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這名詞,根據據《維基百科》的說法﹕「是美國政治學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創造的一個術語,用來描述當新興強國威脅到現有強國的國際霸主地位時導致的一種明顯的戰爭傾向,該術語主要是為了描述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潛在衝突。」
「修昔底德陷阱」基於古代雅典歷史學者和軍事將領修昔底德的一段話,修昔底德認為雅典和斯巴達之間的伯羅奔尼撒戰爭是不可避免的,因為斯巴達對雅典實力的增長心生恐懼。」
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Tillett Allison, Jr.)分別在列根政府和克林頓政府時代的國防部任職,也是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的教授和前院長,誰都知道,甘迺迪政府學院是全世界政府高官的訓練中心,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曾蔭權、許仕仁、曾俊華等都在此唸過書。由此可知Graham Allison的超然地位。
這名詞初出自2012年8月21日他在《金融時報》發表的一篇文章,名為《Thucydides's trap has been sprung in the Pacific》,後來寫成了一本書,名為《Destined for War: 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s Trap?》,在2017年出版。
當年的4月6日,《紐約時報》還刊登了一個全版付費廣告,題為《Both major players in the region share a moral obligation to steer away from Thucydides's Trap》,這天和隨後一天就是正當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在佛羅理達州海湖莊園會面時,自然也令到這名詞聲名大噪,成為了討論熱話。
Allison研究了16宗個案,其中12宗以戰爭告終,這其中人們最熟悉的,當然是一戰時,崛起的德國被老牌帝國英國打敗,而在伯羅奔尼撒戰爭戰爭,新崛起的雅典也被老牌的斯巴達所擊敗。
在歷史上,挑戰老牌大國的新興國家的個案不知凡幾,Allison主要集中在16世紀以後,但也並非是全部個案,我不知其挑選標準以何為準。有的甚至有點離譜,如20世紀中期,「ruling power」是蘇聯、英國、法國,「rising power」是德國,也不知從何說起。當時英、法、德均已老化,蘇聯在二戰前,也根本看不出有任何崛起的跡象,人人都以為二戰初起時德國可輕易取勝。
再說1970年代至1980年代的「ruling power」是蘇聯,「rising power」是日本,當時日本根本就是美國的附庸國,雖然經濟稱霸,但哪裏可以講得出是「rising power」呢?作者的論證粗疏,可見一斑。
事實上,「修昔底德陷阱」的論述,很容易令人覺得,新興強國很容易被老牌國家打敗,若然真的如此,現時統治世界的就是蘇美帝國,阿述帝國,巴比倫帝國,或埃及的法老王了。一戰時,英、法、俄三國圍毆德國,如非後來另一個新興大國,美國的加入,三國也許已敗了。至於二次大戰,主力的美、蘇、日,全都是新興強國,比較舊的德國,實力遠在更舊的英國和法國之上。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