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6日

移山還是填海,一切繫於政治

今後的香港政府,無論是夕陽到了最後的曾蔭權,還是未來的唐英年或梁振英,誰來施政都不可能不增加土地供應,而政府現已選出25個填海選址諮詢市民,希望在年中找出10個可行選址,最快可以在2019年便供應出售。政府在地產狂升時堅持能夠供應的土地並不多,現在不過是短短幾個月,突然可以推出25塊可供填海的土地,其中單單在長洲以南一個地方,填海面積已可達到1500公頃了(對比數字是,在1997年前,香港每年只能供應50公頃土地,單這裏已是30倍了)。由此可見得當日政府口口聲聲大說沒地可供應,是欺騙市民的謊言。然而,往事已了,我們放眼未來,前事不翻舊賬了,只希望政府真的可以改弦易轍,增加土地儲備,以應付未來的土地需要。 
政府願意填加土地供應,盡量找出可供填海的地來作發展,自然是一件好事。但是,正如許多明眼人已經指出過了,香港的土地使用比率只有兩成,遠遠低於新加坡的八成,和深圳的十成。換言之,香港根本不缺土地,這還不算那些已經非常破敗,必須重建的舊區,只是因為種種政治原因,才阻礙了它們的重建罷了。所以,我們在考慮以填海的方式去解決問題之前,有一件事是更優先的,就是評估發展這些多半是用來作了郊野公園的土地,是否優於填海,否則我們乾脆發展這些土地就夠了,何必填海呢?
 一件令人很不快的現實是,無論是剷平郊野公園還是填海,都會破壞生態環境,因為凡是發展土地,讓市民安居樂業,都必須付出破壞生態的代價。問題是,究竟是剷平郊野公園、還是填海,兩害應該是如何去取其輕呢?香港政府顯然選擇了填海。這也許是因為填海雖然有環保機構的反對,畢竟比較容易對付,而剷平郊野公園則得面對區議會等等地方勢力,那就難以擺平了,所以政府取易不取難,便選擇了大量填海的方案。 
但是,單單從土地質量的角度看,凡是填海的地區,難免位於偏遠,但是香港其實並不怎麼缺乏偏遠的土地。舉例說,樓價下跌時的重災區正是位於元朗、屯門等地,一二十年的半新樓,呎價往往四五千元有交易,而如果政府化有心收地,還有大把的農地可以改變土地用途。其實這幾年來,香港最渴求的是市區用地,因為交通就是時間,而時間就是金錢,所以市區樓價永遠升得最快。當然了,無論是郊野公園或是填海,都不能滿足市民對市區土地的龐大需求,但是兩取其一,還是剷平郊野公園得來的土地比較有效一點點,土地的價格也高上一點點。 
總括而言,香港欠缺的是樓宇供應,最缺的是商業樓宇,尤其是商舖,其次就是住宅,但香港並不缺地,不管是用甚麼方法去供應土地,移山也好,填海也好,送舊迎新、舊區重建也好,根本都不是問題。房地產真正的問題在於逢建設必反的反對黨、只看地區利益不管大局的區議會,不追求發展的環保人士,還有在港府擁有龐大遊說力量的地產霸權,而發展土地供應,說穿了,並非找出土地、平整地皮,這些只是很簡單的技術,但是政治,才是真真正正問題重心的所在。究竟用那種方法去得到土地,土地的地點在哪兒,效益只是其次,政治角力才是關鍵。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