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譚嗣同的《絕命詩》是近代中國史上膾炙人口的一首詩,詩曰﹕「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然而,這一首詩究竟應作如何解釋,卻一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其實,這首只有28個字的七絕,其中的頭25個字,都不難解,難解的只有最後的3個字:「兩崑崙」。
有關「兩崑崙」應作如何解,一百多年來,有著無數的解釋,例如說,有人認為是康有為和梁啟超。有人認為是大刀王五和胡七,前者是是北京順源鏢局的創辦人王正誼,譚嗣同曾經跟他學過刀法,後者是通臂拳高手胡致廷。當譚嗣同被斬首之後,就是由王五和胡七這兩個武功高手,冒險為他去收屍。有人認為是出自唐朝裴鉶寫的傳奇小說《崑崙奴》,這故事是述說一個武功高強的黑人奴僕,名叫「摩勒」,為主人崔生竊取了當朝第一大臣郭子儀的一個姬妾的故事,故此「兩崑崙」應指譚嗣同的兩個忠心家人胡理臣和羅升。
以上的解釋,沒有一個令人信服。例如說,一個人臨死之時,寫一首氣勢磅礡的絕命詩,居然還要倚靠奴僕,去為自己的「肝膽」去做事,這是不是太失身份了呢?以上的說法,均都是太牽強了,至少沒有一個令我滿意的。
而本文,就是試圖解釋這個百年難題。
為了顧及某些對於此故事並不暸解的部份讀者的閱讀興趣,在釋詩之前,免不了要把這段很多人都聽過了的故事,再來一次簡單的複述。在這裏,希望熟知這段故事的讀者耐心去看,或是乾脆跳過不讀。
2. 譚嗣同,字「復生」,號「壯飛」,湖南長沙瀏陽人,出生於1865年,在33歲時,投身於戊戌變法,支持光緒皇帝實行改革新政,意圖囚慈禧、殺榮祿,發動一場政變,但卻被實際掌權的慈禧太后所鎮壓,結果為首的康有為和其弟子梁啟超逃跑了,其餘的6個人,分別是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以及譚嗣同,均被捕獲,送往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斬首,史稱「戊戌六君子」。
根據梁啟超為他寫的傳記,說他們決定逃亡時,譚嗣同卻一意留在北京,要設法營救光緒,在被捕前一日,友人勸他逃亡到日本,他堅決不肯,說:「各國變法,無不以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當他被捕後,在監獄的牆上題詩,就是前述的那述絕命詩。有一個說法,說原詩的最後兩句本是:「手擲歐刀仰天笑,留將公罪後人論。」只不過是梁啟超所改成為「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對於以上的爭論,究竟這兩句是譚嗣同所作,抑或是梁啟超所改,本文並不打算去作出討論。有三個不容否定的事實是:第一,現時流行的版本,正是「兩崑崙」的版本,而不是「手擲歐刀」。第二,「兩崑崙」這兩句詩的氣勢和意境,的確比「手擲歐刀」要高出太多,如果只憑「手擲歐刀」這兩句,相信這首詩決不能像「兩崑崙」般的傳誦多年。第三,就是這詩的最後兩句,是由梁啟超所作,但是在梁啟超的腦中和筆下,究竟甚麼是「兩崑崙」,必然也有一個想法和意思,所以,究竟甚麼是「兩崑崙」,仍然是一個有意思的分析。
http://www.winmoney.hk/famous/%E3%80%90%E8%82%89%E9%A3%9F%E9%87%91%E8%9E%8D%E5%9C%88%E3%80%91%E8%AD%9A%E5%97%A3%E5%90%8C%E3%80%8A%E7%B5%95%E5%91%BD%E8%A9%A9%E3%80%8B%E8%A7%A3%EF%BC%88%E4%B8%8A%EF%BC%89%EF%BC%88%E5%91%A8%E9%A1%AF/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