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5日

我們的麵包 比別人的牛肉還要貴

Demographia是由美國一間交通研究顧問公司老闆Wendell Cox成立的研究機構,以每年公布的「國際樓價負擔能力報告」(Demographia International Housing Affordability Survey)而著名,這個報告在今年的研究範圍包括了香港、澳洲、新西蘭、新加坡、英國、日本、加拿大、美國、愛爾蘭等九個地方、三百六十個城市,而香港則自從在二○一一年給加入了該份報告的統計研究範圍之後,一直蟬聯冠軍。
香港的樓價是貴,是全世界最難以負擔,這是肯定的,根據這份報告,這四年來香港的供樓負擔指數分別是11.4、12.6、13.5和14.9,可見得香港人的供樓負擔比重是一年比一年加重,真慘。
然而,這份報告所針對的,只是該地人民的收入,和買一間當地普通住宅時的價格,但這只是衡量樓價的其中一個元素而已,而不是全部。人們往往錯誤解讀了這個數據,所以我必須站出來,指正這些謬誤。
「樓價負擔能力」,也即是樓價和人民收入的比重,是否就是衡量樓價高低的最重要指標呢?我且用非洲,又或者是巴布亞新畿內亞這些窮國來做例子。
在這些窮國,樓價負擔是很低很低的,也許是全世界最低的諸國。但這代表了他們的居住環境很好嗎?當然不是了!這些窮國的人民很多都是住在茅屋,風吹雨打,住得比狗還不如。他們的樓價負擔指樓之所以低,皆因他們的大部分可支配收入,都去了支付食物的方面去了。
至於在香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樓價負擔指數也是很低的,這也是因為人們對吃的和穿的都不足夠,自然更沒有資格去關心居住的問題了。香港的樓價急升,反而是在七十年代後期,香港的經濟從小康進入了富裕,才開始的。
為甚麼香港人可以負擔這麼高的樓價呢?其中一個人們忽略了的原因,是香港的物價並不高。香港是個免稅港,入口不用打稅,又鄰近中國大陸,很容易買到大量生產的平貨。在灣仔春園街買一件衣服,可以低價至十元。在香港吃麥當勞,只是西方麥記的三成價錢。正是因為香港人可以省下這些其他支出,才有這個「本錢」,去負擔高昂的樓價。
在上述的Demographia報告之中,香港排名第一,分數是14.9,第二和第三的則是澳洲和新西蘭,分數均是5.5,日本則是排名第六,分數是4.0。誰都知道,澳洲和新西蘭地廣人稀,居住環境十分舒服,但是日本的居住環境卻是非常狹小、狹窄,在二十年前,也勝不了香港許多,只是近年由於努力建設,雖然改善了不少,但也還同澳洲和新西蘭相差很遠很遠,但為甚麼前兩者的樓價負擔比率,日本居然反在這澳紐之下呢?
這是由於這個報告,計算的基數是一個普通的住宅單位,但是在不同的地方,這個普通的住宅單位的定義卻是大大的有別。在香港,新屋的平均面積是不到五百呎,新加坡是八百呎有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日本,居然接近一千四百呎,美國是二千五百呎,加拿大也有接近二千呎。
所以說,別人的供樓負擔,吃的是大魚大肉,我們的供樓負擔,吃的卻是麵包,這本來已經是不可比較的了。而我們吃的麵包居然比別人的大魚大肉還要貴得多,這才是令人不可忍受的事情。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