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6日

台灣選舉的啟示,港人打鬧的丟臉

直至本社評截稿為止,台灣總統大選的點票尚未完畢,但是相信馬英九已經勝出了,而且所勝出的票數還遠高於先前的估計,可見得台灣人民還是比較傾向於馬英九的政綱和政績。

縱觀馬英九這四年的總統任期,除了ECFA和中國大陸加強了經濟合作以外,可說是一無是處,當年的陳水扁還完成了高鐵、雪山隧道和101大樓,固然部份是因為貪腐驅使的動力致然,可是畢竟還是完成了一些具體的建設,然而馬英九卻連一件具體的建設也拿不出來,只是單憑一件ECFA,便帶動了台灣的經濟轉型──轉向了大陸。這一件ECFA,實在有點像香港的CEPA,而馬英九也有點像香港的曾蔭權,一事無成,其任內最明顯的「政績」,就是增加了貧富懸殊。然而,縱然如此,台灣人民還是選擇了一事無成、唯有ECFA,可知道拼經濟對於廣大人民的重要性,雖然貧富懸殊為人垢病,可是相比之下,還是「造大個餅」比較更為要緊。

相比照之下,香港的情況豈非也是差不多?我們亦一直有一群像台灣的綠營中的市民,就是泛民主派人士,其數目比例也不比綠營人數為少,他們對於香港的擁抱內地也是滿懷戒心,處處防範,甚至不惜扯其後腿。但是,比香港人更害怕和更抗拒北京的台灣人以選票告訴了我們一個事實﹕不管你對中國的想法是怎樣,始終還是拼經濟最重要,一個以民為本的民主是應該認清這事實的。

如果要繼續把台灣相比於香港,不得不去比較民主,畢竟,香港的民主派向來以台灣為師,每次選舉均積極去從中觀摩學習,甚至是親上請益,也在香港的議會當中,帶來了不少台灣的議會文化。

我們發現了一個現象,就是這十多年來,台灣人的生活過得並不好,但是台灣的民主卻一直是他們的驕傲。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就是民主制度本身,已能為人民帶來了幸福和滿足感,換言之,民主可以是一個目的,而毋須是一個手段。反觀香港的民主派,一直以來的口號是有了民主,經濟會好,有了民主,便沒有貧富懸殊和官商勾結,好像有了民主,便甚麼都有了,民主變成了達成完美社會的手段,或是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但實質上,民主很可能不是手段,而是目的本身。當香港的民主爭拗到達了用民主來解決地產霸權,用民主來促進經濟繁榮,諸如此類,反而往往被反對者反駁民主並不能達到以上目的,這反駁也言之成理。台灣的情況啟示了我們,民主已是目的,它本身,已能導致了人民的幸福,而香港的民主派是應該學曉這個大原則的。

這一次的台灣大選,藍綠兩營的政綱和競選手段都收歛了,君子了,也沒有像以往的競選中那麼極端,像陳水扁時代,甚至不惜挑動族群仇恨,來幫助競選,但是現在兩派都變得温和了。而在民主選舉當中,兩黨政綱的日趨接近,爭取中間選民的選票,也是一個健康和成熟的現象。反觀香港,現在反對派的情況有點像當年的民進黨,不停的挑起香港人的仇恨,嚴重的分化香港人,把建制派像國民黨般標籤起起來,從悲觀的角度看來,這自然是很卑劣的政治鬥爭手法,但從樂觀的角度看,這時爭取民主初期的正常現像,隨著時間的過去,政黨的政治鬥爭手法將會漸趨温和。

最後,這次赴台「觀戰」的香港人出現了一段小插曲,就是發生了民主黨的中常委馮煒光指控人民力量的黃毓民出拳傷他,究竟有無其事尚是懸案,但是黃的用極度粗俗的語言去痛罵馮煒光,卻是肯定的事實。當然了,馮對黃的先作挑釁,而且是涉及其兒子、涉及甚政治人格,黃的失態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遠赴外地觀看民主選舉,竟然鬧出這一番醜劇,貽笑大方,也實在是大大的丟了港人的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