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要不要學英語,這是爭拗了很久的話題,這些年來,一直相持不下,得不到共識答案。
學英語的優點是很明顯的:它是國際語言,也即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溝通的公因數,學懂了,有利於同別國人溝通。更重要的是,這也是學術界的共通語言,不懂英語,便難以得到最尖端的學術知識。
然而,學英語的缺點也是很明顯的:學習語言並不容易,需要花上大量的時間。要知道,時間是有限的,當學生把學習時間花了在英語,必然會影響到其他的學習。況且,大部分的中國人,長大後的工作,以及日常生活並不需要用到英語,因此,學英語對他們而言,是浪費光陰。
在我的學生階段,我見過太多成績優秀的學生,只是裁在一科英語之上,便消滅了整個學術生命。有人會說,也有很多全能學生,科科俱優,但卻不能否認的確很多人被英語坑了這個客觀事實。
香港是國際城市,定位是中國的對外窗口,就是全城學生必須強制學習英語,也是大有道理。這正如青島、大連等的人民因地理接近,很常學習日語、韓語,中國14億人口,不同的地方,各有專精,反而更加健康。
我們這些有一定年紀的人,經歷過中國人普遍英語差劣的階段,例如說,路牌,甚至是國際機場,中英翻譯錯誤,令人發笑的事件,層出不窮,這其實並不是很久以前,在2008年奧運之前,人們還曾經發起,把路牌的英語改正的運動。
所以說,中國的確需要大量精通英語的人,路牌糾正是小事,最重要的,是把外國的最新知識,翻譯到國內,這是啟迪民智的必需。然而,這些年來,海歸派陸續回國,其數量甚至多得令到他們也找不到好工作,賺到的薪水遠遠不能彌補其負笈海外的成本,這也引來了不少的民間討論。因此,我們可以說,到了今日,中國已有了足夠的英語人才庫。
問題在於:中國究竟需要全民從小學英語,抑或是只需要某部分人口懂得英語呢?要知道,中國是個14億人口的大國,很可能只需要10%,甚至只是1%的人口懂得英語,已經足夠國家之所需了。
日本和台灣現在的情況我沒有深究,但在幾十年前,它們經濟高速發展,但其實它們當時只是中學才開始學英語,我作為香港人,深刻地知道台灣和日本的英語水平遠低於香港,但這並不妨礙台灣和日本當時以科技來發展經濟。畢竟,最高級的知識需要英語來作溝通語言,然而佔大多數的中級工程師,並不一定需要懂得英語,已可勝任工作。
我們也知道,在學術上,要教育很多個粗通英語的學生,才能培養出一個精通英語,程度到達翻譯級數的畢業生,這也是一個篩選的過程。在學校,不少課程都是篩選,例如高中數學,除了升學唸理科,根本完全沒有用途,但這卻能有效的篩選出未來的科學人才。
不過,無論怎樣算,我們都不需要全部學生統一唸英語,太多兒童花了時間來學英語,也是資源的浪費。但如果要從小篩選出誰來唸英語班,這種教育雙軌制又會製造出不公平:誰有資格去唸與國際接軌的英語班呢?
其實唸英語最有效的方法,是去外國留學,在英語的環境學習,事半功倍。但這需要高昂成本,也是一種不公平。而且,現時的大趨勢是留學生大幅減少,如果單靠留學生去填補英語的需求,不排除會出現斷層。
個人認為,現時中國的英語人才庫的數量,是剛剛好夠用,既不太多,也不太少,皆因我們對英語的需求也很大,先不說科學人、翻譯人、國際貿易商人、外交家等等,藝術工作者,以至於在網絡上發表言論的網民之類,也需要有部分懂英語的,為我們帶來新知識,總數加起來,應該要有人口的幾巴仙,才會足夠。
然而,現時中國人口當中,40歲、50歲或以上的中年人和老年人,英語水平顯然遠遠及不上30歲或以下的年輕人。換言之,如果現時的英語人才數目剛剛好,意即以現在的趨勢持久下去,沒學過英語的中老年人逐漸淘汰,從小學英語的兒童逐漸成長,在十年後,英語人才將會變得過剩,這就是資源的浪費。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