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少回應讀者或其他人的批評,皆因作者的工作,是提出思想,人們接受,或者反對,也是沒有法子的事,沒完沒了的為己辯護,只會浪費時間,倒不如把精力去寫一篇新文章。然而,這原則也有例外,就是當回應或辯護的內容本身很有趣,又或者涉及一些新觀點時,便有理由去「浪費時間」了。
本文是兩者夾雜,內容很有趣,至少我自己覺得很有趣,也牽涉到原則問題。
話說由於比特幣泡沬,我也因而寫過了多篇有關文章,幾乎在每個不同傳媒的專欄都刊登過了。
通常我就一個題目寫下多篇文章,理由是理據太多,一篇文章容不下,也是通常,一個題目我會盡量在同一專欄連續刊登,讓讀者看來有連貫性,但這也有例外,就是當內容真的太多太多,一個專欄連續刊登了三次,我便無法不把其他內容轉換陣地,另覓刊登的傳媒了。這是為了市場學﹕我認為,如果在同一專欄不停刊登同一題目的文章,讀者會看得不耐煩,也太悶了。我個人主觀的看法是不能超過三次。
比特幣的內容就是太多太多,所以必須在不同的傳媒陣地作戰,單單《橙新聞》也已刊登過不止一次了。但正因觀點在不同的傳媒刊登,自行被斷章取義,也是沒有法子的事。也許這事只有我本人才覺得有趣。
本文的回應,是就《信報》專欄作者費高在12月27日刊登的一文,名為「比特幣長遠難做主流貨幣」,其中講及「周顯、蕭若元等名家支持虛擬貨幣的主流,股評人David Webb則認為貨幣除了是交易媒介,亦要是價值儲存工具,兩者缺一不可,而比特幣則是前者。自認經濟學知識僅止於中五階段,惟依據個人分析,費高選擇站在David Webb一方,認定比特幣長遠沒可能成為主流貨幣。周顯舉出歷史上曾流通過的貨幣來證明,『貨幣從來不用現實資產來代表其價值』,顯然曲解了上述『價值儲存工具』的意思。貨幣的價值,從不來自其現實價值本身,而是建基於民眾給予的信任。不過,從眾多跡象歸納出來的合理預期,比特幣的認受仍難與主流貨幣相提並論。」
這篇文章應該是看了我批評David Webb論點的某篇文章而發。作者也顯然沒有看過我寫有關這題目的其他文章。
我寫的第一篇文章,正是在《橙新聞》發表,其中的主題,正是講明了由於虛擬貨幣/加密貨幣的競爭太大,比特幣並沒有壟斷性,因此它在商業上很難可能成功。這位作者和很多作者一樣,混淆了比特幣和虛擬貨幣,實則上,比特幣只是虛擬貨幣的一種。我撐的是虛擬貨幣,加密幣是其中的一個可能性,更加不是比特幣。
我引出了這故事,目的是自承錯誤,論點多方集散,往往令到批評者產生了不必要的誤會。當日我寫了一篇文章,關於立法會議員張華峰,他撰文反擊,說我只提出批評,沒有建議,實則我早寫出了多篇建議,刊在其他傳媒。這當然是他撰文前作出資料搜集的疏忽,但也是我寫作時免不了的「結構性錯誤」。
吾道一以貫之,但卻因篇幅所限,無法把「一道」斬件出售,為了保持本人思想的完整性,唯有出版整本專書。這就是我每逢假日,都躲在家中寫書的原因。
最後一提,比特幣是一種貨幣,詳請可看本人寫的理論著作《貨幣密碼》。第一,貨幣並不一定需要政府支持,古時的所有貨幣均是自發的。在監獄,香堙也是貨幣。第二,貨幣的定義,並不是嚴格的,而是像高矮、美醜等概念,是漸進的,有些屆乎其中,難以定義,例如代幣、賭場籌碼,都是某程度上的貨幣。像貝殼當年成為貝殼,也是慢慢形成,不是一天半天造成的。第三,貨幣用不著長期使用,反而,幾乎每一種在世上存在過的貨幣,都死亡了,只要曾經被用過一段時間,便是貨幣了。第四,貨幣甚至不用有價值,津巴布韋幣便完全不值錢,也沒儲存價值。
貨幣是非常深奧的經濟學概念,門外漢掌握不到,很容易會出錯。甚至是像David Webb這樣的聰明人,理論基礎掌握不好,也不明白其中真義。我說的,其實不過是普通的經濟學知識,博士生程度一講便明,也用不著詳加解釋。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8/01/02/010080265.shtml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