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唐英年政綱的迴響﹕知識脫不了貧,反而足以致貧
在 前幾天,兩位主要的行政長官候選人,梁振英和唐英年,分別發表了其競選的施政綱領,每人分別提出了六大重點,共同之處是皆求施政和社會穩定,增加樓宇供應亦是維持社會穩定之藥方,而相異之處則是梁振英側重在扶貧,而唐英年側重在中產。但是我們今天只集中討論,就是唐英年的教育大方向,為甚麼我們會以偏蓋全、集中一點攻堅呢?理由如下述。話說我們在這一年來,發表了365篇社論,其中最大迴響、最多轉載的,並非甚麼大塊頭的鴻文,而是一篇不到一千字的小文章﹕《投資六位數字才能獲得工作機會的年輕人》,其中一段是這樣的﹕「一個中學未畢業的少女想當修甲,或是美容,在以前,當個人工低微的學徒就可以了。但是在現在,對不起,你要入行,得先花錢去唸相關課程,一個課程的學費動輒是三五萬元,而就算唸完,也只是「有申請權」,並不保證一定能獲得工作。於是,現時社會上大量產生了一種職業,就是教授工作有關的課程,而且這些課程的收費極度昂貴,大約是新人的平均薪金的三個月到一年不等,這還得學生是不吃不喝不乘車不花錢也不用交稅才能付清的時間。其實,大學生的情況也好不了多少,唸一年大學的學費、車費、生活費等等的成本,接近是一個以現時的大學畢業生的平均收入水平,這也即是說,大學生可能要辛苦工作到三十歲,才能「回本」,唸大學的機會成本未免太重了!」
唐英年在政綱中指出,教育是有效的脫貧方法,令到香港的青少年不分階層和種族,都可以為自己創造機會,所以他(假如當選了之後)將會增加教育開支,減輕教師的行政工作,和減輕家長在子女的教科書和補習的開支。在唐英年唸中學的年代,普羅大眾的生活雖然困苦,但是中學生幹兼職卻並非普遍的事情,但是在今日,新市鎮的社區中學當中,三四成高班學生當兼職是普遍的事,原因當然是因為教科書和補習的費用高昂。雖然唐英年說中了教育慘況的一部份,但是我們不得不指出﹕他所說的固然不能抺煞,但是真正的問題中心仍然未能解決。
真正的問題中心在於,在今時今日的知識化的香港,教育不一定是脫貧的方法,卻肯定是致貧的途徑﹕一個年輕人要想獲得工作技能,例如唸大學,或者是學一門專門技能,首先就是付學費。在以前,大學學位稀少,學費相對比較便宜,而知識比較匱乏,所以大學畢業後就能脫貧,甚至在唸大學時,單靠同中小學生習,就可自給自足。但是,在今日這個知識泛濫的社會,大學生的補習收入比起二十年前大跌了七成以上,付學費也不夠,只能靠政府貸款以渡過四年大學生活,畢業後,這就是一筆不小的債務!基督教說人生而有原罪,而香港的大學生則生而有原「債」!
在以前,年輕人要想獲得一門專門技能,當一個人工低微的學徒,邊做邊學,幾年間就能得到一門專門才能。但是到了現在,要想學懂任何的專門才能,不管是籌劃婚禮、寵物美容,甚至是當廚師等等,都有專門的課程要讀,沒唸過,找不到工作,唸了,花了時間和金錢,不少人因而欠下了債務,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
所以,現時教育真正的癥結在於﹕家長和學生在教育方面的投資和回報不成正比,更正確的答案是,回報期太長,低下階層根本不可能負擔。而由於大學學位大量增加,職場上充斥了大學生,大學生失業者不知其數,說唸書可以脫貧,該是白頭宮女說天寶時的往事了。
說知識可以脫貧,未免不合時宜。但是沒有知識肯定脫不了貧,卻庶幾是一個事實。然而現在的實際情況,卻是獲得知識(以得到一個「可能」脫貧的機會),卻因成本太高,卻肯定先令貧者更貧,反成了致貧之道。今日的青少年正是面對著這樣的一個困局,他們滿肚子戾氣,根源之一正是因為他們欠上了一屁股(因為求學希望脫貧而招來的)債,而今日香港的社會不安,最大的不穩定因素正是來自這一群沒有人明白他們的處境的年輕人。當權者以為香港還是二三十年前,知識可以脫貧,可就大錯特錯了!
無論是梁振英還是唐英年,只要有人能夠提出一個方案,不用很複雜,令到青年人可以在畢業後無欠債地走出社會工作,我們就支持這位候選人。既然眾多讀者支持和轉載了前述的千字小文章,相信這也是香港青少年的心聲所在。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