠,有必要大幅增加。

有人對我說,教聯的人才庫不足呀,培養不出足夠的教師呀。可是,現在不是一年兩年,而是22年過去了,只要有決心,22年有甚麼做不出來?如果今日有三、四十間愛國中學,其畢業生有著無數的中資機構優先聘請,今日的政治局勢,已是完全不同了。

再講專上教育。在回歸以後,大學學位增加了三分之一,而這三分之一的學額,集中於香港現有的大學。我再來質問﹕第一,為甚麼沒有人去創辦私立的愛國大學?第二,像北大、清華這些國內的一流大學,為甚麼不在香港設立校區,培養出愛國的大學生?

很明顯,回歸以來教育的失敗,並不在於現行教育系統,因為這是個行之經年的完善制度,有著強大的惰性,而這惰性是傾向港英政府的思想教育,由反中的教協去控制,不管現政府投入多少資源,也無法扭轉強大的慣性力。縱觀歷史,對付傳統慣性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另起爐灶,中國的優勢是,爐灶本來就在,不用另起,只要把現大的去擴大就是了,然而,特區政府在成立之後,卻是反其道而行之,任由爐灶荒廢,資源卻去為他人作嫁衣裳,這自然是愚不可及。但更愚不可及的是,直至今天,還懵然不知癥結之所在,這終究是不讀中史之過,徒使後人亦復哀後人也!

如果問,今日才搞愛國教育,會不會太遲呢?現時的教育敗局,始自22年來的政策失敗,今日縱是吾今是而昨非,撥亂反正,也要很多年之後,才見功效。然而,正是「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為不畜,終生不得」,現在不去改革,以後將會更加後悔!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https://www.thinkhk.com/article/2019-10/08/36964.html

繁榮與衰退:統計數字還是生死關頭?

抗爭持續,暴力升級,對於經濟環境,究竟有甚麼影響呢?這其實得從經濟結構去講。

一個經濟體系是由很多個獨立個體所組成,它們有不同成分,有的更加並非經濟獨立個體,而只是後勤配套,例如說,教師、社會工作者及公務員等等。甚至可以說,經濟愈差,代表資產價格和消費物價指數下跌,而他們的收入不變,反而是變相加了薪水。因此,教職人員、社會工作者往往是反對運動的主要抗爭者,皆因他們是最後受到經濟不景影響的一批。警員如果不是直接要和抗爭者戰鬥,相信對經濟不景也會額手稱慶。

在經濟蓬勃期間,有些經濟個體、板塊會得益,例如2007年前的中國工廠,又例如2003年後香港遊客區的零售業,然而,這些得益者只是少數,的確,它的收入會流向其他行業,但這流向是間接的,不明顯的,受益者的所得既不多,甚至不自覺自己會從這得益。此外,在經濟得益的同時,也會有人受害,日本七十年代已有所謂的「公害」,即是因工業化帶來的污染,香港零售業也因自由行而帶來擾民,這是由於得益者和受害者並非同一群人,因此利害關係無法互相抵銷。

反過來說,抗爭影響經濟,也會有人得益,有人受害,不過得益者很少,例如好幾個YouTuber的收入大增,月入從幾千元,增至六位數字。

受害者的程度也有大有小,例如說,由於香港股市超過六成市值與中國內地有關,因此,抗爭對香港股市的相關系數,並不明顯。所以那些沒有經營生意,以投資為主要收入的人,例如《信報》前老闆林行止堅持,「經濟不景與抗爭運動關係極微」,皆因就他的個人感受而言,確實如此。相信假如他未出售報紙,就不會說出這樣的話了。

當然了,就那些飲食零售業的老闆和從業員而言,影響就很大了,正如我有位「舖王」業主朋友,收入銳減八成,皆因有人退租,也有人不交租。這就應了一句老話:從事不關己的人看來,經濟繁榮和不景只是統計數字,但就發達或破產的人而言,這就是生與死的問題了。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7%b9%81%e6%a6%ae%e8%88%87%e8%a1%b0%e9%80%80%ef%bc%9a%e7%b5%b1%e8%a8%88%e6%95%b8%e5%ad%97%e9%82%84%e6%98%af%e7%94%9f%e6%ad%bb%e9%97%9c%e9%a0%ad%ef%bc%9f-192031

財技炒股如逆練九陰真經

【明報專訊】看《射雕英雄傳》,西毒歐陽鋒最厲害的武功是「逆練九陰真經」,我忽然想到,我玩的財技炒股法,豈不就是一種逆練的武功?

財技本來是一種sell side的知識,是給上市公司老闆用的。然而,投資者把這技術反方向來想,從上市公司財技的動作,反過來去推斷公司的經營狀况,以及老闆心中的未來動向。

這種逆練的財技炒股法,古以有之,例如從公司的帳目和價格,假如太過廉宜,就會有人去賭它將會私有化,這也是財技投資法的一種。

無心寫書 反成多產年
今年太忙也沒心情,本來不打算出書,可是收拾舊稿,出了兩本關於男女關係的書,名字太長,長到我都記不起了。又因鼓勵拍檔出書,和他合作寫了一本關於抗爭運動的書,書名叫《逆權之怒》,結果頗為暢銷,剛剛又完成了續集,叫《逆權之暴》,很可能還會在12月出版第三集。然後,我寫了一本關於我和許多名人交往的文集,結果,今年可能變成了我出書最多的一年。世事真是難以預料。

其實,出書本身賺不了什麼錢,這正如寫專欄,在今時今日也賺不了什麼錢,不過台灣話有一句話叫「牽豬哥賺暢」,意即帶公豬去打種,工錢很少,不過過程卻很高興,這界外效益才是賺了的。

寫作的過程就像生孩子,既痛苦,又快樂,不過,沒有痛苦的快樂,通常只是過眼雲煙,經過了煎熬才得到的快樂,才能長久和深刻……這些是人生哲學,扯得太遠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70734214646&issue=20191011

2019年10月10日

究竟甚麼是「莫須有」?

