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30日

幾十年前的澳門

春節時,家人濟濟一堂,吃年榚聊天,大講小時候的事。  

我的老家在澳門,兄姐妹都在澳門長大,我卻生於香港、長於香港,澳門的事不大了了,只有聆聽他們講談掌故。

祖父在賭場打工發跡,後來經商,其中一項生意是代理Philip Morris香煙,把兒子,即我父,送往香港闖天下,唸了會計和建築,安排了他為富豪鍾子光的家族辦公室當財務總監,奠下了堅實的基礎。

祖父有兩間房屋,一間在營地街市,租了給發財燒臘,這是市中心地段,好比今日香港的銅鑼灣。當時他在香港灣仔天樂里,也是獨幢商舖,與營地街市二選一,後者的租金回報多了50元,因而選了後者。

此外,在新馬路的內街,又有一間房屋,一共三層,他自用兩層,住了兩個老婆,兩個子女,還長期招呼不同的親戚來同住,養活了幾個家庭。

地下有一個水井。整條街一共有三個水井,一是公用,另有兩家有私人水井,我們是其中一家,很牛。每個月,水井得找三個壯漢,把水打乾,讓新水滲上來,否則死水放太久,會發臭,這些小知識,現在應沒人知曉了。姐不講,我也不知。

地下有三個房間,不足一百呎,每個房間住了三、四人,走廊還放了兩張床,住了兩個男人,一個在旁邊的鑽石酒家當侍應,另一個在街市賣魚。對他們,我們都是舅父、姑姐的亂叫,其實沒有血緣關係,總之高一輩的就是舅父,同輩的得看是父系還是母系的朋友,父系的就是姑姐,母系的就是表姐……我們年紀太小,沒有「妹妹」。

所以,周星馳的電影《功夫》裏的豬籠城寨的居住環境,在那時,不啻天堂。

據說,尾房的女人的老公,在香港工作。她和賣魚的床位住客有一腿,生下了兩個女兒,三個女人同住在尾房。可見得,那時的低下階層,性關係也很亂。

到了八十年代,這些租客分別買了房子,陸續搬出,可反映當時的經濟起飛。尾房的其中一女嫁了給一的士司機,賣魚的父親資助女兒女婿買了房子,寫了女兒的名字,一家三口同住。直至有一天,女婿控訴賣魚外父偷看老婆/女兒沖涼,把賣魚外父揍了一頓,趕了後者出家門。其後賣魚的下落不明。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s://www.orangenews.hk/special/1253846/%E5%91%A8%E9%A1%AF%E5%B0%88%E6%AC%84%E4%B8%A8%E5%B9%BE%E5%8D%81%E5%B9%B4%E5%89%8D%E7%9A%84%E6%BE%B3%E9%96%80.shtml

2025年1月28日

LBGTQIA違反語言和人類的基本原則

作為《思考方法》的作者,我可以說,在邏輯上,「LBGTQIA運動」把人類分成97種性別是荒謬的行為,假如特朗普真的把它取消了,我不能說是功德無量,而只是說,總算有一個清醒的人撥亂反正。

語言的本質是抽象:抽出相像的共相,把它們分類成為不同的名字,皆因人類如不分類就無法思考。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所有人的基因都不同於任何人,也沒有兩件物事是完全相同,只有上帝才明白每一個人的獨特之處,所以上帝不需要語言,人類才要。

理論上,分類可按照獨特性,每一種事物都可以完全細分,直至無限分割為止。例如汽車,你可按牌子分、按型號分、按車齡分、按生產地分、按上任車主人數分、按行車里數分,可以分上無限可能性。由於人是獨特的,所以你也可以無限細分,不止是107種,甚至可以是100億種,比人類的總數還要多。

所謂的「LBGTQIA」,說穿了,全都是基於男女兩種關係而衍生出來的性別。人類的性取向,並不一定是男女,也可以是戀足癖、孌童癖、虐待狂,甚至是動物,例如我就喜歡大長腿。傳說中,中國和西方的某些貴族,很喜歡鵝,如果把男女之分也模糊了,是不是也即是說,除男女之分以外的其他的性取向,也應該被重視、也應該被細分呢?

所謂的男女之分,是一種簡單而粗暴的語言分類方式,這正如每一個抽象名詞一樣,無法區分出界限模糊的中間物事,但這正是語言的基本特性:因為如要細分,將是沒完沒了,那是專家的行為。你只需要知道甚麼是雀鳥,也要知道大約有甚麼不同的雀鳥,但不需要知道所有的分類。

一個專家,可以把人類的性取向分為107種,甚至更多,但要把這深入到民間,深入到人類的日常生活,那就是白痴。但世上的白痴真多。總之,把人類分成「LBGTQIA」是企圖取代上帝,也是違反了語言和人類的基本原則。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s://www.orangenews.hk/special/1253630/%E5%91%A8%E9%A1%AF%E5%B0%88%E6%AC%84%E4%B8%A8LBGTQIA%E9%81%95%E5%8F%8D%E8%AA%9E%E8%A8%80%E5%92%8C%E4%BA%BA%E9%A1%9E%E7%9A%84%E5%9F%BA%E6%9C%AC%E5%8E%9F%E5%89%87.shtml

戰爭必然雙方受損

戰爭的特色是甚麼?就是參戰的雙方,必然都要付出代價,必然是兩者皆輸。不過,這只是大方向,細節上,則有所分別。

對大國而言,由於本錢雄厚,相對每一國民而言,代價很小。反之,對小國而言,一旦被大國侵略,人均付出的代價,就很沉重了。美國的侵略格林納達、阿富汗、伊拉克,俄羅斯的侵略烏克蘭,都是同一情況。

當然,也有在透過戰爭賺大錢的,但主要是打勝仗後,所獲得的戰利品,例如當年大清侵略明朝,奪得江山,可就贏麻了。可是也別忘記,它是傾舉國之力去作此侵略,一旦失敗,國家就完蛋了。

以色列侵略加沙,固然是獲得了土地,但是也付出了沉重的經濟代價,「幸好」它成功了,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這正如當年日本侵華,G.D.P.與欠債比率高達600%,到了後期,美國加入後,更加是經濟崩潰,不可收拾。但別忘記,日本正是靠侵略起家,1895年打甲午戰爭,因中國賠款,發了大財。後來打日俄戰爭,因俄羅斯不肯賠款,而搞到經濟衰退,幸好一戰爆發,帶來歐洲大量訂單,挽救了經濟。

一戰和二戰,打垮了英國和法國,美國和蘇聯則因獲得了戰利品,也即是大量的附庸國,因而得到了補償。

同樣地,貿易戰和金融戰也是戰爭,1992年索羅斯打英國,1997年打東亞,都因戰勝而獲得巨利。但打香港,則只是侵略失敗,已經損手爛腳。

因此,那些說美國對中打貿易戰和科技戰可以獲利,應該不知戰爭的本質。這場戰爭的目的,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只要中國受到的損失大於美國,就是美國的勝利。但不管是勝是負,美國付出的代價,是國內通貨膨脹,人民生活水平受損。

至於俄烏戰爭,美國的潛在得利,只是因為歐洲參戰,它從歐洲中收割利益,例如炸了北溪二號後的輸出能源收入。

還有,有人說,俄羅斯打了烏克蘭後,G.D.P.暴脹,這其實只是軍費增加,從政府支出來谷G.D.P.吧了,大家只要看看它的政府債務,以及人民生活狀況,就知究竟……當然,如果它打勝了,有土地戰利品,又當別論。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88%B0%E7%88%AD%E5%BF%85%E7%84%B6%E9%9B%99%E6%96%B9%E5%8F%97%E6%90%8D/528283

