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5日

古時的票面值 是如何騙人的

在中世紀的歐洲,貨幣主要是硬幣,而通常,鑄幣廠是由當地最有權力的人所控制,例如說,國王,或是主教。
鑄幣廠經營的方式就是來料加工,鑄成硬幣之後,收取手續費。那時的人民把黃金或白銀交到鑄幣廠,鑄幣廠的技工將這些來料的金或銀把其提煉至規定格式的成色,然後鑄成硬幣。
在鑄幣的過程中,鑄幣廠會抽取一定的份量,傳統上的「收費」是來料的2%至3%之間,這已經足夠扣除成本,兼且也有利潤了,而且還是非常暴的暴利。這也即是說,人民把金或銀交到鑄幣廠,拿回錢幣,所得回的重量,會比原來的輕上了一點點。
看到這裏,大家一定以為,國家的鑄幣廠未免太過「搶錢」了,且讓我再講另一個故事。
在一一八○年,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鑄造了新設計的銀幣,銀幣的一面是滿臉鬍子的他的面貌,另一面則是一個小小的十字架,後世叫作「short-cross penny」,以別於在一二七九年推出的「long-cross penny」。
這個亨利二世的貨幣形象,歷經後繼的獅心王李察和約翰國王,都沒有改變過。在一二○五年,約翰國王有鑑於現有的貨幣太過殘舊了,於是答應為人民免費去更新銀幣。
大家知道,貨幣經歷了多年的使用,必定有磨損、有崩缺,按照經驗,正常的磨損程度是,每十年損耗2%至2.75%之間。我不知道這個數字是否照樣能適用在廿一世紀的香港硬幣。
總之,因為免費替換,人民紛紛拿來替換重鑄。結果呢?埋單的就是皇家,也即是約翰國王,虧蝕了他不少錢。貨幣史家沒有進一步評論這件事,不過將心比心,如果是我遇到了這個情況,就是銀幣完整無缺,我都會切下一小塊,並且磨下細粉,才交給政府,去重新鑄幣,所以政府是虧本定的了。
自此之後,就沒有政府敢免費為人民重鑄貨幣了。
說完了政府的想法,現在輪到平民百姓了。
按道理說,如果政府在鑄幣時收取費用,為甚麼他們還要把金銀送到鑄幣廠,白白吃虧呢?
這是因為政府會把鑄造出來的貨幣的面值,比它的實質重量也高出一點點。所以,政府雖然賺了錢,但是,人民也沒有虧本。在人民的心目中,把金銀送到鑄幣廠去,是除笨有精的做法。
鑄幣是謀取暴利的生意,所以國家樂此不疲,可是國家對於鑄造零錢貨幣的興趣就不大了,所以一般小市民嚴重缺乏零錢,作為日常消費的交易媒介。Sir John Craig在一九五三年出版的《The Mint: A History of the London Mint from A.D. 287 to 1948》寫下了一段十分有趣的記述:在一三九五年,「因為缺乏1.5便士的硬幣和法郎,許多富人本來想施捨給乞丐,卻沒有零錢,使得這些乞丐的收入大為減少。」
以上的故事告訴了我們甚麼投資智慧呢?就是面值雖然是騙人的,政府也是騙人的,但是大把人甘心受騙,在投資世界中生存,必須明白這個「鬥傻」的道理。而我正在埋頭寫的《貨幣密碼》,主題就是太陽底下無新鮮事,所有現代發生過的金融故事,在古時,都曾經發生過。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