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常以為,高科技必然就是高增值,這是完完全全的錯誤。
首先,世界上最高的科技,就是在大學研究院那些,也即是理論例如霍金研究的黑洞蒸發,應用如粒子加速器之類,只是為了人類未來,以及是培養國家人才、國家榮譽之類,對經濟完全沒有幫助。
低一級的,是應用科技,但只是研發階段,尚未可以投產、量化、轉化成為商業,例如說,核聚變的托卡馬克裝置,又或者是現時開始流行的飛行汽車之類。
再低一級的,可以應用,未來估計可以賺大錢,但現在雖然正在野蠻生長,但大部分只是燒錢,仍未可以賺錢。這就像二千年前後的互聯網產業,主要是靠市場集資。
另外一些,是利潤很薄,不過靠著大量,以量來彌補邊際利潤的薄弱。問題在於,利潤薄,又如何可以生出資本來量產呢?答案仍然是來自金融市場,如果沒有那些A輪、B輪、C輪投資等等,公司不可能壯大成長,現時很多的巨頭,都是靠這打造出來的。
最後,最高級的,則是自己能生出豐厚利潤,例如「大疆」,又或者是計算手機4個鏡頭的軟件,可能全世界只有幾team人去做,是本少利大,但涉及專業人才,薪金成本也很高。
我不知道政府想搶的是哪一種人才,可是,正如前面講到,高科技大部分都不是高增值,而高增值的也大部分不是高科技。
例如說,「蔡司光學」幾乎壟斷了整個市場,從光刻機到照相機的鏡頭,全來自蔡司,都是人工打磨出來的。據說將其延展到德國全境,鏡頭表面誤差不高於2毫米,缺點是只有老工人才能做到,一年最多十幾塊,所以,ASML的光刻機產量一年也就十幾台。但幹這些的老工人,都不用讀大學,中學畢業已開始做技工,所以我們永遠沒有這些人才。
還有呢?我常常說的米芝蓮三星級廚師,又或者是藝能界的紅星,以及瑞士Patek Phillippe的手工鐘錶匠,香港的萬希泉出高價也不容易撬到。這其中最成功的「搶人才」個案,莫過於內地從「愛馬仕」撬走技工來製造翻版包包,結果愛馬仕氣得決定以後不請內地技工。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