2025年1月27日

末日生存攻略

我是一個末日準備者,英文叫「doomsday prepper」,隨時預備打世界大戰,又或者是中美開戰,所以我在家中長期備有幾個月食糧及廁紙等,作為「戰略儲備」。

  你可能認為這個做法無聊,不過當你經歷過「盲搶鹽」事件,以及1980年代的港元暴瀉,就可知一旦發生甚麼天災人禍,超級市場的日用品是可以在轉瞬之間,貨架變成空的。

  不過後來我發現,最有效的戰略儲備物資是糖,皆因糖是所有食品當中,體積最小,而最有營養的,所以昏迷中的病人只要吊葡萄糖水,便能維持生命……當然,你會肚餓,但不會死。

糖體積最小最有營養

  而且,糖還易於保存,只要放在乾燥環境,就算是放100年,也不會變壞。

  至於居所當然不要住高樓大廈,最好是住在錦綉花園的郊區獨立屋,如果你可以合法申請,最好是有地牢,可以在核爆警告時躲進去。

  現在有一種抽濕機,可在空氣中吸取水分,變成食水,一天可製造4公升,足夠不沖涼不洗衣服的日用,不消說你還得有太陽能板。

2025年1月24日

0至1,1至100,哪個更難?

有一個說法,說中國的基礎科學不成,但抄襲卻往往比原來更優勝,說法就是:中國不識0至1,但卻精於1至100。例如說,中國人絕少拿到諾貝爾獎,數學家丘成桐則說,中國現今數學還沒達到美國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水準。

以上的說法假定是事實,這衍生出兩個問題:一,究竟是0至1難,還是1至100難?二,究竟是擁有0至1的能力的國家的力量較強,抑或擁有1至100的國家的力量較強?

我解答過一個千古難題:創業難,抑或守業難?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下一個定義:究竟「守業」指的是「守」多久?

如果是只守業一年半載,當然是創業難,如果是守業三五七年,那就很難說了。但如果好比日本的金剛組,從578年守到2006年,一共守了1,428年,那當然是守這業更難得多了。

同樣原理,如果是0至5,至10,這比不上至1難,但如果是0至100,至1,000,那當然是更難過0至1了。

至於問,0至1與1至100的國家相比,哪一個的力量更強?

這又可以用另一個比喻:究竟是知難行易,抑或是知易行難?這問題很容易解答:有的事情知難行易,例如數學解題,有的事情知易行難,例如踩單車。

至於0至1,例如原子分裂,即是製造原子彈的原理,自從Otto Hahn和Friedrich Strassmann發現了其原理,現在連中學生也懂得了。可是,當年的美國是動用了全國的科學家,用了22億美元,花了3年,才把原子彈造出來。

就是現在,要掌握原子彈的所有技術,並且製造出來,也是很不容易的事。

總括而言,0至1,也即是理論研究,要發明很難,然而一旦被發明,仿效就很容易了。再說,可以實質應用的基礎理論大都在二十世紀初期被發現了,現時的最新理論,很多都是暫時難以用現代技術製造出來的未來科技。

反之,1至100,涉及太多太多的細節,可能要經過很多很多年的累積,方能累積到足夠的知識。這好比晶片製造的原理也是誰都懂得,但是台積電累積的技術和知識卻是無人能及。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0%E8%87%B31-1%E8%87%B3100-%E5%93%AA%E5%80%8B%E6%9B%B4%E9%9B%A3-/527342

2025年1月23日

四大長老同住

某網上討論區有帖文稱,自己和女朋友皆是獨生,一個月入8萬元,一個月入5萬元,拍拖拍得如膠似漆想搬出來同居,問究竟是租樓,還是夾份買樓較好?

  他們當然付得起這筆錢,可是一年24萬元租金,也不是小數目,但要買樓又看不清未來樓價。

  認為樓價見底的網友當然建議買樓,但只佔極少數,還是建議租樓的網友佔大多數,畢竟跌市看淡,升市看好,乃人之常情。

  有一位網友留言很現實,他主張只租不買,理由是又唔係結婚,萬一分手,買咗樓如何拆解?還是租樓更有彈性。

天才想法讓年輕人同居

  但最高明的是一位網友,他說不如叫四大長老搬在一起住,騰出一間屋,他們咪可以同居囉!這完全不花一毫子,簡直是天才想法,突破「盲腸」。繼續推論下去,就算以後買樓,也可繼續用這招數:兩口子住新樓,舊樓出租,可賺回一筆租金,又或者是兩口子住舊樓,新樓租出去。

  如果兩口子分手,則還原基本步就可以了,當然兩個家庭的傢俬得盡量不移動,以免還原出現困難。

周顯

https://www.stheadline.com/columnists/editorial/3422309/%E5%91%A8%E9%A1%AF-%E5%9B%9B%E5%A4%A7%E9%95%B7%E8%80%81%E5%90%8C%E4%BD%8F-%E6%94%BF%E6%94%BF%E7%B6%93%E7%B6%93

政府應大力發展搏擊運動

第二屆《培生擂台無敵盃》圓滿結束了。我是特意待它完了之後,才寫此文,免得讀者說我是促銷門票。

這比賽是鍾培生出錢出力,一力促成。我則既沒出錢也無出力,坐享其成。不過,這兩年來舉辦比賽所得甚多,感慨也甚多。

從微觀的角度看,第二屆的參賽者的實力遠高於第一屆,而且觀眾反應也更為熱烈,作為主辦者,實在感動。

事實上,參賽者的感激主辦單位,溢於言表,也不時宣之於口。箇中原因很簡單,香港政府雖然聲稱支持體育,可是對於搏擊運動的支持,卻是興趣缺缺,這方面的運動員飽受忽視,也已成為慣例。正因如此,每當他們獲得支持,有如雪中送炭,感激程度也就加倍。

從宏觀的角度看,搏擊運動,從拳擊,到MMA、泰拳等等,是最男人、也最原始的運動,而且最講究體育精神:一秒前雙方拼命戰鬥,鐘聲一響後,戰鬥停止,大家抱頭握手,互不仇視,這是何等的令人感動!

再說,從《洛奇》6集正傳,以及2集續傳,《Million Dollar Baby》、《激戰》,《百円の恋》、《熱辣滾燙》等電影,拳擊片向來代表了勵志:一個人藉著練習拳擊,去訓練自己重獲新生,皆因練習拳擊必須捱受難以承受的嚴苛訓練和苦楚,這正好代表了一個人的浴火重生。

從利益的角度看,拳擊向來是收入最高的運動,最高薪拳手的收入遠高於最高薪的足球員。又以泰拳為例,泰國已把此培養成一股完整的產業鏈,養活了大量人口。如果政府投資拳擊,作為盛事,相信必然可以成為刺激經濟的一股大力。

如果問,拳擊作為運動,好看嗎?這相信是毋庸置疑:人類向來喜歡看打鬥,不管是武打電影,抑或是博擊比賽。如果按照受歡迎程度來比較,在芸芸體育當中,搏擊運動縱非第一名,也絕對在前三名之內。

當然,作為專業運動員,搏擊者受傷是難免的,但這也包括了幾乎所有的專業運動員,如跳水會導致眼角膜脫落,賽跑導致軟骨磨蝕,甚至骨折。但如果是業餘淺嘗,則它和其他運動一般的安全,很少會受傷。至少像鍾培生這樣的富二代,也不介意參賽。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94%BF%E5%BA%9C%E6%87%89%E5%A4%A7%E5%8A%9B%E7%99%BC%E5%B1%95%E6%90%8F%E6%93%8A%E9%81%8B%E5%8B%95/526949

2025年1月21日

政府應新設前任行政長官辦公室

由於租約期滿,前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將會在5月搬離位於金鐘太古廣場的辦公室,遷往灣仔入境事務大樓23樓,有關裝修工程現正進行。