日前,香港首富李嘉誠公開表示,政府應該對未來的主人翁網開一面。

就此,中央政法委在微博公眾號貼文,批評李嘉誠縱容犯罪,還有,目前的香港亂局中,不少年輕人將樓價高、租金貴的憤怒,發洩到政府的頭上,但認為他們可能搞錯了發洩對象,又強調香港並不是沒有地,但發展總會遇到反對聲音,香港樓宇的天價對誰人有利,答案不難猜測,反問李嘉誠等「囤地圈錢」的地產商,會否對市民及香港的未來網開一面。不是為香港著想,而是看著香港滑向深淵。

李嘉誠透過發言人發表聲明回應說,日前的言論被曲解,十分遺憾,並指多年已習慣了那些莫須有的指責,永遠會虛心接受批評,但最重要的是「寬容不等於縱容,不等於無視法律程序」,重申對任何暴力,包括語言暴力,對任何衝擊法治的行為都不能接受。他又希望,各方能尋求空間,而非挑動矛盾,讓香港局勢降溫,社會才可展開對話。不過,他卻並沒有就樓價問題作出反駁。

本文並不打算就此爭拗,作出評論,反而是想藉此機會,解釋一下,究竟甚麼是「莫須有」。本文我已經想寫了很多年,事實上,究竟甚麼是「莫須有」,此詞應作何解,這幾年已有定論,我只是把定論再寫出來一次而已。

相信大家都看過《宋史》的這段名句:「岳飛,字鵬舉,相州湯陰人也。生時,有大禽若鵠,飛鳴室上,因以為名。」

《宋史》是公認《二十四史》中最差的幾史之一,史實很不靠譜,至於其有關岳飛的部分,主要出自岳飛孫兒岳珂的家傳《鄂王行實編年》, 其中很多失實老吹的成分。如果對照《金史》,就可發現其中的大量矛盾。

岳飛初從軍時,跟隨名將宗澤,因不服主帥號令,差點被問斬了。根據歷史學家鄧廣銘在其經典名著《岳飛傳》的說法,大破朱仙鎮、十二道金牌均非史實,岳飛主要的戰績,是打敗偽政權劉齊的軍隊,以及鎮壓農民起義,也即是打自己人的內戰,反而很少和金兵戰鬥。

1141年初,金國全面出征宋國,兩軍打了一場全面戰爭,主戰場在淮河的西部。這場大戰打了三個月,明年,岳飛進京當上了樞密副使,即是副國防部長,也因當了京官,失去了兵權,他曾經要求回到軍中,恢復兵權,但不獲同意。

五個月後,岳家軍的王俊告發岳飛,說他的兒子岳雲曾經寫信給岳家軍的張憲,要求後者起兵造反,以迫令朝廷恢復岳飛的兵權。

最後,朝廷擬定了四條罪名,第一條是坐擁重兵,在淮西逗留,不肯迎戰金兵。第二條是「指斥乘輿」,即是罵皇帝,對皇帝不敬,這條有點欲加之罪。第三條是要跎踏張俊韓世忠人馬,注意「要」字,即是打算的意思,並沒有把這自相殘殺的計劃付諸實行。第四條就是和張憲謀反。

張憲本人承認了二、三條,皆因與他無關,卻在酷刑之下,也不肯認第四條。岳的手下大將如王俊、王貴等,都是此案的證人,既然有證人,岳的罪名就不難坐實了。

這其中坐得最實的,是第一條「淮西逗留」﹕「岳飛坐擁重兵,於兩軍未解之間,十五次被受御筆,並遣中使督兵,逗留不進。」

淮西之戰是宋金的總決戰,朝廷在正29日出令,岳飛在2月9日才接到命令,不知為甚麼要花10日這麼多。岳飛初時以生病,又以糧草不足為理由,拒絕出兵,宋高宗親筆發了15封詔書,結果岳飛拖慢行軍速度,在3月12日,才去到前線,這時大戰已打完了4天。
有人甚至用陰謀論來懷疑,他坐擁重兵,不肯戰鬥,不止是怕了金兵,而是可能希望宋兵戰敗,甚至國家滅亡,不排除有渾水摸魚的機會。至於十二道金牌,也許是把15封詔書倒黑為白了。

有趣的是,如果把「淮西逗留」,坐擁重兵而不肯戰鬥這些歷史故事,證諸這三個月來,香港發生的亂局和戰鬥,以及權貴們對此的態度,那就很令人感嘆了。

現在終於說到「莫須有」了。

這是出自《宋史‧岳飛傳》﹕「獄之將上也,韓世忠不平,詣檜問其實。檜曰﹕『飛子雲與張憲書雖未明,其事體莫須有。』世忠曰﹕『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所謂的「飛子雲與張憲書」,就是前述的信件,由於找不到信件原文,張憲又未認罪,因此是「雖未明」。然而「莫須有」,如果照坊間流行的說法,解作「不須要有」,那麼,「其事體莫須有」的意思,就變成了「這件事不須要有」,就反而解不明了。

雖然, 我們也可以這樣子解釋法:岳飛一共被控告四條罪,就算沒有這一條,其餘三條也足以坐入死罪。而且正如前言,「淮西逗留」一罪,證據確鑿,足以判死。《宋律》寫明了:「臨軍征討,稽期三日者,斬。」

至於「莫須有」的意思,第一個提出來的是李敖,他翻查了宋人筆記,作出對照,得出其意思。李敖那篇文章已找不到了,不過近人找出了更多的記錄,例如由宋朝宰相曾布寫的《曾公遺錄》有記載:

「曾布問:『不審陛下以光等為有罪、無罪?』徽宗答:『莫須是有罪。』曾布回:『聖意如此,臣乃敢盡言……光等詆毀神宗變亂法度,則事跡具存,豈得為無罪?』」
《朱子語錄》說:「『格物莫須用合內外否?』曰﹕『不須恁地說。物格後,他內外自然合。』」

李心傳寫的《建炎以來繫年要錄》說:「莫須召二、三大將來。」

岳珂撰的《寶真齋法贊書》有這一句:「莫須與他明辨。」由此可以見得,「莫須」也許是岳珂的常用語,秦檜究竟有沒有說過這句話,也未可知。

秦檜的仇家朱弁寫的《曲洧舊聞》有一句:「莫須待介甫參告否?」

蔡絛寫的《鐵圍山叢談》寫:「莫須問他否?」

宋孝宗時的宰相周必大寫的雜史《思陵錄》有寫:「莫須批出。」

南宋詞人劉克莊寫的《後村大全集》有「莫須有人」的說法。

《容齋隨筆》作者洪邁寫的另一本著作《分類夷堅志》有:「莫須謝尚書否?」

宋高宗趙構在紹興十年的御札也寫過:「據事勢,莫須重兵持守,輕兵擇利。其設施之方,則委任卿,朕不可以遙度也。」

從以上的例子可以見得,「莫須」是「必須」、「肯定」的意思,如果是問題,則會在句末加上「否」字,意即「是不是必須?」

因此,「莫須有」的意思是:「肯定有」。至於全句:「飛子雲與張憲書雖未明,其事體莫須有。」其意思則是:「岳飛的兒子岳雲和張憲造反書信雖然並未找出證據(周按:因沒有口供又找不出信件),但這件事肯定是有的。」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9/10/10/010128535.shtml

