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31日

大市尚虛弱

  恒指未過兩萬點,便掉頭向下,這正應了我一直以來的說法:港股的最大單一影響升跌因素,是人民幣。當人民幣兌美元上升時,港股便升,這正是先前幾個星期升浪的原因。但近日匯價回順了,港股的上升動力也減弱了。

 看近日新股的表現,本周一和周二上市,分別是「趣致集團」(917)和是「EDA集團」(2505),分別升了六成和七成。

 不過較早時間上市的,就慘慘豬了,除了「邁富時」(2556)略有上升,其餘的「出門問問」(2438)、「天津建發」(2515)、「茶百道」(2555)、「富景中國控股」(2497)、「連連數字」(2598),全都跌破了招股價。

 新股是股市的照明燈,觀一葉而知秋,這證明了,大市尚是虛弱。

https://www.hkcd.com.hk/hkcdweb/content/2024/05/30/content_8640315.html

美國亡越南之心不死

 越南經濟在本年第一季走勢不俗,GDP增長5.66%,承接了近年聲稱要「取代中國」的氣勢。只是到了近日,忽然急轉直下,越南盾幣值急跌,政治也出現了大洗牌,接近三分之一的黨政高層換人,還有的大量貪腐案,其中包括了大家熟悉的首富張美蘭。同時,本來一直唱好的傳媒開始「記起」,從2023年至今,國際資本的總投資已減掉了三成。    


查越南政治局勢,自從立國以來,已是先天不足。中國的改革開放早了十年,而且和美國結盟,得到了大量生意,當然還少不得港商和台商的回國幫助經濟發展。


首先,很多人忽略了一點,就是越南並非由北越統一南越,而是由也是共產黨的越南南方共和國統治了南越,然後它再和北越商量、決定統一。正因如此,它的南方和北方,也即是胡志明市和河內,有著明顯的權力分立,並不像中國般的團結統一。


因此,它的權力架構是越共總書記、國家主席、總理、國會主席,四權分立,並沒有一致的意志,去推行貫徹的政策。更糟的是,這兩下來,它已有兩任國家主席辭職,一位國會主席辭職,可知其混亂。


說回它統一之後,在蘇聯的支持下,企圖打下柬埔寨,似乎還頗有統一中南半島的決心。可是它遇上了中美結盟,和中國打了十年戰爭,十年後才開始經濟開放,就是錯失了這十年,令到它的經濟落在中國之後。


另一個很多人忽略了的原因,是由於共產主義革命,以及中越戰爭,令到它驅逐了大量華人離境,也即是港人所熟悉的名詞「投奔怒海」。要知道,華人是亞洲,乃至全世界最精通做生意的一群,相比起中國的港商台商,以及海外華人,越南在這方面,顯然又是先天吃虧了。


由於越南和美國的戰爭時間比較遠,和中國的戰爭時間比較近,雖然國內同時有親美派和親中派,但畢竟還是親美派佔了上風,而且,以美資為首的外資,佔了它的總投資額的49%。然而,越南畢竟是共產主義國家,深知道美帝亡共產主義之心不死,在金錢和政治穩定之間,究竟如何取捨?


再說,看現狀,美國似乎也在薅越南的羊毛了。中國應如何應付美國的攻擊,已有了既定的方案,但是越南應如何應對,國內還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說到底,越南最大的問題,還是國家的規模太小。西方及它自己幻想要接替中國的盤,但是要1億人口接替14億人口的生產,根本不可能,也不可能做到其精密的分工。中國擁有全產業鏈,也有足夠的規模,在國際談判中享受到話語權,但越南可無能力做到這一點。在1991年至2017年的國際產業分工當中,它由於沒有話語權,也無錢無能力,只能分到紡織之類的低產出工業,卻無緣問津高利潤的產業。


總括而言,越南是欠缺了天時,因國家規模太小,也欠缺了地利、人和,說它要取代中國,只是幻想,並不實際。它的真正出路,是靠近中國,互相分工,而非企圖互搶生意。中國畢竟是共產主義國家,切肉不離皮,至少不會像美國般,常常意圖推翻其政府。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s://www.orangenews.hk/special/1223961/%E5%91%A8%E9%A1%AF%E5%B0%88%E6%AC%84-%E7%BE%8E%E5%9C%8B%E4%BA%A1%E8%B6%8A%E5%8D%97%E4%B9%8B%E5%BF%83%E4%B8%8D%E6%AD%BB.shtml

增加政府的資產

 昨天說到,政府的GDP好比公司的營業額,它的高低並不代表其賺蝕,從會計學上,只是代表了帳簿的大小而已。


那究竟甚麼是賺蝕呢?前者,意即總資產是增加了,後者,則指總資產是減少了。


再講深一層,公司賺了錢,可以派息給股東,在派息之後,總資產是減少了。如要一比,好比澳門政府的財政有盈餘,意即政府的總資產增加了,可是它全民派錢,向每名永久性居民派發一萬澳門元,非永久性居民則派發6,000澳門元,總開支約73億元,那麼,它的總資產便減少了73億元。


用烏克蘭來作說明:2023年,它的GDP雖然增加了,但是其總資產卻是減少了,這就好比公司的營業額增加了,但卻是蝕大本,而且還把公司的核心資產抵押了給西方的大公司,借來天文數字的金額。換言之,好比是公司的負債大大增加了。


大致上,公司的營業額少了,不是好事,多半也會影響到公司的業績,令到它蝕本,但也不一定如此。


沒錯,公司是有可能營業額大幅下跌,只要好好控制成本效益,也可以賺錢。這例如有的公司大幅削減支出和裁員,也有機會轉虧為盈。


中國政府在1959年至1962年間,遇上了「三年災害」,不但經濟下跌,甚至有餓死人,80歲以上的香港人必然記得,當年大量內地同胞逃難過來香港,港人予以接濟。


然而,在這3年間,中國政府是償還了大量外債,從1959年至1964年,每年還了10億元人民幣,而且還在研發「兩彈一星」,結果在1964年試爆了原子彈,1966年試射了裝載核彈頭的地對地飛彈,1967年試爆了氫彈,1970年發射了人造衛星。


這也即是說,在這幾年,中國政府雖然「營業額」是下跌了,但「資產」卻增加了,在「帳簿」上可以看到。我們也知道,這段時間的人民過得很苦,這好比公司的業績不佳,但可透過減員工薪水的方式,維持利潤。


如果再要一比,就是這幾年的中國經濟,也是還了不少債,增加了大量資產,這在「帳簿」上可以看到,但卻沒有甚麼人有這知識看得出來。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5%A2%9E%E5%8A%A0%E6%94%BF%E5%BA%9C%E7%9A%84%E8%B3%87%E7%94%A2/457386

2024年5月30日

減少賣地又一循環

翻查一下資料,原來在去年和今年初,仲量聯行、大摩、瑞銀、花旗、穆迪等國際大行,都預測今年本港樓價將會下跌10%,看來這應該是大行共識了。

  政府先前撤辣,樓價因而反彈,但相比去年同期仍跌5%,這究竟是不是代表,在下半年還有5%可跌呢?他們也估計,如果樓價真的跌10%,負資產數字將會增至3萬宗,現時則是2.5萬宗。

經濟再差樓價也會升

  一些大行預測樓價將於明年復甦,我不知道這是大行吹口哨,為自己壯膽,還是真的這樣想。不過樓價要回升,正路方法是等待經濟回升。眾所周知,現時香港面臨美國撤資和經濟轉型雙重夾擊,究竟能否成功擺脫這兩大問題,才是樓價回升的關鍵。

  兩大問題未解決,又要樓價止跌回升,有沒有這個可能呢?答案是可以的。只要政府收緊供應,例如發展商現時提倡的回復勾地制度,理論上只要沒有供應,不管經濟多差,樓價照樣會上升,但這是否健康,是否有利於市民,發展商可顧不得了,而這做法正是政府在2001年後的做法,只是一個循環而已。

周顯

https://www.stheadline.com/columnists/editorial/3349248/%E5%91%A8%E9%A1%AF-%E6%B8%9B%E5%B0%91%E8%B3%A3%E5%9C%B0%E5%8F%88%E4%B8%80%E5%BE%AA%E7%92%B0-%E6%94%BF%E6%94%BF%E7%B6%93%E7%B6%93

政府GDP好比公司營業額

根據俄羅斯聯邦國家統計局數據,2023年的經濟增長是3.6%,2024至2025年則是2.3%,2026年也有2.2%。很多人覺得奇怪,為甚麼戰爭中的俄羅斯也有偌大的經濟增長,究竟是不是「做假數」呢?

如果我再給大家一個數字,那就更奇怪了,就是在去年烏克蘭有5.3%的名義經濟增長,比俄羅斯還高得多呢!

明明烏克蘭已經被打個稀巴爛,經濟活動喪失了大半,而且還丟失了不少領土和人民,為甚麼還會有經濟增長呢?

這其實很簡單,皆因GDP的計算,是包括了政府的支出,還有,一些非生產性的經濟活動,也會計算在內。前者,例如軍費啦,後者,例如美國最有名的法律費用,如訴訟啦。最經典的荒謬比喻莫過於:你提出給我10萬元,條件是我吃大便,我想想,答應了,吃了大便,收下了10萬元。其後我覺得深深不忿,於是又反過來,也向你提出十萬元吃大便,你又答應,吃了。

於是,社會多出了20萬元的GDP,兼且有兩個人吃了大便,然後便沒有了。

換成了俄羅斯和烏克蘭,前者去年的軍費增加了24%,後者則增加了51%,軍費當然是GDP的一部分,單單算這些增長,已足夠令到GDP有著相當程度的增長。但毫無疑問,這種經濟增長的結果比互相吃大便更糟,皆因這只會令到更多人死亡,以及更多財產損失。

說穿了,GDP的其中一種計算方法,就是花了多少錢:花得愈多錢,GDP的數目愈大。可是,這些錢究竟是怎得來的呢?

