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6日

大地主咄咄逼人,八萬五重新評價

前任房屋署長、現任房協副主席的鄔滿海在昨天有如「局長上身」,表示可能興建地皮面積較細的兩至三座、甚至是單幢公屋,也表示最快在年底實施白表居屋申請者可以免補地價,轉買二手居屋,以活化居屋市場。這兩種做法固然是「舊聞」了,但是這些政策的預算上馬速度是如此之快,可證明了梁振英的大推土地、增加房屋供應是動了真格,而其推行之速,相信也會是雷厲風行,快得在人們的意料之外。
正如我們在日前說過,梁振英政府大量推出居屋和公屋,以及中下價樓宇,打擊這個檔次的市場,已是既成的事實。而是市場真正的不明朗因素,只在於他會不會也大量推出豪宅和商業樓宇的土地供應,把這兩個價格居高不下的市場也推倒下來。我們對於豪宅市場,認為政府必須把豪宅的定義提高,如果像現時這般,一千呎面積,七成實用不到的單位,也定義為「豪宅」,這未免是國際笑話了,也只有現時的高官才覺得這種做法是很嚴肅、很正確的行為,所以也有人說,他們造成今日身敗名裂的局面,也是咎由自取,不值得去可憐。
現時香港的豪宅市場,價格之高,連一個退休行政長官也買不起一間,而且這個特首還不是清廉得兩袖清風的那一種,這應該是全地球都不會有的奇聞了。而對於商業樓宇市場,現時租金高企,迫死了無數小商戶,中小型企業慘不堪言,而且業主加租毫不手軟,越是香港大地產集團經營的商場,越是講數據、越沒有人情味,反而是那些老牌英資地主,還會顧忌形象,對於租戶有所寬容,香港的地產霸權惡名昭彰,豈無因哉?梁振英政府的大量推出商業用地,以減輕中小企的租金壓力,瓦解地產霸權,應該是香港大部份人的共同願望。
至於大量供應土地,這會令人想起當年的「八萬五」,而我們也想趁此機會,客觀地辯證一下當年「八萬五」政策的利敗得失。
董建華當年的「八萬五」,令到樓價大跌,固然是害慘了不少中產階級,數以十萬的市民成為了負資產,許多因而燒炭,死者也有不少了。但是,在1997年,樓價泡沬已成,就算董建華不推出「八萬五」,泡沬會不會爆破呢?答案是照樣會爆破,不過不會爆得這麼快、程度也有分別,不會爆得這麼慘。換言之,1997-2003年樓價大跌的因素有兩個,一個是自然現象,另一個是「八萬五」,所以人們燒炭的責任,公道點說,董建華只佔了一半。
「八萬五」有不少人受害,但有沒有人得益呢?答案是有的,而且得益者還不少。在二千年打後,有多少家庭成功因「八萬五」而上樓,因而改善了居住環境?多少人在政策下買下了自住公屋,或是買了居屋,從此安枕無憂。從2002年至2006年,多少人因「八萬五」政策而在低價買了房子,因而至今賺到盆滿砵滿?可以這樣說,因「八萬五」而受惠的家庭,肯定比因「八萬五」而受害的人還要多,只是得益者在悶聲大發財,不會讚揚董建華或梁振英,而受害者則站了出來,譴責當政者而已。平心而論,當年「八萬五」,低下階層是受惠了,原來的中產階級是受盡折磨,但是新起的中產階級則也受惠而買了平樓。說到工商業的經營環境,中小型企業無不嘗言,最賺錢的年份莫過於2004至2006年,因為當時租金平、人工不高,到了2008年,經營環境便開始逆轉了。
總括而言,「八萬五」在金融財務上,有得有失,有人賺錢有人虧蝕,但是在整體改善市民生活環境而言,卻是做對了。而梁振英究竟應該採取甚麼地產政策,我們只能說,無論他採取甚麼政策,都一定會有人受到損害,這是地產市場所無法避免的事。也許可以換句話說,梁振英一邊否認歷史上的「八萬五」,一邊要大幹實際上的「八萬五」,要想面面俱圓做好人,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他只能朝著對香港最大的利益那方去走,畢竟,地產是資本主場之一,有人得利,有人虧本,也是沒法子的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