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0日

跨代貧窮對比跨代富貴

無論在任何社會,富家子弟的發展機會都比窮人子女為大,這是常態,而非奇事。香港的所謂「跨代貧窮」議題,越燒越是火旺,我們要討論這個問題時,必須很小心地客觀分析,方不致於淪為嘩眾取寵、以偏蓋全。以下的分析架構主要是圍繞著兩條主軸而作出的討論﹕一是這情況是否比以前,例如說,十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更加嚴重。二是如果是更嚴重,原因究竟是甚麼。三是這原因有幾項是難以防止的結構性問題,又有幾項是因政府的政策錯誤而產生的惡劣後果。
    第一點的答案是很明顯的。在香港,不單貧窮家庭越來越多,甚至連中產階級也在萎縮,這證明了香港的貧富懸殊越來越是嚴重,漸漸嚴重到市民難以忍受的地步。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
    第二點則是由多方面的因所導致的。先說最有趣的一個事實﹕在以前,在我們看「粵語殘片」的年代,二世祖、敗家仔是很常見的人物,但在今天,二世祖雖多,卻很少會淪為敗家仔。最重要而為人所忽略了的原因,是在近二三十年來,訓練兒童的方法和技術有了飛躍式的進展,令到長大後不擅理財的人二世祖的數目大幅減少了。再加上家族基金的流行,便打破了以前「富不過三代」的宿命。這代表了富人不會變成窮人,沒有人從高處跌下來,在上面的空位少了,窮人要找一個位子坐坐,自然困難了許多。
    現在說回窮人子女的往上階梯。在以前,大學學位很少,最初只有幾百個,八十年代變成了二三千個,這二三千人的身份地位可算是天子門生,畢業後,幾乎是保證成為中產階級以上的社會中堅。這代表了每年都有很多窮家子弟,可以憑著自己的讀書有成,而獲得了出頭的機會。現在大學學位多了,學費也因而水漲船高,貴得令一般家庭難以負擔,畢業後,也因僧多粥少而壓低了薪水,升職更是困難之極。相比以前,一張大學入學證書是「脫貧」的保證,今日卻變成了(為學費而欠下的)債務,「昔為富之基,今為累字頭」,此之謂也。
    窮人子女沒有了因唸書成就而脫貧的機會,但富家子弟呢?以前的富家子弟和窮家的優秀子弟一起讀名校,受著同等的教育,今日一名富家子弟從小便補習,長大上補習班,唸直資學校,小學入學得懂兩種樂器(通常是一種樂器,但鋼琴不算),每年到外國遊學,增廣見聞,少年時便送往外國,留學學英文。「風之后」說的「四百萬元養大一個子女」,只是最低消費,過千萬元培養出來的比比皆是。相比起窮家子弟的天生天養,那一個長大之後,在社會上的競爭力會更強?昭然若揭矣!
    以上說的是社會性因素。另外還有經濟性因素。
    第一個經濟性的因素,是貧富懸殊的加劇,這是全世界共同的問題,並非單是香港的獨有問題。第二是香港在這五十年間已從貧窮城市變成了富裕社會,高增長期已過,已經進入了緩慢增長的時期,既然經濟增長減慢了,窮人翻身的機會自也減少了,也是造成跨代貧窮的主因之一。
    我們已經多次大聲疾呼,香港的經濟結構漸漸已從「資本主義」退化成為「資產主義」。「資本主義」的意思,是指資本加上企業家精神,是發達的不二途徑,這些資本要得到成功,是需要冒險、需要創新、需要聘請員工,把眾多因素集合在一起,才能有所成就。但是在今日的「資產主義」,無論做任何生意,都比不上持有地產的大地主的利潤,而作為「收租佬」,並不需要工作,也不需要知識,最重要的是靠爸爸剩下一些貴重地產,然後躺在家裏收租,就可以獲得天文數字的收入了。由於做生意者只能賺到蠅頭小利,利潤都走進了地產商的口袋裏,這自然不利於社會流動,貧窮家庭的第二代難以成成創業,這是造成隔代貧窮的主因,也是香港政府的錯誤房屋政策所造成的最大罪惡。
    總括而言,「跨代貧窮」的成因,是「跨代富貴」的一體兩面。我們並不仇富,今日許多低下階層的第二代也確實有不少並不成器,只懂怨天怨地,並無努力之心,確有取貧之道。但是我們亦很明顯地看到,下一代有很多努力鬥的青少年,勤力考進了大學,卻因而欠下了一屁股學費債,苦心去經營一門生意,卻給「地主」取去了大部份的利潤,這的確是不公平、也不公義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