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4日

請政府道歉﹕有關樓市健康的可恥謊言

在今天的社論,我們準備拆穿曾蔭權政府的一個無恥的謊言,這個謊言就是有關香港樓市很健康的常見說法,而說謊者就是行政長官、財政司司長、金管局總裁三個人。請記著,這是一篇社論,而不是一則專欄、一篇blog,也不是一堆個人感想,而在一篇社論當中,動用到「無恥」這個字眼,是很嚴重的指控,但是,我們認為,「無恥」這個字眼是貼切的形容,而事實是,政府這個謊言已經說了好幾年,期間不停的重覆而說、不停的睜著眼睛,欺騙700萬市民,這是非常嚴重的罪行,因此,我們也得使用非常嚴重的字眼,即是「無恥」,去形容香港特區政府,也即是行政長官、財政司司長、金管局總裁三個
人。
通常,香港政府對於樓市健康的指標,有兩個﹕一個是按揭比率,另一個是供樓佔收入比率,而當這兩個比率都很健康時,香港政府便認為這個樓市仍然很健康了。
首先分析的是按揭比率。這些年來,政府的基本策略,是不斷的收緊按揭比率,這已經是人所共知的事實了。當按揭比率越收越緊時,就算是樓價下跌,銀行也不會出現危機。可以估計的,就算是樓價仿似1998至2003年的下跌五至七成,香港出現的負資產人數,也不會超過當年的兩成。所以,如果單單看按揭比率低這個因素,香港的樓市的確是很健康。
政府也可以調控供樓佔收入比率,因為金管局可以給指引銀行,規定銀行審批樓按時,供款數字得不超過收入某個比率。換言之,只要金管局喜歡,它可以把供樓佔收入比重永遠控制在三成以下,都是易如反掌的事。
從以上可以看出,香港政府要控制其心目中認為的「樓市健康」,是非常容易的,根本不用花甚麼氣力。但另一方面,減低按揭比率意即上車者需要更多時間來付首期,減低供款佔收入比率,意即市民必須有更多收入,才能借到供樓的款項。這代表了在以前,市民節衣縮食、死慳死抵來上車的選項已失去了﹕他們必須儲蓄更多的首期、賺更多的收入,才能買入相同價格的單位。換言之,金融安全的代價是來自市民的不安全。
以上分析了香港政府所述說的「樓市健康」的真正內涵,以下將會解釋它為何是無恥的謊言。
如果政府純粹以上述的兩項指標,作為樓市是否健康的指標,那麼,政府就算完全停止建屋,香港有一半的人口,也即是350萬人住在籠屋,只要把按揭比率和供樓佔收入比率維持在低位,這樓市也是十分「健康」的。以上的舉例,恰好說明了政府把樓市的健康與否,建築在這兩項指標之上,是多麼的荒謬,而財金大員面不紅氣不喘地以這兩項變數為指標,是多麼的無恥、多大的謊言。
我們認為,政府應該公佈的,是市民的平均居住呎數,從此數據當中,我們可以看到政府在每年為市民解決了多少居住問題。以美國為例子,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美國家庭的平均居住面積是1,700呎,2007年則是2,300呎,一目瞭然。為甚麼香港政府不敢公佈這數字呢?是不是因為政府高官收了太多的賄賂、有著太多的官商勾結,所以只敢向市民公佈顧左而言他,用局部的資訊去顯示樓市的健康?
我們希望行政長官、財政司司長、金管局總裁三人出來,解釋這個可恥的謊言,又或者,更貼切的,是公開道歉,並且承諾不再以這種無恥的謊言來繼續欺騙市民,以「證明」樓市健康。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