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9日

希特拉敗在沒有認清主要敵人

有一本書,叫《1941﹕德國走向失敗的那一年》(1941: The Year Germany Lost the War),作者是美國記者Andrew Nagorski,出版於2019年,中文譯本則在去年出版。這本書的論述,大約是說,在1941年初,德國席捲了整個歐洲大陸,在這之前,她所做的事是完全正確。然而,在這之後,她卻一再失算,導致了失敗。

首先她停止對英國的轟炸,轉而侵略蘇聯。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她向美國宣戰,因而令到她同時面對美、蘇、英三個強大對手,這時,她已注定失敗。

這其中之一的深層原因,是她對英國有好感,認為陸權的德國可與海權的英國當朋友,只要她能成功統治蘇聯,英國便必須和她講和了。此外,希特拉對斯拉夫民族,以及由猶太人班底創立的共產主義,也有著先天性的厭惡。換言之,意識形態控制了他的決策。

當希特拉的幕僚勸告他,蘇聯軍方雖然經過清洗,但潛力強大,但希特拉的回應卻是正因為蘇聯潛力強大,才更需要把握時機,先發制人。這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希特拉覬覦蘇聯巨大的領土和資源,這是他在《我的奮鬥》時,已清楚寫明在書中。

據我看,希特拉這論述站不住腳的其中一理由,是美國的潛力比蘇聯更強大,而他倚仗的日本在諾門罕戰役中被蘇聯打得滿地爬,德國和日本挑戰美蘇兩國,簡單的算術已知打不過對方。

但真正決定性的,是希特拉沒有讀過毛澤東戰略:誰是主要敵人,誰是次要敵人?在他的心中,斯拉夫民族固然低下,但他的主要敵人,無疑是猶太人。他殺了這麼多的猶太人,還搶光了對方的財富,已釀成了不可挽回的血仇。然而,在他和蘇聯結盟期間,表面上,兩者還是和好的。

再說,經過了斯大林的清洗,蘇聯境內的猶太人也減了不少,在這方面,他和斯大林可以說是有相同目標,雖然後者並沒他殺得那麼徹底,主要清洗的是黨內高層的猶太人,平民涉及的則不多。

希特拉的失算是,其實在當時,英國和美國反而是更加猶太,主要是後者的金融系統已完全為猶太人所掌控,而到了這地步,希特拉和猶太人已無和談空間,在把英國完全拿下之前,根本不可以和蘇聯正式翻臉。

有人說,蘇聯當時已在建立軍力,縱然希特拉不去發動「巴巴羅薩行動」,斯大林遲早也會攻打德國。這說法說不通的地方是,第一,任何國家不可能不提防鄰國,縱然是今天的中國和俄羅斯,邊界也屯著大量軍隊,但這並不代表兩國有意思開戰,只是以防萬一而已。

且不說以當時蘇聯的力量,根本沒能力侵略德國,按正常發展,一、二十年後,蘇聯要追上德國,也不容易。再說,斯大林向來十分謹慎,他向日本宣戰,是在原子彈轟炸了日本之後,他發動朝鮮戰爭,是在美國公開宣布不會防禦韓國之後,只是想不到美國反口,朝鮮戰爭才會才得成功。至於越南戰爭,是由北越負責打代理人戰爭。他可從來沒有和任何強國正面交鋒過。

總括而言,希特拉是敗於沒有認清主要敵人。Andrew Nagorski作為美國人,自然無法把這點透出來。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s://www.orangenews.hk/special/1220583/%E5%91%A8%E9%A1%AF%E5%B0%88%E6%AC%84-%E5%B8%8C%E7%89%B9%E6%8B%89%E6%95%97%E5%9C%A8%E6%B2%92%E6%9C%89%E8%AA%8D%E6%B8%85%E4%B8%BB%E8%A6%81%E6%95%B5%E4%BA%BA.shtml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