理論上,如果你一毛錢也沒有,借一億元回來花,也可以創造出一億元的GDP,只是錢不會無中生有。例如烏克蘭靠著西方的資助和借款過活,而且用上了大量國家資產來作抵押。俄羅斯在2023年的財政赤字佔了GDP的0.9%。至於香港,2023年的經濟增長是3.2%,不過截至今年1月,政府債券發債總額約3,450億元。

簡單點說,國家GDP好比公司的營業額,營業額很高的公司,照樣可能蝕本。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94%BF%E5%BA%9Cgdp%E5%A5%BD%E6%AF%94%E5%85%AC%E5%8F%B8%E7%87%9F%E6%A5%AD%E9%A1%8D/457022

2024年5月28日

軍演後中國完成攻台布局

由於賴清德在就職演講發表了充斥了「兩國論」和陣營對抗思維,被視為他的「台獨宣言」,中國政府馬上展開了在台灣周邊海域舉行「聯合利劍-2024A」軍事演習。

一次軍事演習所花費的金錢成本,等於是半場戰爭,因此這一次必然是準備了好一段時間,作為未來實戰的參考,以達到最大的成本效益。

對比2022年8月的那一次演習,這一次已把上次遺漏了的空白地方全填補了,換言之,整個台灣已全部被演習過,沒有任何遺漏了。

此外,這一次是作出宣布後,立刻進行演習,幾乎等於是完全沒有預警,換言之,這代表了中國有著快速攻台的能力。相信這一次將會進行閃電戰,以至斬首戰的預習,皆因台灣好幾次演習過領導人逃跑到美方軍艦,相信中國必然也會防止此事的發生。

參考俄烏戰爭的開始,也是由俄羅斯以軍事演習為藉口,作出軍事調動,其後突襲烏克蘭,相信中國也會採用這一模式。

不過,由於現階段中國在軍事上尚未準備完畢,在外交上雖然大有進展,有更多國家更堅定地承認了「一中政策」,但還有很多的遊說工作要做。因此,我也不大相信中國這一次就借機收回台灣,但下一次,或下下次的演習,就不敢包了。

另一個關鍵,是「大義名分」。賴清德雖然講出了變相的「台獨宣言」,可是累積的台獨言論並不夠多。由於中國的基本立場是「和平統一」,「武統」是在「和平統一」無望,或台獨太過分時,才是最後的選擇。

因此,中國必須忍受賴清德發出足夠的「負能量」,才有足夠的「大義名分」,出兵收回台灣。

看現時的布局和形勢,如果真的開戰,台灣完全沒有海上決戰的能力,登陸戰也無法擋得住解放軍,美國和日本不敢也參戰,皆因一旦輸了,後果是它們不能承受之重。

解放軍相信很快可以拿下台灣,問題只在於這會不會變成整個台灣的慘烈巷戰,因現時美國對台的軍事布局,已不在海上、也不在登陸,而是巷戰和游擊戰。皆因用台灣2,310萬人的性命去削弱中國,是武器成本最低,成本效益最高的打法。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8%BB%8D%E6%BC%94%E5%BE%8C%E4%B8%AD%E5%9C%8B%E5%AE%8C%E6%88%90%E6%94%BB%E5%8F%B0%E5%B8%83%E5%B1%80/456356

2024年5月27日

何伯餐廳誰是股東?

76歲何伯與來自內地的43歲何太的忘年戀,其中一個重點是兩人相識一個月,女方便叫何伯打本100萬元做生意,何家5名子女質疑,她是想騙父親身家,因而把450萬元現金存款提光。

  這100萬元好像是用來開餐廳吧?據報道說,何太煲的湯好好飲,表面上開餐廳似乎大有商機。然而這當然是外行人的想法,煲湯好飲、住家菜煮得好吃,和開餐廳是兩碼子的事,再說,何伯也不是專業食家,他來評定湯好不好飲,菜好不好吃,也完全沒有可信性。

何太能否「落格」存疑

  不過有一個基本事實是,用100萬元來開餐廳,和給她100萬元是兩回事。除非何太把這100萬元「夾帶私逃」不開餐廳,否則錢用來開了餐廳,就算私下偷偷「落格」,也不會得到多少。

  再說,何伯只怕也不會不參與開店工作,何太能否「落格」也成疑問。而且我雖然不大相信店子可賺錢,但這也不排除有此可能性。

  最關鍵的是,餐廳究竟由誰是大股東?是否全寫何太的名字,抑或是何伯?這些訊息報道可沒有說到,大家便妄作評論了。

https://www.stheadline.com/columnists/editorial/3348226/%E5%91%A8%E9%A1%AF-%E4%BD%95%E4%BC%AF%E9%A4%90%E5%BB%B3%E8%AA%B0%E6%98%AF%E8%82%A1%E6%9D%B1-%E6%94%BF%E6%94%BF%E7%B6%93%E7%B6%93

2024年5月25日

中國應否人人學英語?

中國人要不要學英語,這是爭拗了很久的話題,這些年來,一直相持不下,得不到共識答案。

學英語的優點是很明顯的:它是國際語言,也即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溝通的公因數,學懂了,有利於同別國人溝通。更重要的是,這也是學術界的共通語言,不懂英語,便難以得到最尖端的學術知識。

然而,學英語的缺點也是很明顯的:學習語言並不容易,需要花上大量的時間。要知道,時間是有限的,當學生把學習時間花了在英語,必然會影響到其他的學習。況且,大部分的中國人,長大後的工作,以及日常生活並不需要用到英語,因此,學英語對他們而言,是浪費光陰。

在我的學生階段,我見過太多成績優秀的學生,只是裁在一科英語之上,便消滅了整個學術生命。有人會說,也有很多全能學生,科科俱優,但卻不能否認的確很多人被英語坑了這個客觀事實。

香港是國際城市,定位是中國的對外窗口,就是全城學生必須強制學習英語,也是大有道理。這正如青島、大連等的人民因地理接近,很常學習日語、韓語,中國14億人口,不同的地方,各有專精,反而更加健康。

我們這些有一定年紀的人,經歷過中國人普遍英語差劣的階段,例如說,路牌,甚至是國際機場,中英翻譯錯誤,令人發笑的事件,層出不窮,這其實並不是很久以前,在2008年奧運之前,人們還曾經發起,把路牌的英語改正的運動。

所以說,中國的確需要大量精通英語的人,路牌糾正是小事,最重要的,是把外國的最新知識,翻譯到國內,這是啟迪民智的必需。然而,這些年來,海歸派陸續回國,其數量甚至多得令到他們也找不到好工作,賺到的薪水遠遠不能彌補其負笈海外的成本,這也引來了不少的民間討論。因此,我們可以說,到了今日,中國已有了足夠的英語人才庫。

問題在於:中國究竟需要全民從小學英語,抑或是只需要某部分人口懂得英語呢?要知道,中國是個14億人口的大國,很可能只需要10%,甚至只是1%的人口懂得英語,已經足夠國家之所需了。

日本和台灣現在的情況我沒有深究,但在幾十年前,它們經濟高速發展,但其實它們當時只是中學才開始學英語,我作為香港人,深刻地知道台灣和日本的英語水平遠低於香港,但這並不妨礙台灣和日本當時以科技來發展經濟。畢竟,最高級的知識需要英語來作溝通語言,然而佔大多數的中級工程師,並不一定需要懂得英語,已可勝任工作。

我們也知道,在學術上,要教育很多個粗通英語的學生,才能培養出一個精通英語,程度到達翻譯級數的畢業生,這也是一個篩選的過程。在學校,不少課程都是篩選,例如高中數學,除了升學唸理科,根本完全沒有用途,但這卻能有效的篩選出未來的科學人才。

不過,無論怎樣算,我們都不需要全部學生統一唸英語,太多兒童花了時間來學英語,也是資源的浪費。但如果要從小篩選出誰來唸英語班,這種教育雙軌制又會製造出不公平:誰有資格去唸與國際接軌的英語班呢?

其實唸英語最有效的方法,是去外國留學,在英語的環境學習,事半功倍。但這需要高昂成本,也是一種不公平。而且,現時的大趨勢是留學生大幅減少,如果單靠留學生去填補英語的需求,不排除會出現斷層。

個人認為,現時中國的英語人才庫的數量,是剛剛好夠用,既不太多,也不太少,皆因我們對英語的需求也很大,先不說科學人、翻譯人、國際貿易商人、外交家等等,藝術工作者,以至於在網絡上發表言論的網民之類,也需要有部分懂英語的,為我們帶來新知識,總數加起來,應該要有人口的幾巴仙,才會足夠。

然而,現時中國人口當中,40歲、50歲或以上的中年人和老年人,英語水平顯然遠遠及不上30歲或以下的年輕人。換言之,如果現時的英語人才數目剛剛好,意即以現在的趨勢持久下去,沒學過英語的中老年人逐漸淘汰,從小學英語的兒童逐漸成長,在十年後,英語人才將會變得過剩,這就是資源的浪費。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s://www.orangenews.hk/special/1222981/%E5%91%A8%E9%A1%AF%E5%B0%88%E6%AC%84-%E4%B8%AD%E5%9C%8B%E6%87%89%E5%90%A6%E4%BA%BA%E4%BA%BA%E5%AD%B8%E8%8B%B1%E8%AA%9E.shtml

2024年5月24日

供樓佔收入比例的正解

盧麒元是沃德國際管理顧問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曾任職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和中國經濟開放信託投資公司,是中國內地的名嘴名筆,文章也有在香港發表。

近日看到他的一條視頻,提到:正常家庭用30%收入支付居住性支出已是極限,超過50%便是剝削。

我不明白,「居住性支出」是甚麼定義:究竟這是只算租金,還是也計上供樓?

