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8日

貧民窟就是劏房,副局長緣何涼薄?

究竟香港是不是需要劏房,甚至是需要籠屋,這實在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值得我們提出來,去作出討論。
而在討論之前,我們首先得理解最基本的概念﹕劏房的本質究竟是甚麼呢?
劏房固然是香港獨有的產物,但這只是就這獨特的形式而言,如果我們跳高一層去看,看清楚其本質,便會發現,這是許多個城市共有的現象。那麼,究竟劏房是甚麼呢?答案很簡單,它就是貧民窟。
在很多大城市,都有著貧民窟,即是貧窮人口居住的地方。在印度的孟買,有,在美國的紐約,哈林區以前是著名的黑人區,也是貧民聚居的地方,以前居住在西方的中國人,都是苦哈哈的窮人,所以很多城市的唐人街,同時也是雜亂擠迫骯髒的貧民區……這些貧民區都有一個特點,就是距離市中心十分接近,那是城市中的次黃金地段,地租非常昂貴,而不會住在房價租金較平的郊區之內。
同樣道理,香港以前也有木屋區,這些木屋區聚集在甚麼地方呢?鑽石山、北角等等,都是距離市中心十分接近的地方。為甚麼會有這個情況出現呢?
答案是﹕住這這裏,雖然租金昂貴,但是由於靠近市中心,所以工作機會也比較多,賺錢比較容易。如果住在郊區,雖然租金較為便宜,但是出入的時間、交通的金錢,也遠高於住在市區,相比起來,還是忍受著居所的狹迫,住在市區的劏房或貧民窟,是兩害取其輕的做法。
討論到了這裏,答案就跳出來了﹕所謂的「劏房」,不過是貧民窟的香港版本。而貧民窟也者,其特點是見縫插針,只要有機可乘,貧民就會乘虛而住,至於合不合法的問題,只有以後再說了。香港以前有亂蓋的木屋區,紐約以前的哈林區亂七八糟,都是這樣的產品。
因此,在一個「正常」的社會,有錢人住在高尚住宅區、住豪宅,貧民也是住在市區,住在有錢人身邊的貧民窟,因為這兩者的時間,都是金錢。反而是中產階級,才有這個閒情逸志和財力,去住進租金比較平、環境比較好、距離比較遠、交通費比較貴的郊區。
說到這裏,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正如邱誠武副局長的所言﹕在今天的香港,劏房的確是「有需要」的。因為今日的香港貧富懸殊,兼且房屋供應嚴重短缺,貧民不住劏房,難道露宿街頭嗎?正如在許多大城市的貧民窟,也是「有需要」的,當年香港的木屋區,也是「有需要」的,皆因有這麼多的貧民,就需要這麼多的貧民窟,這個「需求量」,從經濟學的角度去看,是一看就看得出來的,也不待政府高官去作多言。
所以,現在的問題重心,不在於是不是有劏房的「需要」,因為人人都深切地知道,劏房雖壞,但是如果把劏房取締了,後果將會更壞,因為這不啻於毀人家園,令到貧民唯一的立錐之地也剝削了。因此,在今天的客觀條件之下,劏房是必需的,這也是人所皆知的事情了。
現時的關鍵,在於如何在短時間提供足夠的土地供應,令到環境惡劣的劏房再沒有存在的必要,就像當年的港英政府大量興建廉租屋,才能把木屋區消滅掉,這兩者的原理是一樣的。當然,積極消除貧富懸殊,也是令到劏房的需求減少的有效手段。不消說的,作為政府高官,其作為應該是努力去消滅劏房,而不是涼薄地就此說出風涼話。我們並不反對邱誠武的說法確有道理,但如此赤裸裸的把事實說出來,卻也的確是涼薄,這個形容詞用的十分恰當。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