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2日

從王翦滅楚看今日的軍事政治

《史記》講的王翦滅楚的故事,其實蘊含了深刻的政治或軍事理論,但很少人能讀通箇中的深意。

故事是這樣的:

秦始皇滅掉了韓、魏、趙、燕四國之,打敗了楚國幾次,因而有意滅掉楚國。他問青年將軍李信,需要調動多少軍隊,李信說:「不過用二十萬人。」再問老將軍王翦,後者說:「非六十萬人不可。」

結果秦始皇任用了李信。李攻破了楚國首都,但卻被楚國的散兵游勇打得七零八落,落荒而逃。

秦始皇迫不得已,調動了60萬人給王翦。楚軍數次挑戰,王不肯接戰。過了一段時間,終於出戰,大敗楚軍。這場戰爭打了1年多,終於把楚國滅掉,其地成為了秦國的郡縣。

第一個問題:李信也是名將,曾率兵擒獲燕雄子丹。為甚麼他會作出20萬人可滅楚國的錯誤判斷?

事實是,這判斷並非全錯,皆因他的確憑著20萬人,攻陷了楚國首都。然而,只是被楚國其餘的軍隊所打倒。

正解是:秦國在先前滅掉的四個國家,都是中央集權、制度化了的軍政體系,只要把首都攻佔,打掉了主力部隊,便可以滅掉該國。

可是,楚國卻是有名的蠻夷之國,說穿了,只是高級一點的部落聯盟,國家存在著各自領兵的貴族、軍閥,分處於全國不同的地方,因此,秦國需要用更大的軍事力量,方能滅掉楚國。

套之於今日的國際政治,利比亞、阿富汗等等,就是軍閥割據的國家,因此破掉了首都,也無法令其臣服,只有用上壓倒性的兵力,兼且長期駐軍,方能有效統治這些國家。美國在阿富汗敗走,而當年亦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說法,秦國亦是被陳勝、項羽、劉邦等人所滅。

以英國在1898年的絕對性兵力,踫上了香港新界的鄉民,也被打得頭疼,可知軍隊最怕的,就是「入村」。另一個例子就是中國共產黨,中日戰爭時,日軍非但無法殲滅,反而令到共軍越打越多,從戰前的幾萬人,打到戰後的過百萬人。

至於其他五國則是編戶齊民,打掉了首都,地方官員與人民乖乖聽話,這好比二戰時只要日本天皇投降,整個日本也全無反抗,被美國統治。

司馬遷在《史記》說,王翦等到士兵在嬉戲玩樂時,方才出擊,和楚軍決戰。這完全違反了兵法,相信司馬遷也是不明所以,亂說一通。

我估計,這是楚國的軍人質素和後勤力量比不上秦國,時間久了,無論是軍人士氣,以及糧食之類的後勤,都會出現問題。另一個原因是,王翦希望與楚國的主力決戰,別要像上次李信般,打閃電戰,反而無法全殲敵方軍隊。因此王翦等待對方地方軍隊完全到齊集結,方才打一場全面戰爭。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s://www.orangenews.hk/special/1222534/%E5%91%A8%E9%A1%AF%E5%B0%88%E6%AC%84-%E5%BE%9E%E7%8E%8B%E7%BF%A6%E6%BB%85%E6%A5%9A%E7%9C%8B%E4%BB%8A%E6%97%A5%E7%9A%84%E8%BB%8D%E4%BA%8B%E6%94%BF%E6%B2%BB.shtml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