如果這是租金,則很少社會有超過50%的支出於租金的狀況,當然不排除有極少數人是如此。例如我有一個金融朋友,大約在8年前,為了風水好,居然用了80%薪金去租住深灣一號,而其後他居然真的賺了不少錢。但這是例外,不足為訓。

一般來說,社會愈是貧窮,花在食物支出愈高,在以前,人們往往把大部分的收入花在「吃」之上。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食物是有「腳」的,世界有接近統一的價格,但房地產則不能跑動,因此不同地方的房地產價格,以及租金,可以有天淵之別。

當社會富裕了,人們花在投資的支出,會愈來愈多,股票是其中之一,買樓也是其中之一,這可以視為儲蓄的一種。

也是一般來說,中產階級供樓大都是在30%至50%之間,雖然我認識有人供樓接近收入的100%,甚至超過100%。香港也向來有「寧可不吃飯,不可不買樓」的說法,尤其是在幾十年前高增長、高通脹的年代,今年供樓佔收入的100%,明年就是80%,後年則變成了60%,熬一熬,就過去了。

到了二千年後,高增長、高通脹的時代過去了,除了投機炒樓客,絕大部分的人都不會超過30%至50%的幅度。為甚麼會有這情況呢?

皆因買樓一來是儲蓄,二來也是享受,如果樓價便宜,中產階級會傾向買大一點的房子,收入的30%,大約就是儲蓄+租金的部位。反之,如果樓價太貴,人們便會買小一點的房子,在前幾年,納米樓的流行,就是這原理。

所以,盧麒元的30%至50%說法,是偽命題。而人們喜歡算的「供樓佔收入比例」,也是用來騙騙白癡分析員。真正的參考數據應是:平均收入可買到幾多呎面積。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4%BE%9B%E6%A8%93%E4%BD%94%E6%94%B6%E5%85%A5%E6%AF%94%E4%BE%8B%E7%9A%84%E6%AD%A3%E8%A7%A3/455427

2024年5月23日

美加關稅得不償失

美國為了打壓中國經濟,對中國電動車徵收200%關稅,但其實對自己一點好處也沒有,當然在戰爭期間,「傷敵一千,自損八百」也可算是「賺」了;但如果是「傷敵八百,自損一千」,那就是虧本。

  徵收關稅,結果就是自己的人民付多了錢去買產品,受苦的是人民,不過政府也有錢收,以美國政府今日的財政狀況,也不無小補。然而這做法也有後座力,就是過度的保護,會損害到本國的競爭力。

  當然在本國發展工業的初期,很多國家都會採用保護主義,用高昂關稅阻止別國產品進入,以圖養大自家產業,十九世紀中的美國,八十年代後的中國就是如此。

傷敵八百自損一千

  但這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自己的產業必須快速壯大,像中國在20年前已把汽車關稅從100%減至25%,年前甚至引入Tesla,企圖以競爭增強自己的競爭力,這叫「鯰魚效應」。

  現在美國雖然對中國電動車徵收巨額關稅,但是卻並無任何相關政策去促進這項產業,特朗普所代表的傳統油車產業甚至要放棄這個產業,所以我才會說,這是「傷敵八百,自損一千」。

https://www.stheadline.com/columnists/editorial/3347068/%E5%91%A8%E9%A1%AF-%E7%BE%8E%E5%8A%A0%E9%97%9C%E7%A8%85%E5%BE%97%E4%B8%8D%E5%84%9F%E5%A4%B1-%E6%94%BF%E6%94%BF%E7%B6%93%E7%B6%93

香港速度製造出國際都會遺址

2013年,梁振英政府在《施政報告》提出,探討發展地下城,翌年,揀選了尖沙咀西、銅鑼灣、跑馬地以及金鐘/灣仔作先導研究。其後立法會撥款6,840 萬元,2015年展開研究,得出在尖沙咀、銅鑼灣、金鐘三大旺區興建「地下城」。

2019年,林鄭月娥政府建議優先發展九龍公園地下城,包括3層地庫和2層地面,佔地約3.2萬平方米,相當於約1/4個九龍公園,作社區設施、零售/餐飲設施等用途;駁通港鐵尖沙咀站、佐敦站和西九龍文化區,預計一口氣施工3年落成,分階段動工可於6至7年內完工。

只要看看鄰近城市,如台北、深圳、東京、大阪、新加坡等等,就可知道,發展地下城是勢所必須,除非我們甘心讓香港愈來愈衰,不但是「金融中心遺址」,還成為「購物天堂遺址」,甚至淪為「國際都會遺址」,否則不可能不發展地下城。

當然,香港有一夥人,多年來一直反對任何發展計劃,在他們的心目中,最好是城市一直爛下去,永遠維持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容貌。例如說,本土研究社,還有種種打著「環保」為旗號的團體,當然少不得暗中資助它們的大財團等等。

這些年來,香港的城市發展遠遠落後於鄰近城市,致令我們的競爭力嚴重不足,現在已吃到苦果,這也是有目共睹的,也是香港人的「共業」。

說回地下城計劃,本來是「優先項目」,但現時當然已被叫停,皆因政府「莫財」,年年赤字,就是「明日大嶼」和其他的長期發展項目,相信也無法支撐,只能暫時停止。而地下城項目如非有立法會議員提起,恐怕已默默無聞,暗中悶死。

作為一個現實主義者,我當然不反對現在停止地下城項目,然而,卻不得不提出發問:為甚麼在2013年提出的大計,到了2019年,才「建議發展」,這6年來,政府究竟做了甚麼?

要知道,從建造到完成,最快不過是3年時間,從研究到拍板,卻居然花了6年?我們當然明白,這就是現時的「香港速度」﹕如果一條行人天橋可以施工24年還未能完成,研究6年,又算得了甚麼?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9%A6%99%E6%B8%AF%E9%80%9F%E5%BA%A6%E8%A3%BD%E9%80%A0%E5%87%BA%E5%9C%8B%E9%9A%9B%E9%83%BD%E6%9C%83%E9%81%BA%E5%9D%80/455028

2024年5月22日

從王翦滅楚看今日的軍事政治

《史記》講的王翦滅楚的故事,其實蘊含了深刻的政治或軍事理論,但很少人能讀通箇中的深意。

故事是這樣的:

秦始皇滅掉了韓、魏、趙、燕四國之,打敗了楚國幾次,因而有意滅掉楚國。他問青年將軍李信,需要調動多少軍隊,李信說:「不過用二十萬人。」再問老將軍王翦,後者說:「非六十萬人不可。」

結果秦始皇任用了李信。李攻破了楚國首都,但卻被楚國的散兵游勇打得七零八落,落荒而逃。

秦始皇迫不得已,調動了60萬人給王翦。楚軍數次挑戰,王不肯接戰。過了一段時間,終於出戰,大敗楚軍。這場戰爭打了1年多,終於把楚國滅掉,其地成為了秦國的郡縣。

第一個問題:李信也是名將,曾率兵擒獲燕雄子丹。為甚麼他會作出20萬人可滅楚國的錯誤判斷?

事實是,這判斷並非全錯,皆因他的確憑著20萬人,攻陷了楚國首都。然而,只是被楚國其餘的軍隊所打倒。

正解是:秦國在先前滅掉的四個國家,都是中央集權、制度化了的軍政體系,只要把首都攻佔,打掉了主力部隊,便可以滅掉該國。

可是,楚國卻是有名的蠻夷之國,說穿了,只是高級一點的部落聯盟,國家存在著各自領兵的貴族、軍閥,分處於全國不同的地方,因此,秦國需要用更大的軍事力量,方能滅掉楚國。

套之於今日的國際政治,利比亞、阿富汗等等,就是軍閥割據的國家,因此破掉了首都,也無法令其臣服,只有用上壓倒性的兵力,兼且長期駐軍,方能有效統治這些國家。美國在阿富汗敗走,而當年亦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說法,秦國亦是被陳勝、項羽、劉邦等人所滅。

以英國在1898年的絕對性兵力,踫上了香港新界的鄉民,也被打得頭疼,可知軍隊最怕的,就是「入村」。另一個例子就是中國共產黨,中日戰爭時,日軍非但無法殲滅,反而令到共軍越打越多,從戰前的幾萬人,打到戰後的過百萬人。

至於其他五國則是編戶齊民,打掉了首都,地方官員與人民乖乖聽話,這好比二戰時只要日本天皇投降,整個日本也全無反抗,被美國統治。

司馬遷在《史記》說,王翦等到士兵在嬉戲玩樂時,方才出擊,和楚軍決戰。這完全違反了兵法,相信司馬遷也是不明所以,亂說一通。

我估計,這是楚國的軍人質素和後勤力量比不上秦國,時間久了,無論是軍人士氣,以及糧食之類的後勤,都會出現問題。另一個原因是,王翦希望與楚國的主力決戰,別要像上次李信般,打閃電戰,反而無法全殲敵方軍隊。因此王翦等待對方地方軍隊完全到齊集結,方才打一場全面戰爭。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s://www.orangenews.hk/special/1222534/%E5%91%A8%E9%A1%AF%E5%B0%88%E6%AC%84-%E5%BE%9E%E7%8E%8B%E7%BF%A6%E6%BB%85%E6%A5%9A%E7%9C%8B%E4%BB%8A%E6%97%A5%E7%9A%84%E8%BB%8D%E4%BA%8B%E6%94%BF%E6%B2%BB.shtml

2024年5月21日

沙特、埃及、約旦的政治暗湧

目前中東穆斯林國家當中,埃及、約旦、阿聯酋、摩洛哥都與以色列建立了正式外交關係。照說,沙特阿拉伯也應與以色列建交,才是它的最大戰略利益,皆因在它而言,美國的保護傘至關重要,不說別的,只算其死敵伊朗,國力可以輾壓沙特,要不是有著美國的軍事力量,一打起來,沙特只怕必敗無疑。

這得回到另一個問題:美國這麼喜歡搞顏色革命,為甚麼不在沙特搞?沙特明明是個獨裁的君主國呀!

通常的說法是因為沙特政府親美,但這說法站不住腳:朴正熙不親美嗎?美國為何把他幹掉?馬可斯不親美嗎?美國為何把他拉倒?