戰略性儲糧和買盈富基金

我在《周顯發達指南》講過,發生大災禍時,斷糧的速度快得難以想像,例如1983年的港元匯率危機,當電視新聞報道時,超市已斷糧了。因此,家裡必須有半年以上的「戰略性糧食儲備」,以保安全。

去年9月13日,我在《在大停電時 行動支付失效了》一文中,再講過「戰略性糧食儲備」的重要性,並且引用了2011年的盲搶鹽事件,鹽的賣光速度也遠快於消息的傳播。


我相信,現在讀者們應已明白我的洞見。其實,只要肯讀歷史,不難讀出這些先見之明,只可惜,在香港,大部分人都不明白讀歷史的重要性,以為歷史沒用,其實,讀歷史、哲學才最聰明,至於環球商業、工商管理、新聞等等熱門科目,理論層次太低,有如中學課本,令人愈讀愈蠢。

又要岔開一句,在香港,中史又比西史的訓練更佳,皆因中史課程比較深入,有更多模式可供借鑑。當然,如果西史讀得好,讀得深入,效用比讀中史更佳,但香港西史課程有太多的「中學雞」內容,原始史料比較少,因此效力也不大。

除了儲糧之外,還有甚麼避險方法呢?

如果你有錢,不難得到外國護照或居留權,根本不用畏懼,因為隨時一走了之,在外地過好生活。這正如有錢人就算斷水斷糧,也不用去超市搶購,只要去外國暫避風頭,我的不少富豪朋友,現時都已跑到了外國,度假享受去了。

所以,避險方案還是要針對平民老百姓。


有人認為,把現金從戶口提出來,但這帶來不方便,尤其是,電子支付流行的今天,提存現金極為麻煩。有人說,要把港元轉為外幣,但這其實要在外國做才有效,皆因聯匯脫鈎,必然也令在港的外幣強制兌換回港元,但在一般市民而言,到外國開戶口的交易成本和維持成本太高,划不來。

我的看法是,買入「盈富基金」(2800),也不失為避險方法。當年津巴布韋幣貶值至零時,但對比股市,反而略有進帳,由此可以見得,股市可以有效避過貨幣風險。但當然,不是在今日去買,而是局勢再變下去,股市跌至兩萬點樓下,才可考慮。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88%b0%e7%95%a5%e6%80%a7%e5%84%b2%e7%b3%a7%e5%92%8c%e8%b2%b7%e7%9b%88%e5%af%8c%e5%9f%ba%e9%87%91-191848

「千萬求一路」噱頭而已

【明報專訊】話說有一單廣告,近日由「ideas for HK」的組織發起,叫「百萬求一路」,近日加碼至「千萬求一路」。這當然只是一則噱頭廣告,就算寫「10億求一路」,也是沒有人可以拿到的。

這牽涉到「deal structure」。

甚麼叫「求一路」呢?基本上並沒法子可以定義,你寫一個很詳細的plan出來,他們改頭換面用了,你奈何不得,因為關係太多的政策,而政策這東西,大同小異,抄了,也沒有人知道。如果你這條路只有幾隻字,只是一條橋段,更加是不值一提了。

財技最重要deal structure
所以,如果是有心付錢,就要把這1000萬元,視為已出之物,總之在某月某日之前,投交進來,評審之後,最高分數的,就得到1000萬元,這樣子,必然得到大量的主意,有的有用,有的沒有用,但至少會有很多的反應。別說是1000萬元了,就是只付10萬元,也已經很不錯了。

所以說,「千萬求一路」,不過是一場騙局,出出風頭而已,大家也不必太過認真,說甚麼,一條出路,怎只值千萬呀?真實是,對方是一毫子也沒有出呢!(廣告費除外)

以上例子證明,玩財技,deal structure的重要性,好像日前有人問我搞一個「照保loan」,我馬上說,這要loan不離開lender的口袋,才可以做得到。合格了之後,還要看看對方的身分,評估counterparty risk,大部分的刁,一看就知是老千局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70648385215&issue=20191010

2019年10月9日

武力抗爭不影響股市

經過了驚濤駭浪的長周末,大市不跌反升,這當然不是林鄭月娥的緊急法和蒙面法有任何的正面作用,而是再一次證明了,武力抗爭對於股市,完全沒有影響,有時升,有時跌,根本不可預測。

對港股大市最大的單一影響因子,永遠是人民幣滙率,皆因現時港股已全面中資化,中資股佔了六成幾,這還不算部份業務在中國的公司如大家樂(341)、佐丹奴(709)等等。也有一些是主要業務在外國,如長和(001)、利豐(494)、普拉達(1913)之類,因此,香港因素對股市,我估計,已降至一成至兩成之間。

反而,細價股只炒供求,業務無關痛癢,主要買家是本地投資者,然而,股價低迷也已多時,不過大市反彈而細價股繼續尋底,也是頗有啟示性的。

至於影響股市的第二因素,一定是貿易戰。貿易戰說穿了,就是中國因素+美國因素,在以前,美國向來是影響港股的最大單一因素,只是現在轉移到了中國的身上,變成了第二而已。


周顯
投資者、八卦公、知識分子
phemey@gmail.com
本欄逢周三刊出https://hk.appledaily.com/finance/art/20191009/20783367

居屋、公屋與新移民

政經局勢丕變,然而,上周寫的房屋政策對答還未講完,唯有先把未了事完結了,才開新話題。

繼續網民「9uphero」的結論:第一,「新加坡係八成居屋!並不是全公屋!不要被媒體錯誤引導!」(周按:新加坡有八成房屋是組屋,其中93%是業主,7%向政府租賃。組屋最高可有6個房間,也有複式單位。由於大部分家庭都可擁有組屋,它在市場上可自由買賣,條件是住滿5年才可以出售。這當然要付出代價。新加坡的建成區面積是土地的60%,香港則只有24.1%,是亞洲都市中最低的,這是拒絕開發、保持大規模綠化所必要付出的代價。)


