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歡的電視節目就是「東森新聞台」的《關鍵時刻》,主持劉寶傑從政治經濟講到黃帝歷史,外星人等等,本欄也想仿效這節目,無所不談。
今日題目是《屍殺片場》(カメラをとめるな!),其最大賣點並非劇情,而是製作費300萬日圓(約20.7萬港元),票房卻收了28億日圓(約1.9億港元)。
我的意見是,這部片只是全部工作人員都不收錢,加上連場景也是免費借回來的,才會做到這成本。
真的計算,主演的全是懂演的資深演員。這不比《省港旗兵》的幾個大陸仔主角,又或者是《靚妹仔》的林碧琪,也不比《香港製造》的李燦森,他們只是演回自己,但《屍殺片場》的角色卻真的有演技要求,雖然不是明星,可是由於資深,也要一定的片酬。
它的鏡頭是熟手技工,分鏡不少,還要幾部cam,有航拍,那場37分鐘的一鏡直落,沒排練一頭半個月,可能還要take上很多次,才能拍完,這是很多的拍攝成本了。
我估計,它的商業成本是兩億日圓。
本片概念來自舞台劇《GHOST IN THE BOX!》,該劇的主理人和田亮一認為是「原作」,而非受啟發的「原案」。此外,兩段式的故事並非新事物,很多年前韋家輝拍過《一個字頭的誕生》,我看《屍殺片場》的笑料也只是中上,反而以making of作為主題,對觀眾的確是有賣點。
感想第一點,正如同文Henryporter所言,愈是不收錢的項目,人們為了興趣而免費參與,反而特別認真,質素更有保證。
第二點,如果電影業靠著志願者免費/廉價參與才能生存,如《香港製造》、《狂舞派》、《五個小孩的校長》等等,這只是興趣,不是工業。
第三點,2017年,日本上映了594部電影,平均成本是5,000萬日圓。為甚麼片子這麼多,製作費這麼少?
皆因日本向來有低成本cult片的傳統,我本人就很喜歡看有線218台間有播映的日本cult片,製作低劣,創意拍腿叫絕,但香港可沒有這傳統。同其他日本cult片比較,《屍殺片場》的製作質素是超班。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3%80%8A%E5%B1%8D%E6%AE%BA%E7%89%87%E5%A0%B4%E3%80%8B%E7%9A%84%E6%88%90%E6%9C%AC%E6%95%88%E7%9B%8A%E8%A8%88%E7%AE%97-149043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