真正的答案是:沙特王室雖然親美,但沙特人民不但反美,而且還反以色列。因此,如果把它的王室拉倒,不管是民主選舉還是甚麼政治制度,結果必然是一個,就是上場的是一個反美反以的新政府,就像當年的伊朗。

四十多年前,在伊朗犯了一次大錯,不去阻止巴列維的下台,這一次,當然不會犯上同一錯誤。

2011年穆巴拉克下台後,埃及搞了一輪民主選舉,最後不了了之,仍然由軍政府執政,正是因為反美力量贏得大選,美國不得不默許軍方重新執政。

現時因為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暴行,令到沙特阿拉伯、埃及、約旦民怨沸騰,後兩國雖然與以色列正式建交,但也擺出不惜與以國翻臉的姿態,而沙特和以色列建交本來是一鍋由美國煮好的湯,只等上桌,現在也已無限期推延了。

查實巴勒斯坦人的性命,在這三國的領導人的心裏,不值一毛錢,死光光也無所謂,但這三國的政府根本沒有民意基礎,如果不是美國在後面撐腰,恐怕早就被覬覦權位的民眾/權貴推翻了。

所以,現時這三國的領導人就是有天大的膽子,也不敢不撐巴勒斯坦人,就是以防國內政治不穩,政敵乘機利用群眾力量,去推翻政府的統治。

所以說,哈馬斯在去年10月7日發動的「阿克薩洪水」,非但撼動了美國和以色列,沙特、埃及、約旦這三個親美國家,也受到了極大的衝擊,只這是暗湧,在枱面看不見。香港政府雖然努力拉攏沙特政府投資,但只怕沒有甚麼人留意到其國內政治。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B2%99%E7%89%B9-%E5%9F%83%E5%8F%8A-%E7%B4%84%E6%97%A6%E7%9A%84%E6%94%BF%E6%B2%BB%E6%9A%97%E6%B9%A7/454291

2024年5月20日

妖股法拉第未來

 近期全世界最神奇的股票,莫過於法拉第未來。

  這是一隻新能源汽車股,創辦人是樂視的創辦人賈躍亭,此人已被訴訟得體無完膚,而「法拉第未來」在燒光數以億計的資金後,只做出了幾架汽車,此股已被納斯達克交易所宣布即將停牌。

  我被某人建議,買入了此股,當時的股價是100多元,本年最低跌至0.038元,換言之,已經化為烏有。

  然而,幾天前,賈躍亭宣布要將個人IP商業化,並把獲得的全部個人收益拿出來還債,以幫助「法拉第未來」造車。還有另一個消息,就是美國對中國製造電動車徵收100%關稅,但「法拉第未來」是美國註冊企業,因此不受此限。

  總之,「法拉第未來」的股價一度升至3元以上,即是距離低位升了幾十倍。最離譜的是,這時它的市值不過是幾千萬美元,但是成交超過30億美元。

  不過,大炒之後,上周五股價出現了暴跌,相信這場盛宴亦已玩完。然而,30億美元的成交,不會沒有餘波,相信在本周,它仍然大上大落。

https://www.stheadline.com/columnists/editorial/3346025/%E5%91%A8%E9%A1%AF-%E5%A6%96%E8%82%A1%E6%B3%95%E6%8B%89%E7%AC%AC%E6%9C%AA%E4%BE%86-%E6%94%BF%E6%94%BF%E7%B6%93%E7%B6%93

中美戰爭必然是無規則之戰

 《今日頭條》有一個叫「小滿說事」的博主,在2004年5月6日發表了一篇短文:

我有一個建議,全世界即使天天戰爭也不會死人!

首先,在這個星球上劃出一塊交戰區,遷出該地區所有的居民,以後,所有的戰爭都必須在這塊交戰區內進行,誰要是違反了此條例,全球共討之!

然後,各參戰國只能使用無人機、無人坦克、無人艦艇、智慧型機器人等進行作戰,絕對不允許派出人類進入交戰區作戰,一旦發現有違反條例的,全球共討之!

再接下來,就是各國科技實力和工業實力的比拼,誰能夠投送更多的機器人和能源,誰就能夠獲取戰爭主動,誰能夠更好的遠端遙控無人機、無人坦克,誰就能夠取得戰爭的勝利,一旦誰的機器人、無人機被消滅殆盡了,誰就算輸掉了這場戰爭,其政府就必須簽訂投降協定,否則,全球共討之!

這種遊戲規則,其實在古時已有。在春秋時代以前,戰事只限於極少數的貴族戰士,平民不用參加,而戰鬥時也得依循嚴格的遊戲規則,傷亡有限。當然,權力與責任是成正比,平民既無戰鬥的責任,也就不享有統治的權力。

同樣,在法國大革命之前的歐洲,也是如此。大革命時,法國之可以一國之力,對抗整個歐洲,正是因為在大革命之後,法國的擁有權,從一家一姓,變成了所有國民,於是,以舉國之力參戰,從此開啟了全面戰爭的濫觴。後來的一戰二戰,皆由此而起。

如果是輕度的衝突,也有輕度的戰鬥方式,就是派出個人,逐個單挑,像希臘史詩《伊利亞特》,以及《三國演義》,也常有主角單挑的場面,而在黑社會中,也不時有以「隻抽」的方式來代替整個社團的戰鬥,以避免雙方因大規模戰鬥而產生的傷亡。

這些輕度戰鬥方式的出現,是在一個強而有力的國際秩序的管理之下,所得出來的結果,也即是在周朝初期時的周天子,以及威斯西伐利亞體系之下的歐洲。當最高的國際秩序崩潰了,愈來愈慘酷的全面戰爭也就是必然的結局,戰國時代的中國,以及歐洲的一戰二戰,也都是最高秩序崩潰的結果。

所以,萬一發生了中國和美國的決戰,那就是最高秩序的決戰,所以必然也是最殘酷,而且也不會有任何規則﹕當然,在最初的時候,大家都會遵守規矩。可是,形勢不利的一方,必然會破壞規則,把戰事升級,到了最後,必然會升級至全面的,無規則的戰爭,大家可以看看俄烏戰爭,也是朝這方向發展,而中美假如發生戰爭,必然更劇烈十倍。

至於說到約戰,如文中所說的「無人機、無人坦克、無人艦艇、智慧型機器人等進行作戰」,這肯定是對大國有利,對小國不利。小國的優勢,在於它多半是被侵略的一方,佔著地利,如果是約定在某一地方作出決戰,小國絕對不會這麼蠢。以中國和美國作戰為例子﹕雙方約定某一某時,集中兵力,在太平洋中心作一決戰,抑或是在台灣海峽,以逸待勞等待美國的艦隊前赴救援,兩者的勝算有著天淵之別。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s://m.orangenews.hk/details?recommendId=1221798

2024年5月17日

愛馬仕的配貨與假貨

上期談到的76歲何伯與比他小30歲的何太,由於後者戴兩卡鑽戒,勞力士金銀膶,以及愛馬仕喜馬拉雅鱷魚皮珀金包包,因而被網民揶揄這身行頭隨時價值高過何伯的450萬元身家,不過後來何太自承包包是A貨。

查實現時仿製鑽石的製造質素已經到達了無法用肉眼辨認真假的程度,這已令到鑽石的價格大跌。再追溯上去,一百年前南非發現了鑽石礦,令到供應大增,是眾多鑽石商合力壟斷價格,再發明出「鑽石恒久遠」,以此來作愛情象徵物,才把其價格硬撐了幾十年。

至於勞力士,向來就是假貨的重災區,早在幾十年前,已經是大笪地和廟街的主要銷售商品。記得當日政府高官要大搞「廟街夜繽紛」,我有一朋友衝口而出:「有無得賣假撈先?」

至於愛馬仕,「喜馬拉雅」意即用鱷魚肚皮最嫩的白皮來做的包包,「珀金」就是向愛馬仕老闆Dumas建議生產這款「日常使用」的包包的女歌星Jane Birkin,有別於作為優雅使用的Kelly Bag。

珀金和Kelly都是限量供應,只賣給VIP,而所謂的「VIP」,就是買了很多其他產品的客戶,才會獲得「配貨」。在「小房子」(Faubourg Birkin)推出之前,「喜馬拉雅」向來是要求配貨數額最高的包包。

我穿的衣服大多是愛馬仕產品,萬幾元一件sweater,幾萬元一件外套,十多萬元一套西裝,但也配不到「喜馬拉雅」,可知其難度,因為根本買不了這許多的貨品。直接點說,如果你身上沒有足夠的配貨,幾乎可以肯定,你手上拿著的,一定是假貨。

男人最常見的是皮帶扣,至於女人,則是便裝鞋子,但兩者都有假貨。再說,這些貨品遠遠無法當上VIP。要想買到「喜馬拉雅」,得買珠寶首飾,不過,買珠寶首飾不去卡地亞,或Graff,而為了配貨去愛馬仕,心裏總有點躊躇。還有一個可能性,是買傢俬,前提是你有偌大的房子。

有一點是肯定的,相比起來,同樣價錢,假愛馬仕的品質,會好過任何一個內地名牌,皆因量產供應,駕輕就熟也。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84%9B%E9%A6%AC%E4%BB%95%E7%9A%84%E9%85%8D%E8%B2%A8%E8%88%87%E5%81%87%E8%B2%A8/453367

內幕貼士信不過

  有一個網友,說在700元時買入了「騰訊」(700),怕因有朋友任職公司高層,說股價會升至1200元。然後,在它跌至300元時,又買入溝貨,發來電郵,問我對這股票有何看法。

 查這股票現價是三百幾元,700元買入,當然輸了不少,但是300元溝貨,也有一定的斬獲,不過就算他在300元買得比較多,也應該要升至500元以上,才會整體有贏。

 今日的「騰訊」,由於有手遊、微信等業務,基本上可算是半隻公用股,會隨着中國的大市升跌,我對此股,沒有特別的看法。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上市公司的管理層,甚至是它的老闆,所講的貼士是完全信不過,反而是忽悠居多,這一點,我在《炒股密碼》已說過不止一次了。