第二,「經濟學無形之手,是盡量減少對市場干預。政府現在把大部分土地儲備納入為免費公共房屋,是對市場極大干預,令市場扭曲。如政府真心想穩定樓價,應該興建私樓居屋,而不是公屋。」(周按:這又是老話題了。多建私樓居屋是正確做法,但違反民粹,政治上行不通。在今日香港,民粹佔了輿論主導,反是違反者,政治上會死得很慘。)

第三,「加上每日150個新移民可以特快申請公屋,令供應更加短缺。冇交過稅嘅新移民,可以優先享用政府福利。令本土市民生活更加困難。」相信這是人口問題,需要另外寫很多篇文章去討論。


但有一些基本重點:

1.不管新移民引入的理據,總之有人流入,哪怕只有一個人,都會造成房屋需求。反過來說,只要是源頭減人,不管是減多少人,也會舒緩了房屋需求。

2.香港從來是靠移民去維持人口增長,如果沒移民,人口就會減少,但形勢好像扭轉了。2018年數字,有6,700人的自然增長,即是有5.37萬人出生,只有4.7萬人死亡。人口增長則是6.27萬人,4.23萬人是單程證。(個人認為,新移民的生育能力高於本土居民,這是令到出生率增加的原因。)

3.新移民特快申請公屋、可以優先享用政府福利,「特快」和「優先」應該是錯誤的吧?雖然,我並不同意新移民可申請公屋和享用福利。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5%b1%85%e5%b1%8b%e3%80%81%e5%85%ac%e5%b1%8b%e8%88%87%e6%96%b0%e7%a7%bb%e6%b0%91-191684

經濟寒冬 證監大肆DQ不仁

【明報專訊】由本年1月1日至9月30日,一共有11家上市公司被除牌,還有3家公司已發出除牌通知,17家進入除牌程序,還有50家是長期停牌,不排除很快便進入除牌程序。

這是由兩年前開始,證監會開始一連串的「捉賊」行動。當然,作為證監,洗太平地是其正常工作,沒有任何不對的地方,然而,在「捉賊」之時必須符合三大原則﹕合情、合理、合法。但是,很明顯,證監的所為是完全違反了以上三大原則。

現時證監的強迫停牌程序,所依據的是模糊的法例,它可以任意DQ不符合上市資格的公司,相比起A股市場,反而有明確的除牌原則,以及除牌過程,ST股票是也。然而,香港證監會現時所行的,完全是黑箱作業,任意DQ,這絕對是選擇性執法,失卻了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

就我所知,只有一家被除牌的上市公司,敢於提請司法覆核,反抗證監,這並非因為反對的聲音不大,而是敢怒而不敢言,恐怕受到秋後算帳,因而不敢發聲。至於代表證券界的張華峰議員,上市公司根本不在他的功能組別之內,自然也不會去同他向來friend過打band的證監會交涉了。現在香港經濟陷於水深火熱,但證監會仍然麻木不仁,堅持要繼續DQ大量上市公司,除非它們注入足以維持上市地位的業務。然而,在今時今日的經濟情况,這是不可能的任務!

記得在2003年,由於SARS,交易所對於申請上市逾期等等個案,批准了多宗寬限,這就是人性,這就是合情合理。從這角度看,我說證監會冷酷無情、違反人性,以及對金融現狀一沉百踩、瘋狂踐踏,這應該是恰當的評價。

[周顯 投資二三事]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70561824823&issue=20191009

有必要在香港增建爱国学校

今天香港的政治困局,源自教育系统的失败,这已是有广泛共识的事情。前行政长官董建华在7月1日的“冲击立法会”事件后发言称,他做特首时推行通识教育、改革中国历史课程是导致现在青年出问题的重要原因。当时的教育统筹局局长罗范椒芬则反驳说,当年的通识教育课程经过审慎讨论,设计全面,希望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并不承认这是失败。从其言论可知,直到现在,他们仍未明白教育失败的真正的原因,正因不明,失败也就有了必然性。

一言以蔽之,教育失败是政治问题。绝大部分的教师都是教协(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的成员,而教协领导层成员绝大多数是反中的泛民派。在这个情况下,政治教育往往倾向于反中的一方,而课程内容过度追求多角度思维、讨论和任意性,最终都导向对祖国的离心倾向。

通识教育的本意是好的,然而,不顾现实、盲目地一意推行,就是空中楼阁。今日大量香港青少年上街,正是当年错误教育政策造成的恶果。那么,香港特区政府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政策,才可以把教育拨乱反正呢?是不是取消通识教育,重新把中国历史列入必修科,便可解决问题呢?


这当然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大错已经铸成,小修小补的作用太小,难以奏效。

实际上,在1997年之前,香港的爱国教育是有根基的,著名的5所“爱国中学”分别是汉华、培侨、香岛、福建和旺角劳工子弟中学(即今天的“创知中学”),其教员一般是爱国的教联(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会员。这些学校并没获得港英政府任何的津贴补助,毕业生更是受尽歧视,不能申请当公务员,由于其教学资源不足,学生的英文水平也不高。然而,这些学校就是在这样资源匮乏的环境中培养出大量的爱国分子,许多毕业生更成为了现在爱国阵营的稳定栋梁。

我想问一句﹕为什么在回归之后,爱国学校的数目竟然一间也没有增加呢?所有政治上的障碍已经没有了,政府可以提供津贴、毕业生可以申请当公务员。再说,中国内地的经济实力已经不可与50年前同日而语,当年尚可苦苦支撑,现在可以提供的资助是当年的十倍百倍。

有人认为,回归以后,爱国学校的历史任务已完结了。但现实已告诉了我们,这想法是错的,爱国学校任重而道远,有必要大幅增加。

有人对我说,教联的人才库不足,培养不出足够的教师。可是,现在不是一年两年,而是22年过去了,只要有决心,22年有什么做不出来?如果今日有三四十所爱国中学,其毕业生可能有大量中资机构优先聘请,今日的政治局势,也许就完全不同了。

再讲高等教育。在回归以后,大学学位增加了1/3,而这1/3的名额,集中于香港现有的大学。我再问一下﹕第一,为什么没有人去创办私立的爱国大学?第二,像北大、清华这些国内的一流大学,为什么不在香港设立校区,培养出爱国的大学生?

