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連續通縮了4個月之後,終於回復了通脹,2月稍微有0.7%的通脹率。
中國的通縮,十分奇怪。內地在2023年的經濟增長率是5.2%,預計本年的增長率是5%。進出口數字在去年的增長只有0.2%,但今年首兩個月,增長已達到了8.7%,這應該是歸功於電動車的火熱大銷。
再看貨幣增長,M2增長率是8.7%,事實上,中國的M2增長率經常是雙位數,遠高於經濟增長,這也算是一種「貨幣稅」。這得再加上全世界都有通脹趨向,況且,人民幣兌美元還是在下跌中,這兩年的跌勢應該是九十年代初期之後,從沒見過。
簡單點說,無論從哪方面看,中國都應該是通脹,而非通縮。如果你說,是因為經濟不好、消費力弱呀,則應該是滯脹,即經濟衰退與通貨膨脹同時存在,這反而是比較普遍的,阿根廷就是這狀況。
事實上,從經濟角度看,通縮是極不容易的,尤其是經濟增長和通縮同時存在,更不容易。
在美國,十九世紀的最後20年,美國曾經試過有十多年的通縮兼經濟增長,但當時美國是金本位,中國則還有貨幣增長和貨幣貶值,以及外圍的通脹因素。
很多人擔心通縮比通脹更壞,會摧毀經濟,但這想法是錯誤的:通縮通常伴隨經濟收縮,即衰退,甚至是蕭條,例如1929年後的美國,希特勒上台前的德國,還有2003年前後的香港。
換言之,可怕的不是通縮,而是衰退。假如通縮時還有經濟增長,即是說,商品平了,賺的錢多了。這是好事,哪有可怕之處?
中國的通縮是很容易明白的:先前的十幾年,中國是透支了未來、預付了繁榮,這反映在資產價格的上升。在以前,股票賺錢,樓價升了,月薪一萬元,花九千,也心安理得。
現在,經濟泡沫爆破了,資產價格下跌了,人民的股票價值清零,尚在供款的自住樓變成了負資產,因此,人們賺到了的錢不敢花,要用來還債、減債,以及把現金存在銀行,以備不時之需。如果你的房貸是負資產一百萬元,則月薪一萬元,恐怕只敢花五千。
正是人們不敢花錢,造成了通縮的怪現象。
I appreciate the thoughtfulness and depth you bring to your writing. Share and discover user-generated content related to Aviator on our blog.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