入境事務處總部已於去年6月遷至將軍澳的新大樓,至於灣仔原址,以及毗鄰的稅務大樓,則計劃重新開發為會議、酒店和商業設施。只是近年商業樓宇陷入了回歸以後未曾見過的大熊市,相信這座舊大樓的拆卸遙遙無期。

當日林鄭月娥把辦公室設在甲級商廈,一年租金高達567萬元,已惹來社會極大的非議。然而,前任行政長官辦公室的樓宇只能容納三位前任特首在此辦公,因此,為林鄭月娥另闢辦公地點,也是有所必要。皆因每一任行政長官卸任後,特區政府都會安排專門的辦公室支援他們進行推廣和禮節性的工作,包括會見訪港政要及代表團、接受本地和海外傳媒訪問、參與公開和社交活動及發表演說等。

前任行政長官辦公室的所在地原本為舊英童學校,曾經由中英聯合聯絡小組徵用為辦公室位於半山區堅尼地道28號,是一座兩層高的維多利亞式獨立屋,被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由香港賽馬會贊助古物修復及裝修,費用是600萬元,相比之下,比林鄭在太古廣場的辦公室反而是委屈了。

現存有4位前任行政長官,曾蔭權現年80歲,梁振英70歲,林鄭月娥則是68歲,董建華更是87歲。以今時今日的醫學科技,權貴活到90歲以上,是毫不稀奇的事。計算下來,前任特首的數目應在4至6個之間,現時堅尼地道28號的辦公室,應是不敷應用,所以,政府應另覓空間,以供未來的退休特首之所用,以後縱然騰出了空間,李家超退任後,也應在新地方辦公。

以堅尼地道28號為例,佔地1,200平方米,下層是會議廳,上層有3間500呎辦公室,可同時容納3名前任行政長官一起辦公,換言之,他們有共用空間,這可更加有效地運用資源。

由於舊入境事務處大樓遲早拆卸,林鄭進駐,不過是權宜之計。有朋友對我說:「反正你建議立法會議員減至30個,不如把退休特首搬去立法會大樓!」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94%BF%E5%BA%9C%E6%87%89%E6%96%B0%E8%A8%AD%E5%89%8D%E4%BB%BB%E8%A1%8C%E6%94%BF%E9%95%B7%E5%AE%98%E8%BE%A6%E5%85%AC%E5%AE%A4/526203

2025年1月20日

泰國成冒險家樂園

泰國除了是緬甸電詐和器官移植「前台」,由於它的中央政府管制力薄弱,軍人掌權,中國、美國、印度等大國勢力盤踞,它還是政治中心,我指的是世界特務中心。

  話說香港二次回歸之後,西方勢力已被「團滅」,大致上退守到台灣。然而台灣作為其基地,內地力量不易滲進。

  要知道作為一個情報中心,不同國家的情報員,必須可以在同一地區活動,交換情報,也即是廣東話所說的「鹹淡水交界」,而現在這地方就是泰國了。

法治地下秩序並存

  這種國家有一定程度的法治,又有一定程度的地下秩序,就像20、30年代的上海,50、60年代的香港,是冒險家的樂園,既能發大財,也有太多別的地方不能玩而很好玩的玩意。當然有機必有危,搞不好送掉性命,也是大有可能的事。

  現在泰國還正在大搞賭場,要知道賭場的其中一個最大業務,就是洗黑錢,這也正好配合緬甸的地下經濟。可以預期的是,在未來泰國正是朝上述方向走。

周顯

https://www.stheadline.com/columnists/editorial/3421269/%E5%91%A8%E9%A1%AF-%E6%B3%B0%E5%9C%8B%E6%88%90%E5%86%92%E9%9A%AA%E5%AE%B6%E6%A8%82%E5%9C%92-%E6%94%BF%E6%94%BF%E7%B6%93%E7%B6%93

2025年1月18日

美國關門打自家狗

上文說到,特朗普要合併五眼,是正確的作法,皆因美國勢力已深入了這四個國家,無論在政治上,在經濟上,在軍事上,這四國均無力反抗,也沒任何國家會協助他們反抗,這好比當年納粹德國合併奧地利,說出來義正嚴辭,根本無法反駁。

現在美國所需要的,是在「四眼」移風易俗,製造民意,這可能需要十幾年的時間,方可奏效。但畢竟,它們都是英語國家,都是大英帝國的殘餘,合併成一國,好像也有點理所當然。

我在本欄寫過,美國不是不可以放棄台灣,而是中國提不出它能接受的條件。我只能承認,我的想像力太差了,「五眼合併」這樁大交易,只要能成,放棄台灣又算得上甚麼呢?

算計上,只要把台積電搬走,台灣根本不值得花上偌大力量,去作捍衛。別說是台灣,就是韓國,位於亞洲大陸的東端一隅,也是難守易攻,比台灣更無價值,只要保住日本,便已足夠作為緩衝。

至於日本,現時地力已用盡,經濟發展走到了盡頭,只會一天一天的爛下去,長期下來,釣魚島幾乎必然守不住,沖繩變成了前線,唯一的作用,就是用作炮灰,以及軍事基地。

所以說,「五眼合併」的確是美國最可行的大戰略,用粗俗的講法,這叫作「關門打狗」,用股票的術語,這是﹕賣不了股票,便向原有小股東下手,供股。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https://www.orangenews.hk/special/1252216/%E5%91%A8%E9%A1%AF%E5%B0%88%E6%AC%84%E4%B8%A8%E7%BE%8E%E5%9C%8B%E9%97%9C%E9%96%80%E6%89%93%E8%87%AA%E5%AE%B6%E7%8B%97.shtml

2025年1月17日

有一種笨蛋 叫「不顧現實」

在這世界上,有一種笨蛋,數目很多,而且其中不少,表面上還很聰明,這種笨法,叫作「不顧現實」,這是致命的笨,然而在人世間存在得非常普遍。

很多年前,有一位朋友,剛考到車牌,邀我去兜風,遇上一台車,她不讓路,差點撞了。事後她憤怒說:「明明是他錯,我為甚麼要讓路?」

很明顯,這不是對錯的問題,而是她縱有萬分對,但不讓路,就會撞車。這是現實的問題,如果不顧現實,就死了。

這就是我評論俄烏戰爭,指澤連斯基是笨蛋:他有一百個理由,去冷待俄羅斯,有一千個理由,去要求加入北約,講道理,他完全正確。但殘酷的現實是,他做正確的事,烏克蘭就完蛋了,經濟沒了,男人死光了,和滅國也沒有分別了。

國際政治是現實的戰場,就像是打功夫,直的在站著,橫的在躺下,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正如布林肯所說的:不是獵肉者,就是宴上肉,在侈言談甚麼正義不正義的人,已可證明了其智力低下。

十幾年前,加密貨幣在市場出現了,由於其無政府以及匿名的本質,使它成為了不法者的工具,因此,政府把這視為洪水猛獸,竭力堵塞它的存在。

香港作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曾經在某一段時候,是加密貨幣的中心:十大業界富豪都住在香港,一些在業內負有盛名的公司,如USDT,其總部也是在香港登記。

然而,由於香港政府的防堵政策,把加密貨幣宣傳為犯罪的代名詞,努力剷平其產業,業內人士在此地走投無路。因此,巨頭們和產業陸續逃出了香港。

不過,由於加密貨幣是大潮流,相關產業愈來愈蓬勃,各國政府禁也禁不了,沒法子,只有接受。而且,企圖把它規管,香港政府也不例外,現在也正在積極發展加密貨幣產業,並且立法把它規範化,但很可惜,人才和產業已跑掉,再要求他們回來,可難如登天了。

加密貨幣對社會的害處,人所共知,但有智力的人都知這是大趨勢,防也防不了。

因此只能立法規範,而且要超前部署,早著先機。可惜的是,政府的人也是聖女上身,只講理想,不顧現實,說穿了,就是笨!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9C%89%E4%B8%80%E7%A8%AE%E7%AC%A8%E8%9B%8B-%E5%8F%AB-%E4%B8%8D%E9%A1%A7%E7%8F%BE%E5%AF%A6-/525186

2025年1月16日

泰國是緬甸前台

王星事件在泰國發生有着必然性。緬甸是地球的三不管地區,隱藏所有的邪惡,電訊詐騙、活摘器官之類無所不為。可是大家有沒有想到一個基本問題?

