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內地遊客到了位於山林道的避風塘興記吃飯,四個人,吃了兩隻蟹、四隻蝦,四碗燒鴨河,還有其他菜式,埋單3,700元,覺得太貴,於是鋪上網上公審,引來了大量討論。
在六、七十年代,銅鑼灣是富人休閒的勝地,有杜老誌這種最高級的夜總會,最大的賭檔是在駱克道的福基大廈,下注額比澳門賭場還要大。最高級的中菜廳,福臨門和富臨都在今日的銅鑼灣廣場附近,有好幾間麻雀館如大家發,大中國,新瀛宮桑拿。還有最貴的街頭小吃強記牛雜,以及謝斐道的廉價妓女,大丸百貨公司,也有一系列的海景高尚住宅區,即是海濱大廈那十多幢。
避風塘的消費也很高,自己坐在一條船,搖搖曳曳,喚來其他的船,一條船是歌女,一條船是炒蟹,一條船是燒鴨河,避風塘的搵食船在八十年代逐漸取締。我1989年在黃玉郎的七十呎長港製遊艇還吃過燒鴨河,但後來全沒有了。
九十年代,「夜總會大王」鄧崇光在謝斐道開過避風塘美食,請來幾個內地美女侍應,記得臉蛋白嫩到吹彈得破,我見猶憐。另有人開了一間「大佛口美食」,以辣酒煮花螺著名,不過最好吃的,還是喜記炒辣蟹,本來是木頭車的街頭小販,後來賺到錢,有了店面,但味道則比不上木頭車時期了。
簡單點說,避風塘美食是我想得出來的香港地道美食:菠蘿包只能算是小吃,茶餐廳是形式,不是食物。太平館的鼓油西餐源自廣州,本非香港的發明。
而以上所講的,包括現存的所有避風塘餐廳,好不吃是另一回事,但是它們沒有一間是當年在避風塘的原來餐廳,只不過是沿用了其食物的烹調形式,因而叫作「避風塘美食」。
只有興記,才是唯一源自避風塘的餐廳,連店子的招牌,也是從避風塘的船搬過去的。大家去它的店子,看到其兩塊十呎長的牌子,填滿了明星、名人的簽名,就知它的架勢堂。
說到底,這店子好比是香港歷史的一塊活化石,代表一個時代、一個地方,至於以上內地客人所點的,正是其招牌菜,只欠浸東星斑。論價錢,它當然也不貴,只算中價。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