 資深投資人、合眾會會長 周顯

https://www.hkcd.com.hk/content_app/2024-05/17/content_8638028.html

2024年5月16日

新加坡難搞好股市

據說新加坡新總理黃循財銳意要搞好股市,他想到兩招,一是要強制要求家族辦公室及私募基金,以一定比例投資股市,二是容許其主權基金直接投資股市。

  雖然新加坡的經濟遠勝香港,可是在股市方面,卻是遠遠不及,去年該國只有7隻股票上市,集資額約3億美元;至於香港股市去年新股表現雖然差,但也有70隻新股上市,集資額仍有60億美元。

監管過嚴水清無魚

  論上市公司總數,新加坡只有600多間,總市值7000多億美元,而且由於退市數目多過上市數目,所以是一年比一年少。香港則有2600間,總市值是30多萬億港元。

  這其中的一個因素,自然是美國吸資,地球每個角落的股民都去了炒美股。此外,中資股會在香港上市,但是馬來西亞、印尼各有股票市場,大家都想搞好自己的市場,不會有鼓勵該國的大公司到新加坡上市。

  還有一個因素是監管太嚴,沒有莊家活動,正所謂「水至清則無魚」,不過這一方面,香港似乎逐漸向新加坡「睇齊」,大哥可別說二哥了。

https://www.stheadline.com/columnists/editorial/3344859/%E5%91%A8%E9%A1%AF-%E6%96%B0%E5%8A%A0%E5%9D%A1%E9%9B%A3%E6%90%9E%E5%A5%BD%E8%82%A1%E5%B8%82-%E6%94%BF%E6%94%BF%E7%B6%93%E7%B6%93

婚姻從來是經濟活動

《東張西望》在5月5日報道,一名76歲老翁「何伯」喪妻9年後,閃婚一名43歲女子,由於子女得知新後母要求何伯打本100萬元做生意,何伯細女因而調走聯名戶口中的450萬元,以防爸爸受騙,此舉因而令到一家人反目。

何伯說,子女表明同他攬炒,試過在凌晨12時至清晨5時無間斷打50次電話給他,亦有用訊息侮辱:「我親愛的父親,你死咗未?咁耐都唔覆電話。」子女亦不聞不問,甚至供書教學多年,得到如此回報,感到心痛,但仍感恩太太在身邊陪伴,他表示:「無呢個老婆喺度我點算?邊個服侍我呀?」

伴侶死後續弦,在現代社會,非但是允許,甚至是被鼓勵,皆因人類是社會生物,不管是男是女,都可產生協同效應,增進生活質素,甚至可以減輕社會的負擔成本。

以何伯為例子,獲得一名43歲的女人作為妻子,日夜陪伴,很明顯,如果只論價值,遠遠高於5名子女。在法律上,配偶的地位遠遠高於子女,這從遺產的法律順位安排,已可知道。

至於何太究竟是否為錢而嫁給何伯?這應該回到一個更基本的大原則:人類的婚姻,很大程度上是有著經濟關係。純為愛情?No way!

太太要求丈夫有上進心,丈夫要求太太有工作能力,遊手好閒的男人被社會鄙視,女人要求男人送禮物給自己……這些都是經濟。事實上,正如前面也講過,男女婚姻的出現,其中之一大因由,就是因為這會令到雙方的經濟狀況都會好轉。在現代社會,正是由於婚姻不一定達到此目標,才會令到大家不願結婚。

現在唯一可要求的,只是雙方至少不單單是為了經濟,而是愛情+經濟,皆因這會比較有可持續性。這好比一份工作,如果是厭惡性的,那就不會長久,但無論你如何喜歡這份工作,如果不發薪水,你也不會幹,因此,我們可把婚姻比作一份你喜歡的工作。 

何伯婚姻的最大downside,在於被何太花光了450萬元後,離開了他,這屬於理財不善。現在的情況,是被子女騙光了這筆錢,何太卻依然在身邊,這也屬於理財不善。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5%A9%9A%E5%A7%BB%E5%BE%9E%E4%BE%86%E6%98%AF%E7%B6%93%E6%BF%9F%E6%B4%BB%E5%8B%95/453053

2024年5月14日

中國共產黨、美國猶太人、伊朗什葉派的產權傳承合法性

美國的眾議院通過《反猶太主義意識法》,雖然還得等待參議院通過和總統簽署,但由於投票結果是320︰91的大比數,而且這應該是美國政界的共識,所以最終成為法律的機會率是很高。

話說在二戰前的德國,猶太人控制了39%的經濟運作,但卻並沒有政治力量,因而被希特勒大手清洗。然而,今天猶太人控制了美國70%的經濟運作,也控制了整個政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的妻子,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的女婿,也均是猶太人,所以,我們可以說,現在的美國,已是一個由猶太人執政的國家。

由一個特定的共同體去執政,在政治世界,是正常的事。在君主制時代,國家的主人是一家一姓的一個家族,在今天的中國,《憲法》第一條寫明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

伊朗憲法的第一章也說明了伊斯蘭教什葉派是其國教,而且明確指出是由高米尼所創立的教會來執政(原文是「基於……高米尼……所堅定支持的體系」)。

為甚麼君主、共產黨、什葉派伊瑪目這些政治共同體,可以享有別的政治共同體所沒有的特殊權力/權利呢?原因很簡單,江山是他們打回來的,正因如此,他們的權力/權利明文的寫在憲法之上,而隨著時間的過去,這變成了歷史傳統。

至於古時的君主制,雖然並沒有明文的憲法,但這卻是約定俗成、幾千年來大家承認了的習慣法,也是國際公認的法則﹕誰打回來的天下,誰便擁有產權,而這產權是可以由家族傳承的。

然而,猶太人之於美國,現時享有別的民族所不能享有的政治特權,這出現疑問︰在美利堅人民反抗大英帝國、打獨立戰爭時,主要的戰鬥者是在東部的盎撒人,主要是新教徒,猶太人並無參與。在開國之初,主要也是由這些人來「坐天下」,他們被稱為「波士頓婆羅門」(Boston Brahmin),後來則叫作「黃蜂」(WASP,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即「盎撒白人新教徒」。由於他們並沒享有憲法上的特權,近年來,權力旁落了。

如果用中國傳統政治的術語,猶太人如今的作法,是「竊國篡位」,像曹魏之於漢朝、晉朝之於曹魏。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4%B8%AD%E5%9C%8B%E5%85%B1%E7%94%A2%E9%BB%A8-%E7%BE%8E%E5%9C%8B%E7%8C%B6%E5%A4%AA%E4%BA%BA-%E4%BC%8A%E6%9C%97%E4%BB%80%E8%91%89%E6%B4%BE%E7%9A%84%E7%94%A2%E6%AC%8A%E5%82%B3%E6%89%BF%E5%90%88%E6%B3%95%E6%80%A7/452585

《第二十條》和Leo Frank案

張藝謀的電影《第二十條》,令我想起了美國的Leo Frank。這位仁兄出生於1884年,是一位猶太人,是喬治亞州一位鉛筆廠的負責人,1913年,被控謀殺13歲的白人少女Mary Phagan。猶太社會為他花了2,500萬美元,你沒看錯,是當年的2,500萬美元來打官司,但也打輸了,被判死刑,後來獲州長赦為終身監禁。後來,憤怒的群眾把他從監獄揪出來,吊死了。

這案件另有一位疑犯,是黑人Jim Conley,是鉛筆廠的清潔工,也是他首先發現屍體,而且在現場還有一張他親筆寫的紙條,寫有一些令人懷疑他是凶手的曖昧文字。他後來的證供說,文字是Leo Frank指使他寫的,而凶案現場是在Leo Frank的辦公室,他被命令把屍體搬到地下室。

至於Leo Frank,最不利的證供,是有超過20位女工,指出他曾有性搔擾過她們。

這案件令到猶太人成立了「反誹謗聯盟」(Anti-Defamation League),這是一個世界性組織,目的是「負責對抗反猶太主義,封鎖反猶太人的不當言論,以維護猶太人的公民權利。」

由於有人認為,黑人Jim Conley才是真正的凶手,所以當時本來已稍為沉寂的3K黨,也復甦了好一陣子。

至於Leo Frank,已被猶太人被封為(私刑)殉道者的象徵。在他死去的地方,立了一塊黑碑,寫著﹕「Leo Frank Lynching. Near this location on August 17, 1915, Leo M. Frank, the Jewish superintendent of the National Pencil Company in Atlanta, was lynched for the murder of thirteen-year-old Mary Phagan, a factory employee. A highly controversial trial fueled by societal tensions and anti-Semitism resulted in a guilty verdict in 1913. After Governor John M. Slaton commuted his sentence from death to life in prison, Frank was kidnapped from the state prison in Milledgeville and taken to Phagan's hometown of Marietta where he was hanged before a local crowd. Without addressing guilt or innocence, and in recognition of the state's failure to either protect Frank or bring his killers to justice, he was granted a posthumous pardon in 1986. 2007.2 Erected by the Georgia Historical Society, the Jewish American Society for Historical Preservation, and Temple Kol Emeth 33-1.」

我不知道《第二十條》的劇本是否參考了這個故事,不過,我承認,這的確令我浮想聯翩。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s://www.orangenews.hk/special/1221354/%E5%91%A8%E9%A1%AF%E5%B0%88%E6%AC%84--%E7%AC%AC%E4%BA%8C%E5%8D%81%E6%A2%9D-%E5%92%8CLeo-Frank%E6%A1%88.shtml

2024年5月13日

禾雀亂飛 趁機贏錢

 恒生指數從4月19日的16224點升至上周五的18963點,即是14個交易日之內,足足升了16.8%,成交也急增至1710億元,真係好耐都無咁威過。

  「港交所」(388)新任行政總裁陳翊庭的說法,這有利於沙特阿拉伯企業來港上市。事實上,去年9月,國營油企「沙地阿美」已申請在港作第二上市,預計本周來港會見傳媒,相信以現時港股走勢靚靚仔仔,應有利於它的上市大計。

  同時,二三線股乘此大好形勢,也在磨拳擦掌,積極「做嘢」。例如我在本欄講過的「中國天化工」(362),這幾天成交明顯增大,上周五更升至777萬元,單日股價升6%。

  上周五收市後,它出了通告:話說先前,市值約300億元的央企「中礦」入股「中國天化工」,並且兩者成立了合資公司。最新的進展是,前者同意銷售礦產品和化工產品給合資公司,每年限額不超過100億元。

  總之,不管現在是牛市,抑或是小陽春,客觀是禾雀亂飛,大家把握機會窗口,贏錢第一!