  電訊詐騙需要完善的金融系統,去交收金錢,緬甸有嗎?活摘器官的目的,是把器官移植給重病的有錢人,如果你是富豪,夠膽在緬甸做移植手術嗎?

  不消說,緬甸只是「工廠」,是後勤,可以在邊遠地區,但必然有一個「前台」,位於繁華的市中心。就緬甸而言,只有兩處,一處是泰國,尤其是曼谷,另一處則是杜拜。

電詐須完善金融系統

  相對而言,泰國的客觀條件比杜拜優秀得多,人口、經濟規模都比較好,而且曼谷已經營100多年,累積比杜拜深厚得多,也有大量世界級富豪居住。最重要的是,杜拜始終是回教國家,法律上有一些不方便,相比之下,篤信佛教的泰國,和也是佛教國家的緬甸同聲同氣,而且同時有很多華人,溝通方便得太多了。

  簡單點說,杜拜主要做的還是回教國家與異教徒的世界接軌生意,而泰國則吃四方財。

https://www.stheadline.com/columnists/editorial/3420088/%E5%91%A8%E9%A1%AF-%E6%B3%B0%E5%9C%8B%E6%98%AF%E7%B7%AC%E7%94%B8%E5%89%8D%E5%8F%B0-%E6%94%BF%E6%94%BF%E7%B6%93%E7%B6%93

3年後我已不在,關人鬼事!

前財政司長曾俊華去年12月30日在臉書提到「喺呢6個財政年度之內,總共就有5年出現千億財赤,連年出現咁巨額嘅赤字,我哋可以點樣去扭轉呢?大家喺迎接2025年嘅時候,都要有面對風高浪急嘅準備。」

曾俊華提出的是客觀事實,財赤也是近日熱門話題,不過《大公文匯》並不同意其說法,反駁說:政府「會於3年後恢復收支平衡。所以,短期內的財政赤字並非有多麼可怕,更非鬍鬚曾杞人憂天式的風高浪急。」

以上說法,違反常識,皆因沒有人知道3年後的事情。正如3年前我們預測不到今天政府的財政狀況,甚至可以說,3年前我們也正樂觀的在預測,在3年後的今天,財赤已然消除,但殘酷的現實有目共睹。

另一個事實是,看財經事務及庫務局的網頁,早在10年前,已在講香港的稅基狹窄,而且人口老化速度甚快。因此,支出增加的速度大過經濟增長,故而必須未雨綢繆,想法子增加收入,減少支出。有意思的是,刊出這段話的時候,正好是曾俊華當財政司長的年代。

根據這說法,無論有沒財赤,這些年來,香港政府都應該積極開源節流,搞好財政;但現實卻是,它的主軸只是蕭規曹隨,擺爛不作為。正如這幾年來,遇上了財赤,也是甚麼也不作為,甚至比以前更加大花筒,例如6億元建一個展覽館,只是期望(幻想?)在3年後恢復收支平衡。

如此望天打卦式的財政策略,顯然並非香港市民所希望見到的。

另一個客觀的事實是,在3年之後,已是另一屆政府,現時的財金官員,也不知會不會繼續在位。這正是香港官場一貫以來的作風:我走後,關人鬼事!

正如當年法王路易十五的那名句:「我死後,哪管洪水滔天!」

說到這裏,不得不提到曾蔭權和曾俊華,當年巨額盈餘的底因,正是因為不投資未來,例如消極造地,不投資科技,這好比少年不讀書,得來短暫快樂,長大後便後悔。

說到底,歷任政府都是抱著「我走後關人鬼事」作為管治哲學,香港才淪至今時今日!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3%E5%B9%B4%E5%BE%8C%E6%88%91%E5%B7%B2%E4%B8%8D%E5%9C%A8-%E9%97%9C%E4%BA%BA%E9%AC%BC%E4%BA%8B-/524813

中銀香港等收息

     中銀香港(2388)公布,首三季提的淨經營收入按年增長10.7%至538.15億元,提取減值準備前的經營溢利414.44億元,按年增13.4%。

    中銀香港的市值是二千幾億元,市盈率是7倍,息率高達7厘,我有一個朋友,是其長期擁躉,主要原因,就是貪其高息,他說:「好過定期存款呀!」

    當然,高息的最大敵人,就是利大本無歸,以買股票作說明,就是一旦股價下跌,分分鐘連本金都要蝕埋。

    不過中銀香港的股價年年都差不多,應該算是十分穩陣的股票,現時大約是25元,算是近幾年的中位數,現在買入,風險利潤比都很高,不過當然,你要逆向思考﹕這是收息股,不是增長股。

https://www.hkcd.com.hk/hkcdweb/content/2025/01/16/content_8676846.html

2025年1月15日

特朗普要合併五眼

特朗普直言要加拿大成為美國第51個州,不排除武力拿下格陵蘭島和巴拿馬運河,更要把墨西哥灣更名「美國灣」,成功機會率是多高呢?答案是﹕零。我指的是未來的事甚麼也可能發生,至少在可見的將來,得到加拿大和格陵蘭的機會率是零,但拿下巴拿馬運河,卻不排除有這可能性。

然而,他這樣做是否正確呢?照我看,是正確的。皆因在政治的世界,首先要有目標,然後提出聲索,從聲索到行動,可以很快,可以很慢,得一步一步推進,只要運作順利,說不定幾年或十幾年後,便可成功。但如果沒有第一步的聲索,就不會有第二步。特朗普最吃虧的是,這是他的第二任期,只有4年時間,來不及辦成太多大事。但他可為未來畫餅,繪寫出籃圖,只要他的繼任者能夠達成他的計劃,他都算是「成功」了。

特朗普不但要加拿大,他的好朋友馬斯克還正在左右英國的政局,似乎也要更直接地插手英國政治。我相信,他的下一步,是向澳洲和新西蘭伸手,把「五眼聯盟」合併成為一個國家。至於格陵蘭,則是「甜品」,皆因丹麥作為二戰時6小時便投降的國家,幾十年來其軍事成為笑柄,根本無法反抗。而當美國吃掉加拿大後,國土直接連接格陵蘭和阿拉斯加,能收到極大的協同效應。

當「五眼聯盟」合成為一國,國土面積增加了兩倍多,人口增加了一半,而且跨越了南北半球,這是前所未有的大帝國,就是中俄合併,面積也比不上它。到時候,不管中國怎樣迅速發展,統一了台灣,也不可能追上美國,自然也不再存在「中國威脅論」了。

這的確是如意算盤,至於他能否成功,又是另一回事了。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https://www.orangenews.hk/special/1251447/%E5%91%A8%E9%A1%AF%E5%B0%88%E6%AC%84%E4%B8%A8%E7%89%B9%E6%9C%97%E6%99%AE%E8%A6%81%E5%90%88%E4%BD%B5%E4%BA%94%E7%9C%BC.shtml

2025年1月14日

大和壽司的阿媽家姐值得去食

上月21日至24日,立法會主席梁君彥率7名立法會議員,到訪日本考察,並與官員、國會人士交流,向日本各界力陳香港優勢。根據另一位有份參加的陳穎欣議員的說法,這是爭取香港加入RCEP的最後一里路。

