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7日

理財的四大目標

理財的第一目標,是必須要讓自己生存下去。因此,基本生活需要,例如吃飯,如果面臨餓死時,是不惜一切,也要找來吃的。一些可以禦寒的衣物,因為在冬天時,不穿衣服便會冷死,諸如此類,便是基本的生活需要。

理財的第二目標,是半必要性支出,例如說,一間可供容身之所,例如公屋。當然了,露宿街頭,也是不會死人的,在香港、在日本、在全世界先進地方,也有不少的露宿者。此外,電視機,手機通訊,在幾十年前是奢侈品,在現在,則是基本生活需要了。由於以上的縱是沒有了,也不致於死亡,在非洲,很多人都是沒有這些而一直生活着,因此,這些能夠算是半必要性支出。

理財的第一目標和第二目標,就是維持你的必要性支出和半必要性支出,這些都是絕大部分的香港人早已做到了的。所以,我們的真正理財目的,是為了它的第三個目標,如果用日常語言來說,就是:不能讓你的生活質素降低。

想提高生活質素,也要考慮「可持續發展性」,所以住開公屋貿然搬去豪宅,隨時把積蓄花光。

為甚麼不能令到生活質素降低呢?這是一個生物學上的基本概念,適合於所有的生物,就是中文的成語: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很多年前,我有一個朋友,養有一頭小寵物。這頭小寵物活潑可愛,整天到處跑來跳去,快活極了。後來,我的朋友不想這小寵物寂寞,便買了另一頭母的,給牠當伴侶,這頭小寵物有了「老婆」,生活更加快樂了。然而,好景不常,那頭母的,牠的「太太」生病死掉了,從此牠便鬱鬱寡歡,再不活潑了。

然而,想深一層,牠縱是死了老婆,也只是打回原形,變回原來的情況吧了。為甚麼原來牠單身時竟可以如此活潑,後來在喪偶後,卻不能夠回復原來的快樂呢?

這正是因為生物的天性,就是得到了一些東西之後,可以得到正滿足感,但當習慣了了這種生活,一旦失去,反而會帶來更大的負滿足感,而這種負滿足感和正滿足感是不能互相抵銷的,因為負滿足感的負能量實在太大了。

所以,當我們理財時,當我們作出支出控制時,必須要緊記着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不能夠讓自己的生活質素倒退。這有甚麼方法可以做到呢?就是控制自己的支出,令到它可以「可持續發展」,也即是說,盡量要把經常性支出減至最低。也即是說,要把必要性和半必要性的支出減至最低,如果要尋求快活,則要在財政許可的情況之下,以非經常性支出的方法消費,而這些支出,必須記着,只是偶一為之的,並不是時常可以這樣浪費的,在心理上,縱是不花這些錢,也不會令你的心裏難受。

因此,把自己的生活質素「可持續發展」,就是我們理財的第三個目標。

至於理財的第四個目標,不消說的,當然是提高自己的生活質素了,令到自己的滿足感提高一個層次。不過,也別忘記了,當我們提高自己的生活質素的同時,也要考慮到「可持續發展性」:如果一個住在公屋的仁兄,花光了積蓄,搬到三千呎的豪宅去居住,把積蓄住光了,再打回原形,搬回公屋居住,和以前唯一的分別,就是連積蓄也沒有了。以上的這種沒有可持續發展性的提高生活質素方式,當然是不足取的。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40931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