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備和掛鈎,是不同的兩個概念,卻又息息相關。
一種貨幣可同時同A貨幣掛鈎,卻又把B貨幣作儲備,這是完全可以,互不矛盾。例如港元同美元以1:7.8的匯率掛鈎,卻又買進了一些其他的貨幣,如人民幣,作為儲備,這也是完全可行的。
然而,香港金管局買進的人民幣資產,只是儲備的小部分,主要仍然是美元,否則,這可能會出現風險。
這就像當年張五常提出的,人民幣與一籃子物品的價值掛鈎,我認為不可行,皆因你不可能和A物品掛鈎而儲備卻是B物品,萬一被狙擊時,A、B兩種物品無法作出對沖,萬一出現了差價,其風險將無法計算。
我把這理論說出來時,一些人表示不能理解。碰巧日前穩定幣「UST」和其同系代幣「LUNA」的暴跌事件,為這作出了一個說明範例:理論上,「UST」作為與美元掛鈎的穩定幣,理應持有美元,作為儲備,以備對沖。
可是,其Terra創辦人Do Kwon卻買入了35億元比特幣,當比特幣價格急跌時,「UST」和「LUNA」的價格也因而大跌,無法作出對沖。此所以儲備和掛鈎的貨幣應該大致相同,否則無法作出有效保護。
我很懷疑,現時加密貨幣的老闆和操盤者,也許都是相關專家,但卻非貨幣專家,因而其製造出來的穩定幣,會發生結構性問題,其穩定性是堪虞的。
隨便舉個例子,有些有規模的穩定幣的儲備交由會計師作出審核,表面上很安全。可是,其實經營貨幣需要成本,也要有投資利潤,才能夠把局面維持,而且這些專業人士的薪水還很高。
大家不妨看看,金管局究竟花了幾多錢、請了多少人,但如果不花這些錢、請這些人,根本賺不夠充足的利潤,去維持一隻穩定幣的成本……幾天前我在本欄已說過,和美元掛鈎的港元,就是一隻穩定幣。
我幾乎肯定,現時所有加密貨幣交易平台的所謂美元掛鈎「穩定幣」,縱然十分老實,不在其中「偷錢」,但在其營運過程中,要不是存有大量非美元資產的儲備,因而構成了結構性的「不完全對沖」,要不,就是因存在太多美元而不懂操作,因而蝕本。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