很明显,回归以来香港教育的失败,并不在于现行教育系统,因为这是个沿袭多年的完善制度,但也因此有着强大的惰性,顺延港英政府的思想教育,受反中的教协控制。不管现在的香港特区政府投入多少资源,也无法扭转这个强大的惯性。纵观历史,对付传统惯性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另起炉灶。中国的优势是,炉灶本来就在,不用另起,只要把现在的去扩大就是了。(作者是香港时事评论员)

2019年10月8日

夜哭到明沒用,戰將才最實際

對於現時建制派的表現,我的感覺是《三國演義》中,曹操出場的一段﹕坐中一人撫掌大笑曰:「滿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焉能哭死董卓耶?」允視之,乃驍騎校尉曹操也。

他們指控,示威有人在幕後出錢,美國、台灣、香港都有,對,但這是回歸以來,從來都有、從沒停過的事。他們指控,對方在教育上、在傳媒上洗腦,令到青少年充滿反中央、反政府思想,對,但政府一直掌握教育政策和資源,傳媒也是完全公開的商業市場,為甚麼人們洗腦洗得如此成功?他們指控,對方不停發放假消息,但為甚麼對方的假消息如此多人分享、如此多人相信?他們指控,對方使用暴力,但為甚麼愛國愛港者使用武力反制時,在人數方面、在武力方面,均都不是對手?

很明顯,這不是誰正確誰錯誤的問題,而是誰贏誰輸的問題。你去解釋打輸的理由,夜哭到明,明哭到夜,指責對方的不是,以至於喪盡天良,只是為了向上頭交代責任,以撇清責任,以免被追究責任,除此之外,又能發生甚麼作用呢?

譴責對方,是弱者的所為,是戰敗者的哀號,是推卸責任的盾牌,現在建制派所需要的,不是理由,而是戰功,不是躲在後面不敢援助,甚至連聲援也不敢的政府高官,而是智勇雙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前鋒,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

自古成王敗寇,勝利者不須要合法性,皆因合法性是後補上去的,只要勝利了,事後怎解釋都可以。反政府的人終結了2014年的失敗,得出這個實用性的結論,決定用武力去解決問題,不道德,任你罵,但可有效地攻城略地,反正不管怎做,都有基本盤支持,建制派可不能繼續夜哭到明下去,而是要效法對方,重整實力,實力才是致勝關鍵!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9/10/08/010128366.shtml

林鄭立禁蒙面法,志在緊急法開路

林鄭月娥的強行通過《禁蒙面法》,造成了末日的景象:銀行關門、超市大排長龍、地鐵罷駛、全港大塞車,然而,作為評論者,更關心的卻是其專業角度:這行為有何目的、是得是失、有何後續?


《禁蒙面法》並非林鄭月娥的發明,而是國際慣例,如美國、英國、澳洲、加拿大等先進民主國家,都有相同法例。因此,就這立法至少並不惹這些國家的反對,這是優勢。

但反過來說,2014年烏克蘭的經驗,《禁蒙面法》立法後,反而引起更大的暴亂,結果是12天後,取消法例,不久,政府倒台。這證明了,這條法例是紙老虎,沒有作用。

有目共睹的是,參加戰鬥的人數沒有減少,而且日趨暴烈,而暴動罪的最高刑期是十年,也嚇阻不退他們,很明顯,《禁蒙面法》的一年刑期並沒有任何阻嚇作用,反而更有可能令到暴力升級。


問題在於,林鄭月娥政府立這條法的目的是甚麼,有沒有預期到它應有的發展,後著究竟是甚麼。

我雖然認為林鄭月娥的智力並不怎樣,可是她不會蠢到連立法會激化更強暴力這個簡單的道理也想不到。

《禁蒙面法》的真正目的,不少人已很英明地指出,這是為《緊急法》開了先例,只要用了一次,第二次就可以順理成章的繼續使用,而通常用來開先例的,都是比較沒有爭議性的,這比較容易爭取過來,以後才可逐步「加辣」。

立法後,建制也配合,大規模罷市,營造出「緊急」的氣氛,變相令社會「習慣」戒嚴。


我的看法是,這一來可以安撫強硬建制派,更重要的是,區選在即,立法會在明年便會展開,不排除建制派在體制之內會崩盤,如果區選和立法會敗得太慘,如果對方有八成的支持度,不無可能連選小圈子選舉的行政長官也會「淪陷」到進入反對派的手上。這倒不如先下手為強,任由暴力升級,把香港進入緊急狀態,從而拖延區選,令到天平稍為傾向於自己。

這其中的推理是:暴力升級,就不舉行選舉。暴力停止,「激情投票」的部分選民會因激情退卻而重新思考,更要緊的是,意興闌珊的建制選民也會重新歸隊。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9e%97%e9%84%ad%e7%ab%8b%e7%a6%81%e8%92%99%e9%9d%a2%e6%b3%95%ef%bc%8c%e5%bf%97%e5%9c%a8%e7%b7%8a%e6%80%a5%e6%b3%95%e9%96%8b%e8%b7%af-191499

逼退市沒收資產 美無相關經驗

【明報專訊】年輕朋友V君是個基金經理,十分好學,幾乎看遍了西方傳媒的評論和報道。日前,我同他吹水,講到美國有意強迫中國在美的上市公司退市。

我問:「強迫退市,咁小股民點算?」
他說:「可以強迫上市公司全面收購。」
我說:「收購無問題,不過點定價先?」
他說:「由美國政府定價,在美國的上市公司都要被迫接受㗎啦!」

我問:「如果上市公司無錢呢?」
他說:「可以沒收在美資產,作為抵押。」
我說:「如果業務和資產都在中國,中國政府又不肯交出來呢?」

他說:「可以沒收中國在美國的資產,作為抵償。」

我不知他究竟看了哪些評論,說美國可以這樣做,只是輕輕地回答:「如果美國這樣做,中國也可以沒收美國在華的所有資產,美國也可以宣布中國手持的美國國庫券作廢……總之大家一拍兩散。」

其實,用國內立法來沒收外國資產,是絕對可行的,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就幹過一票,反而美國沒有做過這種事。他應該是看了某些評論,才講出這套說法來,我當然不否認在理論上實行的可行性。

不過,真要實行起來就……除非中美開戰,把對方視為「敵國」,就做乜都得啦!不過和平之後,按照慣例,也要盡量還原。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70475686911&issue=20191008

