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我在《新報》寫社論,不止十次提出了「人均居住面積」的概念;十幾年前,我開始在本報寫專欄,也不止十次提出。這明明是中學生也該明白的簡單概念,但直至林鄭月娥政府才第一次提出來,也從來沒有人挑戰過,可見得香港人水平之低。
政府用來愚弄市民的方法,是以推出的單位數量,作為評核標準,殊不知1個800方呎單位= 4個200方呎的納米單位,這簡直是「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的故事的翻版。不過政府樂此不疲,市民也甘心受騙,反正只要資產階級手上的樓價日日升,未來香港會點,關人鬼事!所以說,把香港搞到今時今日,是共業,所有人都難辭其責。
2021年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積,增加到172方呎,我不知這和人口減少有無關係。不過相比之下,也是全世界先進城市最低,倫敦和新加坡的是355方呎,東京是216方呎,但首都圈以外的周邊去東京上班,可比大灣區到香港方便得多。
而且,就我所知的居住面積增速,香港應還是世上最低,而且,這三十多來年,這數字愈拉愈遠,未來多半不會例外。
按照政府的規劃,在2030年,人均居住面積應達到215至237方呎。但記著,這並不是政府就訂立的標準,而是假設未來規劃的新增房屋單位平均面積增加10%至20%,以及由預計的每戶居住人口均分,但照現時的樓價和發展商建樓的資金和速度,這應是不可能的任務。
現政府似乎是想利用大量興建簡約公屋,來快速解決問題,在5年內興建3萬個單位。然而成本比公屋,和居屋差不多,兩年落成,5年即拆,據說有部分部件可以重用,因此不算很浪費。
在這裏,我並不打算討論簡約公屋的利弊,而只是說,整個政府都是抱著「曾蔭權思維」,只要自己這一屆不出事,搞得好好睇睇,KPI完成了(曾也說過,他在《施政報告》的承諾已在任內完成),至於留下多少坑給未來,就關人鬼事了,反正自己已退休,子女也在西方安居樂業了。
點解啲官咁諗?好簡單,香港上上下下都係咁諗:為現在,犧牲未來,這是深植於我們骨內的慣性。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