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中美建交和歴史的重要性
( 原載經濟日報 )今天想同大家講一宗歷史事件,就是「中美建交」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在「八年抗戰」之前和之後,中國的最高領導人是蔣介石,他帶領中國,和美國、蘇聯和英國一起對抗軸心國,戰勝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戰後,蔣介石支持美國成立聯合國,中國也因而成為了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之一。在國共內戰之後,蔣介石敗給了共產黨的毛澤東,退守台灣,然而,美國一直承認蔣介石的政權。至於「中華民國在台灣」在聯合國的席位,是在1971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的,當時美國和日本是投反對票,蘇聯、英國、法國則投贊成票。美國總統尼克遜是在1972年訪問中國的,這是美國和中國的「破冰之旅」,其實在這之前,他的國務卿基辛格已經兩度秘密訪問中國,美國的乒乓球代表團也到了中國訪問,在更前的日子,1970年,毛澤東會見了美國記者斯諾,尼克遜在1969年宣誓就職總統,馬上取消了一些對中國的貿易限制,也停止了第七艦隊在台灣海峽的巡邏,釋出了善意,中國也解讀了這些善意,才有了後來的破冰之旅。
問題在於,尼克遜是在1972年訪問中國的,當時大家都知道,中美的正式建交,將會是遲早發生的事,但為甚麼這件遲早發生的事,要延遲到1978年,即是6年之後,才正式宣佈,而在1979年1月1日,才正式實行呢?
書本作出的解釋,我都覺得不滿意,例如說,當時美國忙於和蘇聯的核裁軍,,但這應該影響不了和中國的建交,堂堂兩個大國,日理萬機,總不可能只能集中處理一件事吧?又例如說中美的國內問題,但毛澤東是在1976年才去見馬克思,尼克遜在1974年下台,福特總統在1976年才競選連任總統失敗,兩人各有兩年的時間,去搞中美正式建交,但卻都並沒有這樣做。
不賣關子了,我的看法是,蔣介石是和美國並肩作戰,打勝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美國不能背棄這位盟友,因為如果這樣做,日後在歷史上的評價,將不會饒過了美國。所以,美國可以殺掉不聽話的「狗」,如越南的吳廷琰,如韓國的朴正熙,但卻只能任由看不順眼的蔣介石獨霸台灣,怎也奈對方不何,甚至連支持孫立人搞政變,取代蔣介石,最終也不敢去做。
美國的基本立場,是如果共產黨在內戰打敗了蔣介石,那是中國的國內政治鬥爭,是沒有法子的事,但只要蔣介石一天在位,美國也是只能夠承認蔣介石這一個中國。至於尼克遜的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那只是相等於當初美國要一手撮合國共和談,它和共產黨作出個別交往,是沒有越軌的,只是不能承認共產黨政權而放棄蔣介石政權罷了。
蔣介石是在1975年4月5日死去的,在當年的12月1日至5日,福特總統訪問中國,已經明確地表明將來一定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了,這自然是因為蔣介石死後,已經掃平了中美建交的最大障礙。事實上,當蔣介石死後,台灣連獨裁政權也守不住了,蔣經國也不得不放鬆了政治管制,開始了台灣的民主進程。
不過,到了1976年,福特競選失敗,卡特總統在1977年初接任總統,毛澤東則在1976年死去,鄧小平在1978年才大權在握,在這段時間,則真的是因為中美的內政問題,才把中美建交拖延至1979年才正式開始了。
我之所以寫這篇文,是意圖向大家說明,在國際關係的世界,歷史還是相當重要的,大家都注重後世對自己的評價,不過當然了,在禮崩樂壞的香港,很多人都不懂這個,不理會這個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