周顯

https://www.stheadline.com/columnists/editorial/3343906/%E5%91%A8%E9%A1%AF-%E7%A6%BE%E9%9B%80%E4%BA%82%E9%A3%9B-%E8%B6%81%E6%A9%9F%E8%B4%8F%E9%8C%A2-%E6%94%BF%E6%94%BF%E7%B6%93%E7%B6%93

2024年5月10日

內地中餐品牌攻陷香港

「譚魚頭」誕生於1996年,1998年走出四川,2003年進軍香港,曾經是百億企業,後來上市失敗,陷入債務危機,2021年,連商標也賣掉了。

我不喜歡吃「譚魚頭」,但「劉一手」在銅鑼灣開店時,我卻是常客。有趣的是,公開說「火鍋沒有文化價值」的蔡瀾卻是它的代言人,店內不停重播蔡的廣告影片。

後來因為疫情,這店關門了,疫情過後,它重開了幾間分店,應該是換了合作夥伴,但我去得不多。

另一家有名的內地火鍋品牌,是「小肥羊」,成立於1999年,曾經是中國最大的涮羊肉連鎖店企業,也曾在香港上市,不過後來被「百勝中國」(9987)收購,並且私有化,除牌了。

根據《維基百科》的說法:「此次收購後小肥羊在中國內地出現連續關店的現象,市場更迅速被新近崛起的海底撈等超越。」

「小肥羊」我沒去過,但是「海底撈」倒是常去,皆因好些年輕朋友都會在這裏gathering(聚會)。事實上,且不去置評其食物水平,它的氣氛極好,搞生日會,跳「科目三」,員工除了正常的餐飲服務之外,還提供了額外的娛樂,這應該是它的成功因素吧。

在以前,餐飲和娛樂是分不開的:七十年代之前,香港有不少吃晚飯兼有歌星助興的酒樓夜總會,如「喜萬年」,今日的「喜萬年」雖然搬到了英皇中心繼續營業,但表演已取消了。

在中國內地,二千年前,許多吃飯地方,也有歌舞助興,後來也像香港一樣,漸漸取消了。歌舞助興是老套,而且成本太高,打在顧客身上,影響了性價比。「海底撈」的作法剛好平衡了娛樂和成本,因此大受歡迎,也大有道理。

我想說的是,香港人慣性,認為中菜是老套的,年輕人搞gathering,很少會吃中菜,多是吃西餐、或日本菜。然而,我感受到的是,在近兩年間,「海底撈」、「太二酸菜魚」等從內地傳入的中式餐廳,卻快速攻佔了香港的年輕人市場,新城市廣場的「四面泰」也是內地品牌。我想,香港的中式餐廳的經營手法未免太過守舊,也許要急起直追,以免被內地勢力所淘汰!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5%85%A7%E5%9C%B0%E4%B8%AD%E9%A4%90%E5%93%81%E7%89%8C%E6%94%BB%E9%99%B7%E9%A6%99%E6%B8%AF/451731

2024年5月9日

希特拉敗在沒有認清主要敵人

有一本書,叫《1941﹕德國走向失敗的那一年》(1941: The Year Germany Lost the War),作者是美國記者Andrew Nagorski,出版於2019年,中文譯本則在去年出版。這本書的論述,大約是說,在1941年初,德國席捲了整個歐洲大陸,在這之前,她所做的事是完全正確。然而,在這之後,她卻一再失算,導致了失敗。

首先她停止對英國的轟炸,轉而侵略蘇聯。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她向美國宣戰,因而令到她同時面對美、蘇、英三個強大對手,這時,她已注定失敗。

這其中之一的深層原因,是她對英國有好感,認為陸權的德國可與海權的英國當朋友,只要她能成功統治蘇聯,英國便必須和她講和了。此外,希特拉對斯拉夫民族,以及由猶太人班底創立的共產主義,也有著先天性的厭惡。換言之,意識形態控制了他的決策。

當希特拉的幕僚勸告他,蘇聯軍方雖然經過清洗,但潛力強大,但希特拉的回應卻是正因為蘇聯潛力強大,才更需要把握時機,先發制人。這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希特拉覬覦蘇聯巨大的領土和資源,這是他在《我的奮鬥》時,已清楚寫明在書中。

據我看,希特拉這論述站不住腳的其中一理由,是美國的潛力比蘇聯更強大,而他倚仗的日本在諾門罕戰役中被蘇聯打得滿地爬,德國和日本挑戰美蘇兩國,簡單的算術已知打不過對方。

但真正決定性的,是希特拉沒有讀過毛澤東戰略:誰是主要敵人,誰是次要敵人?在他的心中,斯拉夫民族固然低下,但他的主要敵人,無疑是猶太人。他殺了這麼多的猶太人,還搶光了對方的財富,已釀成了不可挽回的血仇。然而,在他和蘇聯結盟期間,表面上,兩者還是和好的。

再說,經過了斯大林的清洗,蘇聯境內的猶太人也減了不少,在這方面,他和斯大林可以說是有相同目標,雖然後者並沒他殺得那麼徹底,主要清洗的是黨內高層的猶太人,平民涉及的則不多。

希特拉的失算是,其實在當時,英國和美國反而是更加猶太,主要是後者的金融系統已完全為猶太人所掌控,而到了這地步,希特拉和猶太人已無和談空間,在把英國完全拿下之前,根本不可以和蘇聯正式翻臉。

有人說,蘇聯當時已在建立軍力,縱然希特拉不去發動「巴巴羅薩行動」,斯大林遲早也會攻打德國。這說法說不通的地方是,第一,任何國家不可能不提防鄰國,縱然是今天的中國和俄羅斯,邊界也屯著大量軍隊,但這並不代表兩國有意思開戰,只是以防萬一而已。

且不說以當時蘇聯的力量,根本沒能力侵略德國,按正常發展,一、二十年後,蘇聯要追上德國,也不容易。再說,斯大林向來十分謹慎,他向日本宣戰,是在原子彈轟炸了日本之後,他發動朝鮮戰爭,是在美國公開宣布不會防禦韓國之後,只是想不到美國反口,朝鮮戰爭才會才得成功。至於越南戰爭,是由北越負責打代理人戰爭。他可從來沒有和任何強國正面交鋒過。

總括而言,希特拉是敗於沒有認清主要敵人。Andrew Nagorski作為美國人,自然無法把這點透出來。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s://www.orangenews.hk/special/1220583/%E5%91%A8%E9%A1%AF%E5%B0%88%E6%AC%84-%E5%B8%8C%E7%89%B9%E6%8B%89%E6%95%97%E5%9C%A8%E6%B2%92%E6%9C%89%E8%AA%8D%E6%B8%85%E4%B8%BB%E8%A6%81%E6%95%B5%E4%BA%BA.shtml

港大量甲廈殺入市場

 現時香港通脹在於消費物價,因此港人要到深圳消費,不但可以提高生活質素,還可以抵抗通脹。另一方面,香港也有嚴重通縮,縮的地方就是資產價格。

  港人的資產,主要不是股票就是樓,而這兩者價格均在萎縮。不過要說縮得最厲害的,並非一般中產階級所持有的股票和住宅樓宇,而是土地和商業樓宇,這是富豪、地產商、基金、專業投資者範疇。

  日前某位地產界高層對我說:「這幾年超甲級的商業樓,連一個外籍租客都沒有。」

股樓價格均見萎縮

  他說的超甲級商業樓,是全港不超過十幢的那種,呎租本來是百幾元,現在減到80元也租不出去,而外籍租客是一個都沒有!這可知道外資走資情況如何嚴重,而當外資跑光,港股自然也好不到哪裏去,香港人賺不到外資,港樓也不會有人買,這是環環相扣的。

  更有甚者,現時美利道2號的樓盤正在招租,長江集團中心二期明年完成,暫時出租率只有10%,還有恒基在民耀街新海濱3號的地王,以及銅鑼灣怡東酒店重建等項目。未來大量商業樓殺入市場,都咪話唔頭痕。

周顯

https://www.stheadline.com/columnists/editorial/3342761/%E5%91%A8%E9%A1%AF-%E6%B8%AF%E5%A4%A7%E9%87%8F%E7%94%B2%E5%BB%88%E6%AE%BA%E5%85%A5%E5%B8%82%E5%A0%B4-%E6%94%BF%E6%94%BF%E7%B6%93%E7%B6%93

張秀賢是政治犧牲品

日前,政治人物張秀賢被入稟高等法院申請破產,債權人為曾任考評局通識教育科科目委員會主席、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主席的退休通識科教師賴得鐘,案件將在5月21日處理。

張秀賢中學時期就讀順德聯誼總會梁銶琚中學,是個高材生,由於中三時協助老師譚凱邦助選,加入了政界。他本想唸工商管理,投身商界,後來考進了中文大學政治及行政學系,只是因為太過投入政治,影響了成績,只能退而求其次。

2012年,他16歲,成為了「學民思潮」的發言人,風頭一時無兩。不過,後來他與黃之鋒不和,在「學民思潮」混不下去,惟有另謀出路。兩人不和的原因,簡單點說,是他認為自己是高材生,有點看不起讀寫障礙的黃之鋒,然而黃之鋒卻是「天選之子」,爭鬥之下,張不敵,只有走路。