他們乘坐的是商務位,保守估計8人的四天行程,開支最少120萬元。由於政府財赤約千億,難免惹起社會熱議。

一位立法會議員友對我說,在以前,主席向來也有出訪外國,這次梁君彥帶同7位議員,也許是瓜田李下,不欲孤身前往,卻反而更惹爭議,這是始料不及。

此行被外界質疑是「公費旅遊」。本月4日,梁君彥在報章專訪解釋,強調無「大飲大食」,到豐洲市場與批發商交流,僅「食個海鮮早餐」。

陳穎欣的也在YouTube拍片,指今次不是去旅行,一日可以有11個事項,形容「早午晚都好似食速食咁食」,其中之一重點議題是日本排放核污水之後,海產的食品安全問題,「我哋特別去咗豐洲市場,0640call嘅,早餐都冇得食就要去豐洲市場睇佢哋個運作。」

在此,我補充兩點,其一是石破茂當上了日本首相之後,中日關係破冰,根據日本傳媒報道,兩國多次磋商後,就核污水排海問題已達成4點共識,估計在上半年,將會恢復日本水產進口。

至於香港,2023年已禁售來自十個都/縣的水產,包括東京、福島、茨城、宮城、千葉、群馬、栃木、新潟、長野、埼玉十個都/縣的水產,估計只要中國放寬,我們也會跟隨國策。因此,立法會議員乘此去作實地考察,也是有其必要。

話說日本對於海產出口,極其重視。當時我寫了一篇文章,寫得不好,有點技術錯誤,居然引來「黃營」兩大健筆,兼且view數最高的臉書,齊來圍剿。我照照鏡子,不可能受到巨頭們的同心青睞,他們必然受到日本方面的指令,這是我寫本欄以來最高的榮譽。

至於解釋陳穎欣0640起床,沒吃早餐而去豐洲市場,以及梁君彥的「海鮮早餐」,去過東京的人都知道,大和壽司/壽司大的「阿媽家姐」,絕對值得留肚去食。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5%A4%A7%E5%92%8C%E5%A3%BD%E5%8F%B8%E7%9A%84%E9%98%BF%E5%AA%BD%E5%AE%B6%E5%A7%90%E5%80%BC%E5%BE%97%E5%8E%BB%E9%A3%9F/524057

2025年1月13日

異地違規執法古已有之

內地所謂的「遠洋捕撈」,也即是「異地違規執法」︰部分地方的公安機關違法違規異地抓捕、查封、凍結其他地方企業尤其是民企人員及資產的行為。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統計,今年已有逾80間於內地上市的企業管理層遭跨省拘捕,其中部分拘捕「幾乎沒有法律依據」。

  《星島頭條》早前亦有報道,傳廣州去年有近萬間企業遭「遠洋捕撈」,大部分是民企,例如2022年收入24億元人民幣,2023年6月曾來港遞表的壹健康集團,去年10月被河南公安以涉嫌詐騙為由「遠洋捕撈」,去年8月該公司宣布,因數億元資金被凍結而瀕臨破產。

有民企遭殃瀕臨破產

  因資金被凍結而瀕臨破產的公司,香港也有不少,證監會優而為之。至於「異地違規執法」,也是古以有之,說穿了其實是另一種「逃犯條例」,即是同一國家不同區域的司法管轄權,不但存在於特別行政區,也存在於不同省份,早在20、30年前已有大量相關案件,有的扣押資金,有的越境拉人,總之不同地區存在不同利益,大家打崩頭,中央政府也很難管。

周顯

https://www.stheadline.com/columnists/editorial/3419070/%E5%91%A8%E9%A1%AF-%E7%95%B0%E5%9C%B0%E9%81%95%E8%A6%8F%E5%9F%B7%E6%B3%95%E5%8F%A4%E5%B7%B2%E6%9C%89%E4%B9%8B-%E6%94%BF%E6%94%BF%E7%B6%93%E7%B6%93

2025年1月10日

杜賓稅有理但不可用 因你不佔領敵人就來

杜賓(James Tobin)是1981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他還未得獎時的1972年,提出了「杜賓稅」(Tobin tax)的概念。

根據《維基百科》的相關條文,這是「針對現貨外匯交易,徵收全球統一的稅額,其目的在於減少因投機性買賣而造成市場的動盪」。

這箇中的理由,是在外匯市場的買賣交易,95%以至99%,甚至以上,都是短線的投機交易,而不是正常的,為了商業交易而作的買賣操作。換言之,過大量的投機交易,影響了正常的商業買賣,從而令到實體的經濟受損,因此有需要在這之上賦加一個額外的稅項,以減少投機買買,保護實體經濟。

事實上,當年香港政府對於房地產市場施加的「辣招」,也是差不多的原理:以稅項來減少投機,由於辣招稅太高,投機被減至近乎零。

我之所以提起「杜賓稅」,皆因在我的心中,理想的股票市場,正是適宜添加這稅項,在股票的世界,就是「印花稅」。

看到這裏,我的忠實讀者一定心裏嘀咕:「阿周顯大C,乜你唔係堅決反對股票印花稅的嗎?當年阿波叔提出加此稅,被你鬧足咁多年,而家減回以前,你又反過來支持,這豈不是自打嘴巴?」

實情是,我是個保守的人,認為股票應該是長期投資工具,太多的短線炒賣,以及高頻交易,對於整個經濟,並不健康。因此,比較高的印花稅,以遏止短線炒賣,反而更有利於經濟。

然而,如果是一個以股票交易為主要產業的經濟體,則恰好反了過來:短線炒賣愈多愈好,因此,也有必要降低,甚至是完全減免印花稅,以吸引客戶。但前提是,有外地人參與買賣:進入的是生錢,而不是塘水滾塘魚。

這好比開賭場的城市:賭有害於經濟,但如果大部分的賭客是外地人,則開賭就變成了有利於經濟了。

此外,還有一個更壞的情況,就是別人開賭,你不開賭。因此,你的人民都到了別的地方去賭錢,把錢輸給別的賭場。這就是香港現時的情況:港人不炒港股,都炒美股了。這正正應了一句:你不佔領,敵人就來佔領。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9D%9C%E8%B3%93%E7%A8%85%E6%9C%89%E7%90%86%E4%BD%86%E4%B8%8D%E5%8F%AF%E7%94%A8-%E5%9B%A0%E4%BD%A0%E4%B8%8D%E4%BD%94%E9%A0%98%E6%95%B5%E4%BA%BA%E5%B0%B1%E4%BE%86/523058

2025年1月9日

阿里巴巴股價上升的背後原因

  高鑫零售(6808)是阿里巴巴(9988)旗下公司,以「大潤發」品牌經營連鎖超級市場。1月1日晚,阿里巴巴集團以最高約131.38億元出售所持高鑫零售全部股權,佔後者已發行股份的78.7%。

 根據官方的說法,這是剝離非核心業務,畢竟,阿里巴巴的專業是網上,而「大潤發」則是線下零售。

 近幾年來,阿里巴巴的經營和股價都不算好,尤其是電商,受到京東(9618)和拼多多的夾擊。然而,在近幾個月,股價走勢卻不錯,朋友也贏了點錢,不過不排除是大市升了不少的緣故。

 我拍擋是人工智能專家,他的說法是,令你意想不到的是,全中國搞人工智能最好的公司,正是阿里巴巴,這是行內公認,行外卻未知悉,但不知這是不是它股價上升的理由。

https://www.hkcd.com.hk/hkcdweb/content/2025/01/09/content_8675681.html

想打世界大戰的國家

如果說,世上沒有人想打世界大戰,那就錯了。殘酷的現實是,打世界大戰,對絕大部分的人類而言,都是有害的,但是對於部分活在極端痛苦中的人民而言,卻是有利的。

其實,以現時的局勢,歐洲已經是全面戰爭,幾乎所有的歐洲國家,除了少數如瑞士之類的中立國,都已全部下場,因此,世界大戰只欠中國,皆因中國一加入,日本、韓國、北韓、台灣也免不了加入,當然為首的是美國,如果中國的戰況不妙,印度、越南、菲律賓也會加入,來撿便宜,這就像中國在1917年加入一次世界大戰一般。

