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先是提出要DQ「萬亞企業」(8173)和「中國生物資源」(8129),跟著又要DQ主板「華多利」(1139),似乎要求上市公司必定有業務,不能是空殼,將會是常態。
據我所知,交易所應該不止一次,要求以上3間公司注入業務,只是它們置若罔聞,才被判以「死緩」。照說,創仔的老闆可能是新丁,但「華多利」的(陳進)財叔上市二十幾年,是老槍中的老槍,怎會如此失策?
話說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無業務的殼股很少,絕大部分都有正式業務。不過,到了九七之後,百業蕭條,正式經營業務的上市公司,死得更快,很多都欠下巨債,不是股權易手,便是執笠重組。
在這種客觀環境之下,誰最得利呢?
答案是:那些從來不做生意,只拿著資產、假裝注資、大炒股票的股壇老千。
問題來了:為甚麼這些老千股會大行其道,戰勝正經做生意的公司呢?
第一點是需求面,股民心態,從來只是炒上炒落,如果他們只是準備持有股票幾天,甚至是幾小時,公司有沒有正經做生意,又有甚麼分別呢?這好比去蘭桂坊找一夜情,女人是不是賢淑,又有何相干呢?
第二點是供應面,一間公司要做生意,另一間公司只是空殼,後者可以更專心去揸鑊鏟,而且有更多的資金和資源投放在股票的身上,因此,純從經營股票的角度去看,沒有生意的殼股,利潤一定比正經做生意的股票為高。
優勝劣敗之下,這十幾年間,眾多殼王身家個個沒有一百億元,也有幾十億元,但正派經營的公司,則因競爭力不夠,被邊緣化了。換言之,殼股流行,是市場淘汰的自然結果。
如今交易所要求上市公司要有業務,後果就是,令到它們的經營成本增加……乜你以為香港今日的經營環境,做生意有機會賺錢咩?除非可以剷走地產霸權啦!
不過,遲點當局也許又會要求公司要有盈利,到時,如果殼價高,就會大做假帳,如果殼價低,就會大量退市。說到底,公司上市,都是一盤生意,有數得計,而剷走香港老千的結果,將是形成真空,內地和外地老千就會大舉入侵,皆因山高皇帝遠,監管當局都check不到它們盤帳!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7%82%BA%E7%94%9A%E9%BA%BC%E4%B8%8A%E5%B8%82%E5%85%AC%E5%8F%B8%E6%B2%92%E6%9C%89%E6%A5%AD%E5%8B%99%EF%BC%9F-90580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