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2日

大學生的收入和增薪

話說新論壇及新青年論壇公佈了《香港各世代大學生收入比較研究報告》,研究由1996年至2016年間,大學生的收入及增薪程度,以5年為一代。其中25歲至29歲的擁有大學學歷比例,由第一代不足20%,增至第五代超過50%,但大學生從事低技能職位如文書支援、服務等非技術工作,但大學生從事低技能職位比率,由8%升至16%,人數由二萬八千多人暴增至十六萬五千人,但大學生入息中位數卻下跌了5%,反而整體勞工收入中位數,卻上升逾28%,反映大學生薪酬「落後大市」。

我可以告訴大家,在先進社會,勞工收入高於從事文職的大學生,是所有先進社會的必然現象。在美國、加拿大,五十年前已經有這趨勢,香港在近幾年才變成如此,反而是落後了。

我這裏先不說甚麼「大學學位量代寬鬆」這個人人皆知的基本理論,勞工工作這麼辛苦,地盤佬還要日晒雨淋,為甚麼不能比做文書工作的大學生收入更高呢?這是一個平等的世界,我們要求一人一票的民主社會,有甚麼理由認為,文員的薪水一定要比勞工高呢?至少,我們相信勞工也有基本的知識和智力,可以進行有獨立思考的民主投票。

至於大學生從事低技能職位如文書支援、服務等非技術工作,我不知道現在究竟是怎樣,不過,在我大學畢業出來的時候,幾乎全部同學,都是做這種工作。莫非你以為幾十年前的大學生,一畢業出來,就是做經理,管理幾十個部下?

不過我也會承認客觀的事實,就是在以前,大學生的升職機會比較多,因此,長期做支援工作的機會並不高,大部份人在辛苦幾年之後,便升上了管理階層。

正如理大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講師陳偉強指出,過去十年,在普及教育下,大學學位大幅增加﹕「僱主會覺得現時大學生同二十年前中七差唔多,唔願意畀高人工。」事實上,今日大學生的數目,正如和當年的中七差不多。

新論壇項目研究員張培然建議政府加強產業多元化,讓市場提供更多適合大學生的職位,這當然是無稽之談。其實,大學生的收入多少,和產業多元化並無關係,只是﹕

第一,和GDP有關,只要GDP增加,水漲船高,從大學生到賣菜阿嬸,人人都會加人工。但產業多元化並不能增加GDP,因為該產業的生產值必須高於本地的人均收入,GDP才能增加。但以香港的現時的狀況,高產值的產業並不多。

第二,和大學生的數目有關,僧多粥少,減少大學生,薪金就會高,反之,薪金就會低。反而如果多點大學生不當文書工作,改去紥鐵等等高收入的行業,便能有效的增加其收入。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7/09/12/010069858.shtml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