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長放緩以外的惡劣因素
根據匯豐銀行亞太區業務策略及經濟顧問梁兆基的預計,在下半年,香港經濟增長將會放緩,雖然在第三季並不會出現技術性衰退,但是由於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德國的經濟狀況轉壞,估計要用上10年以上的時間來作出調整,擺脫衰退期,美國經濟的復甦也是緩慢及存在不確定性,再加上香港的出口狀況不如理想,內地旅客消費力也沒有改善,種種不利的因素影響之下,他預計,全年的經濟增長將會低於3%,失業率也會輕微上升。事實上,本港經濟增長放緩,在近月來,已經有多間機構不停的在放風,包括了香港政府把全年經濟增長預測,調低至2%至3%,香港大學也將全年經濟預測由年初估計的3.5%,調低至3.1%,香港工業總會在本月初時,也將經濟增長預測調低了0.5%……由此可以見得,本港經濟增長的持續放緩,已經是一個共識了。本港的經濟增長率持續降低,這固然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也並非自今日開始。如果我們察看歷史數據,可以見到,在1997年之前的香港,經濟增長率是遠遠高於東亞的其他地區,甚至比起中國,也差不了多少,但是在1997年之後,首先是陷進了戰後未曾有過的經濟衰退,跟著在2004年至2007年出現了快速的復甦,但是在2008年的金融海嘯之後,經濟增長又再度放緩了。在1997年,香港的人均收入是從27,330美元,到了2012年,這數字變成了36,796美元,總增長率是34.6%。但在同一個時期,韓國增長了101%,新加坡增長了87.7%,中國更不用說了,甚至是最壞的台灣,也增長了49.22%,足足比香港多出了一半。
換言之,在東亞所有的地方之中,香港的經濟增長率是最差的。別忘記了,在這段期間,我們還有自由行、有著內地的種種經濟幫忙,還是落得這個慘淡的增幅,假如沒有了內地幫忙的這一根強心針,香港的經濟狀況將會差到哪一個地步呢?實在是不敢想像。
經濟越來越差,只是其中的一部份。貧富懸殊的加劇,更加凸顯了經濟發展緩慢的惡果。在這15年來,香港的經濟增長至少也有34.6%,但這些經濟增長的錢,究竟去了誰人的口袋呢?例如說,自由行固然帶旺了零售業,但是大部份的利潤,並不是去到了人工增長的口袋,甚至不是到了企業的盈利,而是不勞而獲的大業主的口袋裏頭。中產階級辛辛苦苦的賺錢,結果卻要進貢給不停上升的房地產,利潤都走進了幾個地產商的口袋。如果說,在這15年之間,經濟增長是34.6%,可是,這些不勞而獲,或者是少勞多得(因為只是發展了很少的樓盤,但卻獲得巨額利潤,所以是「少」勞多得)的地主們,卻賺到了遠遠多於經濟增長的利潤。經濟在增長,但人工中位數卻並沒有因應上升,這是貧富懸殊的最大元凶,甚至可以說是「社會的罪惡」了。
除了以上的「可以見到的數字」之外,還有很多見不到的數字,令到小市民的生活百上加斤。首先是消費,政府看的是本地的通貨膨脹指數,但是,在以前,很多住在新界北區的市民,到內地消費、購物、購買日用品,所以在當時的經濟不景時,人們藉著去內地的廉價消費,還可以勉強的維持生活質素。但是,在這幾年,人民幣升值了,深圳的物價也漲了,香港人到深圳購物再無優勢可言,這在實質上削弱了香港居民的購買力,相等於他們的收入減少了。
另一方面,在以前,香港人把水貨帶進帶出內地,可以賺到不錯的收入。這些「地下經濟」為住在北區的香港人帶來了不俗的「政府統計看不到的收入」。然而,在近年,這筆收入被自由行的內地人瓜分了一半,因為他們也懂得帶水貨了,而他們的根在內地,買賣水貨也比香港人更為方便、更多客源。在可見的將來,內地水貨客蠶食香港水貨客的收入,也會越來越嚴重,因為他們在經營方面,是更有競爭力。
總括而言,香港的經濟增長不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但是我們還有其他的問題,如貧富懸殊,如地產霸權,如實際購買力因人民幣的上升而減弱,如水貨等地下經濟的利潤減少等等,都令到經濟增長放緩的問題加劇,這是政府忽略了,也不得不注意的事項。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