我是在2014年認識張秀賢,當時他作為政治明星,氣勢逼人,會面例必遲到1小時以上,幸好我們總是好幾個人,邊吃邊等,也沒甚麼。

現在說到他的債務問題,查這些年來,他以借貸度日,再加上利息,欠債高達數百萬元,債主/苦主多達百人,已是人所皆知的事實了。

然而,歸根結蒂,這些人為甚麼借錢給他?當然,一些是朋友的通財之義,但是,就我的所見所知,在張還是政治明星的時候,人們是硬要把錢塞給他,好聽點說,是支持他的政治理念,難聽點說,是認為他是未來的政治明星,以此作為投資/投機吧了。

以前「康宏環球」董事局主席兼執行董王利民為例子,「借」了一百萬元給張,如果不是為了政治,莫非你能想得出任何理由,會借出一筆偌大金錢,給一個年輕人嗎?不過王也算厚道,被張借錢不還,卻沒有追債,不過以他的身家,應不介意。

所以我認為,張秀賢之有今時今日,完全是政治犧牲品:試想想,一個少年人,在16歲已成名,身旁全都是拍他馬屁的,有人硬塞錢給他花用,2019年當選了區議員,如果「一切順利」,他隨時可當上立法會議員,這時候,債主變成了「風險創投人」,他又哪用還錢呢!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5%BC%B5%E7%A7%80%E8%B3%A2%E6%98%AF%E6%94%BF%E6%B2%BB%E7%8A%A7%E7%89%B2%E5%93%81/451391

港股升因日拋美元

  這兩周,港股稍為轉強,連升多天,雖然尚未升至兩萬大關,但相比起之前的頹勢,已經有着一定程度的扭轉。然而,究竟可不可以從根本性逆轉整個大局,仍然有待觀察。

 這其中,最大的原因,相信是全世界股市皆已升到爆表,資金唯有追落後,多多少少入啲港股,以防萬一它居然爆升。

 畢竟,相比起其他股市,港股就算再升50%,也是偏低,相對來說,風險不大,值博率太高。

 另一個因素,則是強勢的美元相對於人民幣而言,近幾日匯率有着一定的調整,而正如我一直所言,人民幣匯率向來是影響港股升跌的最大單一因素﹕當人民幣上升時,港股便會下跌,反之,港股則上升。

 不過,相信美元的調整,原因是日本央行拋售美元,以維持日圓幣值,然而這拋售,相信已告一段落。

 資深投資人、合眾會會長 周顯

https://www.hkcd.com.hk/content_app/2024-05/09/content_8636680.html

2024年5月8日

睡了不娶的美國

美國當然侵略過,也佔領過別國的領土,讚揚美國的人說,它是仁慈的,並沒有吞併過別國的土地。嗯,這在它在1898年,吃掉夏威夷之後,以及在1935年,讓其吃掉了37年的殖民地菲律賓獨立之後,則沒幹過這種事了。

反觀俄羅斯,在2022年對烏克蘭發動「特別軍事行動」的理由,是解放被「烏克蘭納粹分子迫害的」的烏東四州人民於痛苦(中國古文稱作「倒懸」)之中。然而,這說法在去年它把四州併入了俄羅斯聯邦之內,其本質就變成了赤裸裸的侵略、吞併別國領土了。

再看美國,它佔領過日本、德國、阿富汗、伊拉克等國,卻並沒把它們併入本國,而只是成立了傀儡政權,自己只當太上皇,由本地人民實行民主自治。這就是它被歌頌的仁慈作為了。

問題在於,如果你去問問當地人民,假如國家併入美國,成為美國的一州,自己則成為美國公民,他們會反對,還是贊成?我相信,在1945年的德國和日本,以及任何時候的伊拉克和阿富汗,假如公投,少說也有八、九成,甚至是十成,十分願意己國被美國吞併。

換言之,從這角度看,強國、富國吞併弱國、窮國,並非壞事,絕對不是甚麼仁慈,更加不應被歌頌,雖然世上也頗有這種傻子。這好比一個富二代要娶一個窮家女,並非壞事,然而美國的做法,是先侵略了、佔領了,把其國家打得稀巴爛,但卻並不吞併其國土,好有一比,就是富二代對窮家女「睡了不娶」,這才是最惡劣。

非但是「睡了不娶」,而且還是持續地玩弄,不停的睡,這就是成立親美的傀儡政權,把持其政治,而且控制其資源,這就是美國現時的玩法。相對而言,俄羅斯的吞併烏東四州,反而是比較仁慈的作法,其分別在於,俄羅斯雖然負責地「睡了就娶」,但身家卻比美國差上一大截。有時候,窮光蛋要想別人嫁給你,也不容易。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s://www.orangenews.hk/special/1220463/%E5%91%A8%E9%A1%AF%E5%B0%88%E6%AC%84-%E7%9D%A1%E4%BA%86%E4%B8%8D%E5%A8%B6%E7%9A%84%E7%BE%8E%E5%9C%8B.shtml

2024年5月7日

西方援助策略玩殘烏克蘭

美國通過援助烏克蘭610億美元,歐洲則援助540億美元,而俄羅斯則趁援助未到,加大徵兵和加緊攻擊,以圖在這個「空窗期」吃得越多越好。

在這場戰爭中,澤連斯基和烏克蘭軍人顯示出令人大出意外的勇氣和戰力,奈何,它面對太多它無法控制的不利因素。現在的情況,是它的軍心開始崩潰,就算是採用了督戰隊,把逃兵幹掉,但也扭轉不了它的潰敗大局。

美國慣用的支持附庸國戰鬥策略,是先觀察它的戰力,如果太過不濟,完全無法抵抗對方的攻擊,就會放棄支援。它不但對烏克蘭如此,對台灣也是如此的態度,要求對方可抵抗若干時日,自己的援軍才會到達。

這是本著「投資回報」的基本原理,無可厚非。所以,當烏克蘭抵擋了俄軍的第一波攻擊,西方的支援便陸續抵達。

問題在於,西方的援助並非源源不絕,而是斷斷續續,不止一次,澤連斯基到西方乞求軍援,又要政治遊說,又要等待對方的議會通過,通過後還要等待金錢與武器到位,這令到它的補給充滿了不確定性。這種擠牙膏式的援助,毫無疑問,整個軍隊的士氣都會受到打擊。

另一個致命的狀況,是烏克蘭向來用的是俄式武器,俄式打法,如今要接受西式武器,這得重新訓練。而以現代的軍事武器,想要熟練使用,往往得花上以年為單位的訓練時間,幾個月的急就章,顯然會影響到其戰力。

再說,所謂的「西方」,包括了多個不同國家,這些國家的武器各有不同,單單協調,已需要時間。當然,西方各國會直接派教官來教授,甚至是直接加入作戰,但這又衍生出另一個問題︰外國人指指點點,本國人當炮灰,也是軍心不穩的直接原因。

但真正的問題,是西方的軍援以武器為主,以美國的610億美元為人例子,其中只有90億美元是讓烏克蘭政府正常運作,然而,現時烏克蘭最需要用來維持士氣的,是軍人的撫恤金,但很明顯,現時烏克蘭連軍人戰死也要隱瞞,更遑論撫恤金了。

所以說,現時烏克蘭面對的困境,是系統性的,西方再多的援助,也無法解決。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8%A5%BF%E6%96%B9%E6%8F%B4%E5%8A%A9%E7%AD%96%E7%95%A5%E7%8E%A9%E6%AE%98%E7%83%8F%E5%85%8B%E8%98%AD/450699

2024年5月6日

笑看風雲重現秋官效應?

 現時股市的最大隱憂,就是上周TVB開始重播鄭少秋的《笑看風雲》。

  誰不知「丁蟹效應」,又叫「秋官效應」,可引發股災呢?這在2004年,甚至連「里昂證券」的報告,也把「Ting Hai Effect」或「Adam's Effect」告知全世界。

  「丁蟹效應」這名字出自電視劇《大時代》,因為這部電視劇以股市作為主題,因此特別被人留意到,股市跌去了23.53%。

  後來人們追溯到1973年和1987年的股災,也正是分別播映鄭少秋的《煙雨濛濛》和《杜心五》。

  有一個現象,就是劇集越受歡迎,跌得越多,例如《笑看風雲》的首播,跌了45.31%;ATV的《世紀之戰》,甚至跌了54.71%。但是,《新上海灘》、《非常外父》等則只是稍跌了幾百點。至於在兩年前,他客串的《群星會》,也只是在播出的首天跌了3%,其後很快收復失地。

  這次重播《笑看風雲》,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初局居然稍有進賬,且看未來發展吧。

周顯

https://www.stheadline.com/columnists/editorial/3341792/%E5%91%A8%E9%A1%AF-%E7%AC%91%E7%9C%8B%E9%A2%A8%E9%9B%B2%E9%87%8D%E7%8F%BE%E7%A7%8B%E5%AE%98%E6%95%88%E6%87%89-%E6%94%BF%E6%94%BF%E7%B6%93%E7%B6%93

2024年5月3日

瑞士的中立修憲

瑞士人民黨提出修憲,明文規定國家維持長久以來的中立政策,理由是「中立政策的逐漸解體會危宮到瑞士的國內和國外安全」,由於已獲得了13萬個人民簽名,超越了10萬個簽名的修憲門檻,因此可以相信,此事勢在必行。

瑞士作為永久中立國,是它在1815年立國的由列強給予的地位。其起因是法國大革命時殺害貴族和沒收財產的殘忍,嚇怕了歐洲人,因此有必要成立一個中立國,好讓大家的資產和人身在戰時有一個藏身之所。

在當時,瑞士是一個貧窮的農業國,但由於歐洲打了幾場大戰,瑞士非但置身其外,還狠狠的發了幾筆戰爭財,因而到了二戰後,搖身成為了世上最富有的幾個國家之一。

然而,到了近年,瑞士開始介入國際政治,這就是人民黨所說的「中立政策的逐漸解體」,原因有幾下幾個:

