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0日

修改政策為著選舉,危機處理陸續有來

如果說,反對「國民教育」的大規模示威,其背後沒有民主派為著選票而作作出的推動力,實在令人不敢相信。也是如果說,昨天行政長官梁振英就這議題而作出的修改和退讓,雖然在他口中言之鑿鑿,絕對不去承認,但也是絕對不可以相信的。換言之,這場持之經月的大抗爭,既是教育之爭,也是意識形態之爭,亦是政治權力之爭,而雙方的取態歸根結蒂,都是為了政治,也是為了今天進行的立法會選舉。
我們雖然把梁振英的行為定義為政治上的退卻,在昨天宣佈的政策修改,是為了群情汹湧,不得不退,也是為了為今天的選舉降火,以利於建制派的選情。可是,我們也不因人癈事,只會客觀地看昨天的這宗事件。總括而言,如果純從政治的治術來看,可以給予滿分,也即是最高的分數。
在群情眾怒的情況底下,「國民教育」難以順利推行,是肯定的事實了。就是政府一心要強推下去,很多有背景、有實力的學校也早說明了,將會拒不執行。所以,梁振英昨天的所謂修改,學校可以自行決定推行或是不推行,本質上就不是讓步,因為決定了不推行的學校,不管政府應許與否,也根本不會推行,只是政府的這一次修改,是把拒不執行的做法,變成了合法而已。
但是無論如何,梁振英的這個做法,已經是合情合理,而且是足夠多的讓步了。正如有些學校喜歡教《聖經》,有些學校喜歡教佛經,也有些學校喜歡教《可蘭經》,這些都是學校的自由度,所以學校也應該有自由去選擇應否去教「國民教育」,如果反對者反過來否決梁振英的這個方案,也是另一方向的鴨霸,是很不要得的行為。
正如我們在先前的社論中所言,從統治的角度來看,政府是決不能撒回「國民教育」的,因為一旦撒掉,政府便將威信全失,再也不能繼續有效管治了。所以修改而不撒回,由學校自由選擇開展不開展,應該是最好的方案,既保存了政府的面子和威信,也舒緩了反「國民教育」的緊張情緒。
事實上,正如梁振英在記者招待會的所言,「國民教育」的確不是這一屆政府的決策,而是經過了十年的醖釀和開展,在這段其間,不但經過了超過一年的諮詢期(從去年6月27日開始),而多位民主派的議員,包括了張文光、余若薇、、陳淑莊、何俊仁、譚香文等人,都表示過支持這個科目。但正如我們一直所言,反對「國民教育」的人,從小數變成了多數,轉捩點之一是9月9日立法會的選舉,反對派以此來作為議題,轉捩點之二是那份內容極度左傾的教材,然而這份教材的外判給那位思想極左的寫手,也是曾蔭權政府的所為,與梁振英政府無關。當然,當這份教材出籠時,已是梁振英執政,因而引起軒然大波,在這方面,梁振英政府是必須負上責任的。
相信隨著政府讓步,選舉結束,學校上課,這一場2003年後未曾見過的政治大風暴,也將告一段落。而我們對於梁振英本人的危機處理應對,也是感到滿意的。為甚麼我們會特別重視梁振英本人的危機處理能力呢?因為在目前的政治氛圍下,反對派藉著公共議題之助,衝擊政府、企圖癱瘓政府、把行政長官拖下馬來,將會陸續有來,而這一次,只不過是一場前哨戰而已。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