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3日

分工愈細 經濟愈好是基本原理

昨天說到英國脫歐,這得回到一個基本問題:脫歐、留歐究竟哪種方式更有利經濟呢?

要討論這課題,首先得回到經濟學的最基本理論:如果你是獨自生活的魯賓遜,自給自足,不存在經濟。經濟的最基本,就是分工和交換。

簡單點說,分工愈細、交換愈多,成本因規模效應而減低,也可以有更多的資源去作創作和研發。因此產出和效能愈高,經濟也愈發達,這是錯不了的經濟真理,也是經濟學ABC。

可是,在經濟學的中學教學書上,也有「規模劣勢」,即是大規模反而令到成本增加,例如說,管理困難、交易成本高企、運輸成本等等,諸如此類。

這些本來也是真理,可是,到了現代,因於交通網絡發達,無遠弗屆,管理技術進步,再加上大數據、互聯網等等技術,以及1991年後的全球化運動,令到規模效應的產能去到了以前所不能想像的地步。

我常常舉的例子是,在內地,單單一個邵東市,一年已生產了150億個一次性打火機,佔全球產量的八成,而價格則20年不變,都是1元,但因有市場,可不停增加自動化產能,減低成本。

在一百年前,像英國、日本這些人口密集的小島國,全國交通容易一體化,一旦工業化,再加上海路運輸,產品很容易在全世界市場成為最有競爭力。可是,到了今天,內地的14億人口示範了規模效應的基本模式,如果再守著島國的思維,在世界的經濟戰爭中,必敗無疑。

簡單點說,英國人脫歐的心態,是抱著十九世紀的思維,這在今天,是行不通的了。

另一方面,當年英國進入歐盟後,整體經濟的餅是做了,但這總是有人吃虧,有人賺了,吃虧的人走出來反抗,賺了的人默不作聲,因此便造成了2016年的脫歐。現在則反了過來,因脫歐而吃虧的人感到疼了,所以要出來反抗了。

以上的回應方式是人民的慣例,像2003年香港的「七一大遊行」,正是因為樓價下跌而得利的人,例如提早「上樓」的,並沒支持政府,而受損的,如負資產,則激烈反對政府,因此政策便走向了激烈反對的一方,而不管「餅是做大了」這個客觀事實。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5%88%86%E5%B7%A5%E6%84%88%E7%B4%B0-%E7%B6%93%E6%BF%9F%E6%84%88%E5%A5%BD%E6%98%AF%E5%9F%BA%E6%9C%AC%E5%8E%9F%E7%90%86/374633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