首先,加沙、敘利亞戰火中的人民活在水深火熱,希望出現一個變局,假使發生世界大戰,只要西方的實力給大大削弱了,便有可能出現變局。甚至是,整個伊斯蘭世界,包括美國的盟友沙特阿拉伯、埃及、約旦在內,也希望美國的力量消退,至少這可以減弱異教徒在該地區的影響力,以及國內不會被挑撥發生顏色革命。

此外,南美諸國不會捲入戰爭,反而有機可乘,如委內瑞拉,每逢美國有麻煩,必然會伸出橄欖枝,轉而和它友好。中俄和西方打久了,打殘了,很可能就是印度崛起的機會,至少印度一定會這樣想。新加坡、泰國作為中西方的交匯處,就像二戰時的卡薩布蘭卡,必然可以大發戰爭財。

還有,台灣固然是烽火中心,生靈涂炭,但台獨分子明知成功的必要條件,就是中美一戰而中國戰敗,要想成功,這是免不了的豪賭。

最後是俄羅斯,如果特朗普上台後,停止戰爭,當然是萬事大吉。可是,如果戰事持續下去,自己不停放血,倒不如把中國也拉下來,重演慘烈的「衛國戰爭」,總好過孤軍作戰。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https://www.orangenews.hk/special/1250731/%E5%91%A8%E9%A1%AF%E5%B0%88%E6%AC%84%E4%B8%A8%E6%83%B3%E6%89%93%E4%B8%96%E7%95%8C%E5%A4%A7%E6%88%B0%E7%9A%84%E5%9C%8B%E5%AE%B6.shtml

樓市先死後入市者

我們這些炒股票的,表面上好像吃香喝辣,風光無比,可是每個炒股人的終極願望,不是炒股發達,而是「埋街食井水」。

  甚麼是「埋街食井水」呢?在香港答案就是做地產,一邊買樓收租,一邊做發展商。搞地產有甚麼優勢?不止是股票佬,就是各行各業,美容、飲食、零售,無不以此為終極目標?

搞地產所需知識不高

  其實地產並不比其他商業利潤更高,只是它的規模大,幾十億、幾百億、幾千億都得,而且所需要知識不高,做其他行業,唔識隨時輸死,就算是專家競爭也大,日日諗橋,天天同行家競爭,太太太太辛苦了。

  正如一個女仔,「埋街食井水」就是只服侍老公一人,雖然也要努力,但畢竟簡單得多。

  現在的樓價熊市,最大鑊就是這些中途入行,「埋街食井水」的人,皆因他們在2004年至2010年賺到第一桶金,2011年後陸續入市,既無經驗又無平價貨底,故此也最無防守力。

https://www.stheadline.com/columnists/editorial/3417948/%E5%91%A8%E9%A1%AF-%E6%A8%93%E5%B8%82%E5%85%88%E6%AD%BB%E5%BE%8C%E5%85%A5%E5%B8%82%E8%80%85-%E6%94%BF%E6%94%BF%E7%B6%93%E7%B6%93

港產片有話題破票房 其他無人睇

執筆之時,《破.地獄》的票房是1.55億元,破了香港的票房紀錄。事實上,2024年不乏票房大捷的大片,例如說《金手指》收4,350萬元,《九龍城寨之圍城》收1.08億元。相比之下,2023年票房更為彪炳,《阿凡達.水之道》收1.39億元,《毒舌大狀》收1.15億元,《職業特工隊.死亡清算上集》收6,053萬元,《奧本海默》收7,297萬元,《超級瑪利歐兄弟大電影》收5,252萬元……

2023年的狀況,就是一邊有破紀錄的大片,一邊票房萎縮,中西票房全年總收入約為14億元,倒退至2011年13.92億元的水平。2024年至少已有8間戲院結業了,中西票房總收入繼續下跌,錄13.4億元。

在2024年,港產大片的收穫似乎比2023年更佳,然而,荷李活大片卻忽然變得不濟。也許是用上了大量昂貴電腦特技製作的科技大片,在這十多年間上映得太多,造成了審美疲勞;亦因加入了太多LBGTQ/少數族群元素,港人並不受落。

在此岔開一筆,話說在十年前左右吧,美國電影業作出了調查報告,指出大部分的票房增長都是來自LBGTQ/少數族群,因此製片人根據這些統計數字,大量加入相關元素。

結果是,這些元素的確令到相關電影在美國本土的票房增加,但卻令到其在海外票房大幅下跌。一加一減之下,究竟有無可為,暫時我手上沒有數據。關於科技大片,有一個原因,就是從《侏羅紀公園》至今已有三十多年,電腦特技從美國的獨家技術,變成了其他國家也能仿效的普及技術,日本一些動漫大片,以及中國的《流浪地球》,也拍得不錯,這無疑削減了美國的壟斷地位。這正如美國在九十年代中期引入港式打鬥,大約十年期間,已學會了我們的拍攝秘技。

至於港產大片當道的理由,個人認為,是它造成了話題,成為了社交的工具,好比電視也是夕陽工業,但何生何太一出,馬上成為城中熱話。問題是,不能造成話題的小片子,就沒人看了。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B8%AF%E7%94%A2%E7%89%87%E6%9C%89%E8%A9%B1%E9%A1%8C%E7%A0%B4%E7%A5%A8%E6%88%BF-%E5%85%B6%E4%BB%96%E7%84%A1%E4%BA%BA%E7%9D%87/522651

2025年1月8日

長期居住的理想國家

我是個現實的人,如果找一個理想的國家去居住,可不管甚麼意識形態,政治制度,當然,經濟很重要,但如果不賺錢,只花錢,那麼,在哪個地方居住,是最完美的呢?我指的是,如果你終生只能逗留在一個國家,不准離開,你會選擇在哪個國家呢?

當然,這地方的面積不能太小,否則就沒有很多的地方可供遊玩。但除了大小之外,還有一點,是很多人會忽略的,就是它必須有很長的緯度,也即是說,它要有不同的天氣。

像加拿大、俄羅斯、澳洲、印度這些國家,不是在寒帶,就是在熱帶,緯度不夠,土地面積再大,也是大有缺陷。

最奇特的是日本,雖然面積不大,但是從北海道到沖繩,居然甚麼氣候也有,可以遊泳,可以玩遊艇,也可以滑雪,在這方面,算是合格了。

就這一個條件,在全世界,我數來數去,只有中國、美國、日本、智利、阿根廷,除此之外,已沒有了。

至於我的另一個條件,是「美食自洽」,即是說,在一個國家之內,可以享受到全世界不同的美食。就這條件,10年前的中國是不具備的,5年前也很勉強,但是現在,它已有了很不錯的西餐、日本菜,以至於是高級壽司、披薩,也可算是齊備了。

就這項條件,智利和阿根廷並不具備。因此,進入最後三強是中國、美國、日本,這三國我都覺得很不錯。

PK下去,日本的國土太小,畢竟是吃了虧,雖然它的美食實在誘人,但整個國家都是地震高危區,也未免太悲情了。

至於中國和美國,先不說我本身是中國人,住在中國會比較習慣,美國比較自由,中國的治安比較好,但上一些西方網站會有不便。如果單從遊玩的角度去看,中國有比較多的少數民族,不同的風土人情比較多,可以在本國獵奇。至於美國,則在立國時,把印第安人殺得太絕了,因此在這方面,未免吃虧了一點。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s://www.orangenews.hk/special/1250524/%E5%91%A8%E9%A1%AF%E5%B0%88%E6%AC%84%E4%B8%A8%E9%95%B7%E6%9C%9F%E5%B1%85%E4%BD%8F%E7%9A%84%E7%90%86%E6%83%B3%E5%9C%8B%E5%AE%B6.shtml

2025年1月7日

特朗普如何交易加拿大和格陵蘭?