2019年10月4日

富二代的定義 去歐洲參觀朋友婚禮

前兩天,和朋友Jacky和Jeremy鋤大弟,前者比我年紀大一個轉,後者則小我一個轉以上,說這個月底便要結婚了,到意大利的Toscana去搞婚禮,還叫了一大幫兄弟過去參加。

根據精通英國文學,兼且熱愛意大利文化的胡漢清資深大律師,不,是御用大律師才對,的說法,意大利人口音很重,Toscana應該是加重「ca」的讀音,誇張得有如唱意大利歌劇,才算發音標準。

又及,所謂的「御用大律師」,即是在1997年前被call進的,才能算是,因為在1997年之後,便只有資深大律師了。所以,御用大律師也比資深大律師更為矜貴。如果你指責,我是一個封建主義者,我會回答,我的確是,所以我永遠認為國王比總統更高級,王子和公主是最令人嚮往的身份,有一個朋友說得最好﹕「世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操一位公主,嘩,多麼的階級顛覆,是精神上的最高發洩。」

另一位已逝去的富豪也曾經說過﹕「如果英女王同我睡,我也樂意,因為她的身份高貴,又有名氣!」

扯遠了,說回Jeremy在Toscana的婚禮,他說,去Toscana,最重要是為了省得舖張,他只包了一架飛機,一百五十人左右去嗜,不想朋友一大串,不是四季,就是會展,姨媽姑姐一大串,還有很多富豪uncle,實在太麻煩了。

我插口說﹕「家陣的人搞婚禮,不是Toscana,就是Sardegna,好像要去這兩個地方,才最有型,不過這兩地應該是意大利最美的地方,搞婚禮的最大目的,就是為了拍照片,所以也應該挑最美的地方去拍片。」

Jacky冷冷說﹕「你去完Toscana,返來香港,咪又要再擺多次四季或者是會展。」

Jeremy說﹕「不擺了,就只擺意大利的那一次。」

Jacky說﹕「我都不明白,為甚麼今日的年輕人那麼有空,搞一場婚禮,去到無雷公咁遠搞,好似唔使做咁。我地以前,從來無咁樣,客觀條件亦都不允許,不是沒有錢,是沒有時間。」

Jeremy說﹕「一世人一次結婚,點會無時間?」

我說﹕「你地結婚,去幾個月旅行都得,但是,居然叫到一百幾十個兄弟姐妹來參加,家陣你地呢一代係結婚高峰期,一年幾pair人結婚,幾十日就咁唔見咗,所以呢一代的富二代,都真係唔使做野。」

話時話,畢華祺的哥哥好像近日也結了婚,也是在歐洲結,一去好多日,也是有很多朋友飛去參加,所以說,這一代的人,真的是好得閒,拿,呢啲就係貴族生活啦,貴族就係唔係做野的。

所以說,封建真好呀!

https://hk.epochtimes.com/news/2019-10-04/24663007

公屋私樓比例 改變分配解決不了供應不足

繼續昨天引用的,香港討論區尊貴會員9uphero的文章。

他在結論說:「要保持香港社會安穩,其實十分簡單。只要停止興建公屋,把公屋土地轉為私樓/居屋土地,令私樓供應量大增,再加強樓市辣椒稅,斷絕樓宇炒賣。令香港的樓宇市場正常化!青年人有目標,有動力,對政府信心增加,便不會動亂。而且樓宇價格正常化=租金正常化=商戶經營壓力減少,鼓勵年輕人創業,也有助香港長期經濟發展!」

這想法的問題在於:

第一,公屋和私樓的比例,只是分配問題。把公屋變成居屋和私樓,的確可以令到樓價下跌,這令到未上車的潛在私樓買家得益,卻令到最貧窮的公屋申請戶,以及現有業主受害。

毫無疑問,只要增加供應,現有業主必然是犧牲品,這是必要之惡,暫不去論。然而,除非實行共產主義,把李嘉誠在深水灣的豪宅和所有大過1,000方呎的房子,都拿出來平均分配,否則不可能用分配方法解決供應不足的問題。

客觀的事實是,新加坡的人均居住面積是香港的兩倍,不論現有面積,和潛在供應的增加速度,香港都遠遠低於所有鄰近的大城市。長遠而言,只能用增加供應,去解決供應不足的問題。

第二,樓市辣稅的確有效減少炒賣,但也阻礙到市民升呢換樓。直接點說,辣稅不是正常化,反而是不正常,不過,我不像其他的經濟學家般反對辣稅,只因在非常時期,採用反經濟學的方法,也是迫不得已,但這並不代表這方法是正常的。

這好比我贊成在供應嚴重不足時用配給,例如戰時供應食物和日用品便用配給制,但這並不代表配給是正常。辣稅是有害的,好比食藥是有副作用,正常人是用不著食藥的。

第三,講開私樓和居屋,忽然講到商戶,是離了題。我講過很多次,2003年至今,升幅最大的,不是私樓,而是商業單位,今日寫字樓員工已沒有私人辦公枱,吃飯的空間愈來愈窄,受影響的是所有人。不過,市民的關注力只聚焦在私樓價格,所謂的民間智庫如本土研究社計算的土地需求也只及私樓,不講商業,這是集體智障的表現。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5%85%ac%e5%b1%8b%e7%a7%81%e6%a8%93%e6%af%94%e4%be%8b-%e6%94%b9%e8%ae%8a%e5%88%86%e9%85%8d%e8%a7%a3%e6%b1%ba%e4%b8%8d%e4%ba%86%e4%be%9b%e6%87%89%e4%b8%8d%e8%b6%b3-191286

港交所併倫交所 政治上不可行

【明報專訊】港交所(0388)說要收購倫交所,我說過這是最愚蠢的行為,看牌面,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果然,董事局已拒絕了。

不過,這當然不排除董事局拒絕,但股東同意啦。然而,股東同意,恐怕也不能過到政府這一關。

但最大的問題是,就算是政府批准了,那又如何呢?英國是一個主權國家,中國奈何不了它,如果我是英國,給中國收購了證券交易所,我會不動聲色,過幾年後,便造勢立法,說交易所不夠競爭力,因此要開放市場,引入競爭,多開幾個交易所,你又吹得我脹,掹得我長咩?