第一,西方世界的民主、自由、普世價值等宣傳口號,影響了瑞士人的意識形態。

第二,美國的政治影響力。

第三,在以前,瑞士銀行可以閉門做生意,為客人保存財富,所謂的「秘密戶口」,膾炙人口。可是,在美元霸權的今天,任何大型銀行,必須以國際化來吸收客戶,例如說,在全世界開業的瑞士銀行,要不要使用美元的SWIFT?它要不要推銷客戶買賣美股、諸般投資產品,以賺取佣金?既然在經濟上無法獨立,在政治上也就無法獨立。

有一個迷思,就是瑞士的軍事能力很強,這顯然不是事實。瑞士只是一個873萬人口的小國,不管多麼富有,軍事預算能有多大?縱然它是全民皆兵,家家有槍枝,這在100年前,也許是巨大的防禦力量,可是,今天是導彈、無人機等等先進科技的世界,瑞士的工業實力,只在於做高級鐘錶這些賺大錢的高端消費品,但是軍工的硬實力,只怕是不堪一擊。

所以,瑞士政府心照不宣的事實是:它需要美國軍事的保護。

瑞士之所以有此中立的爭議,皆因在兩年前,它介入了(因俄烏戰爭而)製裁俄羅斯。雖然,91%的瑞士人民仍然同意中立原則,但有75%的人民則認為,這次制裁並不違反中立原則。

無論如何,這次參與制裁俄羅斯,令到很多人認為,瑞士銀行已喪失了中立性,因此發生了撒資潮。事實上,瑞士參與制裁罪犯,反洗黑錢,向美國提供客戶訊息,已有多年,只不過這次的制裁俄羅斯,是史無前例的大行動,因而引起了廣泛注意而已。

正因如此,這一次的修憲,目的只是一個公關活動,企圖令到全世界相信,它將會繼續維持中立。值得注意的是,修憲的所謂「中立」,只限軍事,封鎖戶口、沒收資金不算在內,正如前言,瑞士軍事算個屁,加入戰爭也沒有關心,大家只是恐怕它沒封鎖戶口、沒收資金而已。

這中立並不包括瑞士配合聯合國決議的行動,假如瑞士被他國攻擊,也不排除和別國結盟。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s://www.orangenews.hk/special/1219706/%E5%91%A8%E9%A1%AF%E5%B0%88%E6%AC%84-%E7%91%9E%E5%A3%AB%E7%9A%84%E4%B8%AD%E7%AB%8B%E4%BF%AE%E6%86%B2.shtml

讀大學不如學燒鵝

五一黃金周時,中環的燒鵝名店「一樂燒鵝」排晒長龍,其老闆娘朱太霸氣地說:「你話市道唔好,咁我哋舖又排晒隊?我哋一樣租貴人工貴。」「執笠無得賴人哋北上」,「有啲人做到,有啲人做唔到,應該要檢討下自己」。

話說「一樂燒鵝」的老闆朱健輝、孫長瑜夫婦一共有兩位兒子,俱都讀書有成,大學畢業後,在銀行工作,做了幾年後,還是決定子承父業,轉行在這「家族企業」工作,不排除在幾年後,「一樂燒鵝」開枝散葉,大開分店。

這就和18年前,朱健輝離開家族在大埔的總店,遠赴中環創業相似。

2018年,朱健輝的哥哥出售了大埔店的店址,正值樓市高位,回想當初他買入上址時,是在樓市低位的2003年,時間拿捏得如此之好,真神人也。

查實今時今日,身為米芝連廚師的社會地位,遠比當銀行家高得多,朱建輝的兒子們棄bank從廚,是明智決定。

這又得講到香港政府,或者是全世界的所有政府,的教育制度,根本不設實際。事實上,從不識字到小學畢業,是最有效率的教育制度,中學已經有部分是多餘,初中還可以,至於大學,大部分學生都是多餘的,成世人的工作根本與唸大學無關。

現時的中學和大學課程,本來是用來培養統治階層,如果只有小量人就讀,中學畢業後當中層管理,大學畢業後當統治階層的助手,幾十年前,從西方到香港,都是行這種制度。

可是,當在八、九十年代起,學位量化寬鬆,當然,科學知識,STEM必須聘用大量人手,如俗稱的「IT狗」,是社會必須有的,皆因所謂的「高科技」,就是人海戰術。

可是,大部分的知識和學位,如文科、社會科學,甚至是工商管理,根本不是甚麼硬知識,除非是法律、會計等專業學位,尤其是每間大學均有的哲學系,完全是浪費公帑。

另一個事實是,現時網上資訊泛濫,大學已無法壟斷知識,究竟社會上還需不需要花這麼多錢在專上教育方面,又或者,專上教育已成為了又一個不可撼動的利益團體,每年教出大量學無所用的畢業生,無疑,也是資源的浪費。倒不如,去米芝連餐廳學師,更有效益!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8%AE%80%E5%A4%A7%E5%AD%B8%E4%B8%8D%E5%A6%82%E5%AD%B8%E7%87%92%E9%B5%9D/449729

2024年5月2日

港股底子仍虛弱

  港股重上18000點,打破了在16000至17000點之間的上落市,然而,市底仍然虛弱,雖然成交破了千億元,但是這些年來,人們輸了太多錢,也有不少無炒不歡的忠實股民去了炒美股,如何令到他們回心轉意,把資金回流香港,委實是費煞思量,也是今日港交所新班子的主力要務。

 一個例子是「滙豐控股」(005),近日股價不俗,逼近2018年1月創下的歷史新高67.605元,雖然它的利潤有著3%的增長,達到208億美元,相信是因為環球性加息,令到它的利潤增加。

 可是,估計它的股價上升的另一原因,是因它增加股息,及宣布30億美元的股份回購。從財務結構來看,藉着回購來支撐股價,畢竟不是正路作法,對公司的長遠發展,是不利的。

https://www.hkcd.com.hk/hkcdweb/content/2024/05/02/content_8635565.html

杜拜經濟與電詐

杜拜現時的人均本地生產總值(GDP)為4.4萬美元,香港則是52429美元,換言之只是我們的83.9%,還差上一截。

由於杜拜的人口是305.2萬人,香港則是749.8萬人,我們的人口比杜拜超過1倍,因此杜拜GDP總量只有1050億美元,而香港則是3828億美元,兩者根本不是同一個體量級。

與港比較非同一體量

另一個事實是,今日的杜拜成為了電訊詐騙中心,一來緬北嚴打,許多電詐人員移師這裏繼續作業。

二來是這裏畢竟是文明國度,大筆銀行轉帳等金錢交易比較方便,電詐團體之間的交易,也更容易相信對方,因為至少有一定警力覆蓋,不易被「黑吃黑」,而「工作人員」之間的吸納與交流,也更有保障,容易「招募人才」。

另外一點就是器官移植,緬北不但沒有這醫療技術,而且富豪們也不敢到當地去作手術,杜拜始終是文明地區,在這裏做手術,「客戶」信心比較大。

簡單點說,香港的情況比杜拜好得多,當然我們歡迎任何地方的生意,但還要小心從事。

周顯

https://www.stheadline.com/columnists/editorial/3340641/%E5%91%A8%E9%A1%AF-%E6%9D%9C%E6%8B%9C%E7%B6%93%E6%BF%9F%E8%88%87%E9%9B%BB%E8%A9%90-%E6%94%BF%E6%94%BF%E7%B6%93%E7%B6%93

索羅斯為何資助美國學潮?

根據美國好些媒體的報道,索羅斯資助的「美國巴勒斯坦權利運動組織」(US Campaign for Palestinian Rights),有向學潮的抗議學生們提供資助。事實上,這組織向來亦有資助巴勒斯坦運動的某些活動人士。

人們覺得很奇怪:索羅斯是猶太人,而且和美國政府關係密切,總不會資助「敵人」,去反抗以色列呀!看他一貫以來的作為,也不像是為了巴人的「正義」,就會反過來資助對方吧?

這其實很容易解釋,只須對照在2012年至2020年間,香港的反中運動,就可得出答案。

大家可還記得,在當時的反中運動中,有一個很流行的名詞,叫「鬼」,也即是實質上由香港/中國政府控制的人員,因此,運動中人有另一個名詞,叫作「捉鬼」,也即是把這些「鬼」揪出來。

例如說,一些激進行為,如打砸搶店舖,或者是把支持政府的人痛毆一頓,溫和的反對派,又叫「和理非非」,會把這些行為定性為「鬼」的作為,目的是把運動的形象搞垮。

毫無疑問,如果要瓦解一個反對勢力,作出某程度的資助,有其必要性:一是獲得對方的內部資訊,二是希望在對方的陣營造成分化。

至於反對勢力的參與者,一來樂得有錢收,二來可能真的是「鬼」,就我所知,就是被通緝跑掉了的人士,也有收過錢的。這正如有的人可把性和愛分開,一邊收錢一邊反中,可能只是提供某些資訊,或者一邊內鬥(收錢只負責內鬥,可以繼續)一邊反中,也是毫無違和的。

所以,索羅斯的資助學潮,是理所當然的作為,是情報機關的「標準動作」,這可令到中情局獲得更多資訊。也正是因為索羅斯在政治上可靠,才會「負責」這方面的工作。

至於美國學潮的真正目的,當然是反猶,只是反猶在美國是最嚴重的罪行,才會以挺巴作為藉口。這正如當日香港的反中運動,目的就是港獨,不過港獨這口號無法說出口,惟有用「民主」來作包裝。

所以說,太陽底下無新鮮事,所有的政治活動,玩的都是同一把戲,只是用上了不同的包裝。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7%B4%A2%E7%BE%85%E6%96%AF%E7%82%BA%E4%BD%95%E8%B3%87%E5%8A%A9%E7%BE%8E%E5%9C%8B%E5%AD%B8%E6%BD%AE-/449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