有一個說法,指俄羅斯現時的策略,是「棄敘保烏」﹕畢竟,烏克蘭是心腹大患,敘利亞與自己的國境沾不著邊,兩者取其重,兩害取其輕,還是烏克蘭更加重要得多。

有趣的相比是,這些日子以來,特朗普放話歐洲與日本、韓國、台灣,要求它們提高軍費,甚至聲言要對加拿大和墨西哥這兩個距離自己最接近的附庸國,徵收25%關稅。

最驚人的是,他把加拿大視為美國的第51個州,又聲言要把面積216萬平方公里的格陵蘭島從丹麥的手上買下來。

問題在於,加拿大和格陵蘭島,根本已是美國的禁臠,美國在後者的西北部,也擁有一塊飛地,作為太空軍基地。

然而,美國的擴張領土止於夏威夷,其後連殖民地菲律賓也不要了,現時美國還有大量海外領地,最有代表性的是波多黎各,在2012年,53%的人投票同意它加入美國成為第51州,但美國卻拒絕了。

換言之,在這之前,美國對於擴大領土,顯示出沒有興趣。但特朗普的說法,究竟是不是代表了,現在的美國改變了取向,又開始了對領土擴張的念頭?

對比之下,菲律賓、墨西哥的壞處,是人口稠密,取回來,在民主投票的國家,是蝕本貨。但加拿大和格陵蘭則是地廣人稀,拿回來,無疑可以大大增強國力。

從實際角度,丹麥是弱國,加拿大的宗主是英國,國家元首是英皇,嚴格說來,並不算是主權完全獨立的國家,因此,美國要拿到手,也不是天方夜譚的不可能任務。

我之所以把這同俄羅斯的「棄敘保烏」相比,皆因加拿大和格陵蘭和美國是鄰近,吃掉這兩地可得到的利益,顯然遠遠大於把資源投放於歐洲、日本、韓國,這完全符合地緣政治的計算,問題只是,這完全違反了過去幾十年建立的正義觀與政治秩序,然而,近年來,美國親手打破的規矩,也不止一次,不在乎多一次。我只是想,特朗普說過,美國和中國聯手,可以解決世界所有問題。假如最懂得做交易的特朗普向中國提出「魔鬼交易」﹕用台灣來換加拿大和格陵蘭,如果中國同意,特朗普這場交易可就贏麻了。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7%89%B9%E6%9C%97%E6%99%AE%E5%A6%82%E4%BD%95%E4%BA%A4%E6%98%93%E5%8A%A0%E6%8B%BF%E5%A4%A7%E5%92%8C%E6%A0%BC%E9%99%B5%E8%98%AD-/521929

2025年1月6日

交易所就是為買賣而生

公司上市的作用是甚麼?證券交易所對於經濟的作用又是甚麼?很多人會說,是為了公司融資,促進公司的發展。這個傳統的說法,在我看來,只對了一小半。

  公司融資的方法有很多種,例如說,問銀行借錢,在現今的金融世界,資訊流通,很多公司未上市前,已作出ABCD等多輪融資,這多數是新經濟公司。

  再說,上市集資作為融資的一個方式,在上市後的一刻,已不存在了。雖然公司也有二次融資,如批股、發行認股證、供股、可換股債券等等,但一來,非上市公司也可玩這些融資手段;二來,它們相比起IPO,還是次要的。

  照我看,公司上市的最大目的,是提供一個交易平台,從而提高股票的價值。這好比一條公路,當建成之後,沿路的商品、農產品等等,其價值都提升了。

  所以,我很不明白為何交易所是獨市生意,上市也要經歷如此麻煩兼且昂貴的手續。事實上,在以前,證券買賣平台就是很簡單的商業運作,誰都可以設立,在現代,更加是一個網站就可成立運作。

周顯

https://www.stheadline.com/columnists/editorial/3416940/%E5%91%A8%E9%A1%AF-%E4%BA%A4%E6%98%93%E6%89%80%E5%B0%B1%E6%98%AF%E7%82%BA%E8%B2%B7%E8%B3%A3%E8%80%8C%E7%94%9F-%E6%94%BF%E6%94%BF%E7%B6%93%E7%B6%93

2025年1月3日

政府為KPI製作太多無謂文件

收到一位讀者的來信,他是一位園藝師,信件主題是綠化問題。

他指出的問題,一是牽涉部門多達11個,包括了路政署、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建築署、房屋署、水務署、漁農自然護理、渠務署、地政總署、發展局、土木工程拓展署等,缺乏統籌。

這當然並非特例,像開餐廳,也要向不同部門拿許多牌照,申請需時,因此有專門公司為餐廳申請牌照,既多花了錢,也費時失事。

第二個問題是不顧現實,例如「一比一賠樹」政策往往是不科學地胡亂種樹,有時候樹木種植過密,而香港的土地狹窄,不夠泥土供樹木生長,樹木長大後會因追光而東歪西倒,諸如此類。

追求不切實際的指標是所有政府的慣常現象,這裏不贅。

第三個問題,也即是本文的主題,是管理層「一味埋首在文件紙堆指點政策工作,追求一些虛無縹緲自己製造出來的數字目標,將簡單問題複雜化,故此造成了空喊綠化口號,製作大量有關綠化文件……政府部門對文件的高要求,專注在文字上鑽牛角尖……本人及同業往往要花太多的工作時間在製作各式冗長文件,還要修改無數次,填很多不同表格……以為在文字上作大量的記錄就已完成工作……」

最重要的是,綠化工作既辛苦,人工又低,從業員大多是低下階層,實在沒有能力去應付大量的文件。而且,這些文件往往還是用要用英文來寫,對,香港回歸27年後,政府居然還有部門要求必須用英文而不能用中文寫作。而為了文件寫得一絲不苟,官員還會糾纏於文法和串字的完美性,這當然是費時失事,而且浪費時間。

對於這一點,我不少承接政府工作的朋友也感同身受,因為最吃力的工作不是任務本身,有八成以上的工作是撰寫報告,以符合KPI的要求。朋友說﹕「不用寫報告,我收少啲都制,要寫報告,我寧願唔撈!」    

最後一點,就是綠化從業員被要求有考上很多證書,也即是不承認實際工作經驗,近年發展局又多加上一個「樹木管理人員註冊制度」,要求嚴格,迫從業員必須花錢幫襯某些人士,這位讀者質疑,有私相授受之嫌。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94%BF%E5%BA%9C%E7%82%BAkpi%E8%A3%BD%E4%BD%9C%E5%A4%AA%E5%A4%9A%E7%84%A1%E8%AC%82%E6%96%87%E4%BB%B6/521014

2025年1月2日

慢慢收集康健

市況不佳,根據Benjamin Graham和巴菲特的「價值投資法」,最適合就是趁機買入超值股票,今日要講的是康健國際醫療(3886)。

  該股大股東是中國人壽(2628),即中國最大壽險公司,現時總資產達6.48萬億元人民幣,而康健國際醫療市值只是區區的16億元,簡單點說,只要國壽「打個噴嚏」,都足以令康健股價飛天。

  從資產比角度來看,康健擁有高達14億元現金,接近10億元物業,市帳率僅0.5倍,現價只是2毫幾,但每股資產淨值達到4毫幾,隨時一個唔該私有化,就已經賺翻了。

背靠國壽資產淨值高

  康健在內地佔有河南省南陽南石醫院6成股份,這是當地最大私人三甲醫院,每年賺0.8至1億元;香港的醫療集團Central Medical Group有溢利保證,一年賺3000萬元。

  新經濟方面則有醫療網絡Dr. Vio,每年賺3000至4000萬元,加上其他的診所業務,一年可賺過億元。

  唯一的缺點是康健每日成交只有幾萬元至幾十萬元,如想大手買入必須慢慢收集。

https://www.stheadline.com/columnists/editorial/3415844/%E5%91%A8%E9%A1%AF-%E6%85%A2%E6%85%A2%E6%94%B6%E9%9B%86%E5%BA%B7%E5%81%A5-%E6%94%BF%E6%94%BF%E7%B6%93%E7%B6%93

減立法會議員、常秘與司局長合併、取消區議會

政府財赤,必須削減支出,現在已是香港上下的共識。問題在於,減些甚麼、如何去減呢?

