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誰寫過,某位姓「鍾」的地產發展商曾說:太古城的真正價值,是把它拆光移平了,其地皮的基本價值,意即現時太古城的樓價已低於地價了。
我想我應知這位地產發展商是誰吧,我應和他同枱食飯過好幾次,但不算認識,我也同他的女兒鋤過大弟,也不算認識。
一個物業的價值,來自它的土地,加上建築。土地的所有權還有「地皮」和「地骨」,後者指的是深入的地底,例如礦藏,又或者是在地下建造地鐵的權力,這通常屬於政府所有,是買地起樓不包括在內的。
就算是地皮,也往往只是租用,香港也有不同租用年期的土地,最長是999年期,但在歐洲,則不乏永遠擁有的土地,皆因這是封建制度的遺留。
至於建築,有時甚至可與地皮分開,例如說,我家在澳門的祖屋便另有地主,是個老年葡國女人,每年到街上,逐戶收地租。不過我沒見到她幾年,更已沒來了,想來應是逝世了吧。
樓價低於地價,意即其建築物的價值已是負數,正因有這種狀況,舊樓重建才有市場價值。不過,舊樓重建往往是依附在整個舊區重建之內,而政府也往往在批准舊區重建時也一併讓其加建地積比率,在這情況下,並非舊樓的建築不值錢,而是政府的法律/政策讓其土地價值增加而已。
如果論到香港的地價,傳統智慧,是根據它們距離中環的遠近而定:愈近中環,地價愈高,愈遠中環,地價愈低。
太古城在初建時,以港島區計,屬於距離中環比較遠的土地。大家只要對比,其旁邊的太安樓,也是太古地產的傑作,建築時間只相差幾年,但其價格:與太古城差上一大截,就可知道。
話時話,太安樓是港島區呎價最便宜的屋苑之一,但太古城的價格比起更接近中環的鰂魚涌高得多,和北角相比,也不遑多讓。這究竟是為甚麼呢?
照我看,如果把在鰂魚涌弄出一塊同樣大小的土地,把它拆光移平,重新發展,則其地價必然會高過太古城,因為它更接近中環。
簡而言之,太古城是因規劃和管理優良,因而令到地價升值,如此而已。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