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7日

把春節改回農曆新年

Lunar Year和Chinese New Year居然成為了爭拗的重點,可見得中國和韓國的文化爭拗到達了哪一個地步。

在古時,最少從周朝開始,也許更早,宗主國每年向附庸國頒發曆法,稱為「告朔」。《穀梁傳》說﹕「天子告朔於諸侯。」具體是後者派出使者,到前者的首都領受新曆,回到國家、印行、頒布全國。這固然是顯示忠誠,而且,在當時,曆法是最高的知識,邊遠小國既沒有這能力,也沒財力去搞,因而也有實質需要採用宗主國的曆法,以省回成本。

到了周朝末年,國家沒錢去作天文研究,因而沒有頒布曆法,也成為了歷史記載、史家譴責。《左傳‧文公六年》說:「閏月不告朔,非禮也。」說的是西元前621年,即周襄王31年,後者沒有告知其他國家需要閏月。在當時,一些大國和中型國家,則因知識散布,也有了自製曆法的能力,因此也會頒布自己的曆法,這對於中央政府而言,當然是僭越。

中國作為天朝大國,朝鮮是附庸國,是以後者也會採用前者的曆法,甚至採用清朝皇帝的年號,直至清朝後期,朝鮮成為日本的附庸,不過,這時已沒有了宗主國向附庸國頒發的儀式。

日本雖然不是中國的附庸國,自己製作出「天保曆」,其準確性比不上清國使用的「時憲曆」。1873年,日本改用了西方的「格里曆」,有趣處在於,它的許多節日居然使用新的格里曆來作計算,例如盂蘭節(お盆)從月圓舊曆的7月15日,變成了和月相無關的西曆7月15日,就令人摸不著頭腦。

在當時,使用西曆,是先進的表現,不過中國和朝鮮的惰性比較深,因此不易放棄舊曆,日本的天文水平比較差,天保曆比不上時憲曆,因此更容易拋開心結採用西曆。

簡單點說,在當時,使用拼音文字,以及採用西曆,是先進思想、改革分子的共識,中國在推翻清朝後,採用西曆,把舊曆新年改名為「春節」,正是這種思想的反映。這作法的巔峰是在1967年過年前的1月25日,報紙刊登了「破除舊風俗,春節不休假的倡議。4天後,政府發布了春節不放假的通知。在當時的春節,一要積極勞動變冬閒為冬忙,門聯上貼的是「三十不停戰,初一接著幹;二要是禁止放鞭炮、燒香、磕頭拜年等一切習俗;三是不能大吃大喝,更不許打牌。

總結一句,中國新年,Chinese New Year的不受重視,是自己不爭氣,一百多年來不重視,致令這軟實無法緊緊抓住在自己的手裏。如果要重新取回這話語權,第一步應該是重新把「春節」改回名字為「舊曆新年」或「農曆新年」,以至於支持新曆與舊曆並行。當然,最有效的,則是改回使用舊曆,這樣子就無人可以挑戰「中國新年」、「Chinese New Year」的地位,像今日的阿拉伯國家,也有很多繼續使用伊斯蘭的「希吉來曆」,不過,缺點就是不容易和世界各地接軌,不利於文化交流和經濟活動。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s://www.orangenews.hk/special/1169797/%E5%91%A8%E9%A1%AF%E5%B0%88%E6%AC%84%EF%BD%9C%E6%8A%8A%E6%98%A5%E7%AF%80%E6%94%B9%E5%9B%9E%E8%BE%B2%E6%9B%86%E6%96%B0%E5%B9%B4.jhtml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