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倫狄龍是法國演員,出生於1935年11月8日,死亡於2024年8月18日。在那年代,他是公認的地球第一美男子,直至上世紀九十年代,里安納度繼了其位,然而後者的形象脫不了娘炮,到了近年,後者雄風充沛了,卻又成為了油膩大叔。總之,論到總分,阿倫狄龍作為史上第一男子漢的地位,巋然不動。
再論到他對香港電影史,以外國明星而言,也稱第一,沒有人可以比得上。
他死後,評論主要提到1967年的《獨行殺手》。毫無疑問,吳宇森的《喋血雙雄》受到此戲的影響極深。但其實,影響香港影壇最大、長達幾十年的,必然是1970年的《Borsalino》和其在1974年的續集《 Borsalino & Co》,香港分別譯為《江湖龍虎鬥》和《江湖大殺手》,而阿倫狄龍不但是男主角,還是監製。
「Borsalino」是意大利一個以製造「fedora」帽子的名牌,這是一種帽頂中部有凹陷的帽子。正集的主角很愛戴這帽子,在續集的劇情,甚至成立了一間以此為名的公司。
香港的經典電視劇《上海灘》照搬了正集的劇情,周潤發這位巨星,這麼多年來,從許文強到Mark哥、高進,演技和形象都是照抄阿倫狄龍。《上海灘》當然也有大量他戴「fedora」帽子的片段。
至於《上海灘續集》,不消說,就是照搬《 Borsalino & Co》。就戲論戲,電影正集的水平遠高於續集。
一來是尚保羅貝蒙多和阿倫狄龍的合作大有火花,無奈正集結局尚保羅貝蒙多被亂槍射殺,《上海灘》照搬了這結局。二來正集的主題是「浪漫+友情」,續集卻變成了黑幫仇殺,感覺完全不同了。
論到黑幫片,不能不提到《教父》。不過《教父》的哲學比較高深,包括了家族,新移民,黑社會所追求的公道和秩序,因時代變遷的經濟轉型等等,香港的電影製作人駕馭不了,因此我們拍出來的黑幫片,反而是更像《 Borsalino & Co》。這一部電影的水平、口碑、票房俱不佳,卻偏偏對香港電影的影響最深,真是唏噓。
順帶一提,《獨行殺手》的法文戲名是《Le Samouraï》,即是「日本武士」。
西方人對日本武士極為著迷,1960年荷李活翻拍了黑澤明在1954年的《七人の侍》,名為《The Magnificent Seven》。奇連伊士活在1964年拍的《A Fistful of Dollars》,港譯為《獨行俠連環奪命槍》,也是翻拍自黑澤明的《用心棒》。不過西方人其實不明白日本武士道,拍不出精神,《獨行殺手》顧名思義,主角是殺手。《獨行俠連環奪命槍》的主角Joe職業是賞金獵人,和武士也是八桿子打不上關係。
由於《獨行俠連環奪命槍》票房大數,其後在1965年和1966年拍了兩部續集﹕即《For a Few Dollars More》and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港譯分別為《獨行俠江湖伏霸》、《獨行俠連環奪命槍》,合成為《 The Dollars Trilogy》三部曲。
以黑社會為主題的電影從來都有,香港也不例外,例如1967年,由龍剛當導演的《英雄本色》,男主角謝賢飾演的就是釋囚。不消說,也有不少由黑社會當投資者,甚至是主要創作人員的黑社會片子。不過,數到長期以此為主題拍;;; 的電影公司,則是鄧光榮的「大榮」。
鄧光榮是富二代,17歲當男主角,專拍純情文藝片,已是一線明星。29歲成立電影公司,根據《維基百科》的說法,他「為三合會組織聯樂堂(俗稱單耳、老單)其中一個分支公樂的成員,曾任聯公樂坐館一職……」「拍攝題材多以黑道故事為背景以表達人世間情誼,包括《無毒不丈夫》、《血洗唐人街》、《怒拔太陽旗》、《義蓋雲天》、《江湖龍虎鬥》。」
這裏說到與《Borsalino & Co》的中文譯名同名的《江湖龍虎鬥》,編劇就是王家衛,也是根據《維基百科》﹕「此片讓鄧光榮發現王家衛的才華。鄧光榮於是資助王家衛開拍《旺角卡門》與《阿飛正傳》。」
不用說,鄧光榮在以上電影的外型設計,以及演技參考,都是來自阿倫狄龍。
龍剛的《英雄本色》上映了19年後,吳宇森拍出了同名電影,兩部電影的唯一雷同,就是均以釋囚為男主角。這部戲的本來內容,男一、男二分別是狄龍和張國榮,後來陰差陽錯,加入了周潤發,成為了三生並重的一部片子。這部電影在香港收了3,416.13萬元,破了票房記錄,甚至瘋狂了半個亞洲,成為經典。
其後幾年,周潤發作為「黑社會英雄」的形象,深入民心,而《賭神》則是其顛峰。這也伴隨著香港的黑幫片的發達,配合了黑社會操縱影壇的當時狀況,他們拍此題材,內容取材如魚得水,更加是相得益彰。就是周潤發的「Mark哥形象」沒落了,香港也有《古惑仔》系列,杜琪峰的《黑社會》系列,這題材和警匪片一樣,都是主流題材之一。
而這一派,在美學方面的開山宗師,就是阿倫狄龍。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