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繁體字,簡體字或簡化字的爭辯,很多論點很多人都講過,但在今天,我用另一個角度去講解,就是印刷體和書寫體。
所謂的「印刷體」,並不完全是「印刷」,在未有印刷術的更古時代,會把文字刻在石上、銘在鼎上,但我一時想不到其正名,唯有暫叫它為「印刷體」。
以拉丁字母為例子,首先有的是大楷,小楷其實是大楷的簡化體,但是,在莊嚴的場合,例如大禮堂的門匾,必然用大楷。至於草書,那是日常寫字用的,很少人在日常寫字用大小楷,因為太慢、太不方便了。
這又出現了另一個問題﹕為甚麼不在一開始便使用草書呢?原因是,書寫技術的進步,如果用鋼筆,要不停的醮墨水去寫,寫大草小草也快不了多少,但有了墨水筆之後,大草和小草便變得更有效率了。
然而,在印刷書本,還是使用大楷小楷,因看起來更清楚,這是大草小草所不能企及的。
回到中國,在商朝時期,其作為貴重器皿的鼎的銘字,用的金文,是當時的繁體字,但在甲骨文,用的則是簡體字。到了秦朝,用的是篆文,即是繁體字,但民間早已用了隸書,也即是簡體字。古時以為隸書是由秦始皇時的囚徒程邈所創造出來的,但考古資料發現,早在這之前的幾百年,已經有了隸書,甚至是在齊國,也有隸書。
有人認為,小篆的書寫速度不及隸書,我的看法則是,隸書是在發明了用毛筆和墨寫字後,才出現的產物,如果用刀刻字,則兩者的速度分別不大,而且篆書更接近象形文字,美感更強。
值得注意的是,秦朝的正式場合,仍然使用篆書。這好比今日不少內地人題字,仍然使用繁體字。後來隸書變成了楷書,成為了中國的正式文字,民間便開始使用簡體字了。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把漢字簡化,也即是把這「新文字」成為政府官方的正體、印刷體,其中的一部分簡化字,是政府自創的,另外一部分,則是民間的簡體字照搬過來。
至於用政府的行政命令來改變文字,像韓國,向來使用漢字,十五世紀時世宗大王發明了諺文,從此官方使用漢字,民間使用諺文,好比大小草和簡體字,朝鮮在1946年限制漢字,1949年廢除了漢字,全用諺文,韓國則在1948年已不在公文用漢字,使用諺文,到了1968年的朴正熙年代,全面禁止漢字。不過由於韓文同音字太多,容易造成混淆,在近幾年,又局部恢復了漢字。
在越南,本來官方文字是漢字,十五世紀時,利用漢字作基礎發明了喃字,1945年,政府廢用了漢字和喃字,改用用拉丁字母表達的,混合了法文、漢文、喃字的新越南文,一直使用至今。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8/08/21/010097114.shtml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