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英文不算好,可是當年曾經有人出高價請我為他的兒子補習,理由是,我唸中學時,幾乎是完全不識英文,後來中五自修惡補了1年,中六又讀了1年,居然順利考進了大學,而且成績還很不錯地考了個C。
唸大學時,又在夜校教了1年英文,誤人子弟。出來工作,第一份工是在外資大行,上班是全英文的世界,我還要負責公關,講寫英文是日常工作。
當然,由於其後多年沒用過英文,現在已經忘光了,看到英文字母就投降了。可是,在當年,這明顯是一個自學成功的勵志故事。那對夫婦正是看中了這一點:如果我是從小英文叻叻聲的名校子弟,應該是不足為訓,教不了他們的兒子,反而我是從無到有,這例子正好配合他們英文不佳的兒子,這經驗更有代表性和學模仿性。
據說,梁錦松的情況也是差不多。根據《維基百科》的記錄:「梁錦松曾透露自己在會考時只取得1B1C,其他科目則只剛好五科合格。升上預科後他加緊溫習,在學校飯堂架起帆布床留宿。最終他的高考成績後來居上,突飛猛進,四科考得3A1C,於1971年入讀香港大學經濟學系。」
由於他也是從無到有,所以他堅信自己的經驗,其他人也可以複製,因此才會認為自己是教育專家,也是根據《維基百科》的說法:「1990年代初,梁錦松開始擔任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主席,為期8年。後任教育統籌委員會主席,為語文基準試以至取消學能測驗等香港教育制度的改變親自操刀……」
不過,他的教育改革顯然是效果不佳,因此才會有回歸20年後的教育大災難。話說回來,我教出來的學生的成績也不佳,無法複製我的經驗。
說到底,梁錦松根本就不是脫胎換骨,英華書院會考1B1C的成績也非太差,至少可以直升預科,如果以平均水平來計算,這樣的成績2年預科後考A-Level,雖然升不進香港大學,但要進入大專院校,也是大概率事件。
以我本人而言,英文成績雖差勁,但中文科目全都良好,因此有條件在中學預科甚麼書都不唸,專攻英文一科,這優勢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仿傚的。
以上的兩個例子,說明個別事件並不足推論成為大概率事件,這是邏輯問題,雖然很多人都犯上這錯誤。有關教育問題,有一位教育界高層坦白對我說:「其實要辦好學校,只有一個方法,就是招收好的學生。把壞學生教好,只是偶發事件,統計大尺度上並不可能。」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