當有了競爭之後,外國勢力必然打不過本土勢力,因為他們在政治上的lobbying power強得多,外地投資者必定樣樣被指控,尤其是交易所呢家嘢,一旦做錯,只是訴訟,你已經輸了九成。

賺大錢須先控制政治
所以說,如果你控制不了一個國家的政治,就只能在該國作些細眉細眼的投資,對方不放在眼內,任你賺些小錢。反之,如果你想吃大茶飯,就必然要控制對方的政治,你看看,哪個國家可以成功進軍美國市場呢?一旦賺大錢,就會說你這裏那裏違規,法庭判你輸,罰都罰死你。

這些問題在香港,就不會發生,因為香港是無王管的地方,各國勢力都在此盤根錯節,好比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上海,互相牽制,誰也壓不了誰。但是,英國噃,它的宗主國是美國,除非你是紐約交易所去併購,咁就唔怕,中國人去買倫敦交易所?你以為英國人真的講法律,不講政治?未死過!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70129703853&issue=20191004

2019年10月3日

建制派是全面年輕化的時候了

上星期我寫了張華峰,並非針對他個人,而是針對一種現象,一種政策,他只不過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而且他是金融服務界的,和我是同一界別,我比較熟悉,因而拿他出來,作為範例,如此而已。事實是,像張這樣的人,在建制派中,不知凡幾,因此,這不是個人問題,而是現象問題、政策問題。

正如上周所言,這其實是翻回幾十年前的老爭拗:究竟是紅重要,還是專更重要?當然了,又紅又專是最完美的,可是,當兩者只能擇其一時,應選擇哪一項呢?這答案可從企業管理中去找。

在一間公司,通常有一些親信,這些親信非常可靠,否則也不成親信了。此外,也有一些職員,很能幹,但不可靠,例如前線的銷售人員,就常常大批跳槽,但偏偏他們是為公司賺最多錢的人,缺少他們是不可以的。

一般來說,公司的做法是由工作能幹但不大可靠的人,去打前鋒,可靠但不大能幹的人,去打後防,至於又紅又專的人,則當最高領導。這中間的分工,是不可含糊的。

現在的情況,正是打前鋒的人,可信任但不濟,專業知識不足,往往反而誤事。當然了,另一個情況則是在以前,中國資源缺乏,在香港的人才不足,往往迫不得己,把不合專業資格的人推出枱面。

然而,在過去的20年,在港親中人士的水平突飛猛進,我笑說過,以前連會考不合格的二代,也要送去外國大學受培訓,現在名牌大學博士的數目,多得數也數不清,單單講讀書方面,民主派比起親中人士來,拍馬也比不上。

至於年輕一輩親中人士在社會方面的成就,從賺錢能力、專業能力、社會地位,也大不乏人,人才庫根本不缺乏。簡單點說,在前線的將軍和將士,應以打擊力為依歸,而不應以捐款多少、人脈多厚為依歸,在老鼠曱甴遍屋的時候,飼養的貓不能以其毛色可愛程度去決定,而應由其抓捕能力去作選擇標準。

建制派受夠了那些不作研究、胡說八道、亂share fake news的胡鬧人物,受夠了親者痛、仇者快的人物,當反對派已在嫌2014年佔中的頭臉人物太過老化的時候,建制派也該是全面換血的時候了!尤其是,當黑衣人廣告的是年輕抗爭男女在戰火間的愛情,建制派卻是一班五七十歲的富豪男女在高呼愛國愛港,這教支持者情何以堪!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9/10/03/010127902.shtml

9uphero的公屋私樓理論

根據政府的計劃,未來的房屋發展應是七成公屋,三成私樓,對此,我在香港討論區看到由尊貴會員「9uphero」的一則評論,完全符合經濟推理,在此引用出來,並附以個人意見。

1.極多公屋用地=少私樓用地=私樓供應大減=私樓價格高。
(周按:這完全是我一貫以來的看法,因此識得經濟學的人,無不反對以公屋為主的政策。然而,經我思考之後,假如大幅推出房屋,為免影響到樓價大跌,令到大量中產業主破產,就只有用這政策,正如當年麥理浩時代的做法。)

2.多公屋用地=可出售土地減少=政府賣地收入減少=政府高地價政策,以保持庫房收入=發展商貴買貴賣。
(周按:這是對的,因此樓價高時,應把公屋減少,多建私樓,否則就會變成公屋居民的生活水平高於收入更高的私樓住客,但是民粹就是有理說不清。)

3.多公屋=政府每月補貼公屋戶租金=政府庫房不斷流失=政府需要增加差餉地租=變相私樓業主補貼公屋戶。
(周按:這是正確的,因此當供求平衡,價格回復合理之後,便可逐步減少公屋。)

4.扭曲的公屋制度=獎勵懶散,懲罰勤奮=製造了社會不公。
(周按:這也對,但這想法就是推翻了所有的社會福利概念,再拗幾百年也拗不清楚。)

這位網友的結論是:
1.大量興建公屋,完全扭曲了經濟學原則,令樓宇市場兩極化。公屋完全免費 vs 私樓價極高。令樓市失去了經濟學所說的equilibrium。

2.青年面對長期的樓市兩極化,他們既不能申請公屋,也負擔不起私樓樓價。面對社會不公,令青少年失去了動力和希望,也對政府完全失去信心。

3.所以公屋政策,完全是社會動亂的主因!
(周按:公屋政策/私樓價格,只是社會動亂的其中一個理由。任何社會動盪的發生,都是多理由的疊加,任何單一理由/二分法,都必然是以偏概全的。)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9uphero%e7%9a%84%e5%85%ac%e5%b1%8b%e7%a7%81%e6%a8%93%e7%90%86%e8%ab%96-191097

中國老千留後路 不會到美國上巿

【明報專訊】有報道說,美國可能要中國在美國的上市公司退市,就此,我問了一個問題:「究竟中國公司在美國上市,是中國着數點,還是美國着數點?」

這肯定是互利的,問題在於,究竟是誰的利益比較大?