查政府最大的支出,是19.2萬公務員的薪金。要削減薪金支出,不外乎一,減薪。二,裁員。兩者至少居其一,也可二者全做。

減薪和裁員都不是好事,兩害取其輕,究竟哪一種比較沒那麼壞?純屬見仁見智,爭拗一萬年也得不出結果。不過,如果其一既不影響民生,也不影響工作質素,甚至可以增加效率,那麼,這應該是有贏無輸的絕妙好計。

向哪些人開刀,會不影響到民生呢?答案是:他縱是被減薪,或失業,都不會影響到他的生活,也不大影響到他的開銷,因此也不影響到經濟。

例如說,尊貴的立法會議員,就是最佳的例子。今時今日,既已由治及興,根本用不著90個議員,反而削減至30個:10個直選,10個功能組別,10個選委會,已經足夠。

要知道,議員不但支薪水,而且還要助理、辦公室、燈油火蠟等等一大串支出,像在聖誕節,多位議員去日本考察,一人成本5萬元。總之,一位議員一年花一千幾百萬元,跑不掉。

此外,司局級高官也可作出減省。當年行政長官董建華改行高官問責制,日常工作由常務秘書長負責,局長則負責政治,可是,現在反對派既已團滅,政治也已由治及興,常秘與局長的職位應重新合二為一,非但可以減省支出,也增加效率。

除此之外,副司長和副局長也沒需要。當年曾蔭權當政務司長,無事可做,唯有做清潔大隊長,如果政務司長也無事可做,副司長有何作為?更有甚者,政治助理的原來作用,是培養政治人才,但這制度行了多年,也沒有幾個高官是循政治助理階梯出身,證明這計劃是失敗的,應該取消。

關愛隊作為基層組織,有其必要性,皆因一來可以培養愛國愛港的積極分子,二來萬一到了戰時,也可發揮團結社會的作用。然而,有了關愛隊,再要區議會,就是架床疊屋。

反正區議會只具諮詢機構,並無立法功能,470區議員,除了賞口飯給政治組織吃,根本沒有任何作用,取消也可增加效率。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B8%9B%E7%AB%8B%E6%B3%95%E6%9C%83%E8%AD%B0%E5%93%A1-%E5%B8%B8%E7%A7%98%E8%88%87%E5%8F%B8%E5%B1%80%E9%95%B7%E5%90%88%E4%BD%B5-%E5%8F%96%E6%B6%88%E5%8D%80%E8%AD%B0%E6%9C%83/520674

農曆新年的英文該叫甚麼?

日前,台灣美式特賣場「好市多」(Costco)販賣的年菜標示了「Chinese New Year」,遭到旅居泰國的台灣部落客「盤谷唯一勸世吵架王」於臉書發文投訴,7小時後,「好市多」將標示改為「Lunar New Year」。

這改法又引起了另一些人的不滿,例如說,前立委蔡正元認為,中國曆法是「陰陽合曆」,英文是「Lunisolar Calendar」,目前真正使用太陰曆(Lunar)的曆法,只有「伊斯蘭曆」(Islamic Calendar)。據他說,目前用的「中國曆法」是漢武帝所訂的「太初曆」。

事實上,台灣就「Chinese New Year」和「Lunar New Year」的爭辯並非今日起。2022年的2月1日是大年初一,經營英文教學的網紅「阿滴英文」,在臉書以「Happy Lunar New Year」向粉絲賀年,並在推特上指「農曆是根據月亮計算的曆法」,由於「lunar」即「月亮」,因此「Chinese New Year」也稱為「Lunar New Year」。

就此,政治網紅黃士修在臉書上發文回應,批評阿滴的說法犯了「三個錯誤」﹕一,「農曆是陰陽合曆」,因此英文不應該譯為「Lunar New Year」。二,台灣人過的農曆年是「Chinese New Year」,與大陸自古以來一致。三,伊斯蘭信仰過的陰曆年才是Lunar New Year。最後,他補充,台灣現行的農曆曆法,是依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訂立的標準」。

以上的說法並不完全精確,踫巧我寫了一本古代中國曆法的專著,在這方面,我是專家。

就曆法方面,有一個基本常識,就是地球繞日周期並不是整數,一個太陽年約等於365天5小時48分46秒,所以,無論怎樣去閏年,三年一閏、再年再閏、十九年七閏,最終都會有偏差。在歐洲,1582年的10月,甚至消失了整整10天,就是為了調整偏差。

所以,曆法是不停更改、不停調整,不同的朝代會改曆法,甚至同一朝代,也會改曆法,蔡正元所說的「太初曆」,其實只實行了188年。所謂的「2033年問題」,也即是到了2033年,先前設定的「置閏」將會出錯,這正是因為「不是整數」而必然出現的問題。

如果要用一個曆法去總括從漢朝以後中國的陰陽合曆,我們會叫作「夏曆」,也即是夏朝使用的曆法。不同的曆法的分別,主要只在一點,就是「歲首」,也即是一年的第一個月是那個月,如「黃帝曆」、「周曆」、「魯曆」,都是以「夏曆」的十一月為「歲首」,秦國使用的「顓頊曆」的「歲首」在十月,「殷曆」則是在十二月。

在古代的世界,頒布曆法是非常重要的政治行為,宗主國要向附庸國頒布曆法,每年派使者把曆書送往各附庸國。這並非因為附庸國沒有制定曆法的能力,而是表示臣服。

日本雖然沒有臣服中國,但一直使用中國的曆法。明朝滅亡後,它開始使用自己的曆法。所以,明治維新時,日本全盤西方,便放棄了「和曆」,採用了西方的「格里曆」。

至於中國,在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即開始使用西方的格里曆。1914年,北洋政府把舊曆新年命名為「春節」,這名字沿用至今。除此之外,還有「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

從這角度看,中國的法定新年是「格里曆」的1月1日,舊曆新年的確不能叫作「Chinese New Year」。另一方面,韓國也有使用源自中國的舊曆,但由於它不是由宗主國頒授,好不好叫作「Chinese」,也是見仁見智。雖然中國不介意說自己的法定曆法源自「格里曆」,可是韓國人卻堅持稱自己的舊曆是「Korean New Year」。

如果要把名詞說得精確,則應叫「Chinese Lunisolar Calender」,及「Chinese Lunisolar New Year」,或者,再加一個「Old」字在前面。

https://www.orangenews.hk/special/1249654/%E5%91%A8%E9%A1%AF%E5%B0%88%E6%AC%84%E4%B8%A8%E8%BE%B2%E6%9B%86%E6%96%B0%E5%B9%B4%E7%9A%84%E8%8B%B1%E6%96%87%E8%A9%B2%E5%8F%AB%E7%94%9A%E9%BA%BC.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