一般來說,你的公司在我的市場上市,我的利益會比較大,否則各大交易所就不會爭相拉對方的公司在己國上市了。

然而,如果是老千股,就當然是去上市的國家的利潤比較高啦。不過話說回來,通常老千股的製作人都是本地老千,外國老千很難在本地上市搵食,就算是,也多數是買殼賣殼,很少是IPO。

股市騙術外國人發明 中國人照抄
再講,美國的老千也絕對不比中國少,我常常講,所有股市上的騙術,都是外國人發明的,中國人只是照抄而已。像Madoff(馬多夫)般的騙局,騙徒職位高到是交易所主席,中港從來沒發生過,李福兆只是「收餅仔」,論到罪行之大,那是蚊髀同牛髀。

另一個是Elizabeth Holmes(霍姆斯),香港也從來沒試過這種高科技老千,同希拉里的關係賣晒傳媒。通常,中港的老千就算和政治局常委有私交,也只是偷偷流傳,絕對不會揚到人盡皆知。

所以,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最多是經營不善,卻絕對不會是老千,理由很簡單,中國老千的最後避難所,就是逃到美國去,因為在全世界,只有美國才能保到他們的安全,他們不可能斷了這條後路。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70045254311&issue=20191003

2019年10月2日

索羅斯被挾倉不可信

大半個月前的大挾倉,從林鄭月娥的撤回修例開始,到人民銀行降準,顯然是部署了多時的有計劃行動。根據左報報道,先前索羅斯沽空了20萬張期指,卻被中港雙方挾倉,損失不菲云云。

然而,日前又有報道說,這消息來源單一,而且缺少證據,期指當月持倉量只有11.19萬張,索羅斯基金手上也沒有淡倉,間接指出左報的是虛假報道。

在這我會加上兩點﹕第一,如果要挾索羅斯倉,區區兩千點,恐怕挾不死他,最少要一萬點的上落,才能夠造成有效打擊。

第二,觀乎這一年來的上落市,美國基金似乎並無意把港股大手向下炒,否則以香港的內外交煎,早應跌破兩萬點了。這就是我常講的「港股不跌之謎」,客觀事實已在,原因卻不明。

那麼,中方為何要做出這「新聞」來呢?我想,第一固然是向國民攞威。第二是把先前已發生、和未來可能發生的跌市賴在美國的對沖基金的身上,撇清責任。第三當然是乘機炒上派貨,賺點港元。

周顯
投資者、八卦公、知識分子

https://hk.appledaily.com/finance/art/20191002/20779190

從藍絲角度去痛斥三人組

我是蝙蝠:鳥看我是獸,獸看我是鳥,藍絲把我看作黃絲,黃絲把我當作藍絲,實則我是金絲,加拿大人來港賺錢,評論港事,有如港人評論國際時事,只是作壁上觀。今天,我用藍絲的角度去寫本文,無他,只因用這角度寫這內容比較適合。

作為藍絲,我認為,林鄭月娥、李家超、盧偉聰應該辭職,縱然現在因政治需要而未辭,但應該受到懲罰,秋後算帳,卻是肯定。

林鄭月娥是所有建制派恨之入骨的人,固不待言,我們恨她的程度,比黑衣人更甚十倍。老實說,黑衣人恨的人和事有很多很多,如黑警、如中共政權,林鄭只是排在中排的位置。

技術上,她犯了太多錯誤,《逃犯條例》的法律錯得不能再錯,民意完全沒有掌握,人和完全搞砸,在事件發生前也人人討厭她。

說穿了,她是典型港女,死讀書而不用腦,是將軍夢寐以求的勇將、前鋒,卻是最差的將軍,只能當第二號人物,不能當領導。

由於她不可能再降職回去當政務司長,也即是說,她已是廢人,倒不如拿出來祭旗,以消民憤。

李家超的罪狀,是長期龜縮,沒有勇敢面對暴民,我看Google search,他上次公開露面,是在9月1日,前方打緊,他應該勇猛地去聲援前方呀!要知道,這不是勞工及福利局,而是保安局,不勇猛,怎去「保安」?我肯定的說,葉劉淑儀絕對不會這樣怕事!

盧偉聰,周六,我和好朋友冼國林在九龍福臨門吃晚飯,他給我看他的一段錄影,痛罵警方的指揮不當。

其中一項,我聽到也覺痛心:指揮官實在太愚蠢了。防暴警察全副裝備,那是幾十磅的重量,一動不動,站在暴徒面前,眼睜睜看著暴徒大肆破壞,卻不動手,要等到合適時機,例如暴徒的行為過了某個火位之類。

這樣子站著,是多麼的累人!五、六小時下來,警察所消耗的體力,可比暴徒更加大,到了真正戰鬥時,還有氣力嗎?

這樣的指揮,既沒腦袋,也沒人性,這級數的智力,如此不體恤下屬的上司,不下台,怎服人心!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5%be%9e%e8%97%8d%e7%b5%b2%e8%a7%92%e5%ba%a6%e5%8e%bb%e7%97%9b%e6%96%a5%e4%b8%89%e4%ba%ba%e7%b5%84-190947

靠內地證券牌 贏得股壇「美」人歸

【明報專訊】偉祿集團(1196)是我持續觀察的幾十隻股票的其中一隻,它的其中一項業務是金融服務,如果看它中期報告,金融分類半年有1400萬元的收益,利潤是130萬元,看似微不足道,但其實早已在「默默起革命」,只不過這是中長線投資,暫時未能反映在業績上而已。引起我注意的,是它在本年4月30日以9800萬元,收購了創越融資的六成股權,原有管理階層維持不變。

講到創越融資,其大股東就是May‧梁美嫻,正是此馬來頭大,她絕對是證券界最高級別的大姐大大,沒有聽過她的名字的,真是好打有限。這20多年來,她做過無數大刁,打過無數硬仗,那時她在馬來亞銀行擁有的金英證券當企業融資部一姐,後來索性買下了全部股份,自己當老闆,這就是創越融資了。

合資全牌照公司 廣東省只可以一間
問題在於,這位決斷英明的股壇女強人,怎會把股權賣給了偉祿集團呢?當然,偉祿集團財力雄厚,但財力比偉祿更強的公司也有很多呀!誰不想收納May‧梁為旗下呢?

這又要回溯到去年,偉祿集團投資了3.5億元,合股首間粵港合資的證券公司,而這證券公司是由廣東省政府作主要股東的粵財證券作牽頭,將會申請「證券全牌照」,即是包括承銷、保薦、資產管理、自營等等所有業務。重點是,和港資合資的全牌照公司,只可在上海市、廣東省、深圳市,各設一間而已。

我聽回來的消息,也相信是事實,梁美嫻正是被這張牌照所吸引,毅然「棄子入局」,把控制性股權出售,以獲取大灣區發展的獨佔良機。正是這原因,偉祿集團才贏得「美」人歸!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69958086261&issue=2019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